Workflow
筑友智造科技(00726) - 2024 - 中期财报

财务表现 - 公司2024年上半年销售收入约为2.353亿港元,同比减少约54.7%[10] - 公司2024年上半年毛利约为300万港元[10] - 公司2024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净亏损约为1.705亿港元[10] - 公司2024年上半年销售收入约为2.353亿港元,同比减少约54.7%[13] - 公司2024年上半年毛利约为300万港元,归属于母公司净亏损约为1.705亿港元[13] - 公司2024年上半年装配式PC构件的销售合同额约为人民币3.24亿元,同比减少约37.8%[14] - 公司2024年上半年PC构件产量约为7.97万立方米,同比减少约49%[14] - 公司2024年上半年PC构件销量约为9.29万立方米,同比减少约40%[14] - 公司2024年上半年已签订第三方预制构件销售合同额共计约人民币659.2百万元,总体积155,794立方米[25] - 公司2024年上半年预制装配式建筑组件销售收入按地区划分,合肥和淮安地区收入最高,分别为63,428千港元和25,948千港元[25] - 公司2024年上半年来自第三方的销售收入为173,072千港元,来自关联方的销售收入为28,021千港元,合计201,093千港元[26] - 公司收入从2023年上半年的519,600,000港元减少至2024年上半年的235,300,000港元,降幅达54.7%[36] - 预制装配式建筑组件销售收入从2023年上半年的393,700,000港元减少至2024年上半年的201,100,000港元,降幅达48.9%[36] - 装饰和园林服务收入从2023年上半年的110,800,000港元减少至2024年上半年的25,900,000港元,降幅达76.6%[36] - 公司2024年上半年录得亏损185,100,000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106,000,000港元亏损增加74.6%[43] - 公司2024年上半年收入为235,289千港元,同比下降54.7%[126] - 2024年上半年经营亏损为141,663千港元,同比扩大135.3%[126] - 2024年上半年期间亏损为185,064千港元,同比扩大74.5%[126] - 公司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为1.3%,同比下降11.9个百分点[126] - 公司2024年上半年销售及分销开支为22,185千港元,同比下降41.1%[126] - 公司2024年上半年行政开支为91,281千港元,同比增加31.6%[126] - 公司2024年上半年金融资产减值亏损为23,554千港元,同比增加86.9%[126] - 公司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期间亏损为185,064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106,033千港元有所增加[127] - 公司2024年上半年的全面亏损总额为195,932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201,481千港元略有减少[127] - 公司2024年上半年总收入为235,289千港元,同比下降54.7%,其中预制装配式建筑组件收入为201,093千港元,同比下降48.9%[147] - 装饰和园林绿化服务收入为25,932千港元,同比下降76.6%[147] - 租金收入为4,124千港元,同比下降49.3%[147] - 公司2024年上半年其他收入为493千港元,同比下降34.3%,其中银行存款利息收入为39千港元,同比下降87.5%[148] - 公司2024年上半年融资成本为43,041千港元,同比增加0.2%[154] - 公司2024年上半年所得税开支为360千港元,同比下降87.4%[156] - 公司2024年上半年每股基本亏损为5.50港仙,同比扩大71.3%[160] - 公司2024年上半年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费用为58,009千港元,同比下降5.5%[164] 订单与市场拓展 - 公司2024年上半年央国企订单增加额1.52亿元,占订单总额42%[10] - 公司2024年上半年新签风电塔筒订单0.74亿元,占订单总额20%[10] - 公司2024年上半年与央企签署香港Full-MiC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深耕香港市场[10] - 公司2024年上半年与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企业加强交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拓展海外市场[10] - 公司与国资企业累计签约13个项目,合同总额达人民币1.52亿元[15] - 新开拓的风电塔筒业务成功签约2个新项目,合同额总计约人民币0.74亿元[15] - 新开拓的海外MIC业务成功签约1个项目,合同额总计约人民币0.09亿元[15] - 新开拓的光伏发电基座业务成功签约1个项目,合同额总计约人民币0.09亿元[15] - 公司计划加速转型升级,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快海外MIC订单落地,并深入挖掘农村自建房市场潜力[12] - 公司将继续深化技术创新与业务转型,完成MIC房屋技术的全面积累,提升海外独立供应能力[21] - 公司计划探索设备+技术输出的轻资产业务模式,以全螺栓连接等新技术为突破口,进入自建房市场[21] 技术创新与研发 - 公司成功立项自主研发的密拼预应力双向叠合楼盖碳减排技术研究项目,并入选2023年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科技计划项目[11] - 公司联合东南大学编制的CECS规程《边缘叠合机板技术规程》正式发布,标志着边缘叠合楼板技术从研发走向规模化工程应用阶段[11] - 公司受邀参加第二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展示在RIFF体系、智能建造、绿色低碳等方面的创新成果[11] - 公司将持续推动RIFF技术体系的集成与应用,通过技术创新加速战略转型进程[12] - 公司自主研发的“密拼预应力双向叠合楼盖碳减排技术研究项目”成功立项,入选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科技计划项目[18] - 公司联合东南大学编制的CECS规程《边缘叠合楼板技术规程》正式发布,标志着边缘叠合楼板技术从研发走向规模化的工程应用阶段[18] - 公司计划2024年下半年全面推行新型大跨度预应力送合楼盖及干湿混合连接高效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RIFF体系)的落地应用[22] - 公司通过优化制造管理平台与线上采购商城,构建产品分析模型以强化数据驱动的决策能力[22] 资产与负债 - 公司2024年6月30日的流动比率为0.7,较2023年12月31日的0.8有所下降[44] - 公司2024年6月30日的净负债权益比率为73.8%,较2023年12月31日的67.9%有所上升[44] - 公司2024年6月30日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500,000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9,300,000港元有所增加[44] - 公司2024年6月30日的市值为555,100,000港元,基于每股0.179港元的收盘价[45] - 公司净借贷比率为73.80%[81],较去年同期的67.9%有所上升[82] - 公司贷款及租赁负债的还款年期分布:一年内1,336,729千港元,一年以上但未超过两年267,235千港元,两年以上但未超过五年113,794千港元[83] - 公司2024年6月30日的非流动资产总额为3,870,129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3,995,766千港元有所下降[131] - 公司2024年6月30日的流动负债净值为-1,036,201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500,194千港元有所恶化[131] - 公司2024年6月30日的资产净值为2,355,182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2,555,642千港元有所减少[132] - 公司2024年6月30日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479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9,286千港元有所增加[131] - 公司2024年6月30日的存货为113,543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38,502千港元有所减少[131] - 公司2024年6月30日的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为1,888,602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2,165,866千港元有所减少[131] - 公司2024年6月30日的借贷为1,336,729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886,224千港元有所增加[131] - 公司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经营所得现金为31,274千港元,同比下降12.7%[136] - 公司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58,057千港元,主要由于购买物业、厂房及设备支出增加至68,315千港元[136] - 公司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16,935千港元,主要由于借贷款项增加至177,352千港元[136] - 公司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2,950千港元,较期初减少11,323千港元[136] - 公司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产生亏损185,064千港元,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1,036,201千港元[139] - 公司未能按期偿还银行借贷108,293千港元,导致598,497千港元借贷需在贷款人要求时即时偿还[139] - 公司成功延长288,843千港元借款的还款时间,并正与银行及金融机构磋商重续或延长现有借贷[139] - 公司正与供应商磋商修订还款时间表,以解决313,069千港元的逾期应付款项诉讼[139] - 公司计划通过增加预制装配式建筑构配件及装饰服务销售、加快贸易应收款项回收等措施改善财务状况[141] - 公司预计在未来12个月内将有足够营运资金履行到期财务责任,但实现计划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141] - 公司2024年上半年物业、厂房及设备账面净值为5.06亿港元,作为3.30亿港元借贷的抵押品[16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使用权资产余额为845,214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865,938千港元下降2.4%[166] - 公司投资性房地产余额为15,689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6,063千港元下降2.3%[167] - 公司对联营公司的投资净值为183,101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92,974千港元下降5.1%[167] - 公司持有的非上市权益工具公允价值为40,004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40,289千港元下降0.7%[17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存货总额为113,543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38,502千港元下降18.0%[175] - 公司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总额为2,142,283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2,404,069千港元下降10.9%[176]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额为10,479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9,286千港元增长12.8%[182] - 受限制现金因诉讼冻结,截至2024年6月30日为27.5百万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24.7百万港元有所增加[183] - 贸易应付款项总额在2024年6月30日为1,847,914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651,126千港元有所增加[186] - 银行借贷总额在2024年6月30日为1,628,626千港元,其中非即期借贷的即期部分为330,424千港元[191] - 公司未能按预定还款日期偿还多项商业银行借贷,总额为人民币98,337,000元(相当于108,293,000港元),导致部分借贷需在贷款人要求时即时偿还[194] - 递延所得税资产在2024年6月30日的结余为112,868千港元,较2023年6月30日的76,419千港元有所增加[196] - 递延所得税负债在2024年6月30日的结余为14,755千港元,较2023年6月30日的13,443千港元有所增加[197] 员工与组织 - 公司员工总数为450人,较去年同期的493人有所减少,离职率约为9%[86] - 员工年龄分布:31-40岁245人,41-50岁81人,51岁或以上46人[86] - 员工学历分布:学士164人,大专130人,中学或以下142人[87] 股东与股权 - 郭衛強先生持有公司股份2,930,000股,占已發行股本的0.77%[107] - 嘉耀(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持有公司股份1,468,835,000股,占已發行股本的47.37%[110] - 嘉峰(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持有公司股份1,778,335,000股,占已發行股本的57.34%[110] - 胡葆森先生持有公司股份2,023,902,425股,占已發行股本的65.27%[111] - 有道發展國際(香港)有限公司持有公司股份1,624,345,000股,占已發行股本的52.38%[111] - 廣聯達(香港)軟件有限公司持有公司股份300,000,000股,占已發行股本的9.67%[111] - 公司法定股份数目在2024年1月1日及2024年6月30日均为6,250,000,000股,已发行股份数目为3,101,095,730股[200] 其他 - 公司2024年上半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3.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3.7%[10] - 公司2024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25万亿元,同比下降10.1%[10] - 公司累计专利授权1,973项,已投产厂房年预计产能合计860亩,厂房面积合计1,922平方米[30] - 公司计划将287,500,000港元的认购款项净额用于建筑相关数字化及软件开发(90,000,000港元)和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197,500,000港元)[52] - 公司未进行任何重大投资、收购或出售[98] - 公司未发行任何股本证券以取得现金[96] - 公司未清偿资本承擔及或然负债[95] - 公司未宣派中期股息[105] - 公司未进行任何重大资产抵押[94] - 公司及其附屬公司在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六個月內未進行任何上市證券的購買、出售或贖回[11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可供授出的购股权数目为105,613,405份[124] - 公司2024年上半年未授出任何购股权[124] - 公司新购股权计划将于2030年7月16日届满[120] - 公司2024年上半年的汇兑差额为-89,899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16,417千港元大幅增加[127] - 公司在香港品质保证局主办的专题研讨会上荣获“绿色和可持续贡献”及“宜居城市建筑”两项大奖[18] - 公司2024年上半年获得政府补贴5,470千港元,主要得益于国家对装配式建筑行业的支持[32] - 公司与广联达合作开发了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的智能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PMS),并在EMPC总承包项目上成功应用[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