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收入为3231529千港元,2023年为2887385千港元[2] - 2024年销售成本为2755686千港元,2023年为2408028千港元[2] - 2024年毛利为475843千港元,2023年为479357千港元[2] - 2024年经营溢利为298314千港元,2023年为231813千港元[2] - 2024年财务费用为248252千港元,2023年为266745千港元[3] - 2024年除税前溢利为50062千港元,2023年亏损35189千港元[3] - 2024年本年度溢利为12177千港元,2023年亏损42439千港元[3] - 2024年基本每股盈利为0.01港仙,2023年亏损0.25港仙[3] - 2024年其他全面收益为 - 184530千港元,2023年为 - 162411千港元[5] - 2024年全面收益总额为 - 172353千港元,2023年为 - 204850千港元[5] - 2024年集团除税前溢利为50062千港元,2023年亏损为35189千港元[20] - 2024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本年度溢利为696000港元,2023年亏损为31846000港元[23] - 2024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为696千港元,2023年为亏损31,846千港元[25] - 2024年度公司总收入32.32亿港元,较2023年增加约12%,除税后溢利1200万港元,2023年除税后亏损4200万港元[34] - 2024年度公司拥有人应占每股基本盈利约为0.01港仙,2023年每股亏损0.25港仙[34] 公司资产负债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12月31日物业、机器及设备为430,689千港元,2023年10月31日为464,063千港元[7] - 2024年12月31日投资物业为9,192,767千港元,2023年10月31日为9,427,871千港元[7] - 2024年12月31日非流动资产总值为9,790,196千港元,2023年10月31日为10,128,064千港元[7] - 2024年12月31日存货为720,711千港元,2023年10月31日为786,864千港元[7] - 2024年12月31日发展中物业为237,229千港元,2023年10月31日为242,854千港元[7] - 2024年12月31日应收贸易账款为399,041千港元,2023年10月31日为372,774千港元[7] - 2024年12月31日预付账款、按金及其他应收款项为1,138,155千港元,2023年10月31日为1,146,005千港元[7] - 2024年12月31日按公平值经损益入账计量的金融资产为6,643千港元,2023年10月31日为5,680千港元[7] - 2024年12月31日现金及银行结存为621,514千港元,2023年10月31日为538,644千港元[7] - 2024年12月31日流动资产总值为3,175,772千港元,2023年10月31日为3,127,221千港元[7] - 2024年12月31日应付贸易账款为699,173千港元,2023年为498,135千港元[9] - 2024年12月31日流动负债总值为3,414,216千港元,2023年为3,261,882千港元[9] - 2024年12月31日流动负债净值为(238,444)千港元,2023年为(134,661)千港元[9] - 2024年12月31日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为9,551,752千港元,2023年为9,993,403千港元[9] - 2024年12月31日非流动负债总值为3,434,290千港元,2023年为3,703,588千港元[9] - 2024年12月31日资产净值为6,117,462千港元,2023年为6,289,815千港元[9] - 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拥有人应占股本权益总额为5,827,541千港元,2023年为5,997,284千港元[9] - 2024年12月31日非控股权益为289,921千港元,2023年为292,531千港元[9] - 2024年12月31日股本为134,413千港元,与2023年持平[9] - 截至2024年结算日,应收贸易账款扣除亏损拨备后为399,041千港元,2023年为372,774千港元[30] - 截至2024年结算日,应付贸易账款为699,173千港元,2023年为498,135千港元[31]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比率为0.93,资本负债比率为26%(2023年12月31日分别为0.96及27%)[46] 各业务线对外销售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贸易及制造分部对外销售为3007310千港元,2023年为2644312千港元;2024年物业投资及发展分部对外销售为223328千港元,2023年为240851千港元;2024年农林业务分部对外销售为891千港元,2023年为2222千港元;2024年其他分部对外销售为0千港元,2023年为0千港元;2024年集团总收入为3231529千港元,2023年为2887385千港元[20] - 2024年中国地区对外收入为333570千港元,2023年为312391千港元;2024年美国地区对外收入为1866954千港元,2023年为1692028千港元;2024年欧洲地区对外收入为731234千港元,2023年为623293千港元;2024年日本地区对外收入为21721千港元,2023年为21354千港元;2024年其他地区对外收入为278050千港元,2023年为238319千港元[20] - 2024年度贸易及制造分部收入增加约14%至30.07亿港元,经营溢利增加约9%至2.026亿港元[36] - 2024年度OEM玩具业务收入27.25亿港元,较2023年增加约11%[37] - 2024年度鞋类产品贸易收入大幅增加约53%至2.69亿港元,经营溢利增幅约36%至1030万港元[39] - 2024年度中国内地本地市场品牌球类产品销售收入减少约25%至1090万港元[40] - 物业投资及发展分部收入减少约7%至2.23亿港元,经营溢利(含投资物业公平值变动)为1650万港元,不计公平值变动经营溢利为9840万港元,较2023年增加约12%[41] - 物业投资及发展分部本年度租金收入为1.719亿港元,相比2023年轻微减少不足1%[42] - 农业业务收入减少至90万港元,本年度经营亏损为1070万港元,经营亏损较2023年减少34%[45] 公司折旧与出售收益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集团物业、机器及设备与生产性植物折旧约为99760000港元,2023年为110593000港元[21] - 2024年集团出售附属公司收益约为121793000港元,2023年为105413000港元[21]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出售持有约10,599,000港元的物业、机器及设备和约46,242,000港元的一项投资物业的若干附属公司权益[28] - 2024年10月24日,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出售三家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代价为1.85亿港元,出售所得收益约为1.21793亿港元[50] 公司税务相关情况 - 香港利得税按年内香港估计应课税溢利以税率16.5%(2023年:16.5%)计提拨备[22] - 中国企业所得税按年内中国估计应课税溢利以税率25%(2023年:25%)计提拨备[22] 每股盈利相关数据 - 计算每股盈利的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12982892000股(2023年:12982892000股)[23] - 用于每股基本及摊薄盈利╱(亏损)计算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2024年为13,202,843千股,2023年为12,982,892千股[25] - 截至2024年及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购股权无摊薄影响,具有反摊薄作用[25]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每股摊薄亏损与每股基本亏损相同[26] 股息相关情况 - 截至2024年及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均未宣派或派发任何股息,董事会也不建议派发末期股息[27] - 董事会不建议派发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之末期股息[92] 公司业务运营相关情况 - 集团与客户贸易主要赊账,赊账期一至三个月不等,对未偿还应收账款严格监控[29] - 应付贸易账款不计息,预期一年内偿还[31] - 集团在中国大陆及香港的物业投资组合总建筑面积分别约为62.6万平方米及2.6万平方米[41] - 集团旗舰物业项目“中环广场”住宅大楼及服务式公寓可售面积总额约68%已售出[44] - 集团有新订立银行贷款融资,若干投资物业已质押予银行,同时一间附属公司获授银行贷款融资项下投资物业质押已获解除[52] - 公司一间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就中环广场物业独立买家向金融机构提供总额约1.634亿港元的担保[52] - 集团在中国大陆多个省份长期承租逾290,000亩(约193,000,000平方米)林地、农地、鱼塘及湖面[69] 市场环境与经济形势 - 受地缘政治影响,全球经济在2025年预计持续不明朗,可能增加成本压力并扰乱双边贸易往来[55] - 预计2025及2026年全球经济增长3.3%,低于2000 - 2019年历史平均数3.7%[56] - 美国年度通胀稳定于约3%,2025年美联储将逐步减息[56] - 2025年2月美国通胀按年持续接近2.8%[59] - 美国市场气氛改善,为集团OEM玩具生产分部创造商机,但关税上调带来成本压力[57] - 房地产市场面临挑战,中央政府推出降低按揭利率、首付款要求及调整税务政策等措施振兴物业市场,预计市场在2025年或之前稳定下来[66] 公司未来发展策略 - 集团将通过业务重组、扩大越南制造规模等提升竞争力[60] - 集团将探索多元化生产工序至低成本地区,投资资讯科技基建[61] - 集团将人工智能融入制造设施作为未来策略投资[62] - 集团继续与不同国家推介人合作,扩大鞋类产品客户群[63] - 集团将鞋类生产基地进一步多元化以控制成本[63] - 集团实施物业租赁策略,多元化租户组合提升租金收入[65] - 集团对中环广场住宅单位销售保持审慎乐观态度,因其位于黄金地段且连接零售平台、地铁和繁华步行街[66] - 中环广场第二期初步工程将在与余下居民达成解决方案后动工,主题定位与第一期一致[67] - 集团将研究将南京及天津部分土地储备资产由工业用途转为商业用途的可行性[67] 公司面临的风险 - 集团设计及制造各类玩具、鞋和其他皮革产品,财务业绩取决于非必需品消费水平,经济衰退等会影响客户订单[71] - 原料成本上涨、运输、最低工资立法或监管要求导致的成本增加会影响集团利润率,还可能面临产品责任诉讼或召回[72] - 集团大部分物业组合位于中国大陆,面临政策变更、汇率和利率变动、供需失衡及整体经济状况等风险[73] - 香港经济和物业市场状况、立法和监管变更、政府政策与政治环境影响集团在港物业收益,租金水平受第一产业供应竞争影响[75] - 集团农林业务易受自然灾害及恶劣天气状况影响,可能导致产量减少或生产延误[76] 公司法律诉讼相关情况 - 南华擎天要求南京擎天就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行为赔偿损失暂定2.104亿元[80] - 江苏高院一审判定1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归南华擎天所有[81] - 最高法院撤销一审判决,将案件发回江苏高院重审[82] - 公司认为其余1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也应属南华擎天所有[83] - 2023年3月27日,江苏高院判决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归南华擎天所有,公司不服上诉,最高法院已安排开庭审理,等待判决[85] - 2017年2月,江苏省中级人民法院冻结南京擎天银行账户内约2800万元[86] - 2024年10月18日,江苏高院终审判决维持原判,被告需向南华擎天支付损害赔偿约2800万元[86] - 南京擎天等被告应向南华擎天偿付22533377.09元[86] - 辛颖梅女士应向南华擎天偿付4392329.95元,汪
南华集团控股(00413) - 2024 - 年度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