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营业收入324.73亿元,较2023年调整后减少12.24%[36] - 2024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4.95亿元,较2023年调整后增长0.50%[36]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52.36亿元,较2023年调整后增长154.42%[36] - 2024年末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480.25亿元,较2023年末调整后增长2.59%[36] - 2024年基本每股收益0.32元/股,与2023年持平[39] - 2024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34%,较2023年减少0.2个百分点[39] - 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6.28%,较2023年增加0.77个百分点[39] - 2024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65.09亿元、77.41亿元、65.64亿元、116.59亿元[42] - 2024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6.04亿元、9.95亿元、7.60亿元、11.36亿元[42] - 2024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226,349,908.75元,2023年为211,122,067.80元,2022年为216,809,702.65元[44]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236,128,730.31元,上期为2,058,033,862.99元[47] - 2024年剔除客户存款和同同业存放款项净增加额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373,006,832.11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59%[49] - 2024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收款项融资期初余额972,719,326.28元,期末余额775,835,849.40元,变动-196,883,476.88元[51] - 2024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期初余额1,223,290,285.94元,期末余额1,212,543,806.03元,变动-10,746,479.91元[51] - 2024年公司累计新签合同总额500.69亿元,同比下降31.53%[53] - 2024年度,公司剔除客户存款和同业存放款项净增加额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3.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59%[59] - 公司本年度费用化研发投入1912373179.29元,上年度为1862286761.81元,变化幅度2.69%[145] - 公司本年度资本化研发投入125814389.08元,上年度为175589836.58元,变化幅度-28.35%[145] - 公司研发投入合计本年度为2038187568.37元,上年度为2037876598.39元,变化幅度0.02%[145] - 公司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本年度为6.28%,上年度为5.51%,增加0.77个百分点[145] - 公司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本年度为6.17%,上年度为8.62%,减少2.45个百分点[145]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铁路领域新签合同256.37亿元,同比增长2.09%[53] - 2024年城轨领域新签合同100.06亿元,同比下降24.09%[53] - 2024年海外领域新签合同59.19亿元,同比增长58.27%[53] - 2024年工程总承包及其他领域新签合同85.08亿元,同比下降72.63%[53] 公司治理与合规 - 公司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经审计业绩符合香港联交所证券上市规则要求[2] -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9] - 公司执行董事为楼齐良先生及张权先生,独立非执行董事为姚桂清先生、姚祖辉先生及傅俊元先生,非执行董事为罗静女士(职工董事)[5] - 未出席董事张权因其他重要工作安排未出席,被委托人为楼齐良[9] - 公司负责人楼齐良、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李连清及会计机构负责人张世虎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10] - 公司不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15] - 公司不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15] - 不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情况[15] 公司战略与业务发展 - 公司签署9个战略合作协议,落地4家合资公司[22] - 公司推动聚焦轨道交通和低空经济“双赛道”,培育低空空域管控等产业[22] - 公司完成铁路II级以上营业线施工开通160余次[24] - 公司为4.7万公里高速铁路和11.5万公里普速铁路提供运行控制核心技术支撑[25] - 公司实施总部机构改革,构建“业财税金票”五位一体数智化管控模式[25] - 公司与合肥、苏州等多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落地合肥、石家庄等地合资公司[57] - 2025年1月,公司携手紫金山实验室发布“一塔一城”低空通信专网解决方案[57] - 公司携手中信集团开通“空铁联运”跨海航线,打造全国首例“低空+铁路”跨海综合立体交通示范场景[57] - 公司依托通信专业能力揽获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双智专网项目[57] - 公司自有M系列换电站产品开始获取订单[57] - 公司核心业务为轨道交通控制系统及其衍生业务,业务组成未发生重大变化[64] - 公司订单获取主要通过公开招标,原材料获取以集中采购为主[65] - 公司全面参与国内用户招标采购活动并积极参与国外用户采购活动[66] - 公司实行股份公司总部牵头抓总、二级企业主体经营、三级企业执行落实的市场经营管理体制[69] 行业趋势与市场规模 - 全球铁路总投资额将从2020年的3820亿美元增长到2040年的56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8%[70] - 预计全球除中国外2020 - 2040年铁路基建总投资额累计达51370亿美元,其中欧洲23850亿美元,亚洲(除中国外)16020亿美元,美洲8230亿美元,澳洲1690亿美元,非洲1580亿美元[70] - 国内铁路固定资产投资2024年达8506亿元创历史新高,“十四五”时期总投资额有望超3.8万亿元[71] - “十四五”期间,全球(除中国外)城市轨道交通新增里程预计在8000 - 10000公里,亚洲(除中国外)新增里程占比半数左右[71] - “十四五”时期以来,国内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4000公里,至期末有望达5000公里以上,2025年末预计达1.3万公里以上[72] - “十四五”时期国内信号控制系统设备市场规模预计每年100亿元左右[72] - 高铁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生命周期一般在10 - 15年左右,部分室外设备系统更新周期更短[73] - 到2030年,低空经济将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74] 公司市场地位 - 截至2024年末,公司高铁控制系统核心产品及服务覆盖总中标里程居世界第一[75] - 公司在国内高铁控制系统集成项目及核心设备多产品市场占有率居行业领先地位[75] - 公司核心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产品覆盖国内40多个城市180余条线路[75] - 公司占据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40%左右市场份额,全产业链业务覆盖全国80%以上的已运营及在建线路[199] 公司技术研发与创新 - 公司获批成为轨道交通安全控制技术原创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稳步推进[24] - 公司自主研发低空空域管控系统(ID - Space)在南安实现落地应用[61] - 公司参与完成工信部主导的《低空智能网联体系参考架构(2024版)》白皮书编制[63] - 公司自主研发低空空域智能管控系统,向低空经济领域延伸[76] - 公司自主研发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和服务系统并完成现场示范应用[77] - 公司完成市域铁路CTCS2 + ATO系统3分钟自动折返、20秒自动换端功能现场试验[78] - 公司自主研发铁路货运综合调度指挥管理系统并完成现场开通应用[81] - 公司自主研发重载货运列车自组网高密度自动运行控制系统[81] - 公司开展面向更高速度列控系统研究,目标市场为新建时速400km以上高铁和既有条件良好高铁提速改造[83] - 公司拥有铁路通用视觉大模型智能分析技术等多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116] - 铁路通用视觉大模型智能分析技术实现铁路领域开放类别目标检测等功能[116] - 基于三维建模与数字孪生的可视化监控技术可实现“场景还原”和全域感知[116] - 基于空间坐标映射的巡检机器人轨迹同步技术能实现轨迹实时同步[116] - 高速铁路列控系统车网地监测诊断关键技术可优化监测范围和深度[117] - 轨道交通调度控制一体化与联程运输服务技术目标是实现一体化运营[117] - 基于轨旁数智化的两级列控系统技术可促进功能创新和高效协同[117] - 车辆冻煤界面加热技术可减少车体冻煤残渣,提高卸煤清理效率[119] - 多驱动引擎融合的预警分析及诊断技术可实现设备隐患自动预警等[119] -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可智能预测设备检修周期和使用寿命[119] - 公司新增多项核心技术,包括高铁信号系统大修及更新改造、编组站综合智能化等技术[122] - 轨道交通调度控制一体化与联程运输服务技术可实现从“客流到车轮”的一体化运营[123] - 基于轨旁数智化的两级列控系统技术可显著提升运维质量和效率[123] - 新增冻煤车辆冻煤界面加热技术可实现对冻煤车体的高效、精准加热[123] - 多驱动引擎融合的预警分析及诊断技术可实现设备隐患自动预警等功能[123] -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可智能预测设备检修周期和使用寿命[123] - 联锁参数可视化的追踪技术可实现系统所有变量的状态实时跟踪[123] - 基于容器编排的算法管理技术可实现集群算力资源的动态分配和有效利用[123] -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技术未发生重大变化[124] - 列车运行控制技术攻克列车动态控制曲线模型等重大技术难题,应用于多领域[85] - 列车自动无人驾驶技术攻克列车运行期望速度曲线计算等难题,提高多项指标[85] - 货运铁路综合自动化技术攻克货运车流智能推算等难题,提升货运效率和智能化水平[86] - 行车指挥自动化技术攻克列车追踪等技术难题,提高行车指挥自动化和应急处置水平[86] - 轨道交通智能检测运维技术实现轨道交通运营风险超前预测等,降低设备故障率[88] - 安全计算机平台技术攻克基于电子元器件的安全驱动及采集等核心技术难题,通过最高等级功能安全认证[89] - 移频键控信号安全调制解调技术攻克无接点安全信号源技术等,实现多项安全核心功能[89] - 基于空间多物理场耦合的高精度仿真技术建立误差在0.5%以内的高精度仿真分析平台,完成覆盖我国铁路约万种典型配置轨道电路传输特性的精准分析[91] - CTCS2+ATO自动折返技术实现3分钟内站后自动折返和20秒内原地自动换端[97] - 轨道交通仿真测试技术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货运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领域[91] - 轨道交通综合视频监控技术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交通领域[92] -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技术聚焦城市群/都市圈干线铁路等成网运营、协同联动[94] - 轻型轨道交通智能运输与控制系统适用于中低速磁浮线路等多种轻型轨道交通系统[94] -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安全完整性等级达SIL4级[97] - 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装备对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极高要求[92] - 宽带无线通信行业应用技术基于LTE - M/R的宽带无线通信技术[92] - 列车自主运行技术可根据列车运行任务自主申请轨旁资源[95] - 面向更高速度的列控系统技术(CR450)突破支持450km/h高速运行的安全控制和设备可靠性瓶颈[101] - 高速磁浮列控系统技术支撑时速600km及以上超高速磁浮线路列车运行控制[101] - 多制式信号系统融合技术实现一套车载、两种制式、无感贯通[106] - 高安全弹性可靠的全自动运行控制技术开发多项特色全自动功能[106] - 智軌全軸轉向控制技术实现电子导向胶轮智軌列车轨迹跟踪和安全控制[107] - 控制平台在线自动化部署技术提升现场软件更新升级效率和准确率[107] - 行车作业行为集中高效管理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减少管理成本[107] - 区间钢轨断轨检查技术实现断轨检查功能[109] - 轨道交通电磁环境效应及电磁安全技术保障在轨运行设备安全可靠[109] - 轨道交通多模态全域感知灾害监测技术实现多个业务方向产品性能提升和成本优化[110] - 高速铁路信号系统大修及更新改造关键技术助力维修维护数字化转型升级[112] - 编组站综合智能化技术提升编组站作业效率[112] - 公司在中国拥有授权专利5248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091项[84] - 公司本年新增申请专利1658件,其中发明专利1496件;新增授权专利765件,其中发明专利624件[140] - 公司累计申请发明专利6881个,获得3091个;海外专利申请869个,获得341个[143] - 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研发预计总投资规模15858.06万元,本期投入2122.21万元,累计投入12522.23万元[147] - 重载货运列车自组网高密度自动运行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预计总投资规模18,180.98,本期投入7,299.34,累计投入15,130.39[149] - 新型列控系统开发预计总投资规模16,294.01,本期投入1,466.37,累计投入14,875.10[149] - 列车自主运行控制系统开发预计总投资规模30,169.63,本期投入9,670.69,累计投入24,095.41[151] - 基础性技术研究预计总投资规模12,084.00,本期投入11,136.74,累计投入17,212.88[151] - 普速铁路列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预计总投资规模7,420.54,本期投入467.34,累计投入6,172.97[152] - 欧洲五国车载系统集成开发与认证预计总
中国通号(03969) - 2024 - 年度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