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号(03969)

搜索文档
机械行业周报2025年第27周:智元两大核心产品启动量产,国产机器狗移速刷新世界纪录-20250707
光大证券· 2025-07-07 22:4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机械行业投资评级为买入(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人形机器人将实现万台级量产,带动产业链放量,解决数据匮乏难题,推动其向更泛化、实用阶段发展,看好该产业 [6] - 机床&刀具领域受经济预期影响大,政策落地后行业基本面有望改善 [7] - 看好农业机械需求长期提升,拖拉机出口增长空间广阔,补贴政策倾斜使行业集中度提升 [9] - 美国补库和一带一路带动机械出海,工具类企业走势取决于关税博弈,看好矿山设备出口 [12] - 工程机械内销短期承压,出口增长,后续需求有望边际修复 [13] - 叉车内外销增速亮眼,制造业景气度回暖有望提升叉车内销销量 [14] - 轨交设备行业将受益于铁路投资增长、客流复苏和机车更新维保需求提升 [15] - 对等关税促使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加速,大基金三期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 [16][17] - 固态电池产业化在即,设备环节将最先受益 [19] - 光伏电池片产能加速出清,政策推动光伏组件涨价,市场有望回归健康竞争环境 [20] - 2025年低空经济发展有望全面提速,带动产业链发展和居民消费 [24] 各子行业总结 人形机器人 - 6月30日,均普智能旗下普智机器人获智元机器人通用产品认证,启动智元G1机器人和A2全人形机器人规模化生产 [3] - 7月1日,四川省提出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创新产品研发,促进产品应用推广 [3] - 7月2日,步科推出第四代无框力矩电机及适配驱动器,可应用于具身智能产品关节 [3] - 7月3日,优必选在杭州成立新公司,拓展机器人制造和销售业务 [4] - 7月4日,湖北省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母基金成立,总规模100亿元,投向相关核心领域 [4] - 7月4日,上海表示将围绕大模型、语料数据和人形机器人培育开源生态体系 [5] - 7月6日,“新一代黑豹2.0”机器狗刷新世界纪录 [5] - 建议关注高复杂度灵巧手、丝杠量产与降本、谐波产业链、六维力传感器、机器人动捕与训练相关企业 [6] 机床&刀具 - 2025年5月,日本机床订单金额同比增长3.4%,内需订单下降,外需订单上升,对华机床订单同比上升10.6% [7] - 2025年1 - 5月,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增长13.3% [7] - 建议关注整机、零部件和刀具层面相关企业 [7] 农业机械 - 2025年6月,中国农机市场景气指数为40.9%,环比和同比均下降,6个一级指数除经理人信心指数外均呈下降趋势 [8] - 2025年6月24日,全国小麦收购价格环比不变,玉米收购价格环比上涨0.66% [8] - 2025年1 - 5月,我国大、中、小型拖拉机产量分别同比-2.4%、-8.0%、-18.2% [8] - 2025年1 - 5月,拖拉机累计出口数量同比增长12.6%,累计出口金额同比增长31.2% [9] - 建议关注一拖股份 [9] 机械出海 - 中美关税博弈,美国补库使经济指标变化滞后,预计美联储短期不降息,工具类企业走势取决于关税博弈 [12] - 一带一路带动矿山机械出海,2025年5月,中国矿山机械出口额同比增长31.5% [12] - 建议关注工具类和矿山设备相关企业 [12] 工程机械 - 2025年5月,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2.1%,国内销量下降,出口销量增长 [13] - 预计2025年基建投资维持较高景气度,工程机械需求后续有望边际修复 [13] - 建议关注工程机械龙头企业 [13] 叉车 - 2025年5月,叉车销售同比增长11.8%,国内销量和出口量均增长 [14] - 2025年5月,叉车平均工作时长环比增长22.5%,开工率环比提升2.9个百分点 [14] - 2025年6月,我国制造业PMI为49.7%,环比提升0.2个百分点 [14] - 建议关注安徽合力、杭叉集团 [14] 轨交设备 - 2024年国铁集团招标动车组相关数据同比大幅增长,中国中车签订动车组高级修订单同比增长217.6% [15] - 2025年1 - 5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9%,五一和端午假期铁路旅客发送量同比增长 [15] - 建议关注时代电气、中国中车、中国通号 [15] 半导体设备 - 美国实施长臂管辖限制盟国半导体设备大厂,切断部分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售半导体设计软件渠道,光刻机国产替代势在必行 [16] - 大基金三期注册资本3440亿元,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 [17] - 建议关注中科飞测、富创精密、正帆科技 [17] 固态电池设备 - 7月4日,安瓦科技全球首条GWh级新型固态电池生产线首批工程样件成功下线,产品安全性高,能量密度不断提升 [18] - 建亨奥能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正式量产,项目总投资35亿元,分三期建设 [18] - 固态电池产业化将带动设备市场规模扩容,设备环节最先受益 [19] - 建议关注宏工科技、德龙激光等企业 [19] 新能源设备 - 7月1日,隆基绿能拟以募集资金向子公司增资用于年产12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 [20] - 2025年5月,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为94.2% [20] - 光伏电池片产能加速出清,政策推动光伏组件涨价,市场有望回归健康竞争环境 [20] - 建议关注迈为股份、微导纳米、奥特维 [20] 低空经济及EVTOL - 6月30日,贵州风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向亿航智能订购50架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用于低空旅游观光服务 [21] - 6月30日,黑龙江省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低空装备规模化应用和创新应用试点 [21] - 7月1日,四川省政府提出发展壮大低空经济,包括打造高地、建设机场、推动无人机量产等 [22] - 7月2日,腾盾科创在四川证监会辅导备案,其无人机系统应用广泛,估值约130亿元 [23] - 7月4日,中国民航局成立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工作领导小组 [23] - 2025年低空经济发展有望全面提速,带动产业链发展和居民消费 [24] - 建议关注亿航智能、应流股份等企业 [24] 重点数据跟踪 通用自动化 - 2025年6月,PMI指数环比上涨至49.7% [30] - 2025年5月,全部工业品PPI指数同比-3.3% [30] - 2025年1 - 5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同比+8.5% [32] - 2025年1 - 5月,金属切削机床产量累计同比+13.3% [32] - 2025年5月,工业机器人当月产量同比+35.5% [34] - 2025年5月,日本机床对华订单同比+11% [34] 农业机械 - 2025年6月,AMI景气度同比下降0.3pcts [43] - 2025年6月24日,小麦收购价环比不变,玉米收购价环比+0.66% [43] - 2025年1 - 5月,我国大、中、小型拖拉机产量分别同比-2.4%、-8.0%、-18.2% [45] - 2025年1 - 5月,拖拉机累计出口数量同比增长12.6%,累计出口金额同比增长31.2% [46] 工程机械 - 基建投资有所反弹,地产投资景气仍处低位 [56] - 2025年5月,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下滑22.8% [56] - 2025年5月,挖掘机销量相关数据及出口占比、开工小时数情况 [60][62][68][75] - 2025年5月,美国CPI同比+2.4%,中国CPI同比-0.1% [73] 锂电设备 - 2025年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130.7万辆,同比+37% [77] - 2025年5月,动力电池装车量57.1GWh,同比+43.1% [83]
中国通号(688009) - H股公告

2025-07-04 17:30
FF301 股份發行人及根據《上市規則》第十九B章上市的香港預託證券發行人的證券變動月報表 截至月份: 2025年6月30日 狀態: 新提交 致: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中國鐵路通信信號股份有限公司 呈交日期: 2025年7月4日 I. 法定/註冊股本變動 | 1. 股份分類 | 普通股 | 股份類別 | H | | 於香港聯交所上市 (註1) | | 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證券代號 (如上市) | 03969 | 說明 | H股 | | | | | | | | | 法定/註冊股份數目 | | | 面值 | | 法定/註冊股本 | | | 上月底結存 | | | 1,968,801,000 | RMB | | 1 RMB | | 1,968,801,000 | | 增加 / 減少 (-) | | | 0 | | | RMB | | 0 | | 本月底結存 | | | 1,968,801,000 | RMB | | 1 RMB | | 1,968,801,000 | | 2. 股份分類 | 普 ...
中国通号(688009) - 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决议公告

2025-06-23 18:30
股东大会信息 - 2025年6月23日于北京召开股东大会[2] - 600人出席,含599名A股股东和1名H股股东[2] - 出席股东表决权占比67.823250%[2][3] 人员出席情况 - 6名在任董事5人出席,3名在任监事全部出席[4] 议案表决情况 - 2024年度多项议案同意比例超99.9%[5][7][8][9][11][12] 其他信息 - 见证律所是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18] - 公告于2025年6月24日发布[20]
中国通号(688009) - 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会议资料

2025-06-13 17:00
业绩数据 - 全年利润总额47.31亿元、净利润40.69亿元[16] - 全年新签合同额500.69亿元,主业占比提升至83%[16] - 全年交付国内铁路工程83项、城轨项目18项[16] - 公司(母公司)2024年初未分配利润226,518.47万元,2024年实现净利润201,498.56万元,年末可供分配利润219,215.64万元[52] - 拟按总股本1,058,981.9万股为基数,每股派发现金股利0.17元,共计派发现金股利180,027万元,占2024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合并净利润的51.51%[52] 业务发展 - 2024年持续优化升级轨道交通产业、加速布局进入低空经济新兴产业、稳妥有序退出市政房建业务[13] - 自主研制的C3 + ATO设备装载CR450高速动车组成功亮相[13] - 构建“4 + 1”智能化建设体系,一系列智能技术、智能产品、智能服务相继涌现[14] - 成功研发低空空域智能管控系统(ID - Space1.0版),入选国资委“百大工程”[15] - 落地3家合资公司,探索载人运营、物流运输、政务巡检等应用场景[15] - 成功中标福建南安低空管控项目,实现低空产业商业合同订单首次突破[15] - 实施“年产32000公里轨道交通用系列电缆生产线智能化、绿色化技术升级改造项目”[21] 公司治理 - 2024年共召开董事会会议8次,审议通过议案39项、听取报告3项[25] - 2024年召开专门委员会会议7次,审议通过议案16项、听取报告6项[25] - 董事会对“十四五”发展规划进行中期调整,聚焦轨道交通和低空经济“双赛道”[19] - 董事会完善投融资体系,搭建多个平台,推进工程业务板块整合[20] - 董事会强化风险防范,建设风险管理体系,推动“两金”压降[22] - 监事会由3名成员组成,全年召开5次会议,审议通过17项决议[36] - 2024年监事出席1次股东大会,列席8次董事会会议[38] 融资与分红 - 2024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科技创新可续期公司债券,发行规模为25亿元[21] - 实施2023年度现金分红18亿元,现金分红比保持在50%以上[30] - 拟发行境内外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合计不超过人民币50亿元[66] 信息披露与评价 - 在上海交易所发布公告及披露文件82份,在香港联交所发布124份,新增重大项目中标自愿性公告6份,中标金额158.38亿元,获2023 - 2024年度信息披露A级评价[28] - ESG报告连续4年获五星级评价,入选央广总台“中国ESG上市公司先锋100”榜单第17名、“中国ESG上市公司京津冀先锋50(2024)”企业第5名[30] 未来展望 - 2025年将加强与公司董事、监事及管理层的沟通,加大调研考察力度[107]
中国通号董事长楼齐良:低空经济如果“管不住”,就“飞不起”!
证券日报· 2025-05-21 20:41
低空经济战略布局 - 公司将低空经济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布局轨道交通和低空经济双赛道,培育智能轨交、智能低空、智慧城市、智能作业等业务 [5] - 在低空经济领域推动培育低空空域管控、无人机制造、服务运营三大业务,构建"三业一态"产业格局 [5] - 已自主研发低空空域智能管控系统ID-Space 1.0版,提出"一塔一城"低空通信专网方案,发布通号空管监视防护系统 [5] 低空经济核心技术突破 - 聚焦通信、控制、反制三大核心技术攻关,分别与三个院士团队合作研究 [3] - 自主研发的低空空域智能管控系统具备高效运控、自动反制功能,可解决多航空器追踪、避障、非合作无人机监管等关键问题 [4] - 当前低空管理需解决三大核心问题:飞行器有效管控、无人驾驶通信、反制技术体系建立 [3] 应用场景拓展 - 与中信集团、中国邮政、中国铁塔合作开发载人运营、物流运输、政务巡检等低空业态 [6] - 在合肥、重庆、怒江等地示范应用低空巡检和物流场景,推动青岛、石家庄"轨道+低空"融合模式 [6] - 打造湛江西至海口"空铁联运"跨海航线及贵州榕江"村超+低空"新模式 [6] 轨道交通主业优势 - 公司是全球最大轨道交通控制系统提供商,全面参与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建设 [5] - 智能控制技术保障全国每日6000多列动车组和27000多列客货列车安全高效运行 [5] 市值管理措施 - 专门出台市值管理办法,将自我滚动发展与资本运作结合,成立战略投资部门和资本公司 [7] - 2024年每股派发现金股利0.17元,合计分红18亿元,占归母净利润的51.51% [7] - 计划通过增持、回购等方式稳定市值,保持盈利质量和现金流健康 [7]
中国通号(03969) - 2025 Q1 - 季度业绩

2025-04-29 20:47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及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對本公告的內 容 概 不 負 責,對 其 準 確 性 或 完 整 性 亦 不 發 表 任 何 聲 明,並 明 確 表 示,概 不對因本公告全部或任何部分內容而產生或因倚賴該等內容而引致的 任 何 損 失 承 擔 任 何 責 任。 中 國 鐵 路 通 信 信 號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China Railway Signal &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 Limited*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註冊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代號:3969) 2025年第一季度報告 中 國 鐵 路 通 信 信 號 股 份 有 限 公 司(「本公司」或「公 司」)董 事 會 謹 此 宣佈本 公司及其附屬公司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第一季度期間按照中國企業會 計 準 則 編 製 的 未 經 審 計 財 務 資 料。本 公 告 乃 根 據 香 港 法 例 第571章證券 及期貨條例第XIVA部項下內幕消息條文及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證 券 上 市 規 則(「上市規則」)第13.09(2)和 第13.10B條 的 要 求 作 出。 本 公 告 載 列 本 公 司 ...
中国通号(03969)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17 18:46
重要提示 一. 本公司董事會、監事會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保證年度報告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 不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並承擔個別和連帶的法律責任。 二. 公司上市時未盈利且尚未實現盈利 是 ✓ 否 三. 重大風險提示 請查閱本報告第四節「管理層討論與分析及董事會報告」中有關風險的說明。 四. 未出席董事情況 | 未出席董事職務 | 未出席董事姓名 | 未出席董事的原因說明 | 被委託人姓名 | | --- | --- | --- | --- | | 執行董事 | 張權 | 其他重要工作安排 | 樓齊良 | 五. 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為本公司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六. 公司負責人樓齊良、主管會計工作負責人李連清及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張世虎聲明: 保證年度報告中財務報告的真實、準確、完整。 七. 董事會決議通過的本報告期利潤分配預案或公積金轉增股本預案 經公司第四屆董事會第27次會議審議,公司擬以2024年12月31日的總股本10,589,819,000股為基數,向全 體股東每10股派發人民幣1.7元(含稅)的現金紅利,合計人民幣1,800,269,23 ...
中国通号(03969)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30 19:49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营业收入324.73亿元,较2023年调整后减少12.24%[36] - 2024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4.95亿元,较2023年调整后增长0.50%[36]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52.36亿元,较2023年调整后增长154.42%[36] - 2024年末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480.25亿元,较2023年末调整后增长2.59%[36] - 2024年基本每股收益0.32元/股,与2023年持平[39] - 2024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34%,较2023年减少0.2个百分点[39] - 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6.28%,较2023年增加0.77个百分点[39] - 2024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65.09亿元、77.41亿元、65.64亿元、116.59亿元[42] - 2024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6.04亿元、9.95亿元、7.60亿元、11.36亿元[42] - 2024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226,349,908.75元,2023年为211,122,067.80元,2022年为216,809,702.65元[44]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236,128,730.31元,上期为2,058,033,862.99元[47] - 2024年剔除客户存款和同同业存放款项净增加额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373,006,832.11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59%[49] - 2024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收款项融资期初余额972,719,326.28元,期末余额775,835,849.40元,变动-196,883,476.88元[51] - 2024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期初余额1,223,290,285.94元,期末余额1,212,543,806.03元,变动-10,746,479.91元[51] - 2024年公司累计新签合同总额500.69亿元,同比下降31.53%[53] - 2024年度,公司剔除客户存款和同业存放款项净增加额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3.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59%[59] - 公司本年度费用化研发投入1912373179.29元,上年度为1862286761.81元,变化幅度2.69%[145] - 公司本年度资本化研发投入125814389.08元,上年度为175589836.58元,变化幅度-28.35%[145] - 公司研发投入合计本年度为2038187568.37元,上年度为2037876598.39元,变化幅度0.02%[145] - 公司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本年度为6.28%,上年度为5.51%,增加0.77个百分点[145] - 公司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本年度为6.17%,上年度为8.62%,减少2.45个百分点[145]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铁路领域新签合同256.37亿元,同比增长2.09%[53] - 2024年城轨领域新签合同100.06亿元,同比下降24.09%[53] - 2024年海外领域新签合同59.19亿元,同比增长58.27%[53] - 2024年工程总承包及其他领域新签合同85.08亿元,同比下降72.63%[53] 公司治理与合规 - 公司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经审计业绩符合香港联交所证券上市规则要求[2] -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9] - 公司执行董事为楼齐良先生及张权先生,独立非执行董事为姚桂清先生、姚祖辉先生及傅俊元先生,非执行董事为罗静女士(职工董事)[5] - 未出席董事张权因其他重要工作安排未出席,被委托人为楼齐良[9] - 公司负责人楼齐良、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李连清及会计机构负责人张世虎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10] - 公司不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15] - 公司不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15] - 不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情况[15] 公司战略与业务发展 - 公司签署9个战略合作协议,落地4家合资公司[22] - 公司推动聚焦轨道交通和低空经济“双赛道”,培育低空空域管控等产业[22] - 公司完成铁路II级以上营业线施工开通160余次[24] - 公司为4.7万公里高速铁路和11.5万公里普速铁路提供运行控制核心技术支撑[25] - 公司实施总部机构改革,构建“业财税金票”五位一体数智化管控模式[25] - 公司与合肥、苏州等多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落地合肥、石家庄等地合资公司[57] - 2025年1月,公司携手紫金山实验室发布“一塔一城”低空通信专网解决方案[57] - 公司携手中信集团开通“空铁联运”跨海航线,打造全国首例“低空+铁路”跨海综合立体交通示范场景[57] - 公司依托通信专业能力揽获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双智专网项目[57] - 公司自有M系列换电站产品开始获取订单[57] - 公司核心业务为轨道交通控制系统及其衍生业务,业务组成未发生重大变化[64] - 公司订单获取主要通过公开招标,原材料获取以集中采购为主[65] - 公司全面参与国内用户招标采购活动并积极参与国外用户采购活动[66] - 公司实行股份公司总部牵头抓总、二级企业主体经营、三级企业执行落实的市场经营管理体制[69] 行业趋势与市场规模 - 全球铁路总投资额将从2020年的3820亿美元增长到2040年的56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8%[70] - 预计全球除中国外2020 - 2040年铁路基建总投资额累计达51370亿美元,其中欧洲23850亿美元,亚洲(除中国外)16020亿美元,美洲8230亿美元,澳洲1690亿美元,非洲1580亿美元[70] - 国内铁路固定资产投资2024年达8506亿元创历史新高,“十四五”时期总投资额有望超3.8万亿元[71] - “十四五”期间,全球(除中国外)城市轨道交通新增里程预计在8000 - 10000公里,亚洲(除中国外)新增里程占比半数左右[71] - “十四五”时期以来,国内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4000公里,至期末有望达5000公里以上,2025年末预计达1.3万公里以上[72] - “十四五”时期国内信号控制系统设备市场规模预计每年100亿元左右[72] - 高铁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生命周期一般在10 - 15年左右,部分室外设备系统更新周期更短[73] - 到2030年,低空经济将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74] 公司市场地位 - 截至2024年末,公司高铁控制系统核心产品及服务覆盖总中标里程居世界第一[75] - 公司在国内高铁控制系统集成项目及核心设备多产品市场占有率居行业领先地位[75] - 公司核心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产品覆盖国内40多个城市180余条线路[75] - 公司占据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40%左右市场份额,全产业链业务覆盖全国80%以上的已运营及在建线路[199] 公司技术研发与创新 - 公司获批成为轨道交通安全控制技术原创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稳步推进[24] - 公司自主研发低空空域管控系统(ID - Space)在南安实现落地应用[61] - 公司参与完成工信部主导的《低空智能网联体系参考架构(2024版)》白皮书编制[63] - 公司自主研发低空空域智能管控系统,向低空经济领域延伸[76] - 公司自主研发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和服务系统并完成现场示范应用[77] - 公司完成市域铁路CTCS2 + ATO系统3分钟自动折返、20秒自动换端功能现场试验[78] - 公司自主研发铁路货运综合调度指挥管理系统并完成现场开通应用[81] - 公司自主研发重载货运列车自组网高密度自动运行控制系统[81] - 公司开展面向更高速度列控系统研究,目标市场为新建时速400km以上高铁和既有条件良好高铁提速改造[83] - 公司拥有铁路通用视觉大模型智能分析技术等多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116] - 铁路通用视觉大模型智能分析技术实现铁路领域开放类别目标检测等功能[116] - 基于三维建模与数字孪生的可视化监控技术可实现“场景还原”和全域感知[116] - 基于空间坐标映射的巡检机器人轨迹同步技术能实现轨迹实时同步[116] - 高速铁路列控系统车网地监测诊断关键技术可优化监测范围和深度[117] - 轨道交通调度控制一体化与联程运输服务技术目标是实现一体化运营[117] - 基于轨旁数智化的两级列控系统技术可促进功能创新和高效协同[117] - 车辆冻煤界面加热技术可减少车体冻煤残渣,提高卸煤清理效率[119] - 多驱动引擎融合的预警分析及诊断技术可实现设备隐患自动预警等[119] -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可智能预测设备检修周期和使用寿命[119] - 公司新增多项核心技术,包括高铁信号系统大修及更新改造、编组站综合智能化等技术[122] - 轨道交通调度控制一体化与联程运输服务技术可实现从“客流到车轮”的一体化运营[123] - 基于轨旁数智化的两级列控系统技术可显著提升运维质量和效率[123] - 新增冻煤车辆冻煤界面加热技术可实现对冻煤车体的高效、精准加热[123] - 多驱动引擎融合的预警分析及诊断技术可实现设备隐患自动预警等功能[123] -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可智能预测设备检修周期和使用寿命[123] - 联锁参数可视化的追踪技术可实现系统所有变量的状态实时跟踪[123] - 基于容器编排的算法管理技术可实现集群算力资源的动态分配和有效利用[123] -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技术未发生重大变化[124] - 列车运行控制技术攻克列车动态控制曲线模型等重大技术难题,应用于多领域[85] - 列车自动无人驾驶技术攻克列车运行期望速度曲线计算等难题,提高多项指标[85] - 货运铁路综合自动化技术攻克货运车流智能推算等难题,提升货运效率和智能化水平[86] - 行车指挥自动化技术攻克列车追踪等技术难题,提高行车指挥自动化和应急处置水平[86] - 轨道交通智能检测运维技术实现轨道交通运营风险超前预测等,降低设备故障率[88] - 安全计算机平台技术攻克基于电子元器件的安全驱动及采集等核心技术难题,通过最高等级功能安全认证[89] - 移频键控信号安全调制解调技术攻克无接点安全信号源技术等,实现多项安全核心功能[89] - 基于空间多物理场耦合的高精度仿真技术建立误差在0.5%以内的高精度仿真分析平台,完成覆盖我国铁路约万种典型配置轨道电路传输特性的精准分析[91] - CTCS2+ATO自动折返技术实现3分钟内站后自动折返和20秒内原地自动换端[97] - 轨道交通仿真测试技术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货运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领域[91] - 轨道交通综合视频监控技术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交通领域[92] -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技术聚焦城市群/都市圈干线铁路等成网运营、协同联动[94] - 轻型轨道交通智能运输与控制系统适用于中低速磁浮线路等多种轻型轨道交通系统[94] -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安全完整性等级达SIL4级[97] - 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装备对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极高要求[92] - 宽带无线通信行业应用技术基于LTE - M/R的宽带无线通信技术[92] - 列车自主运行技术可根据列车运行任务自主申请轨旁资源[95] - 面向更高速度的列控系统技术(CR450)突破支持450km/h高速运行的安全控制和设备可靠性瓶颈[101] - 高速磁浮列控系统技术支撑时速600km及以上超高速磁浮线路列车运行控制[101] - 多制式信号系统融合技术实现一套车载、两种制式、无感贯通[106] - 高安全弹性可靠的全自动运行控制技术开发多项特色全自动功能[106] - 智軌全軸轉向控制技术实现电子导向胶轮智軌列车轨迹跟踪和安全控制[107] - 控制平台在线自动化部署技术提升现场软件更新升级效率和准确率[107] - 行车作业行为集中高效管理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减少管理成本[107] - 区间钢轨断轨检查技术实现断轨检查功能[109] - 轨道交通电磁环境效应及电磁安全技术保障在轨运行设备安全可靠[109] - 轨道交通多模态全域感知灾害监测技术实现多个业务方向产品性能提升和成本优化[110] - 高速铁路信号系统大修及更新改造关键技术助力维修维护数字化转型升级[112] - 编组站综合智能化技术提升编组站作业效率[112] - 公司在中国拥有授权专利5248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091项[84] - 公司本年新增申请专利1658件,其中发明专利1496件;新增授权专利765件,其中发明专利624件[140] - 公司累计申请发明专利6881个,获得3091个;海外专利申请869个,获得341个[143] - 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研发预计总投资规模15858.06万元,本期投入2122.21万元,累计投入12522.23万元[147] - 重载货运列车自组网高密度自动运行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预计总投资规模18,180.98,本期投入7,299.34,累计投入15,130.39[149] - 新型列控系统开发预计总投资规模16,294.01,本期投入1,466.37,累计投入14,875.10[149] - 列车自主运行控制系统开发预计总投资规模30,169.63,本期投入9,670.69,累计投入24,095.41[151] - 基础性技术研究预计总投资规模12,084.00,本期投入11,136.74,累计投入17,212.88[151] - 普速铁路列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预计总投资规模7,420.54,本期投入467.34,累计投入6,172.97[152] - 欧洲五国车载系统集成开发与认证预计总
中国通号(03969) - 2024 - 中期财报
2024-09-25 17:52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A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00元,于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代码688009;H股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代码03969,股票简称均为中国通号[5][10]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楼齐良[7] - 公司注册地址为中国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南路1号院中国通号大厦A座20层,2017年11月曾变更地址[7] - 公司办公地址的邮政编码为100070[7] - 公司网址为www.crsc.cn,电子邮箱为ir@crsc.cn[7] - 董事会秘书、联席公司秘书为李连清,电话为+86 010–50809286,传真为+86 010–50809075[8] - 登载半年度报告的网站有www.sse.com.cn、www.hkexnews.hk、www.stcn.com、www.zqrb.cn[9] - 公司选定的信息披露报纸有中国证券报(www.cs.com.cn)、上海证券报(www.cnstock.com)、证券时报、证券日报[9] 报告期信息 - 报告期为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6] - 本半年度报告未经审计[2]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本报告期(1 - 6月)营业收入142.50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4.33%[11] - 本报告期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5.99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2.32%[11] - 本报告期扣非净利润15.60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8.99%[11] - 本报告期末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466.05亿元,较上年度末减少0.44%[11] - 本报告期基本每股收益0.15元/股,较上年同期减少11.76%[12] - 本报告期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42%,较上年同期减少0.61个百分点[12] - 本报告期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54%,较上年同期增加1.23个百分点[12] - 非经常性损益合计3876.97万元[14] - 费用化研发投入本期数为7.5040888534亿元,上年同期数为6.4867328376亿元,变化幅度为15.68%[52] - 资本化研发投入本期数为3852.100642万元,上年同期数为6831.73197万元,变化幅度为 - 43.61%[52] - 研发投入合计本期数为7.8892989176亿元,上年同期数为7.1699060346亿元,变化幅度为10.03%[52]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本期为5.54%,上年同期为4.31%,增加1.23个百分点[52] -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本期为4.88%,上年同期为9.53%,减少4.65个百分点[52] - 公司营业收入为142.50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4.33%,主要因工程项目收入减少[104] - 公司营业成本为100.67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9.35%,因系统交付服务和工程总承包收入下降[104][105] - 公司销售费用为3.61亿元,较上年同比增加5.27%,主要因人工费用增加[104][105] - 公司管理费用为9.56亿元,较上年同比减少1.47%,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104][106] - 公司研发费用为7.50亿元,较上年同比增加15.68%,因公司强化科技创新加大投入[104][106] - 货币资金本期期末数为23,759,388,945.42元,占总资产20.04%,较上年期末增加5.25%[112] - 应收票据本期期末数为688,684,621.87元,占总资产0.58%,较上年期末减少34.95%[112] - 应收账款本期期末数为22,871,138,096.78元,占总资产19.29%,较上年期末减少0.02%[112] - 存货本期期末数为3,636,853,721.27元,占总资产3.07%,较上年期末增加13.43%[112] - 短期借款本期期末数为635,200,885.02元,占总资产0.54%,较上年期末减少74.09%,主要因偿还贷款20亿元[112][114] - 吸收存款及同业存放本期期末数为5,060,575,156.65元,占总资产4.27%,较上年期末增加3,565.85%[112]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为16.21亿元,较年初增加0.89亿元,增幅为5.81%[117] - H股募集资金约91.04亿元,截至2024年6月30日已使用85.36亿元,剩余5.68亿元未使用[122] - 受限资产合计6,303,377,587.65元,包括货币资金449,000,944.78元等[115] - 2024年上半年公司累计新签合同总额210.23亿元,同比下降33.62%[92] - 2024年上半年轨道交通市场新签合同总额占比由去年同期的53.71%升至78.11%[92] - 2024年上半年铁路领域新签合同98.9亿元,同比增长1.16%[92] - 2024年上半年城轨领域新签合同29.83亿元,同比下降49.02%[92] - 2024年上半年海外领域新签合同35.49亿元,同比增长156.45%[92] - 2024年上半年工程总承包及其他领域新签合同46.01亿元,同比下降68.62%[92] - 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公司在手订单1223.87亿元[92] - 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为103.54亿元,本年度投入金额为1960.06万元,投入金额占比为0.19%[171] - 截至报告期末累计投入募集资金总额为57.62亿元,累计投入进度为55.65%[171] - 招股书或募集说明书中募集资金承诺投资总额为103.54亿元[171] - 先进及智能技术研发项目募集资金计划投资总额为460万元,截至报告期末累计投入262.97万元,投入进度为57.17%[172]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营业收入为131.11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52%,毛利率增加2.97个百分点[108] - 设备制造营业收入为29.0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7.57%,毛利率增加0.34个百分点[108] - 铁路终端市场营业收入为90.3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88%,毛利率减少0.10个百分点[109] - 城市轨道终端市场营业收入为34.70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3.13%,毛利率增加7.15个百分点[109] - 中国地区营业收入为136.45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4.97%,毛利率增加3.69个百分点[109] - 报告期内工程总承包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64.96%,城市轨道收入减少13.13%,海外业务收入增加3.24%[110] 公司发展战略 - 公司将总体发展战略调整为聚焦轨道交通和低空经济“双赛道”[16] 行业发展趋势 - “十四五”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6.5万公里,高铁营业里程达5万公里[17] 公司核心技术 - 公司在中国拥有授权专利4838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647项[19] - 公司拥有列车运行控制技术、列车自动无人驾驶技术等多项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20][21][22][23] - 列车运行控制技术攻克了列车动态控制曲线模型等重大技术难题,广泛应用于高铁、城际、城轨等领域[20] - 列车自动无人驾驶技术攻克了列车运行期望速度曲线计算等难题,提高了列车运行多项指标,已成功应用于多个领域[20] - 货运铁路综合自动化技术攻克了货运车流智能推算等难题,在全路多个编组站和路局调度中心广泛运用[21] - 轨道交通智能检测运维技术借助大数据和云服务,实现了轨道交通运营风险超前预测等,已应用于多个领域[22] - 列控系统集成技术通过综合工程化软件设计平台提高软件集成质量,适用于多种线路和枢纽[22] - 安全计算机平台技术攻克了基于电子元器件的安全驱动及采集等核心技术难题,通过国际最高等级功能安全认证[23] - 移频键控信号安全调制解调技术构建故障 - 安全轨道电路系统,实现轨道区段占用空闲检查等安全核心功能,应用于多条铁路[23] - 道岔转换技术攻克了大号码道岔转换同步技术等难题,创建国际领先的高速道岔转换系统技术体系[23] - 基于空间多物理场耦合的高精度仿真技术建立误差在0.5%以内的高精度仿真分析平台,完成覆盖我国铁路约万种典型配置轨道电路传输特性的精准分析[24] - CTCS2+ATO自动折返技术实现3分钟内站后自动折返和20秒内原地自动换端[28] - 面向更高速度的列控系统技术突破支持450km/h高速运行[30] - 高速磁浮列控系统技术支撑时速600km及以上超高速磁浮线路列车运行控制[31] - 公司拥有视联网融合算法仓库技术,可集中管理AI算法模型并提供分析服务[33] - 多制式信号系统融合技术攻克多项融合技术,实现一套车载、两种制式、无感贯通[33] - 高安全弹性可靠的全自动运行控制技术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开发多种特色全自动功能[33] - 智轨全轴转向控制技术研发高性能、高可靠、高安全的全轴转向控制系统[34] - 控制平台在线自动化部署技术攻克自动化部署技术,开发具有自动化部署功能的工具[34] - 行车作业行为集中高效管理技术建立作业行为场景识别模型,实现行车作业行为集中管理[34] - 区间钢轨断轨检查技术组建钢轨健康状况模型,实现断轨检查功能[35] - 轨道交通电磁环境效应及电磁安全技术攻克多项难题,保障在轨产品高效安全稳定运行[35] - 轨道交通多模态全域感知灾害监测技术利用多维度多模态手段,实现产品性能提升和成本优化[36] - 上述核心技术均为公司自主研发[33][34][35][36] - 公司核心技術包括編組站綜合智能化技術等7項,均為自主研發[37][38] - 核心技術全面應用覆蓋鐵路列控系統等軌道交通核心系統[39] - 報告期內新增高速鐵路信號系統大修及更新改造等7項關鍵技術[39] - 公司軌道交通運行控制系統核心主業依賴核心技術,報告期內核心技術未發生重大變化[40] 公司科研成果与荣誉 - 公司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02年中国铁路提速工程成套技术与装备获一等奖[41] - 2006年ZPW - 2000A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系统获二等奖[41] - 2007年大秦铁路重载运输成套技术与应用获一等奖[41] - 2008年青藏铁路工程获特等奖[41] - 2009年复杂与高速条件下车载安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获二等奖[41] - 2010年遂渝线无砟轨道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一等奖[41] - 公司多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如2015 - 2023年期间,11项专利分别获第十七届至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或银奖[42] - 公司多个主体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认定,如2020 - 2023年期间,多项产品和企业获相关认定[43] - 公司建成国内首1:1大型轨道交道电磁环境效应研究与测试平台,开展多项电磁环境相关研究[44] - 高速磁浮/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运控系统在大同阳高线完成常态常压动态悬浮试验及12Kpa低真空舱载设备摸底试验[44] - 公司两个研究中心成为国家铁路局认定的铁路行业科技创新基地[44] - 公司开展SIL4级安全云平台技术研究,已完成部分产品需求和技术方案研究,正开展云平台研制[44] - 公司开展海量物联网技术研究,达成十万级设备的连接和数据接入能力[44] 公司项目进展 - 公司提供自主化CTCS - 3级列控系统装备的雅万高铁顺利开通[45] - 中孟合作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首通段、墨西哥城1 - 6号PCC控制中心改造项目等海外项目顺利开通或投入运营试用[45] - 公司针对川藏铁路完成既有通信信号系统适应性分析等多项研究,形成相关报告和方案[46] - 公司完成高铁大修改造现状调研,形成多项技术方案和报告,完成多个系统研发及试验验证[47] - 公司发布“羲和”数字城轨解决方案,构建智能运控、智能运维两大平台[48] - 公司发布效能启骥自主运行列控系统(TACS)版本,实现场段和正线贯通[48] - 公司完成TACS车载与既有线CBTC兼容性现场验证测试[48] - 公司开展无人驾驶列车环境自主感知TAPS系统研制,相关功能在北京地铁12号线空载试运行[48] - “面向线网融合的多制式兼容型信号系统”在长春4号线应用,通过科技成果评价[48] - 公司完成无人机AI巡检及应急指挥系统首飞场景验证[48] - 全电子联锁设备软件和系统集成通过CURC认证,获行业首张《城轨装备认证证书》[49] - 公司完成车站数字化轨道电路系统测试确认和SIL4安全认证[49] - 公司完成多项基础设备器材研制及上道试用、试验和推广应用[49] - 2024上半年新增申请专利659件,其中发明专利621件;新增授权专利381件,其中发明专利315件[50] - 本期新增申请知识产权合计814个,获得500个;累计申请11503个,获得7009个[51] - 新一代淘度集中系统研发预计总投资规模1.585806亿元,本期投入2122.21万元,累计投入1.252223亿元[53] - 重载货运列车自组网高密度自动运行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完成3站2区间试验段HTCS - 1级功能试验,完成30多条动车试验序列[54] - 公司承担16项国家级部委支持及20项行业主管单位支持的研究项目,承担20余项国家级和行业级标准编制任务[50] - 基础性技术研究预计总投资规模12,084.00,本期投入1,862.15,累计投入7,938.29 [55] - 普远铁路列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预计总投资规模5,880.32 [55] - 欧洲五国车载系统集成开发与认证进度完成80% [56] - 地铁智能运维开发和应用预计总投资规模832.3
中国通号(03969) - 2024 - 中期业绩
2024-08-28 21:41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发布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未经审计中期业绩公告[1] - A股每股面值为人民币1.00元[7] - 报告期指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8]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楼齐良[9] - 公司注册地址于2017年11月变更[9] - 公司办公地址邮政编码为100070[9] - 公司网址为www.crsc.cn[9] - 董事会秘书、联席公司秘书为李连清[10] - 联系电话为+86 010–50809286[10] - 传真为+86 010–50809075[1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本报告期(1 - 6月)营业收入142.5030928572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4.33%[12] - 本报告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9906387643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2.32%[12] - 本报告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5.6029421945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8.99%[12] - 本报告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466.0494063046亿元,较上年度末减少0.44%[12] - 本报告期末总资产1185.4874019630亿元,较上年度末减少0.37%[12] - 本报告期基本每股收益0.15元/股,较上年同期减少11.76%[13] - 本报告期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42%,较上年同期减少0.61个百分点[13] - 本报告期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5.54%,较上年同期增加1.23个百分点[13] -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合计金额3876.965698万元[14] - 费用化研发投入本期数为7.5040888534亿元,上年同期数为6.4867328376亿元,变化幅度为15.68%[53] - 资本化研发投入本期数为3852.100642万元,上年同期数为6831.73197万元,变化幅度为 - 43.61%[53] - 研发投入合计本期数为7.8892989176亿元,上年同期数为7.1699060346亿元,变化幅度为10.03%[53]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本期为5.54%,上年同期为4.31%,增加1.23个百分点[53] -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本期为4.88%,上年同期为9.53%,减少4.65个百分点[53] - 2024年上半年公司累计新签合同总额210.23亿元,同比下降33.62%[94] - 2024年上半年轨道交通市场新签合同总额占比由去年同期的53.71%升至78.11%[94] - 2024年上半年铁路领域新签合同98.9亿元,同比增长1.16%[94] - 2024年上半年城轨领域新签合同29.83亿元,同比下降49.02%[94] - 2024年上半年海外领域新签合同35.49亿元,同比增长156.45%[94] - 2024年上半年工程总承包及其他领域新签合同46.01亿元,同比下降68.62%[94] - 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公司在手订单1223.87亿元[94] - 营业收入本期为142.50亿元,上年同期为166.33亿元,减少14.33%,主要因工程收入减少[107] - 营业成本本期为100.67亿元,上年同期为124.82亿元,减少19.35%,因系统交付和工程承包收入下降[107][108] - 销售费用本期为3.61亿元,上年同期为3.43亿元,增加5.27%,因人工费用增加[107][108] - 管理费用本期为9.56亿元,上年同期为9.70亿元,减少1.47%,与上年基本持平[107][109] - 财务费用本期收益为0.79亿元,上年同期为1.43亿元,因利息收入减少[109] - 研发费用本期为7.50亿元,上年同期为6.49亿元,增加15.68%,因强化科技创新加大投入[107][109]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本期净流入29.73亿元,上年净流出8.71亿元,因新增存入财务公司存款增加[109]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本期净流出4.75亿元,上年净流出15.02亿元,因定期存款增加减少[109] - 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本期净流出17.23亿元,上年净流入9.73亿元,因偿还大额银行借款[109] - 轨道交通控制系统毛利率为31.08%,较上年增加2.97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减少2.52% [111] - 铁路业务营业收入90.35亿元,同比增长1.88%,毛利率30.19%,同比减少0.10个百分点[112] - 城市轨道业务营业收入34.70亿元,同比减少13.13%,毛利率32.96%,同比增加7.15个百分点[112] - 海外业务营业收入6.06亿元,同比增长3.24%,毛利率33.60%,同比增加22.92个百分点[112] - 工程总承包业务营业收入10.98亿元,同比减少64.96%,毛利率7.23%,同比减少3.72个百分点[112] - 货币资金期末数237.59亿元,占总资产20.04%,较上年期末增长5.25%[115] - 应收账款期末数228.71亿元,占总资产19.29%,较上年期末减少0.02%[115] - 存货期末数36.37亿元,占总资产3.07%,较上年期末增长13.43%[115] - 短期借款期末数6.35亿元,占总资产0.54%,较上年期末减少74.09%[115] - 应付账款期末数448.47亿元,占总资产37.83%,较上年期末减少9.71%[115] - 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16.21亿元,较年初增加0.89亿元,增幅为5.81%[119] - H股募集资金约91.04亿元,截至2024年6月30日已使用85.36亿元,剩余5.68亿元未使用,预计未来两年用完[123] - 已使用的H股募集资金中,长期研发支出27.3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支出18.21亿元,一般性股权收购支出1.08亿元,PPP项目投资支出12.53亿元,补充流动资金26.23亿元[123] - 2020年6月12日公司将原拟用于境内外一般性收购的17.13亿元募集资金改为补充流动资金[123] 公司发展战略 - 公司将总体发展战略调整为以“智能控制”为根技术,聚焦轨道交通和低空经济“双赛道”[16] 行业环境 - “十四五”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6.5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5万公里[18] - “十四五”后两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有望恢复至8000亿元以上[18] - 十年前开通运营的约1.1万公里高铁陆续进入大修改造期[18] - 高铁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生命周期一般在10 - 15年左右[19] 公司核心技术 - 公司在中国拥有授权专利4838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647项[20] - 基于空间多物理场耦合的高精度仿真技术建立了误差在0.5%以内的高精度仿真分析平台,完成了覆盖我国铁路约万种典型配置轨道电路传输特性的精准分析[24] - 安全计算机平台技术广泛应用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中心、车站、车载各类安全控制产品,通过了国际功能安全标准规定的最高等级功能安全认证[23] - 移频键控信号安全调制解调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普速铁路,实现轨道区段占用空闲检查等安全核心功能[23] - 道岔转换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高速、普速、重载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创建了国际领先的高速道岔转换系统技术体系[23] - 轨道交通仿真测试技术可对列控系统等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测试验证过程提供技术支撑,提高了被测系统缺陷纠正率和质量可信度[24] - 轨道交通安全产品制造技术从全制造过程进行针对性管控,为产品安全性及可靠性提供系统性质量保障基础[25] - 宽带无线通信行业应用技术基于LTE - M/R的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可实现多种业务的数据传输和融合[25] - 轨道交通综合视频监控技术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引领轨道交通综合视频监控发展[25] - 轻型轨道交通智能运输与控制技术设置统一的轨道交通云平台,实现多种功能,适用于多种轻型轨道交通系统[26] - 列车自主运行技术通过三大关键创新,实现列车自主资源管理和主动间隔防护,提高了轨旁资源利用率和列车运行效率[27] - 全电子联锁系统及电子模块安全完整性等级达SIL4级[28] - CTCS2+ATO自动折返技术可实现3分钟内站后自动折返和20秒内原地自动换端[28] - 面向更高速度的列控系统技术突破支持450km/h高速运行的安全控制和设备可靠性瓶颈[30] - 高速磁浮列控系统技术支撑时速600km及以上超高速磁浮线路列车运行控制[31] - 基于安全型铁路智能信号显示技术开发的智能LED信号机功能安全达SIL4级[31] -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控制技术采用安全输出、安全切断等多项技术[28] - CTCS2+ATO自动折返技术攻克列车首尾安全通信等技术难题[28] - 视频智能分析技术采用智能分析算法和深度学习技术[29] - 列车全自动灵活编组技术可根据客流特征自动调整列车编组[30] - 重载列车群组运行控制系统采用车-地无线通信和车-车通信进行信息传输[30] - 公司拥有视联网融合算法仓库技术,可集中管理AI算法模型并提供分析服务[33] - 多制式信号系统融合技术攻克多项融合技术,实现一套车载、两种制式、无感贯通[33] - 高安全弹性可靠的全自动运行控制技术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开发多项特色全自动功能[33] - 智轨全轴转向控制技术研发高性能、高可靠、高安全的全轴转向控制系统[34] - 控制平台在线自动化部署技术开发具有自动化部署功能的工具,提升现场软件更新效率和准确率[34] - 行车作业行为集中高效管理技术建立作业行为场景识别模型,实现行车作业行为集中管理[34] - 区间钢轨断轨检查技术组建钢轨健康状况模型,实现断轨检查功能[35] - 轨道交通电磁环境效应及电磁安全技术攻克多项难题,保障在轨产品高效安全稳定运行[35] - 轨道交通多模态全域感知灾害监测技术解决沿线复杂环境干扰问题,实现多业务方向产品性能提升和成本优化[36] - 高速铁路信号系统大修及更新改造关键技术形成评估标准体系,助力维修维护数字化转型升级[36] - 公司核心技术全面应用覆盖铁路列控系统等轨道交通核心系统[39] - 报告期内新增高速鐵路信號系統大修及更新改造等7项关键技术[40] - 编组站综合智能化技术使编组站作业效率整体提升[37] - 公司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核心主业开展依赖核心技术,报告期内核心技术未发生重大变化[41] 公司科研成果与荣誉 - 2002年公司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为中国铁路提速工程成套技术与装备[42] - 2006年公司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为ZPW - 2000A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系统[42] - 2007年公司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为大秦铁路重载运输成套技术与应用[42] - 2008年公司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项目为青藏铁路工程[42] - 2009年公司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为复杂与高速条件下车载安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42] - 2010年公司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为遂渝线无砟轨道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42] - 公司多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如2015 - 2023年期间,10项获优秀奖,3项获银奖[43] - 公司多个主体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认定,2020 - 2023年期间,4次获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认定,1次获单项冠军产品认定,5次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44] - 公司建成国内首1:1大型轨道交通安全试验平台,开展时速400公里高铁电磁环境下信号系统抗干扰技术研究[45] - 高速磁浮/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运控系统在大同阳高线完成常态常压动态悬浮试验及12Kpa低真空舱载设备摸底试验[45] - 公司两个研究中心成为国家铁路局认定的铁路行业科技创新基地[45] - 公司开展SIL4级安全云平台技术研究,已完成联锁产品和城轨轨旁产品需求和技术方案研究[45] - 公司开展海量物联网技术研究,达成十万级设备的连接和数据接入能力[45] - 2024上半年新增申请专利659件,其中发明专利621件;新增授权专利381件,其中发明专利315件[51] - 报告期内,发明、实用、外观、软件著作权等新增申请数合计814个,获得数合计500个,累计申请数11503个,累计获得数7009个[52] 公司项目进展 - 公司提供自主化CTCS - 3级列控系统装备的雅万高铁顺利开通[46] - 中孟合作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首通段、墨西哥城1 - 6号PCC控制中心改造项目等海外项目顺利开通或投入运营试用[46] - 公司针对川藏铁路极端条件,完成既有通信信号系统适应性分析和技术路线选取,形成设备选型建议[47] - 公司完成多项铁路领域技术研究和方案设计,如高铁信号系统大修及更新改造关键技术研究等[48] - 公司发布“羲和”数字城轨解决方案,构建智能运控、智能运维两大平台[49] - 公司多项基础设备器材研制取得成果,如全电子联锁设备软件和系统集成通过CURC认证等[50] - 新一代淘度集中系统研发预计总投资规模15858.06万元,本期投入2122.21万元,累计投入12522.23万元,武汉局扩大应用将近20站,全路应用的技术作业站超100个[54] - 重载货运列车自组网高密度自动运行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完成3站2区间试验、HTCS - 1级功能试验和30多条动车试验序列[55] - 新型列控系统在和若线试用考核,设备运用稳定,基于北斗定位的列车自主运行控制系统在平煤神马集团矿区铁路正式启用[55] - 列车自主运行控制系统(TACS系统)运营两年运行稳定,完成满足上海3、4号线车辆段和部分正线区域贯通的高速动车测试版本发布[56] - 基础性技术研究完成系统环境下防雷、电磁兼容等测试确认和现场试验,安全型LED信号机机理研究获基尔维亚认证并完成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