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收入和利润) - 公司2024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76.45万元[8] - 2024年营业收入为2.423亿元,同比下降6.16%[24]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76万元,同比下降298.78%[24] - 2023年营业收入为2.582亿元,2022年为4.243亿元[24] - 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93万元,2022年为4047万元[24] - 公司营业收入为24,230.62万元,同比下降6.16%,其中肿瘤相关核心业务收入23,494.68万元,同比下降2.26%[3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76.45万元,同比下降298.78%,扣非净利润为-1,924.76万元,同比下降620.88%[34] - 公司报告期内营业收入为24,230.62万元,同比下降6.16%[148]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76.45万元,同比下降298.78%[148]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924.76万元,同比下降620.88%[148] - 公司2024年营业总收入24,230.62万元,同比下降6.16%[153]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成本和费用) - 公司面临信用减值损失、商誉减值损失及法律咨询费用增加等成本压力[4] - 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长888.86万元,主要来自子公司商誉减值增加[26] - 应收账款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长132.54万元至684.18万元[26] - 法律咨询费新增441.51万元[26] - 新厂房及公租房折旧摊销费用同比增加104.19万元[26] - 管理费用为5,442.24万元,同比上升26.79%[149] - 研发费用为6,247.07万元,同比下降10.50%[149] - 资产减值损失为-1,777.18万元,同比下降100.06%[149] - 销售费用同比下降6.51%至7,290.00万元,管理费用同比上升26.79%至5,442.24万元,研发费用同比下降10.50%至6,247.07万元[171] - 公司销售费用总额为72,899,960.24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0.09%,其中职工薪酬占比最高达56.96%[196][197] 业务线表现(白血病相关) - 白血病分子检测试剂盒收入13,777.85万元,同比下降3.49%[34] - 公司白血病相关15种融合基因检测试剂盒覆盖基因数超市场同类产品5倍,灵敏度更高(2022年3月获批)[64] - 公司在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市场占据三分之二以上的份额[71] - 公司白血病相关15种融合基因检测试剂盒覆盖基因种类最多,单价预计提高2-3倍[71][86] - 国内白血病分子检测业务容量估计约为47.09亿元,其中初发患者业务容量8.47亿,跟踪患者30.82亿,存量患者7.80亿[86] - 血液病销售量75.08万人份,同比下降8.95%[156] - 血液病领域营业收入13,777.85万元,毛利率83.99%,同比下降3.00%[185] - 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检测试剂盒专利期限至2026年2月21日[182] 业务线表现(淋巴瘤相关) - 淋巴瘤重排试剂盒收入3,666.11万元,同比上升12.55%[34] - 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检测试剂盒为国内淋巴瘤分子诊断独家获批产品(2020年9月获批)[64] - 公司淋巴瘤基因重排产品检测周期为8天,准确度总体符合率达到99.12%[78] - 国内淋巴瘤分子检测业务容量估计约为22.4亿元,其中疑似筛查患者2.20亿,确诊患者3.77亿,跟踪患者16.43亿[89] - 淋巴瘤患者首次就诊到确诊间隔时长超过6个月的占13.4%,误诊率达50.8%[78] - 淋巴瘤领域营业收入3,666.11万元,毛利率86.40%,同比增长12.55%[185] 业务线表现(实体瘤相关) - 公司三款实体瘤分子诊断试剂盒与70多家医院保持稳定合作关系[81] - 实体瘤销售量3.85万人份,同比下降41.43%[156] - 实体瘤领域营业收入1,839.70万元,毛利率91.97%,同比下降23.38%[185] - 人EGFR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为国内首家采用荧光PCR和一代测序方法获批的肺癌、结直肠癌诊断产品(2012年7月获批)[64] 研发投入与成果 - 公司未来将持续专注主营业务并加大研发投入[4]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同比下降1.25个百分点至25.78%[26] - 研发投入6,247.07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5.78%[35] - BCR-ABL P210融合基因检测试剂盒获批第三类医疗器械证书,为中国白血病定量跟踪筛查领域第一证[37] - 2024年研发投入总额为6,247.07万元,同比下降10.50%[113]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5.78%,较上年减少1.25个百分点[113] - 公司报告期内研发投入金额为188,526,524.96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1.36%,占净资产比例为4.56%,资本化比重为0.00%[194] - 公司研发费用中职工薪酬占比最高,通过ERP系统严格管理研发领料流程[191][192] 市场与竞争环境 - 公司因行业需求波动、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下降[4] - 2020-2022年国内体外诊断市场爆发式增长,吸引新企业和大型企业进入,加剧竞争[138] - 2024年因行业需求波动和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下降,成本增加,收入及利润下滑[131] - 体外诊断行业对产品质量和稳定性要求极高,需严格管控生产流程[139] 管理层与公司治理 - 公司董事长熊慧因被批捕无法亲自出席[5] - 中汇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带有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6] - 公司2024年度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8] 资产与现金流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998万元,同比增长33.00%[24] - 202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509万元,2022年为7307万元[24] - 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余额为93,526,046.51元,较期初增长21,162,965.12元,对当期利润影响金额为522,965.12元[33] - 经营性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597.82万元,同比上升33.00%[34]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997.82万元,同比上升33.00%[149]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926.69万元,去年同期为-10,258.31万元[149]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370.39万元,同比下降308.72%[149]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上升主要因购买商品支付现金减少[27]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上升33.00%至5,997.82万元,主要因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下降[174]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926.69万元,同比上升较多,主要因购建固定资产等支付的现金下降[174] 技术与创新 - 公司已建立覆盖分子诊断四大技术平台(PCR、基因测序、FISH、基因芯片)及免疫诊断技术的体系[94][97] - 数字PCR技术实现定量分析,检测精度大幅提升,成为未来发展方向[97] - 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NGS)是目前临床应用最高端技术代表,第三代测序尚未产业化[98] - 公司掌握3项前端核心技术、7项分子诊断应用技术和2项前瞻性储备技术,形成覆盖多平台、全流程、全病程的分子诊断技术体系[108] - 公司已掌握7项先进的分子诊断应用技术,包括"一步法"反转录PCR技术和"一管多测"多重PCR技术等[109] - 公司自主研发基于全光谱流式技术的抗原检测试剂,实现"大于24色"检测,已有43个免疫诊断抗原检测试剂取得第一类备案[110] 专利与知识产权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已取得58项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50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111] - 2024年新增申请专利8项(均为发明专利),获得发明专利1项,新增软件著作权9项[111] - 公司拥有27项实体瘤和传染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多项为国内独家或首家[127] - 目前有12个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处于注册申请中[127][131] 合作与研究成果 - 公司联合多家医院在《The Oncologist》《Cell Reports Medicine》等期刊发表多项研究成果[38][39] - 公司助力河南省肿瘤医院和上海瑞金医院的研究成果入选IASLC 2024世界肿瘤大会和欧洲血液学协会Poster Presentation[42][43] - 公司与哈尔滨血液肿瘤研究所合作完成MDS患者突变研究,发表于《Hematology》[44] - 公司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开展4个研究项目[50] - 公司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合作研究血小板PD-L1检测[50] - 公司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合作开展AML分子分型项目[50] - 公司与哈尔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开展B-ALL分子分型项目[50] - 公司与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肿瘤研究所合作开展二代测序跟踪AML患者MRD研究[50] - 公司与山西省肿瘤医院合作研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微环境特征[51] 市场前景与预测 - 2026年中国肿瘤分子诊断及检测市场预计达到228亿人民币,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64亿人民币[85][86] - 预计淋巴瘤筛查业务容量将扩增至100亿以上[92] - 分子诊断产品运用于肿瘤早期筛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例如肺癌市场由中晚期拓展至早期[105] - 分子诊断伴随肿瘤治疗全病程,快速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监测疗效[105] - 数字PCR、二代测序等新技术提升分子诊断精准度,使实体瘤"液体活检"成为可能[106] - 数字PCR技术利用外周血实现实体瘤动态检测,降低患者检测痛苦并提升依从性[107] 风险与挑战 - 公司面临新技术迭代风险,需快速适应多领域协同发展的技术更新[135] - 核心技术人员流失可能影响研发项目进度和公司竞争力[137] - 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周期通常为三至五年或更长时间[134]
睿昂基因(688217) - 2024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