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GBA集团(00261) - 2024 - 年度财报
GBA集团GBA集团(HK:00261)2025-04-23 16:42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约5700万港元,较2023年的约7840万港元减少约27.2%[5] - 2024年公司股权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为5580万港元,较2023年的约9840万港元减少约43.3%[5] - 集团收入由去年同期约7840万港元减少约27.2%至本期约5700万港元[31] - 收入成本由去年同期约8300万港元下跌约27.3%至本期约6030万港元[35] - 去年同期毛损约460万港元,毛损率约5.87%;本期毛损约330万港元,毛损率约5.75%[36] - 按公平价值列账的金融资产由去年同期约6300万港元减少约64.9%至本期约1810万港元[37] - 本期亏损约7020万港元,去年同期约10080万港元[41]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资产总额约56680万港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480万港元,流动比率约436.32%[42] 各业务线收入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餐饮业务收入约2750万港元,去年同期约为3650万港元[14] - 房地产业务本期收入约2260万港元,占总收入约39.6%,去年同期约2430万港元[31] - 金融业务本期收入约690万港元,去年同期约590万港元[32] - 汽车业务本期无收入,去年同期约1170万港元;餐饮业务本期收入约2750万港元,占总收入约48.3%,去年同期约3650万港元[33] 房地产项目销售情况 - 置地新城项目占地面积6911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12000平方米,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累计售出约95%[7] - 依雲山庄项目占地面积7473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6000平方米,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一期累计售出约87%住宅单位及100%商舖和停车场,二期累计售出约75%住宅单位[8] - 中建•俊公馆项目占地面积约83000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68000平方米,分六期开发[9][10] - 中建•俊公馆1.2期总建筑面积约65148平方米,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累计售出约84%[12] - 中建•俊公馆1.1期建筑面积5935平方米,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售出约22%[12] - 中建•俊公馆1.3期总建筑面积11107平方米,2024年已售出约84%[12] - 中建•俊公馆2.1期建筑面积40951平方米,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售出约70%[12] - 中建•俊公馆3期总建筑面积24471平方米,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售出约88%[12] 未来业务展望 - 展望2025年,中国更多政府政策支持地产行业,公司房地产业务销售有望改善[15] - 预计2025年利率下降,消费者需求略有增长,金融、汽车、餐饮及相关业务将持续稳定或略有改善[15] 公司发展计划 - 公司计划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及潜在招聘,预计提高运营效率和市场影响力[16] - 公司将基于市场需求和可用资金扩大业务[17] 公司人员任职情况 - 王祖伟自2022年1月3日起出任非执行董事,4月7日起重新获委任为执行董事,有超30年财务和会计经验[20][22] - 黄思语自2023年3月起担任浙江赛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法定代表人[22] - 林珈莉于2024年11月起担任纳斯达克上市公司Junee Limited执行董事[25] - 胡惠珊自2022年6月10日起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自2020年4月至今为北控城市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高级经理[26] - 梁家进自2017年11月起在万里印刷有限公司出任独立非执行董事,自2024年8月起获委任为中国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独立非执行董事[27] 股份相关情况 - 2024年1月26日公司向五名合资格参与人授出股份期权以认购4500万股普通股,行使价每股0.152港元,占已发行股本约4.64%[51]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与配售代理订立配售协议,2025年1月23日完成配售19401.6万股,配售价每股0.087港元[54] - 2025年3月17日股东大会通过股份合并决议,每5股现有股份合并为1股,现有已发行股份为116417.366万股[56] - 董事会不建议派付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末期股息[59] - 根据41861.936万股供股股份计算,公司收取供股所得款项净额约4830万港元,拟用于公司一般营运资金等[6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供股所得款项净额计划使用4830万港元,实际使用3066.9万港元,尚未使用1745.1万港元[65] - 公司从配售收取所得款项净额约1565万港元,拟用于公司一般营运资金和扩大金融业务[6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配售所得款项净额计划使用1565万港元,实际未使用[68] 公司合规与管治情况 - 公司视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策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69] - 公司遵守营运所在地所有相关法律法规,年内无重大违规[7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已遵守联交所上市规则附录十四所载企业管治守则的所有守则条文(如适用),惟年报“主席兼行政总裁”一节所述的偏离情况除外[7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体现有董事确认在整个财政年度内一直遵守公司所采纳的操守守则[8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或其附属公司除所披露者外,概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任何上市证券[8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财政年度,董事会举行了七次会议[8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财政年度,公司举行了一次股东大会[8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执行董事王祖伟、林珈莉、黄思语出席董事会会议和股东大会的比例均为100%,独立非执行董事胡惠珊、梁家进、陈湘洳出席董事会会议和股东大会的比例也均为100%[8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及直至年报日期,董事会及董事会委员会的组成无任何变动[8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董事会成员包括三名执行董事和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8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整个财政年度,公司遵守上市规则第3.10(1)条、第3.10(2)条及第3.10A条,独立非执行董事占董事会成员人数至少三分之一[90] - 公司有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至少占董事会的三分之一成员[92] - 董事在2024年接受持续专业发展培训,包括收取公司提供的更新资料及简介/自习[95] - 各董事获委任的任期均不超三年,三分之一(或最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数)的董事(主席及董事总经理除外)须于每届股东周年大会上轮值告退并膺选连任[97][98] - 公司于2005年成立薪酬委员会,由四名成员组成,2024年举行一次会议,主要工作为审阅董事薪酬政策及架构、薪酬福利条件并提建议[101][102] - 2024年薪酬委员会成员出席会议率均为100%(1/1)[10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酬金在零至1,000,000港元的高级管理成员有2人,1,000,000港元至1,500,000港元的有1人[106] - 公司于2002年成立审核委员会,负责确保公司财务报告、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系统的客观性及可信度等[107] - 董事会成立薪酬、审核及提名三个委员会,权责范围书刊登于联交所及公司网站[100] - 主席与行政总裁由王祖伟先生担任,董事会认为此架构利于应对业务环境变化及管理业务流程[99] - 董事可全权限查阅集团业务经营及财务表现资料[95] - 公司偏离企业管治守则的守则条文第B.2.2条,原因已载于“企业管治常规”一节[9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审核委员会举行五次会议,成员出席率均为100%[110][11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提名委员会举行一次会议,成员出席率均为100%[11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董事会举行两次企业管治会议,成员出席率均为100%[12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主席与独立非执行董事举行一次无其他董事出席的会议[121] - 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108] - 提名委员会由四名成员组成,包括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和一名执行董事[112] - 公司于2019年1月采纳提名政策[114] - 董事会于2013年8月采纳董事会多元化政策[11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外聘核数师审核服务酬金为1250千港元[122] - 公司自2012年起成立提名委员会,其权责范围书符合企业管治守则条文[11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董事会认为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制度有效且足够[127] - 公司秘书张延女士在2024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参加不少于15小时相关专业培训[133] - 股东持有公司实缴股本(附有可于公司股东大会上投票的权利)不少于十分之一,有权要求董事会召开股东特别大会[134] - 符合资格提名候选人参选董事的股东或股东们,须在提名通知日期单独或共同持有不少于当时公司全部已缴足并附有出席公司股东大会并在会上有权投票的股本的十分之一[136] - 任何一位单独符合资格股东或任何一组共同符合资格的股东们在任何一次股东大会上,最多只可提名3名候选人参选董事[136] - 有关发出提名董事的书面通知最短期限须至少为7天,若在有关参选的股东大会通告发出后递交,结束日期不得迟于该股东大会举行日期前7天[136] - 公司于2019年1月采纳股息政策,可向股东宣派及分派股息[13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公司的章程文件无变动[139] 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相关 - 公司提呈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141] - 公司提呈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143] - 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的报告期间为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144] - 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主要涵盖对集团及实际营运单位/门店有重大财务影响的公司及位于香港及中国的办公室[145] - 公司识别的主要持份者包括股东/投资者、客户、雇员、银行、业主、供应商以及政府和监管机构[151] - 股东/投资者通过股东周年大会及股东大会、年报及中期报告、公布及通函等渠道沟通,关注经济表现、企业管治等议题[152] - 客户通过客户活动、客户服务中心、网站等渠道沟通,关注产品素质及客户服务等议题[152] - 雇员通过雇员沟通渠道、定期管理层沟通及表现评估等渠道沟通,关注员工培训、劳工标准等议题[152] - 银行通过探访、通讯等渠道沟通,关注经济表现、企业管治等议题[152] 环境相关数据及举措 - 2023年氮氧化物排放量为0千克,2024年为0千克;2023年硫氧化物排放量为0.01千克,2024年为0.01千克;2023年颗粒物排放量为0千克,2024年为0千克[162] - 2023年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6吨,2024年为1.6吨;2023年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08.1吨,2024年为130.4吨;2023年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6.2吨,2024年为12.8吨[162] - 2023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25.8吨,2024年为144.7吨;2023年和2024年温室气体排放密度均为1.6吨/百万港元[162] - 公司排放密度按总排放量除以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总收入约5700万港元计算[162] - 2023年和2024年有害废物和无害废物均为微量,有害废物密度和无害废物密度均不适用[166] - 公司经营业务不产生重大污染,主要消耗电力及水,无大量固体及液体废物,金融业务对环境影响轻微[159] - 报告期内公司未就排放物、废弃物及排污或其他环境责任接获违规通知、罚款或投诉,无重大违规行为[160] - 公司意识到大部分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由电力消耗造成,积极减少能源消耗[163] - 公司采取多项节能举措,如保持室内温度、鼓励员工关机、设置绿色信息提示[167] - 公司加强废物管理,制定废物管理政策,落实相关标准和办法[165] - 2023 - 2024年运输汽油及柴油消耗从6.80千个千瓦时至6.30千个千瓦时,购买电力从821.64千个千瓦时至811.44千个千瓦,能源消耗总量从827.93千个千瓦时至817.77千个千瓦时,能源密度从10.56千个千瓦时/百万港元升至14.35千个千瓦时/百万港元,水消耗量从22708.0立方米降至16646.0立方米,水消耗密度从289.6立方米/百万港元升至292.0立方米/百万港元[172] - 公司以2024年为基准年,制定2025年环境目标,碳排放、空气污染、电力、办公室废物、建筑废物、清拆工程产生的废物总排放量或产生量减少5%,水资源运用总耗量减少10%[182] 员工相关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按性别划分女性雇员31人,离职23人,流失率74.2%;男性雇员39人,离职41人,流失率105.1%[18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按聘用类别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