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环境 - 二零二四年全球经济增长稳健,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美联储累计降息三次共100个基点[7] - 中国内需潜力逐步释放,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保持稳定[7] - 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四季度经济回升超预期[7] 资本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全年上涨17.7%,市盈率较去年末升高约7.1%[10] - 全年共70只新股上市,总募资876亿港元,同比增长89%[10] - 中资离岸债一级市场发行改善,二级市场收益率整体上行[10] 收入和利润 - 公司实现总收入约3.634亿港元,较上一年度上升约133.3%[13] - 公司净利约为5080万港元,同比扭亏为盈(上一年度净亏损约5.723亿港元)[13] - 公司报告年度净利润为50.8百万港元,较上一年度亏损572.3百万港元扭亏为盈[18] - 公司总收入及投资净收益上升133.3%至363.4百万港元,上一年度为155.7百万港元[18] 业务线表现 - 证券分类收入增加至48.1百万港元,分类业绩由亏损14.8百万港元转为盈利6.2百万港元[20] - 固定收益直接投资分类收入为103.9百万港元,分类亏损14.6百万港元,较上一年度亏损320.6百万港元大幅减少[25] - 其他投资及融资分类收入由-170.9百万港元转为35.6百万港元,分类业绩由亏损300.7百万港元转为盈利12.8百万港元[26] - 资产管理分类收入为135.9百万港元,分类业绩为110.9百万港元[19] - 企业融资及咨询分类收入为39.8百万港元,分类业绩为8.4百万港元[19] 承销业务 - 公司完成承销264个债券发行项目,较上一年度大幅增长[12] - 公司参与22单港股首次公开发售的股票承销项目[12] - 公司完成264笔债券承销发行,总规模超过530亿美元[21] - 公司完成22单港股首次公开发售承销项目,覆盖农产品、人工智能等多个行业,潜在IPO项目数量较2023年提升[53] 投资组合 - 公司自营投资资产规模从2023年的35亿港元降至2024年的25亿港元,其中债券投资从27亿港元降至17亿港元[29] - 2024年投资组合总收入为119.7百万港元,较2023年的267.8百万港元大幅下降,其中债务证券利息收入从93.8百万港元降至43.8百万港元[29] - 上市股票(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从2023年的23,066千港元大幅减少至2024年的810千港元[27] - 非上市股权从2023年的200,933千港元降至2024年的40,552千港元[27] - 债券(公允价值计入其他全面收益)从2023年的2,252,108千港元降至2024年的1,511,889千港元[27] - 非上市基金从2023年的643,242千港元增至2024年的691,032千港元[27] - 贷款及垫款从2023年的55,137千港元降至2024年的21,810千港元[27] 贷款业务 - 公司向两名借款人发放贷款,贷款年利率为7%,但应收贷款已逾期[37] - 公司贷款业务依赖中国民生银行的无抵押贷款,年利率为4%[34] - 公司应收贷款总额为256,500,000港元(2023年:286,740,000港元),同比下降10.5%[38] - 应收最大借款人金额为176,309,000港元,占应收贷款总额的69%(2023年:62%)[38] - 应收两名借款人的贷款金额为256,500,000港元,占应收贷款总额的100%(2023年:286,740,000港元)[38] - 预期信贷亏损拨备金额为234,690,000港元(2023年:231,603,000港元)[38] - 两名借款人的贷款已逾期90天以上,金额为256,500,000港元[38] 风险管理 - 公司每半年或每年对抵押品进行估值,上市股份每日监控,不动产需专业估值报告[41] - 风险管理与内部监控委员会每半年召开会议评估风险管理系统[41] - 投融资审批委员会评估交易信用风险、贷款可回收性及抵押品充足性[42] - 管理层每月举行会议监控未偿还贷款项目的还款进度及抵押品价值[42] - 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及法律合规部需完成尽职调查后交易才能提交审批[45] - 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合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129] 财务数据 - 公司总资产由45.6亿港元减少约15.7%至38.4亿港元[13] - 报告年度每股基本及摊薄盈利为4.59港仙,上一年度为亏损51.04港仙[18] - 报告年度融资及放债业务减值金额为3,087,000港元,较上年度的89,954,000港元大幅减少,主要因两项贷款已计提86%以上预期信贷亏损拨备[48] - 行政开支及融资成本合计281.9百万港元,较上年度的403.3百万港元下降,其中融资成本因规模及利率下降减少至107,275千港元(上年度:260,193千港元)[57][59] - 截至2024年底股东应占权益总额为1,388.8百万港元,较2023年的1,252.7百万港元增长[60] - 员工成本增至86,725千港元(上年度:62,822千港元),主要因员工数目增加[57] - 其他经营费用增至66,494千港元(上年度:57,777千港元),主要因咨询费增加[58] - 公司2024年末流动比率为1.6(2023年:1.4),流动资产3,774.1百万港元(2023年:4,445.8百万港元),流动负债2,429.5百万港元(2023年:3,257.1百万港元)[63] - 速动资产(现金+证券投资+债券)2024年末为1,954.5百万港元(2023年:3,062.1百万港元)[63] - 融资成本2024年为106.0百万港元(回购利息62.0百万港元+贷款利息43.3百万港元+租赁利息1.7百万港元),同比下降45.2%[63] - 公司债项总额2024年末为1,951.0百万港元(2023年:2,834.0百万港元),其中民银国际贷款1,216.1百万港元(年利率4%)[64] - 资本负债比率从2023年的69.3%降至2024年的58.4%[64] 资产管理业务 - 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及溢利分别为135.9百万港元和111.0百万港元,较上年度的124.4百万港元和99.3百万港元增长,主要因管理费率和表现费收入调整[52] - 公募基金表现突出,民银融汇大中华精选债券基金I类(美元)净值增长4.35%,民银融汇大中华策略基金净值增长10.99%[51] - 公司设立民银资管开放式基金型公司,计划推出多款基金产品以丰富资管品类[51] 企业融资及咨询业务 - 企业融资及咨询收入增至39.8百万港元(上年度:31.0百万港元),但溢利降至8.4百万港元(上年度:10.1百万港元),因运营支出增加[54] 公司治理 - 执行董事李宝臣先生拥有逾20年金融服务业经验,曾担任兴证国际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82] - 执行董事李明先生拥有22年金融服务业经验,曾担任民生银行香港分行副行长[83] - 执行董事吴海淦先生拥有逾20年投资银行经验,专注于IPO、并购及企业重组[85] - 非执行董事杨鲲鹏先生拥有丰富银行业经验,曾任民生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86] - 非执行董事吴渊女士拥有17年金融业经验,现任民生银行发展规划部副总经理[87] - 吴渊女士曾担任上海自贸区分行私人财富管理部及投资银行部总经理[87] - 李卓然先生担任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具有逾20年业务运营及资本市场经验[89] - 吴斌先生担任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曾任海通证券副总经理及多家金融机构高管[90] - 王立华先生担任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现任天元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91] - 陈禕先生担任公司副总经理,负责境内外股权投资业务及市场发展[92] - 李建阳先生担任公司证券业务总监,拥有15年香港股本市场经验[92] - 刘彦明先生担任公司副总经理,负责债务资本市场及固定收益业务[92] - 石阳先生担任公司副总经理,负责风险管理、法律合规及财务审计[95] - 郭基智先生担任公司副总经理,负责运营管理及信息科技部门[97] - 董事会由8名董事组成(3名执行董事、2名非执行董事、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90] - 报告年度内董事会举行4次会议[195] - 执行董事李宝臣先生出席全部4次董事会会议[196] - 独立非执行董事李卓然先生出席全部4次董事会会议和3次审核委员会会议[196] - 非执行董事杨鲲鹏先生缺席3次董事会会议(仅出席1/4)[196] - 公司采用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核数师[183] - 公司确认全体独立非执行董事均符合独立性要求[180] - 公司已遵守上市规则附录C1所载企业管治守则全部适用条文[186] - 吴渊女士自2024年12月31日起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188][197] - 公司有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符合上市规则第3.10(1)及3.10A条[198] - 独立非执行董事李卓然先生具备适当的专业资格或会计及财务管理专长[198] - 公司已收到独立非执行董事关于独立性的书面确认书[198] - 董事会主席负责监督全体董事会职能[199] - 执行董事及高级管理层在总经理领导下监督集团日常运营及实施董事会批准的策略[199] - 公司为董事及高级职员安排了针对法律诉讼的责任保险[200] - 公司每年审阅董事及高级职员责任保险的保障范围[200] 股份回购与奖励 - 公司在联交所购回10,643,000股股份,总代价约为2.65百万港元[120] - 股份奖励计划可授出的奖励股份总数为114,446,894股,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的约10.41%[113] - 公司报告年度内未根据股份奖励计划授出任何股份奖励[114] - 公司报告年度内未订立任何股票挂钩协议[116] - 2024年公司回购股份总计10,643,000股,已付总代价为2,651千港元[121] - 2024年9月及10月回购的股份作为库存股份持有并在年末注销[121] - 公司2024年4月回购股份数量最多,达3,856,000股,已付总代价为1,012千港元[121] - 公司2024年10月回购股份每股价格最高为0.560港元,最低为0.540港元[121] - 公司2024年6月回购股份每股价格最低为0.164港元[121] - 公司2024年1月回购股份每股价格最高为0.335港元[121] 关联交易 - 公司与中国民生银行的存款服务协议规定每日存款结余年度上限为1,000百万港元[138] - 中国民生转介服务(包括包销转介和认购转介)2022-2024年年度上限均为1200万港元[142] - 中国民生资产管理服务2022-2024年分销费分别为6200万港元、6820万港元(增长10%)和7502万港元(增长10%)[142] - 中国民生资产管理服务管理费及顾问费2022-2024年分别为1.488亿港元、1.7856亿港元(增长20%)和2.1427亿港元(增长20%)[142] - 中国民生资产管理服务表现费2022-2024年分别为7440万港元、8928万港元(增长20%)和1.0714亿港元(增长20%)[142] - 中国民生包销服务2022-2024年年度上限均为1100万港元[142] - 办公室共享费用2023-2025年年度上限均为8880万港元(每月74万港元)[146] - 托管服务费用2022-2024年分别为9420万港元、1.13亿港元(增长20%)和1.356亿港元(增长20%)[153] - 2024年服务协议有效期自2025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可自动续期三年[156] - 存款服务(每日存款结余)的年度上限为10亿港元,实际金额未超过上限[159] - 中国民生资产管理服务中管理费及顾问费的实际金额为1.2892亿港元,占年度上限214.27百万港元的60.2%[159] - 中国民生资产管理服务中表现费的实际金额为151万港元,占年度上限107.14百万港元的1.4%[159] - 中国民生包销服务的实际金额为12万港元,占年度上限11百万港元的1.1%[159] - 办公室共享协议的实际金额为888万港元,与年度上限完全一致[159] - 中国民生银行集团通过独立第三方发行人客户收取佣金总额为2260万港元[159] - 中国民生银行持有公司股份760,588,477股,占已发行股份的69.19%[176] - 民银国际持有公司股份758,166,477股,占已发行股份的68.97%[176] - 民银国际投资(香港)和民银国际投资各自持有公司股份758,166,477股,占已发行股份的68.97%[176] 其他重要事项 - 公司的主要业务为投资控股及为附属公司提供贷款融资服务[100] - 公司五大客户产生的总收益占集团总收入的44.4%,其中最大客户贡献收入达34.5%[12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可供分派予股东的储备为1,823.7百万港元[124] - 公司报告年度内未派发任何末期股息(上一年度:无)[102] - 公司报告年度内未派发任何末期股息(上一年度:无)[102] - 公司公众持股量至少为25%[181] - 公司报告年度内无其他股份奖励计划或购股权计划[115] - 公司报告年度内未向服务提供者授予任何股份奖励[114] - 公司报告年度后无重大事项披露[99] - 公司董事会报告包含经审计的综合财务报表[98] - 公司持续提升风险合规管理能力,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并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80] - 公司拓宽招聘渠道以吸引多元化人才,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支持长期发展[80] - 管理层预计2025年全球经济复苏但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挑战,将重点关注美联储降息路径及香港金融机遇[75]
民银资本(01141) - 202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