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民银资本(01141)
icon
搜索文档
7月25日电,利弗莫尔证券显示,安徽金岩高岭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国元国际、民银资本。
快讯· 2025-07-25 19:48
智通财经7月25日电,利弗莫尔证券显示,安徽金岩高岭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书,联席保荐人为国元国际、民银资本。 ...
5月28日电,利弗莫尔证券显示,新琪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独家保荐人为民银资本。
快讯· 2025-05-28 22:47
智通财经5月28日电,利弗莫尔证券显示,新琪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独家保 荐人为民银资本。 ...
民银资本(01141)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24 16:36
目 錄 | | 頁次 | | --- | --- | | 簡稱 | 2 | | 公司資料 | 5 | | 主席報告書 | 6 | |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 11 | |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 | 32 | | 董事會報告 | 38 | | 企業管治報告 | 59 | | 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 | 77 | | 獨立核數師報告 | 105 | | 綜合損益及其他全面收益表 | 114 | | 綜合財務狀況表 | 116 | | 綜合權益變動表 | 119 | | 綜合現金流量表 | 121 | | 綜合財務報表附註 | 123 | | 財務概要 | 222 | 簡稱 於本年報內,除文義另有所指外,下列簡稱具有以下涵義: | 「審核委員會」 | 指 | 董事會之審核委員會 | | --- | --- | --- | | 「董事會」 | 指 | 本公司之董事會 | | 「公司細則」 | 指 | 本公司之公司細則 | | 「中國民生銀行」 | 指 | 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於中國註冊成立之股份有限公 司,其H股於聯交所(股份代號:1988)及A股於上海證券交易所 | | | | 上市(股份代號:600016) | | ...
民银资本(01141)发布年度业绩,股东应占溢利5079.2万港元,同比扭亏为盈
智通财经网· 2025-03-27 19:34
文章核心观点 民银资本2024年度业绩有收入减少但溢利扭亏为盈情况,收入及投资收益净额上升,证券分类收入增加且业绩由亏转盈,境外债券承销业务表现良好 [1][2]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年度收入3.47亿港元,同比减少29.83% [1] - 公司拥有人应占本年度溢利5079.2万港元,2023年同期亏损5.72亿港元 [1] - 每股盈利4.59港仙 [1] - 报告年度收入及投资的收益或亏损净额上升约133.3%至约3.634亿港元,上一年度约为1.557亿港元 [1] 业绩变动原因 - 资本市场情况好转,金融资产价格上升,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由亏转盈及交易亏损大幅减少 [1] - 债券投资规模及对外贷款规模下降,金融投资和贷款及融资收入减少 [1] 证券分类情况 - 证券分类贡献收入增加至约4810万港元,分类业绩由亏转盈,溢利约620万港元,上一年度收入及亏损分别约3390万港元及1480万港元 [1] - 分类收入上升及业绩由亏转盈因债券承销收入增加和保证金融资业务减值亏损减少 [1] 境外债券承销业务情况 - 受再融资需求带动,中资离岸债券发行数量和规模较上一年度大幅增长 [2] - 集团境外债券承销业务客群以金融机构和地方国有企业为主 [2] - 报告年度共完成264笔债券承销发行,发行总规模超530亿美元,承销主体信用资质稳健 [2]
民银资本(01141)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27 19:15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收入为346,545千港元,2023年为493,894千港元[4] - 2024年公司除税前溢利为68,102千港元,2023年亏损为560,986千港元[4] - 2024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本年度溢利为50,792千港元,2023年亏损为572,306千港元[4][5] - 2024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每股基本及摊薄盈利为4.59港仙,2023年亏损为51.04港仙[5] - 2024年12月31日非流动资产为70,434千港元,2023年为113,777千港元[6] - 2024年12月31日流动资产为3,774,063千港元,2023年为4,445,773千港元[6] - 2024年12月31日流动负债为2,429,502千港元,2023年为3,257,141千港元[7] - 2024年12月31日资产净额为1,388,770千港元,2023年为1,252,702千港元[7] - 2024年可呈报分类收入为34.6545亿港元,2023年为49.3894亿港元,同比下降29.83%[15] - 2024年分类业绩为6.8102亿港元,2023年为 - 56.0986亿港元,同比增长112.14%[16][17] - 2024年集团收入346,545千港元,2023年为493,894千港元[22] - 2024年其他收入16,715千港元,2023年为33,737千港元[23] - 2024年减值亏损18,189千港元,2023年为329,950千港元[24] - 2024年融资成本107,275千港元,2023年为260,193千港元[25] - 2024年除税前溢利相关员工成本总额86,725千港元,2023年为62,822千港元[25] - 2024年即期税项20,352千港元,2023年为19,827千港元;递延税项17,310千港元,2023年为11,320千港元[26] - 2024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50,792千港元,2023年亏损572,306千港元[27] - 报告年度公司拥有人应占集团溢利约5080万港元,上一年度亏损约5.723亿港元,扭亏为盈[47] - 报告年度集团每股基本及摊薄盈利为4.59港仙,上一年度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51.04港仙[47] - 报告年度集团收入及投资收益或亏损净额上升约133.3%至约3.634亿港元,上一年度约为1.557亿港元[47] - 2024年末已发行股份股本总额为10.99亿股,股东应占权益总额约为13.89亿港元,较2023年的约12.53亿港元增长[79] - 2024年末集团流动资产约为37.74亿港元,较2023年的约44.46亿港元下降;速动资产约为19.55亿港元,较2023年的约30.62亿港元下降[80] - 2024年末集团流动比率约为1.6,较2023年的约1.4有所提升[80] - 2024年集团融资成本主要为回购协议利息约6200万港元、中间控股公司贷款利息约4330万港元及租赁负债利息约170万港元,均较上一年度下降[80] - 2024年末集团债项约为19.51亿港元,较2023年的约28.34亿港元下降;资本负债比率约为58.4%,较2023年的约69.3%下降[81] - 2024年末集团拥有约93名雇员,较2023年的72名增加;总员工成本约为8670万港元,较上一年度的约6280万港元增加[89] 各业务线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按服务种类拆分的客户合约收入为217,674千港元,2023年为181,299千港元[13] - 2024年提供融资及证券保证金融资的利息收入为9219万港元,2023年为4.4817亿港元,同比下降79.43%[15] - 2024年债务证券投资之利息收入为4.3785亿港元,2023年为9.377亿港元,同比下降53.31%[15] - 2024年透过损益按公允价值列账投资之利息收入为9522万港元,2023年为3.3863亿港元,同比下降71.88%[15] - 2024年股息收入及其他投资收入为6.6345亿港元,2023年为14.0145亿港元,同比下降52.66%[15] - 2024年来自一名客户的资产管理服务收入约11.9348亿港元,占总收入10%以上,2023年为8.7086亿港元[21] - 报告年度证券分类收入增加至约4810万港元,分类业绩由亏转盈,溢利约620万港元,上一年度收入及亏损分别约3390万港元及1480万港元[49] - 固定收益直接投资分类收入及投资亏损净额报告年度约为1.039亿港元,上一年度约为1.373亿港元;报告年度分类亏损约1460万港元,上一年度亏损约3.206亿港元[53] - 其他投资及融资分类收入及投资损益净额报告年度约为3560万港元,上一年度约为 - 1.709亿港元;报告年度溢利约1280万港元,上一年度亏损约3.007亿港元[54] - 报告年度集团投资组合产生收入总额约1.197亿港元,上一年度约2.678亿港元;债务证券投资利息收入约4380万港元,上一年度约9380万港元等[56] - 报告年度内,资产管理业务收入约1.359亿港元,溢利约1.11亿港元,上一年度收入约1.244亿港元,溢利约9930万港元[73] - 报告年度内,企业融资及咨询分类收入约3980万港元,上一年度约3100万港元;分类溢利约840万港元,上一年度约1010万港元[75] 资产相关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末贷款及垫款账面价值21,810千港元,2023年末为55,137千港元[30] - 2024年末应收账款883,872千港元,减预期信贷亏损拨备后为778,325千港元;2023年末应收账款208,949千港元,减拨备后为104,826千港元[3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应收保证金客户应收账款抵押证券公允价值约为27.90亿港元,2023年为2.51亿港元;约70%的结余按个别基准由充足抵押品抵押,2023年为23%[35] - 2024年证券买卖业务产生的应收账款减值亏损为142.4万港元,2023年为3903.3万港元[36] - 2024年证券买卖业务应收账款预期信贷亏损拨备结余为10.28亿港元,2023年为10.14亿港元[37] - 2024年证券包销等业务应收账款总计3.80亿港元,2023年为2.35亿港元;该业务2024年无减值亏损确认,2023年也无[3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透过其他全面收益按公允价值列账的金融资产为15.40亿港元,2023年为22.70亿港元[39] - 2024年预期信贷亏损总计4.96亿港元,2023年为6.42亿港元[4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透过损益按公允价值列账的金融资产为9.21亿港元,2023年为12.51亿港元[4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应付账款为2.70亿港元,2023年为2.87亿港元[4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来自中间控股公司的贷款为12.35亿港元,2023年为18.29亿港元[44]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按回购协议出售债券账面价值为9.57725亿港元,2023年为13.40649亿港元[45] - 2024年12月31日上市股票(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为81万港元,2023年为2306.6万港元;上市股票(公允价值计入其他全面收益)为2808.7万港元,2023年为1771万港元等[55]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自营投资资产规模约25亿港元,2023年约35亿港元;债券投资约17亿港元,2023年约27亿港元[56] 贷款业务相关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集团贷款业务以中短期融资为主,报告年度向两名借款人发放贷款[58] - 报告年度末贷款本金额介于1000万美元至3000万美元,应收贷款年利率为7%[62] - 报告年度末应收贷款总额约为2.565亿港元(2023年:约2.8674亿港元)[63] - 应收最大借款人的应收贷款金额约为1.76309亿港元(2023年:约1.77421亿港元),占应收贷款总额约69%(2023年:约62%)[63] - 应收全部二名借款人的应收贷款金额约为2.565亿港元(2023年应收全部三名借款人的应收贷款金额:约2.8674亿港元),占应收贷款总额100%(2023年:100%)[63] - 就应收贷款计提的预期信贷亏损拨备金额约为2.3469亿港元(2023年:约2.31603亿港元)[63] - 2024年12月31日,应收两名借款人合共约2.565亿港元的贷款已逾期90天以上[63] - 所有适用百分比率均低于5%,每笔贷款毋须遵守上市规则第14章及/或第14A章的披露规定[64] - 报告年度融资及放债业务减值金额约为308.7万港元,上一年度约为8995.4万港元,减值拨备减少因两项贷款计提比例达86%以上[70] 公司业务运营与发展 - 公司业务经营及外来客户收入、非流动资产均位于香港[19][20] - 报告年度集团共完成264笔债券的承销发行,发行总规模超530亿美元[50] - 集团聚焦大中华区,逐步扩展至亚洲及欧美等发达区域,布局特定行业和企业[52] - 集团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融资解决方案,采取以风险控制为本的稳健发展策略[52] - 集团非上市直接投资业务集中于科技创新型企业及新消费类企业[58] - 集团从民银国际获取无抵押贷款从事融资业务,报告年度内民银国际向集团收取的年利率为4%[59] - 报告年度内,公司以保荐人身份协助3家公司递交所上市申请,以独立财务顾问身份协助1家公司完成关联交易及发行代价股份,推动1单私有化及1单非常重大出售事项交易[74] - 报告年度内,公司完成22单港股首次公开发售股票承销项目,参与1单港股新股配售项目[74] - 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涵盖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全权委托管理账户和投资顾问服务[71] - 公司在香港申请并设立民银资管开放式基金型公司,未来将适时推出多款基金产品[72] - 截至2024年底,公司潜在首次公开发售项目数量较2023年有所提升[74] - 2024年行政开支及融资成本共约2.82亿港元,较上一年度的约4.03亿港元下降[76] - 集团将坚持“一个民生”战略,推动跨境业务协同联动,发展持牌业务,完善公司治理和强化风险管理能力[91] - 集团将发展投行战略性业务和推进财富管理基础性业务,提升业务创收水平和交易业务创利[92] 公司治理与合规 - 风险管理与内部监控委员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审核及评价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系统[65] - 审核委员会每半年举行一次会议,审阅和评价综合财务报表及监察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系统[65] - 管理层面,每月就每个未偿还贷款项目举行会议监控贷款可收回性[66] - 公司建立预期信贷亏损模型计量贷款信贷亏损及减值,管理层负责信贷政策并监督信贷质量,核数师审阅或审核模型[69] - 公司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经审核综合财务报表经审核委员会审阅后由董事会批准[98] - 公司已遵守上市规则附录C1所载企业管治守则内所有适用条文[96] - 公司采纳上市规则附录C3所载标准守则作为董事证券交易行为守则,全体董事在报告年度遵守规定准则[97] - 集团注册公众利益实体核数师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核对公告所载数字与经审核综合财务报表金额一致,但未发表鉴证意见[99] 公司股份回购与股息 - 2024年公司注销已购回股份2010.6万股,涉及金额804.3万港元;2023年注销430.3万股,涉及金额172.1万港元[46] - 2024年公司以每股0.16 - 0.56港元回购1064.3万股,代价约265.1万港元;2023年以每股0.27 - 1.70港元回购1296.1万股,代价约924.5万港元[46] - 公司于2024年在联交所共购回10,643,000股本公司股份,总代价(未计交易成本)约为265万港元,年末所有购回股份均已注销[100] - 2024年1 - 12月各月购回股份情况:1月购回1,370,000股,最高0.335港元,最低0.290港元,已付总代价428千港元;2月购回526,000股,最高0.315港元,最低0.290港元,已付总
新琪安科技提交招股书 民银资本为独家保荐人
证券时报网· 2025-02-18 08:37
文章核心观点 2月17日新琪安科技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 民银资本为独家保荐人 公司是食品级甘氨酸及三氯蔗糖生产商 全球排名靠前 有稳定客户群和国际供应链服务系统 相关行业市场规模呈增长趋势 [1] 公司情况 - 公司是食品级甘氨酸及三氯蔗糖生产商 深耕行业二十余载 [1] - 按2023年销量及销售收益计 公司于全球食品级甘氨酸制造行业排名第一 于全球三氯蔗糖制造行业排名第五 [1] - 2023年 食品级甘氨酸全球市占率销量约5.1% 销售收益约3.1% 三氯蔗糖全球市占率销量约4.8% 销售收益约4.5% [1] - 2023年 按销量计 食品级甘氨酸及三氯蔗糖分别占全球食品添加剂市场约0.31%及0.03% [1] - 公司全球有坚实、稳定及多元化客户群 往绩记录期间约有300名来自各行各业客户 部分为跨国企业 合作约10至20年 [1] - 公司建立国际供应链服务系统 最后可行日期在中国、印尼及泰国有5间生产工厂 全球建立销售网络 往绩记录期间向约40个国家客户销售产品 [1] - 往绩记录期间 公司在中国设吉安、余江、西藏3间工厂 泰国设1间工厂 印尼设1间工厂 [2] - 公司客户位于欧洲、北美洲、亚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多个国家 [2] - 往绩记录期间 三氯蔗糖销售额分别占总收益约49.6%、51.1%及41.8% 食品级甘氨酸销售额分别占总收益约40.6%、40.1%及42.0% 工业级甘氨酸销售额分别占总收益约7.6%、6.1%及11.7% [2] 行业情况 - 按销量计 全球三氯蔗糖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13.9千吨增长至2023年的20.0千吨 复合年增长率为7.5% 预计到2028年达到29.1千吨 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为7.8% [2] - 中国境内生产的三氯蔗糖销量从2018年的6.9千吨增长至2023年的16.8千吨 复合年增长率为19.5% 预计到2028年达到25.6千吨 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为8.8% [2] - 按销量计 全球食品级甘氨酸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119.0千吨增长至2023年的206.3千吨 复合年增长率为11.6% 预计到2028年达到303.2千吨 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为8.0% [3] - 中国境内生产的食品级甘氨酸销量从2018年的20.2千吨增长至2023年的65.1千吨 复合年增长率为26.4% 预计到2028年达到116.3千吨 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2.3% [3]
民银资本(01141) - 2024 - 中期财报
2024-09-27 16:44
公司业务牌照与类型 - 公司持有多类受规管活动牌照并从事融资及放债业务[5] 公司财务业绩 - 报告期内公司收入约1.567亿港元,同比下跌约40.9%[5] - 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约7970万港元,同比扭亏为盈[5] - 扭亏为盈因债券投资预期信贷亏损拨备减少及投资项目公允价值增长[5] - 报告期内公司拥有人应占集团溢利约7970万港元,上一期亏损约2.505亿港元,同比扭亏为盈[12] - 报告期内集团收入约1.567亿港元,较上一期约2.652亿港元下降约40.9%[13] - 证券分类报告期内收入约1470万港元,分类业绩亏损60万港元,同比大幅减亏[15] - 固定收益直接投资分类报告期内收入及投资亏损净额约4350万港元,分类亏损约2260万港元[16] - 其他投资及融资分类报告期内收入及投资损益净额约1.038亿港元,分类业绩扭亏为盈约9300万港元[17] - 2024年6月30日集团投资组合总额约31.0372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约35.36506亿港元有所下降[18] - 报告期内,集团投资组合产生收入总额约6240万港元,较上一期间的1.591亿港元下降,各项收入均有不同程度减少[19] - 报告期内,集团资产管理分类收入约5150万港元,较上一期间的7350万港元下降,分类溢利约3960万港元,较上一期间的6260万港元下降[22] - 报告期内,集团企业融资及咨询分类收入约2580万港元,较上一期间的640万港元增加,分类溢利约1360万港元,上一期间分类亏损约300万港元[23] - 报告期内,行政开支及融资成本合共约1.367亿港元,较上一期间的2.213亿港元下降,员工成本增加,其他运营开支和融资成本减少[24] - 2024年6月30日,已发行股份总数为11.08亿股,较2023年12月31日的11.19亿股减少,股东应占权益总额约为13.899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2.527亿港元增加[26] - 2024年6月30日,集团流动资产约为38.4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44.458亿港元下降,速动资产合共约为24.126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30.621亿港元下降[29] - 报告期内,集团融资成本主要为来自民银国际的贷款之利息、回购协议之利息及租赁负债利息,均较上一期间下降[29] - 2024年6月30日,集团债项主要包括来自民银国际之贷款及根据回购协议出售的金融资产约20.839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28.34亿港元下降[29] - 报告期期末,集团资本负债比率约为60.0%,较2023年12月31日的69.3%下降[2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为15.67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26.52亿港元[5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透过损益按公允价值列账之金融资产╱负债之收益净额为9.3994亿港元,2023年同期亏损2.5162亿港元[5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减值亏损为969.8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2.49552亿港元[5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员工成本为4058.8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3063.8万港元[5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除税前溢利为1.02267亿港元,2023年同期亏损2.37069亿港元[5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税项为2259.4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1343.2万港元[5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拥有人应占本期溢利为7967.3万港元,2023年同期亏损2.50501亿港元[5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拥有人应占每股基本及摊薄盈利均为7.16港仙,2023年同期亏损22.32港仙[57]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期间溢利为79,673千港元,而2023年上半年为亏损250,501千港元[58] - 2024年上半年其他全面收益(除税后)为59,641千港元,2023年上半年为134,660千港元[58] - 2024年6月30日非流动资产为99,335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13,777千港元[60]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资产为3,839,950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4,445,773千港元[60] - 2024年6月30日流动负债为2,494,461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3,257,141千港元[61] - 2024年6月30日资产净额为1,389,876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252,702千港元[61] - 2024年6月30日期内溢利使累积亏损减少79,673千港元[63] - 2024年6月30日其他全面收益为59,641千港元[63] - 2024年6月30日出售股本投资使累积亏损增加6,128千港元[63] - 2024年6月30日已转回及注销股份使总计减少587千港元[63] - 2024年上半年经营业务所得现金净额为871,248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881,159千港元[71] - 2024年上半年投资活动购置物业、厂房及设备所用现金净额为217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2,064千港元[71] - 2024年上半年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2,140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2,930千港元[71] - 2024年上半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净额为129,559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365,053千港元[71] - 2024年上半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07,393千港元,2023年同期末为619,230千港元[71] - 2024年上半年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范围内客户合约收入为91,073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82,573千港元[77] - 2024年上半年其他来源收入为62,415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59,103千港元[77] - 2024年上半年可呈报分部收入为15.673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26.5217亿港元[80][83][88] - 2024年上半年分部业绩为1.02267亿港元,2023年同期亏损2.37069亿港元[81][83] - 2024年上半年经纪及相关服务佣金收入547.8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66.7万港元[88] - 2024年上半年债务证券投资利息收入2280.1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5580.1万港元[88] - 2024年上半年透过损益按公允价值列账投资利息收入558.3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1990万港元[88] - 2024年上半年提供融资及证券孖展融资利息收入318.5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2354.1万港元[88] - 2024年上半年股息收入及其他投资收入3403.1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8339.2万港元[88] - 2024年6月30日分部资产总计39.39285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45.5955亿港元[86][87] - 2024年6月30日分部负债总计25.49409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33.06848亿港元[86][87] - 2024年上半年资产管理费、投资顾问服务费及表现费收入5149.8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7351.8万港元[8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其他收入为9,630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19,206千港元减少约49.86%[8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汇兑亏损净额为261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9,658千港元大幅减少约97.30%[9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减值亏损拨备为9,698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249,552千港元减少约96.12%[9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融资成本中,来自一间中间控股公司之贷款为21,604千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68,735千港元减少约68.57%[9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为79,673千港元,而2023年同期为亏损250,501千港元[9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贷款及垫款账面值为54,886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55,137千港元略有减少[10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应收账款账面值为64,746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04,826千港元减少约38.23%[10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应收孖展客户的应收账款年利率为6.4厘至18.9厘,抵押证券公允价值约为1.36231亿港元,减值亏损约为138.7万港元[10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与最大客户之间的结余占应收现金客户及孖展客户账款总额的约37%[10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证券包销等业务应收账款总计2.4347亿港元,预期信贷亏损拨备为271.3万港元[10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透过其他全面收益按公允价值列账的金融资产为19.73642亿港元,确认预期信贷亏损约656.9万港元,预期信贷亏损拨备约5.04252亿港元[10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透过损益按公允价值列账之金融资产为11.14342亿港元[10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应付账款为1.42573亿港元[10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来自一间中间控股公司之贷款为8.60803亿港元,应付利息约6129.4万港元,未动用贷款额度约为92.00491亿港元[10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根据回购协议出售之金融资产(债券)为12.84358亿港元,总账面价值约为17.60602亿港元[11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透过损益按公允价值列账之金融负债(债务投资)为1769.3万港元[11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法定股本为每股面值0.4港元的普通股2,500,000千股,金额为1,000,000千港元;已发行及缴足股份为1,108,003千股,金额为443,201千港元[112] - 2024年上半年,透过损益按公允价值列账的非上市股本投资于年初为42,113千港元,年末为41,449千港元[118] - 2024年上半年,非上市投资基金年初为643,242千港元,年末为648,911千港元[119] - 2024年上半年,透过其他全面收益按公允价值列账的债务投资年初为50,583千港元,年末为24,902千港元[11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支付给主要管理层成员薪酬总额为45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213.9万港元[122] - 2024年上半年支付给一间中间控股公司利息开支为2160.4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6873.5万港元[125] - 2024年上半年来自最终控股公司一间分行利息收入为6000港元,2023年同期为220.1万港元[125] - 2024年上半年来自中间控股公司等的资产管理费及投资顾问服务费收入为4879.8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6835.2万港元[125] - 2023年上半年有来自中间控股公司所投资独立投资组合表现费收入226.7万港元,2024年上半年无此项收入[12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一间中间控股公司向集团提供贷款总额约7.99509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7.89316亿港元[12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就上述贷款累计应付利息约6129.4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3969.4万港元[12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在最终控股公司一间分行公司账户银行结余为4335.2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4802.9万港元[12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应收中间控股公司账款为4190.6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807.2万港元[128
民银资本(01141) - 2024 - 中期业绩
2024-08-29 20:39
财务业绩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为156,673千港元,上一期为265,217千港元[2] - 报告期内除税前溢利为102,267千港元,上一期亏损237,069千港元[2] - 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本期溢利为79,673千港元,上一期亏损250,501千港元[2][3] - 基本及摊薄每股盈利为7.16港仙,上一期亏损22.32港仙[2] - 本期其他全面收益(除税后)为59,641千港元,上一期为134,660千港元[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范围内客户合约收入为9.1073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8.2573亿港元[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提供融资及证券孖展融资利息收入为318.5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2354.1万港元[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债务证券投资利息收入为2280.1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5581.1万港元[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透过损益按公允价值列账投资利息收入为558.3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1990万港元[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股息收入及其他投资收入为3403.1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8339.2万港元[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可呈报分部收入为1.56673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2.65217亿港元[10]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总收入为156,673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265,217千港元[13] - 2024年上半年经纪及相关服务佣金收入为5,478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667千港元[13] - 2024年上半年减值亏损拨备为9,698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249,552千港元[16] - 2024年上半年融资成本为58,174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49,555千港元[17] - 2024年上半年债务证券投资利息收入为22,801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55,811千港元[13] - 2024年上半年股息收入及其他投资收入为34,031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83,392千港元[13] - 2024年上半年资产管理费等收入为51,498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73,518千港元[13] - 2024年上半年其他亏损为9,630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9,206千港元[14]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7967.3万港元,2023年同期亏损2.50501亿港元[19] - 2024年上半年确认预期减值亏损约13.4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6722.6万港元[20] - 2024年上半年确认减值亏损约138.7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2144.2万港元[22] - 报告期内公司收入约1.567亿港元,同比下跌约40.9%;净利润约7970万港元,同比扭亏为盈[32] - 报告期内公司拥有人应占集团溢利约7970万港元,上一期亏损约2.505亿港元,同比扭亏为盈[42] - 报告期内集团收入约1.567亿港元,较上一期约2.652亿港元下降约40.9%[43] - 证券分类报告期收入约1470万港元,分类业绩亏损约60万港元,同比大幅减亏[44] - 固定收益直接投资报告期收入约4350万港元,分类亏损约2260万港元,较上一期均下降[45] - 其他投资及融资报告期收入约1.038亿港元,分类业绩约9300万港元,均由负转正[46] - 报告期内集团投资组合产生收入总额约6240万港元,较上一期的1.591亿港元减少[47] - 资产管理分类报告期收入约5150万港元,上一期约7350万港元,分类溢利约3960万港元,上一期约6260万港元,收入及溢利减少因资产管理规模下降及无表现费收入[48] - 企业融资及咨询分类报告期收入约2580万港元,上一期约640万港元,分类溢利约1360万港元,上一期亏损约300万港元,收入增加及业绩扭亏为盈因客户服务收入及保荐人收入增加[49] - 报告期行政开支及融资成本合共约1.367亿港元,上一期约2.213亿港元,员工成本增加因人数增加,其他运营开支减少因投资交易费用减少,融资成本减少因融资规模下降[50][51] - 报告期集团融资成本主要来自民银国际贷款利息约2160万港元、回购协议利息约3560万港元及租赁负债利息约100万港元,上一期分别为6870万港元、7950万港元和130万港元[53] 资产负债情况 - 于2024年6月30日,非流动资产为99,335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13,777千港元[4] - 于2024年6月30日,流动资产为3,839,950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4,445,773千港元[4] - 于2024年6月30日,流动负债为2,494,461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3,257,141千港元[5] - 于2024年6月30日,流动资产净额为1,345,489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188,632千港元[5] - 于2024年6月30日,资产净额为1,389,876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252,702千港元[5] - 2024年6月30日公司资产总计3,939,285千港元,负债总计2,549,409千港元[12]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总计4,559,550千港元,负债总计3,306,848千港元[12] - 2024年6月30日贷款及垫款账面值为5488.6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5513.7万港元[20] - 2024年6月30日应收账款账面值为6474.6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04826亿港元[21] - 2024年6月30日已抵押证券公允价值约为1.36231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2.50535亿港元[22] - 2024年6月30日与最大客户结余占应收现金及孖展客户账款总额约37%,2023年为35%[22] - 2024年6月30日透过其他全面收益按公允价值列账的金融资产为19.73642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22.69818亿港元[24] - 2024年6月30日透过损益按公允价值列账之金融资产为11.14342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2.50948亿港元[25] - 2024年6月30日应付账款为1.42573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2.8693亿港元[25] - 2024年6月30日来自中间控股公司的贷款为8.60803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8.2901亿港元[27] - 2024年6月30日根据回购协议出售之金融资产(债券)为12.84358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0.44658亿港元[28] - 2024年6月30日透过损益按公允价值列账之金融负债(债务投资)为1769.3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无此项[29] - 2024年6月30日法定普通股(每股面值0.4港元)为10亿港元,已发行及缴足股份为4.43201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法定为10亿港元,已发行及缴足为4.47745亿港元[30] - 2024年6月30日集团自营投资资产规模约31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35亿港元下降[47] - 2024年6月30日,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为11.08亿股,股东应占权益总额约13.899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分别为11.1936亿股和12.527亿港元[51] - 2024年6月30日,集团流动资产约38.4亿港元,速动资产约24.126亿港元,流动比率约1.5,2023年12月31日分别为44.458亿港元、30.621亿港元和1.4[52] - 2024年6月30日,集团债项主要包括来自民银国际贷款及回购协议出售金融资产约20.839亿港元,资本负债比率约60.0%,2023年12月31日分别为28.34亿港元和69.3%[53] - 报告期集团持有优必选174.816万股内资股,公允价值约2.67468亿港元,占集团总资产约6.8%,投资成本约1.57亿港元,未实现收益约1.086亿港元[58] 财务报表相关 - 公司简明综合财务报表于2024年8月29日获授权发布,未经审核但已由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审阅[6] - 若干新订或修订准则适用于报告期间,预计不会对公司简明综合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7] - 公司简明综合财务报表经审核委员会和独立核数师审阅,符合相关准则[65] 业务分部 - 公司有证券、固定收益直接投资等6个可呈报分部[8] 业务运营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来自外来客户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位于香港[9] - 报告期内公司境外债券承销业务完成118笔债券发行,发行总规模超240亿美元,投资级债券占比超70%[33] - 2024年上半年大中华精选债券基金净值上涨约1.99%,大中华策略基金净值上涨约8.15%[35] -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九个股票承销项目,覆盖农产品、共享出行等多个行业[36] - 报告期公司协助新琪安科技及优卡集团递交香港上市申请[36] - 公司投资聚焦大中华区并扩展至亚洲及欧美,关注高增长潜力企业[34] - 公司融资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方案,采取风险控制为本的稳健策略[34] - 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涵盖公募、私募等,报告期加强风控抓好净值管理[35] - 公司通过结合境内外资源形成多元化产品和服务协同矩阵[38] - 公司推进财富管理基础性业务,提升创造稳定现金流业务能力,赋能投行业务发展[41] - 公司全面提升风险合规管理能力,做好规划实施,把控投融准入关,落实监测预警职责[41] - 公司贷款业务以中短期融资为主,报告期内向三名市场参与者发放贷款,整体风险可控[47] 股息政策 - 董事会不建议就2024年上半年派付中期股息[20] - 董事会不建议派付报告期内中期股息,上一期间也无派息[64] 股份回购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购回839.3万股普通股,总代价约214万港元,其中189.6万股已注销;报告期后649.7万股已注销[30]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购回1296.1万股普通股,总代价约924.5万港元,其中349.8万股已注销;报告期末后946.3万股已注销[31] - 报告期内公司于联交所共购回839.3万股股份,总代价约214万港元,期末已购回待注销股份649.7万股,截至公告日所有购回股份已注销[66] - 报告期内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无其他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包括库存股份)行为[67] 市场环境 - 2024年香港经济第一、二季度GDP分别实际同比增长2.7%和3.3%,下半年有望保持稳健增长[39] 公司战略 - 公司将持续加强跨境协同,融入民生银行发展大局[40] - 公司将发展投行战略业务,布局债券承销和委托资产管理[40] 员工情况 - 2024年6月30日,集团拥有约88名雇员,报告期总员工成本约4060万港元,2023年6月30日分别为75名和3060万港元[62] 重大事项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无重大投资或资本资产具体计划、重大资本承担、重大收购或出售附属公司及联营公司、重大或然负债和资产抵押[56][57][60][55][54] - 报告期期末后,集团一项股权投资公允价值于2024年8月28日下跌约1.15亿港元,董事认为属非调整事项[68] 信息披露 - 公司中期报告将适时刊载于联交所和公司网站[69] 企业管治 - 公司已遵守上市规则附录C1所载企业管治守则内所有适用条文[64] - 公司采纳上市规则附录C3所载标准守则作为董事证券交易行为守则,全体董事报告期内遵守规定准则[64]
民银资本(01141) - 2023 - 年度财报
2024-04-30 16:42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股份每股面值为0.4港元[3] - 公司股份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买卖,股份代号为1141[4] - 报告年度为2023年[101][111] - 公司主要业务为投资控股及为附属公司提供贷款融资服务,通过1、2、4、6、9类牌照扩充业务[106] - 民银资本可进行第1类(证券交易)及第6类(就机构融资提供意见)受规管活动[94] - 民银证券可进行第1类(证券交易)及第4类(就证券提供意见)受规管活动[94] 公司管理层变动 - 李宝臣先生自2023年1月6日起获委任为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等职[4][5] - 李明先生自2023年1月6日起获委任为执行董事、总经理等职[4][5] - 丁之锁先生自2023年1月6日起辞任执行董事、总经理等职[4][6] - 李宝臣46岁,2023年1月6日获委任为公司执行董事等职,在金融服务业有逾19年经验;李明43岁,同日获委任为公司执行董事等职,在金融服务业有逾21年经验[90][91] - 吴海淦50岁,2017年9月加入公司,在投资银行及金融行业有逾20年经验[93] - 李稳獅46岁,2021年6月29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在银行业有20年工作经验[95] - 杨鲲鹏46岁,2021年6月29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200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7] - 李卓然53岁,2017年6月7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在业务运营等方面有逾20年经验[98] - 吴斌51岁,2017年6月7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现任中平资本总裁及合伙人[99] - 王立华61岁,2017年6月7日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100] - 陈祎42岁,2017年5月加入集团任副总经理,有18年金融行业经验[102] - 李建阳48岁,2017年7月加入集团任证券部主管,有14年香港资本市场经验[102][103] - 2023年1月6日,李宝臣获委任为执行董事等多个职位,李明获委任为执行董事等职位,丁之锁辞任执行董事等职位[138][139][140] 市场环境情况 - 2023年末恒生指数收报17,047点,全年累计下跌2,734点或13.8%,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为1,050亿港元,较2022年下跌15.9%[9] - 2023年香港股票市场新上市公司73家,较2022年减少19%,集资规模降至463亿港元,减少56%,一、二级股票市场集资总额同比下跌41%至1,507亿港元[11] - 2023年G3货币(美元、欧元及日元)债券发行(亚洲除日本地区外)总金额同比下跌20%至约1,284亿美元,高收益价格回报指数下跌约20%,投资级价格回报指数上涨约7%[11] - 2024年全球利息有望年中开始回落,下半年或利好全球经济及香港股票和新股上市投资气氛[14] - 2024年中国经济预计延续复苏,香港旅游及本地需求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金融市场下半年或开始复苏[16] - 报告年度美国联储局加息四次,并将基准利率维持在高位[23] - 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预期2024年中国政府继续采取支持性货币政策[80] 公司业务成果 - 报告年度公司完成113个债券发行项目,成功保荐1个项目在联交所主板上市,参与12个股票承销项目[13] - 报告年度集团为88家发行人完成113笔境外债券发行,承销总规模约286亿美元[21] - 报告年度金融机构、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承销规模占承销总规模的约98%,其中金融机构债券发行承销规模占承销总规模的59%[21] - 报告年度集团承销的投资级债券占承销总规模的约72%[21] - 2023年12月31日,公募基金业绩表现处于同业领先地位,民银融汇大中华精选债券基金在2023年香港离岸中资大中华债券公募基金一年期、三年期业绩榜中连续三季度排名第三[61] - 民银融汇大中华精选债券基金在《投资洞见与委托》杂志2024年度专业投资大奖中获“中国离岸债券(3年)”投资表现大奖[61] - 2023年6月23日,公司发行首只货币市场基金[62] - 报告年度公司协助巨星传奇集团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完成12个股票承销项目[64] 公司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报告年度公司实现总收入约1.557亿港元,较上一年度下降约70.0%,实现净亏损约5.723亿港元,较上一年度增加约31.1%[13] - 公司总资产由2022年12月31日约108.5亿港元减少约58.0%至2023年12月31日约45.6亿港元[13] - 报告年度公司拥有人应占集团亏损约57230万港元,较上一年度增加约31.1%,上一年度约为43660万港元[19] - 报告年度集团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51.04港仙,上一年度为37.96港仙[19] - 报告年度集团的收入及投资之收益或亏损净额下降约70.0%至约15570万港元,上一年度约为51990万港元[19] - 报告年度证券分类贡献的收入增加至约3390万港元,分类业绩亏损下降至约1480万港元,上一年度收入及亏损分别约2900万港元及6080万港元[21] - 报告年度固定收益直接投资分类收入总计约为13730万港元,上一年度则约为42820万港元[26] - 报告年度固定收益直接投资录得分类亏损约32060万港元,上一年度为亏损约19780万港元[26] - 报告年度其他投资及融资分类收入及投资损益净额约为 - 17090万港元,上一年度约为 - 13280万港元;分类亏损增加至约30070万港元,上一年度约为27490万港元[28] - 2023年12月31日,上市股票(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为2306.6万港元,2022年为6820.7万港元;上市股票(公允价值计入其他全面收益)为1771万港元,2022年为2786.2万港元等[29]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自营投资资产规模约35亿港元,2022年约87亿港元;债券投资约27亿港元,2022年约75亿港元[29] - 报告年度,集团投资组合产生收入总额约26780万港元,上一年度约53880万港元;债务证券投资利息收入约9380万港元,上一年度约23390万港元等[30] - 报告年度末集团应收贷款总额约为2.8674亿港元(2022年:约5.81537亿港元)[42] - 应收最大借款人的应收贷款金额约为1.77421亿港元(2022年:约1.8亿港元),占集团应收贷款总额约62%(2022年:约31%)[42] - 应收全部三名借款人的应收贷款金额约为2.8674亿港元(2022年应收五名最大借款人的应收贷款金额:约5.45786亿港元),占集团应收贷款总额100%(2022年:约94%)[42] - 就应收贷款计提的预期信贷亏损拨备金额约为2316.03万港元(2022年:约1416.49万港元)[42] - 2023年12月31日,应收两名借款人合共2.58119亿港元的贷款已逾期90天以上,余下286.21万港元的应收贷款结余未逾期[42] - 报告年度融资及放债业务减值金额约为8995.4万港元,上一年度约为8836.8万港元,减值拨备略微增加[59] - 报告年度内,资产管理分类收入约1.244亿港元,上一年度约1.661亿港元;溢利约9930万港元,上一年度约1.38亿港元,收入及溢利下降[63] - 企业融资及咨询分类报告年度收入约3100万港元(上一年度约2940万港元),溢利约1010万港元(上一年度约840万港元)[64] - 报告年度行政开支及融资成本合共约4.033亿港元(上一年度约4.343亿港元)[66] - 2023年12月31日,面值为每股0.4港元之已发行股份股本总额为11.19361693亿股,股东应占权益总额约为12.527亿港元(2022年约15.994亿港元)[67]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资产约为44.458亿港元(2022年为107.391亿港元),速动资产合共约为30.621亿港元(2022年为85.363亿港元)[69] - 报告年度末集团流动比率约为1.4(2022年为1.2)[69]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债项主要包括来自民银国际之贷款及根据回购协议出售的金融资产约28.34亿港元(2022年为86.247亿港元)[70] - 集团资本负债比率约为69.3%(2022年约84.4%)[70]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拥有约72名雇员(2022年为75名),总员工成本约为6280万港元(上一年度约9500万港元)[79]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可供分派给股东的储备包括约18.237亿港元的实缴盈余,与2022年持平[130] - 报告年度,集团五大客户产生的总收益占集团总收入约31.2%(上一年度约20.8%),其中最大客户产生的收入达约17.6%(上一年度约12.6%)[131] 股息分配情况 - 董事会不建议就报告年度派发末期股息(上一年度:无)[13] - 董事会不建议就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向股东派发末期股息(上一年度:无)[77] - 集团报告年度亏损及状况载于年报第101至123页综合财务报表,董事会不建议派末期股息(上一年度:无)[107] 公司发展战略 - 公司将朝轻资本型投行方向发展,以发展牌照业务为核心策略[17] - 公司对中国内地及香港经济长期增长持乐观态度,但短期香港资本市场氛围严峻,牌照类业务创收难,负债成本高,资产端收益压力大[80] - 公司将坚持“一个民生”战略,发挥国际化和牌照优势,推动跨境业务协同,发展持牌业务,完善公司治理,强化风险管理[81] - 公司将提升投行竞争力,拓展保荐项目营销渠道,开发美股业务,布局债券承销,推动客户委托资产管理业务[81] - 公司将搭建财富管理业务板块,引进专业人才,服务高净值客户海外财富管理需求[83] - 公司将提升风险合规管理能力,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防范信用风险,完善法律合规及反洗钱政策[84] - 公司将聚焦和培育优质客群,深化营销重点客群,为民生银行战略客户提供一站式境外投资银行服务[85] - 公司将加快研究队伍建设,与民生银行研究院共享成果、互派人员,扩充海外投行卖方研究团队[86] 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监控 - 风险管理与内部监控委员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审核及评价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系统[49] - 审核委员会每季度举行一次会议,其中两次会议审核和评价集团综合财务报表及监控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系统[50] - 管理层面,执行董事参与投资委员会会议评估和批准投资等交易,参与管理层会议审批集团信贷政策[51][53] - 执行董事监督风险管理部门工作,对业务经营全程监控,前台业务部门尽职调查,中台审查风险等,投资委员会批准交易,内部审计部独立检查[54] - 贷款交易提交投资委员会评估前,业务、风险管理及法律合规部需完成多项审查[55] - 投资委员会会议重点讨论贷款核心条款合理性,执行董事审查借款人状况,批准项目才能实施[55] - 磋商及执行阶段,执行董事要求自有法律部门及外部律师审阅融资协议及相关文件[55] - 债务人违约时,公司采取保障利益措施,投资委员会开会批准行动,必要时咨询第三方顾问[56] - 集团面临信用、市场、操作、法律合规和流动性等主要风险及不明朗因素[132] - 集团法律及合规部门制定并实施合规政策,采取多项措施确保业务交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134] - 公司董事会成立风险管理与内部监控委员会,监察整体风险管理架构,确定风险偏好和策略[87] 融资及放债业务情况 - 集团以“受豁免的人”身份从事融资及放债业务,因中国民生银行持有有效银行牌照,集团依赖此豁免开展业务[34] - 报告年度内,集团向三名借款人发放贷款,涉及非必需消费品行业[36] - 报告年度民银国际向集团收取的年利率为4%[37] - 决定是否向企业客户发放贷款时,集团对客户最近12个月最低收益及利润额等无具体要求[38] - 报告年度内,集团未向个人客户发放贷款[39] - 报告年度末贷款本金额介乎360万美元至3000万美元,年利率介乎7%至16%,到期时间约为8个月[42] - 2023年1月5日集团与独立第三方借款人订立补充契据,将1.6亿港元贷款还款日期延期至2023年12月18日,该贷款已全额清还[44] 公司股份相关情况 - 公司2016年2月19日采纳股份奖励计划,有效期十年,可提前终止[114][115] - 股份奖励计划可授出的奖励股份总数最多为4,577,875,772股(经股份合并后为114,446,894股),占公司年报日期已发行股份总数约10.33%[119] - 根据股份奖励计划授出的股份面值不得超过公司采纳日期已发行股本的10%,可奖励给个别经甄选人士的股份数目最多不得超过公司采纳日期已发行股本的1%[119] - 报告年度公司于联交所共购回12,961,000股股份,总代价(未计交易成本)约为9250万港元,截至年报日期所有购回股份均已注销[126] - 董事会成立的管理委员会或受托人将在20个营业日内(或按董事会同意的较长期间)以市价购买奖励股份[117] - 股份奖励计划的运作
民银资本(01141) - 2023 - 年度业绩
2024-03-27 19:27
股份回购与注销情况 - 2023年公司以每股0.27 - 1.70港元回购1296.1万股普通股,总代价约924.5万港元,其中349.8万股于2023年注销,剩余946.3万股于2024年3月22日注销[1] - 2022年公司以每股1.07 - 3.91港元价格回购48906500股本公司普通股,总代价约为9805万港元;48101500股于2022年注销,余下805000股于2023年2月28日注销;购回股份支付溢价约8479.2万港元从股份溢价账目扣除[139] 公司亏损情况 - 报告年度公司拥有人应占集团亏损约5.723亿港元,较上一年度约4.366亿港元增加约31.1%,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51.04港仙(上一年度:37.96港仙)[6] - 2023年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5.72306亿港元,2022年为4.36597亿港元;加权平均普通股数目2023年为11.21224亿股,2022年为11.50093亿股[88] - 报告年度公司收入及投资之收益或亏损净额下降约70.0%至约1.56亿港元,上一年度约为5.20亿港元[141] 自营投资资产规模变化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自营投资资产规模约35亿港元(2022年:约87亿港元),债券投资约27亿港元(2022年:约75亿港元)[8] 贷款业务情况 - 报告年度末贷款本金额介于360万美元至3000万美元,年利率介于7%至16%,到期时间约8个月[9] - 2023年12月31日贷款及垫款账面净值5513.7万港元,2022年为4.39888亿港元;减值亏损2023年为8995.4万港元,2022年为8836.8万港元[90] - 报告期末应收贷款总额约为2.87亿港元,2022年约为5.82亿港元;应收最大借款人贷款金额约为1.77亿港元,占应收贷款总额约62%,2022年约为1.80亿港元,占比约31%;应收全部三名借款人贷款金额约为2.87亿港元,占应收贷款总额100%,2022年应收五名最大借款人贷款金额约为5.46亿港元,占比约94%;计提预期信贷亏损拨备金额约为2.32亿港元,2022年约为1.42亿港元[125] - 2023年1月5日,集团与第三方借款人将1.6亿港元贷款还款日期延至2023年12月18日,该贷款已还清[167] - 报告年度集团融资及放债业务减值金额约8995.4万港元,上一年度约8836.8万港元[177] 金融资产收益与亏损情况 - 2023年透过损益按公允价值列账之金融资产/负债亏损净额4.93894亿港元(2022年:8.01981亿港元)[12] - 2023年透过其他全面收益按公允价值列账之金融资产亏损净额1.27673亿港元(2022年:4667.4万港元)[12] - 2023年按摊销成本列账之金融资产收益净额未提及具体数据,其他收入3373.7万港元(2022年:1573.5万港元)[12] - 2023年其他亏损1717.8万港元(2022年:2540万港元),减值亏损3.2995亿港元(2022年:5.06793亿港元)[12] 各项成本与费用情况 - 2023年员工成本6282.2万港元(2022年:9504.6万港元),折旧及摊销2254.8万港元(2022年:2222.4万港元)[12] - 2023年融资成本2.60193亿港元(2022年:2.66109亿港元),除税前亏损5.60986亿港元(2022年:4.30813亿港元)[12] - 2023年利息开支2.60193亿港元,2022年为2.66109亿港元[85] - 2023年员工成本总额6282.2万港元,2022年为9504.6万港元[86] - 2023年即期税项1982.7万港元,2022年为2169.2万港元;递延税项1132万港元,2022年为578.4万港元[87] - 员工成本从2022年的9504.6万港元降至2023年的6282.2万港元[193] - 折旧及摊销2023年为2254.8万港元,2022年为2222.4万港元[193] - 其他经营费用从2022年的5088.2万港元增至2023年的5777.7万港元[193] - 报告年度行政开支及融资成本合共约4.033亿港元,上一年度约4.343亿港元[193] 各业务线收入情况 - 2023年经纪及相关服务佣金收入13,736千港元,2022年为539千港元[37] - 2023年包销等佣金收入26,090千港元,2022年为22,677千港元[37] - 2023年财务顾问等服务收入17,048千港元,2022年为20,127千港元[37] - 2023年资产管理费等收入124,425千港元,2022年为166,093千港元[37] - 2023年提供融资及证券孖展融资利息收入44,817千港元,2022年为53,706千港元[38] - 2023年债务证券投资利息收入93,770千港元,2022年为233,891千港元[38] - 2023年透过损益按公允价值列账投资利息收入33,863千港元,2022年为61,622千港元[38] - 2023年股息及其他投资收入140,145千港元,2022年为243,326千港元[38] - 2023年银行利息收入17,834千港元,2022年为3,458千港元[58] - 2023年来自一名客户的资产管理服务收入约87,086,000港元,占总收入超10%,2022年为101,173,000港元[56] - 2023年证券固定收益直接投资收入33901千港元,分2022年收入29017千港元[112] - 2023年其他投资及融资亏损170879千港元,2022年亏损132769千港元[112] - 2023年资产管理收入124425千港元,2022年收入166093千港元[112] - 2023年企业融资及咨询收入31030千港元,2022年收入29390千港元[112] - 2023年投资组合收入总额约267.8百万元,包括债务证券投资利息收入约93.8百万元、透过损益按公允价值列账投资利息收入约33.9百万元及股息和其他投资收入约140.1百万元;2022年分别约为538.8百万元、233.9百万元、61.6百万元和243.3百万元[120] - 报告年度固定收益直接投资分类收入总计约1.373亿港元,上一年度约4.282亿港元[147] - 报告年度其他投资及融资分类收入及投资损益净额总计约 - 1.709亿港元,上一年度约 - 1.328亿港元[160] - 报告年度集团资产管理分类收入约1.244亿港元,上一年度约1.661亿港元[180] - 报告年度集团企业融资及咨询分类收入约3100万港元,上一年度约2940万港元[182] 分类业绩与资产负债情况 - 2023年分类业绩总计亏损560,986千港元,2022年亏损430,813千港元[39][40] - 2023年分类资产总计4,559,550千港元,2022年为10,849,997千港元;2023年分类负债总计3,306,848千港元,2022年为9,250,639千港元[41] - 2023年12月31日应付账款286,930千港元,2022年为261,375千港元[47] - 2023年12月31日来自一间中间控股公司之贷款1,829,010千港元,2022年为4,710,620千港元[47] - 2023年12月31日预期信贷亏损总计231,603千港元,2022年为141,649千港元[69] - 2023年12月31日证券经纪等业务产生的应收账款总计208,949千港元,2022年为277,921千港元[69] - 2023年12月31日已抵押证券公允价值约为250,535,000港元,2022年为385,673,000港元[70] - 2023年12月31日债务投资92.3586亿港元,2022年为27.16439亿港元;股本投资134.6232亿港元,2022年为334.1962亿港元[75] - 2023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预期信贷亏损总计1.04123亿港元,2022年为6509万港元;减值亏损2023年为3903.3万港元,2022年为6231.2万港元[93] - 2023年12月31日应收孖展客户应收账款约23%由充足抵押品抵押,2022年为39%[94] - 孖展客戶2022年1月1日結餘2904千港元,2022年確認減值虧損59599千港元,撇銷126千港元,12月31日結餘62377千港元;2023年確認減值虧損39033千港元,12月31日結餘101410千港元[96] - 2023年12月31日未逾期應收賬款22014千港元,逾期少於31天371千港元,逾期31 - 60天142千港元,逾期61 - 90天29千港元,逾期90天以上3620千港元,總計26176千港元,減預期信貸虧損撥備2713千港元後為23463千港元;2022年12月31日總計91060千港元,減撥備後為88347千港元[97] - 2023年來自中間控股公司貸款1829010千港元,需一年內償還;2022年為4710620千港元[103] - 2023年債券1044658千港元,2022年為3974951千港元[104]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向中间控股公司获得贷款合共约17.89亿港元,2022年为46.50亿港元;应付利息合共约3969.4万港元,2022年为6091.4万港元;贷款利率为每年4%,2022年为每年2.5%;未动用贷款额度约为82.11亿港元,2022年为53.50亿港元[131]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与金融机构订立回购协议销售债券约13.41亿港元,2022年约为49.12亿港元[132]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持有Medical Fund的0%权益,2022年12月31日为66.6%;2023年12月31日,非控股股东之权益无被分类为指定透过损益按公允价值列账之金融负债,2022年12月31日为136.2万港元[136] - 法定普通股每股面值0.4港元,2023年12月31日股份数目为2500000千股,2022年12月31日为2500000千股,金额均为1000000千港元;已发行及缴足股份年初2023年为1123665千股,2022年为1174467千股,年末2023年为1119362千股,2022年为1123665千股[138] - 2023年12月31日,上市股票(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为2.3066亿港元,2022年为6.8207亿港元[161] - 2023年12月31日,上市股票(公允价值计入其他全面收益)为1.771亿港元,2022年为2.7862亿港元[161] - 2023年12月31日,非上市股权为20.0933亿港元,2022年为25.9277亿港元[161] - 2023年12月31日,债券(公允价值计入其他全面收益)为22.52108亿港元,2022年为60.30539亿港元[161] - 2023年12月31日,债券(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为3.83707亿港元,2022年为15.16117亿港元[161] - 2023年12月31日,债券(按摊销成本计量)为0.1574亿港元,2022年无此项数据[161] - 2023年12月31日,非上市基金为6.43242亿港元,2022年为7.72478亿港元[161] - 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