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安达智能(688125) - 2024 Q4 - 年度财报
安达智能安达智能(SH:688125)2025-04-24 23:5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营业收入为71,112.50万元,同比增长50.53%[23][26]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74.52万元,同比下降205.41%[23][26]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1,724.10万元,同比下降453.53%[23][27] - 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9.34%,同比下降1.88个百分点[24][27] - 2024年基本每股收益为-0.38元/股,同比下降205.56%[24][27] - 2024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3%,同比减少3.16个百分点[24]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71,112.50万元,同比增长50.53%[35]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3,074.52万元,同比减少205.41%[35] - 2024年毛利率为44.31%,较上年同期下降6.92个百分点,主要因高毛利率的流体控制设备占比从45.9%降至34.8%,而低毛利率的固化及智能组装平台设备占比从18.2%上升至31.4%[40] - 公司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6] 成本和费用 - 2024年营业成本为3.96009亿元,同比增长71.90%[139] - 研发费用13,753.89万元,同比增长37.19%[35] - 销售费用15,990.39万元,同比增长48.61%[35] - 管理费用7,884.72万元,同比增长37.81%[35] - 直接材料成本占比70.15%,金额为277,792,052.64元,同比增长73.85%[146] - 制造费用同比增长117.81%,金额为66,118,128.27元[146]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48.61%,金额为159,903,874.03元[154] - 管理费用同比增长37.81%,金额为78,847,200.84元[156]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7.19%,金额为137,538,914.70元[156] - 财务费用为-27,321,537.91元,主要因银行存款余额减少导致利息收入减少[156] 各条业务线表现 - 2024年流体控制设备收入占比从45.9%下降至34.8%,固化及智能组装平台设备收入占比从18.2%上升至31.4%[26] - 流体控制设备毛利率为48.8%,同比增加0.51个百分点,固化及其他设备毛利率为23.53%,同比减少3.86个百分点[143] - 流体控制设备直接材料成本占比69.01%,金额为87,496,838.27元[147] - 固化及智能组装设备直接材料成本同比增长186.24%,金额为140,028,523.88元[147] - 公司业务涉及SMT、FATP、TP、3C、半导体封装、EMS、5G等领域[13] - 公司产品包括点胶机、涂覆机、AOI检测、灌胶机、等离子清洗机等多种智能制造装备[54] - 流体控制设备如点胶机可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新能源等领域[55] - 公司提供智能生产解决方案,包括点胶线体、PCBA板涂覆、在线真空/常压灌胶线体和ADA智能平台多模组整线方案[69][70][71][73] 各地区表现 - 2024年外销收入29,498.54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41.48%,存在汇率波动风险[130] - 内销收入为4.1614亿元,同比增长88.89%,外销收入为2.94985亿元,同比增长17.01%[143] - 公司战略布局全球营销网络,重点拓展东南亚、欧洲、北美等海外市场[182] - 公司拟建立专业的海外BD团队,深入挖掘目标市场潜在需求,提升国际市场份额[185]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2025年将继续投入研发资源以实现ADA智能控制器硬件性能与软件协同的双重突破[49] - 公司于2024年底导入MBP方针管理工具以支持2025年营收目标达成[51] - 公司计划2025年深化研发体系改革,重点突破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179] - 公司将拓展汽车电子、半导体、新能源等非消费电子市场,打造新的增长引擎[180] - 公司计划构建核心零部件+智能装备及机器人+AI算法及软件的多应用解决方案[181] - 公司2025年经营计划以"拓市场、讲精益、提效益"为主旋律,追求高质量发展[183] - 公司在消费电子领域重点推广ADA智能平台驱动的模块化设备,涵盖精密组装、智能锁螺丝等创新工艺,推动订单量稳步增长[184] 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 - 2024年研发投入总额为137,538,914.70元,同比增长37.19%[103]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9.34%,较上年减少1.88个百分点[103]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362人,占总人数的23.93%[111]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为10,698.11万元,平均薪酬为29.55万元[111] - 研发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为58.01%(185本科+25硕士)[112] - 30-40岁研发人员占比最高,达56.08%(203人)[112] - 公司累计拥有发明专利54项、实用新型专利249项、外观设计专利57项、软件著作权53项[102] - 2024年公司新增获得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外观设计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3项[101] - 公司掌握17项核心技术,包括高精度点胶等关键技术[114] - 研发费用逐年增加,用于五轴加工、微电子、检测监控、电磁共振、飞秒激光、智能仓储等技术的研发投入[115] 客户和市场表现 - 公司主要客户包括歌尔股份、立讯精密、广达、富士康、特斯拉、比亚迪、捷普等[13] - 公司已切入特斯拉、比亚迪等汽车电子头部客户供应链,并在半导体封装客户中取得突破[45] - 公司与全球科技头部客户及其EMS电子信息产业链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116] - 公司对全球电子行业头部客户及其指定EMS厂商的销售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60%以上[123] - 前五名客户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71.65%,金额为509,525,555.37元[148][149] - 重要客户产业链竞争加剧,存在市场份额下降风险[124] - 与重要客户终止合作风险,可能影响生产经营[125] 行业趋势和竞争环境 - 新能源汽车2024年产销量分别为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增长34.4%和35.5%[44] - 2024年全球芯片设备销售额预计增长6.5%至1,130亿美元,2025年预计增长7%至1,210亿美元[44] - 全球智能装备行业正经历"精度革命"与"智能跃迁"的双重变革,推动智能装备向纳米级加工精度、微秒级响应速度发展[173] - 欧美国家加速推进供应链区域化重构,推行"中国+1"策略,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至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区[174] - 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升级,集成电路、显示面板等高端产业链环节需求增长[175] - 消费结构升级驱动生产线柔性化需求显著提升,制造业向小批量、多品种定制化生产转型[176][177] - 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智能产线、预测性维护等四大核心应用场景引领产业转型[173] - 2025年政策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智能制造装备向柔性生产和供应链协同方向发展[82] - 下游行业如新能源、汽车制造和半导体的快速增长推动智能装备市场需求扩大[84] -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规模突破3.2万亿元,建成2500余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86] - 2024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行业营业收入达16.19万亿元,同比增长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