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营收533,988千元人民币,较2023年增长12.7%;毛利402,722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除税前溢利52,601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4.0%;年内溢利52,280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0.9%[8] - 报告期内公司收益约为人民币534.0百万元,同比增加约12.7%[17] - 2024年公司静脉介入、血管通路及其它产品收入213.7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2%,占总营收比例从2023年的31.7%提升至40.0%[9] - 2024年公司将7款产品推向市场,产品上市数量创历史新高;产品入院数累积达2,000余家,创历史新高;总营收534.0百万元人民币,达历史新高[9] - 2024年静脉介入、血管通路及其他产品贡献收益约人民币213.7百万元,占总收益约40.0%[19] - 报告期内,公司在中国及海外销售AcoArt Orchid® & Dhalia®所得收益约为人民币267.0百万元,按年减少约2.7%[32] - 报告期内,AcoArt Tulip® & Litos®销售收益约为人民币5330万元,按年增加约8.8%[35] - 报告期内,静脉介入、血管通路及其他产品销售收益约为人民币2.137亿元,按年增加约42.2%[42] - 公司销售用于心内科和肾内科的静脉介入、血管通路及其他产品收益约为2.137亿元人民币,按年增加约42.2%[52][60] - 报告期内,销售静脉介入、血管通路产品及其他产品收益约为2.137亿元,按年增加约42.2%[64][69] - 报告期内,销售核心产品收益约为3.203亿元,按年减少约1.0%[69] - 2024年公司收益约为人民币5.34亿元,较2023年的约4.74亿元增加约12.7%,主要因静脉介入等产品销量增加[79] - 2024年静脉介入等产品收益占总收益约40.0%,较2023年的约31.7%增加约42.2%[79] - 2024年销售成本约为人民币1.313亿元,较2023年的约0.964亿元增加约36.2%,因核心产品及部分系统销量增加[81] - 2024年毛利约为人民币4.027亿元,较2023年增加约6.7%,毛利率从2023年的约79.6%降至2024年的约75.4%[82] - 2024年其他收入约为人民币0.404亿元,较2023年的约0.354亿元增加约14.1%,因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增加[83] - 2024年其他亏损净额约为人民币0.048亿元,2023年约为0.166亿元,主要受外汇、金融资产及出售资产等因素影响[84] - 2024年销售及分销成本约为人民币0.928亿元,较2023年的约0.975亿元减少约4.9%,因销售人员数目减少[85] - 2024年研发成本约为人民币2.168亿元,较2023年的约1.901亿元增加约14.0%,主要因材料及临床试验成本增加[86] - 2024年行政开支约为人民币0.649亿元,较2023年的约0.838亿元减少约22.6%,因折旧及摊销开支和咨询费用减少[89] - 2024年融资成本约为1150万元,较2023年的1000万元增加约15.5%[90] - 2024年所得税开支约为32.1万元,2023年为所得税抵免约3.5万元[91] - 2024年末现金及等价物等约为8.642亿元,较2023年末的8.792亿元减少约1.7%[94] - 2024年末借款总额为1000万元,与2023年末一致;资本负债比率由2023年末的约24.3%降至约23.2%[95] - 2024年末流动资产净值约为10.758亿元,较2023年末的10.949亿元减少约1.7%[96] - 报告期内资本开支总额约为9750万元[99] -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为12.94亿元[105] - 2024年末未动用所得款项净额为1.91185亿元[106] - 报告期内,静脉介入、血管通路及其他产品实现收入约2.137亿元,约占总收入的40.0%[108] 各条业务线表现 - 2024年公司三款产品完成产品定型、两款产品进行临床试验、六款产品递交注册申请、七款产品获上市批准[16] - 2024年公司成功注册11项专利,新提交申请16项专利[1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ATK DCB实现1,800家医院入院,较2023年增加200家;BTK DCB实现820家医院入院,较2023年增加50家[1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外周抽吸系统实现1,760家医院入院,较2023年增加460家;射频消融系统实现680家医院入院,较2023年增加330家[1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在血管外科有十一款、心脏科有七款、肾脏科有两款、神经科有一款产品获市场批准[19] - 2023年11月公司AcoArt Litos®获FDA的IDE申请批准,截至年报日期已在美国及欧洲启动临床试验中心并全球招募患者[21] - 2023年12月公司发布的颅内DCB(AcoArt Daisy®)临床试验资料显示,6个月随访DCB组靶血管再狭窄率为6.85%,低于支架组[21] - 公司产品组合丰富,涵盖四个科室共有30多种产品,包括22款商业化产品和10款在研产品[21][27] - 公司完成ATK DCB及BTK DCB进入多个海外市场前期工作,并推进其他海外国家监管注册及准入流程[20] - 2023年7月公司与Boston Scientific Group plc签订框架协议,涉及未来三年产品商业化等合作[20] - AcoArt Orchid® & Dhalia®是首款在中国推出的外周DCB产品,2014年获CE认证,2016年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在多国推出并完成部分市场前期工作[30] - 2018年5月公司在中国开展用AcoArt Orchid® & Dhalia®治疗AVF狭窄的RCT,招募244名受试者,按1:1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31] - 根据6个月随访数据,DCB组通畅率为91.4%,PTA组通畅率为66.9%;根据12个月随访数据,DCB组通畅率为66.1%,PTA组通畅率为46.4%[31] - 2022年7月公司收到国家药监局对治疗AVF狭窄的AcoArt Orchid® & Dhalia®的适应症扩展的更新注册证书[31] - 公司决定不将Orchid Plus注册为独立产品,申请将其注册为AcoArt Orchid® & Dhalia®的升级版本,2021年11月取得国家药监局的注册变更批准[32] - 下肢雷帕霉素DCB预计2026年商业化[28] - 外周刻痕球囊、外周弹簧圈、机械取栓装置、微导丝、冠脉雷帕霉素DCB、高压球囊、AcoArt Verbena®& Vinca® (DCB)、AcoArt Daisy®(DCB)预计2025年商业化[28] - 冠脉IVL系统预计2027年商业化[28] - 公司多款产品已获得国家药监局、FDA、CE、ANVISA、TFDA、MHLW等批准[28] - AcoArt Orchid® & Dhalia®于2021年11月取得国家药监局的注册变更批准[33] - 冠状动脉微导管(Vericor - S2®)于2025年1月20日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注册批准[3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AcoArt Tulip® & Litos®已在12个国家推出,并完成进入7个市场的前期工作[34] - 血管外科、心脏科、肾脏科、神经科领域分别有9款、8款、2款、1款商业化产品及5款、2款、1款、2款在研产品[36] - 下肢雷帕霉素DCB预期于2026年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43] - 外周刻痕球囊已在2023年递交注册,预期2025年获国家药监局批准[44] - 外周机械取栓装置已在2024年递交注册,预期2025年获国家药监局批准[45] - 外周弹簧圈预期于2025年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46] - 导管鞘组于2024年10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血栓抽吸导管专用支撑管于2024年11月获批准[47] - 微导丝预计2025年获国家药监局批准[48] - 公司拥有八款心内科商业化产品和两款在研产品[49] - 半顺应性PTCA球囊于2022年12月获国家药监局批文,冠脉CTO再通球囊于2023年3月获批准[50] - 冠脉雷帕霉素DCB预计2025年获国家药监局批准[53] - 冠脉IVL系统预计2027年获国家药监局批准[54] - 心脏瓣膜球囊扩张导管于2024年9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AcoArt Camellia®于2024年11月获批准[56] - 公司在肾内科领域有两款商业化产品和一款在研产品[58] - 高压球囊已在2024年递交注册,预计2025年获国家药监局批准[61] - AcoArt Daisy®和AcoArt Verbena® & Vinca®预计2025年获国家药监局批准[65][66] - 生产设施的商业化球囊导管产品产能为997,130,实际产量为465,792,利用率为46.7%[6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57项注册专利、42项申请中的专利、162项注册商标及30项待批商标申请[67][7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北京生产设施总建筑面积约30,800平方米,深圳约6,220平方米[68] - 2024年七款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107] - 2024年公司有七种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包括血管外科、心脏病学、肾脏病学领域[139]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目标是成为血管疾病介入方案全球领先者,将扩大产品供应、增加技术创新投资[76] - 董事会不建议就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派發末期股息[110] - 公司将在2025年6月25日至2025年6月30日暂停办理股份过户登记,以确定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身份[112] - 公司主席及行政总裁职位均由李静女士担任,偏离企业管治守则第C.2.1条规定[113] - 公司预期保留所有未来盈利用于业务营运及扩展,近期并无宣派或支付股息的政策[115] - 审核委员会认为集团本年度经审核综合财务报表按适用准则、法律及规例编制并适当披露[118] - 公司财务状况、经营业务等受多项风险及不确定因素影响,如在研产品开发、临床试验结果等[145] - 公司过往五个财政年度的业绩、资产及负债概要载于年报第159页[14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无重大违反或未遵守适用法律法规影响业务及营运的情况[148] - 董事会不建议就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派發末期股息(2023年:无)[142] 其他没有覆盖的重要内容 - 公司与波士顿科学在产品销售和新品研发方面的合作按计划推进[10] - 2023年7月公司与Boston Scientific Group plc签订框架协议,涉及未来三年产品商业化等合作[20] - 2024年公司与BSC启动研发领域合作,产品上市后BSC拥有商业化权利[73] - 2024年6月12日起,Silvio Rudolf SCHAFFNER先生从执行董事兼首席运营官调任为非执行董事[74] - 公司已与BSG订立框架协议,为产品提供全球市场销售机会[109] - 李静女士53岁,2020年12月3日获委任为董事,2021年1月29日任董事会主席并调任执行董事[120] - Silvio Rudolf SCHAFFNER先生55岁,2020年12月3日起任执行董事,2024年6月12日调任非执行董事[122] - Arthur Crosswell BUTCHER先生54岁,2023年2月9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在医疗设备行业拥有逾28年经验,自2022年5月起担任公司控股股东BSC执行副总裁等职[123][124] - June CHANG女士54岁,2023年2月9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拥有逾26年经验,自2020年3月以来一直担任BSC大中华区总裁[126][127] - 王玉琦医师77岁,2021年1月29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行医约41年,现为复旦大学血管外科教授等职[128] - 倪虹女士52岁,2021年1月29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在企业融资及资本市场活动方面拥有逾20年经验[129][130] - 潘建而女士52岁,2021年1月29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在会计、审计及企业融资服务方面拥有逾25年经验[131] - Silvio Rudolf SCHAFFNER先生自2024年6月12日起,从执行董事兼首席运营官调任为非执行董事[133] - Ulrich Reinhold SPECK博士84岁,2021年1月29日获委任为公司首席技术官,自2020年10月3日起担任集团首席技术官[133] - Arthur Crosswell BUTCHER先生1992年5月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国际关系学士学位,2003年10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23] - June CHANG女士1997年6月获得华盛顿大学商学院文学士学位,2001年5月获得美国雷鸟国际管理学院国际管理硕士学位[126] - 倪虹女士1994年5月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应用经济学学士学位,1998年5月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31] - 李维佳女士47岁,2021年1月29日获委任为公司临床及
先瑞达医疗-B(06669) - 202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