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康沣生物(06922) - 2024 - 年度财报
康沣生物康沣生物(HK:06922)2025-04-29 16:48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收入为5353万元,同比增长30.7% [9] - 2024年公司年内亏损11.1277亿元,2023年为10.5746亿元 [8] - 公司收入从2023年的4100万元增至2024年的5350万元,增幅30.7%,销售成本从990万元增至1510万元[39][40] - 公司整体毛利从2023年的3110万元增至2024年的3840万元,毛利率从75.8%降至71.8%[41] - 其他收入及收益从2023年的1500万元增至2024年的2070万元[42] - 研发开支从2023年的7610万元减至2024年的7350万元,减幅3.5%[43][45] - 行政开支从2023年的6900万元增至2024年的8120万元,增幅17.6%[46] - 销售及分销开支从2023年的570万元增至2024年的1410万元,增幅148.2%[47] - 融资成本从2023年的70万元增至2024年的110万元,增幅67.3%[49] - 年内亏损从2023年的1.058亿元增至2024年的1.113亿元[52]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3年的1.034亿元减至2024年的4550万元,减幅56.0%[53] - 债务总额从2023年的1101.1万元增至2024年的1332.4万元[56] - 2024年流动比率为1.6,速动比率为1.1,资产负债比率为47.1%[5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雇员福利开支总额约为人民币100.7百万元[64] - 董事会不建议就报告期期间派发末期股息,2023年也未派发[6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应付外部核数师的审核费用约为人民币2.0百万元[16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已付或应付公司核数师的审核服务费用为人民币1,950千元,非审核服务费用为0 [161]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公司已建立全面产品组合,包括14款冷冻治疗产品及在研产品和9款非冷冻治疗产品及在研产品,年报日期已有十款产品实现商业化 [13] - 2024年1月公司心脏冷冻消融系统通过上海市药监局的GMP审查 [10] - 心脏冷冻消融系统用于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2023年12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2024年9月在中国商业化[14][15] - Cryofocus冷冻消融系统用于治疗高血压,2022年12月获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指定为“突破性器械”,预计2027年下半年获国家药监局批准[16] - 肺动脉高压冷冻消融系统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预计2029年下半年获国家药监局批准[14][17] - 慢阻肺冷冻喷雾治疗系统用于治疗慢阻肺伴慢性支气管炎,预计2025年下半年完成现阶段,2026年下半年商业化[14] - 哮喘冷冻消融系统用于治疗中重度哮喘,预计2025年下半年完成现阶段,2026年下半年商业化[14] - 恶性狭窄冷冻消融系统用于治疗恶性气道狭窄,预计2025年3月商业化[14] - 良性狭窄冷冻消融系统用于治疗良性气道病变,预计2027年上半年完成现阶段,2027年下半年商业化[14] - 肺周结节冷冻消融系统用于治疗肺周结节,预计2026年下半年完成现阶段,2027年下半年商业化[14] - 咳嗽冷冻喷雾治疗系统用于治疗慢性咳嗽,预计2025年上半年完成现阶段,2026年下半年商业化[14] - 结核冷冻喷雾治疗系统用于治疗气管支气管结核,预计2025年下半年完成现阶段,2026年下半年商业化[14] - 慢阻肺冷冻喷雾治疗系统2023年3月进入确证性临床试验阶段,预计2025年下半年提交注册文件,2026年下半年获批[18] - 哮喘冷冻消融系统2023年3月进入确证性临床试验阶段,预计2025年下半年提交注册文件,2026年下半年获批[18] - 恶性狭窄冷冻消融系统2021年4月启动临床试验,2024年5月提交注册申请,2025年3月获批[19] - 良性狭窄冷冻消融系统2024年1月进入确证性临床试验阶段,预计2027年上半年提交注册文件,2027年下半年获批[20] - 肺周结节冷冻消融系统2023年8月进入可行性临床试验阶段,预计2026年下半年提交注册文件,2027年下半年获批[21] - 咳嗽冷冻喷雾治疗系统处于可行性临床试验阶段,预计2025年上半年提交注册文件,2026年下半年获批[22] - 结核冷冻喷雾治疗系统处于可行性临床试验阶段,预计2025年下半年提交注册文件,2026年下半年获批[22] - 冷冻粘连治疗系统2024年1月获上市批准,2024年9月在中国商业化[23] - 膀胱冷冻消融系统2017年11月启动临床试验,2022年6月获批,2022年12月在中国商业化[24] - 胃部冷冻消融系统处于可行性临床试验阶段,预计2025年下半年提交注册文件,2026年下半年获批[25] - 食道冷冻喷雾治疗系统预计2025年下半年提交注册文件,2027年上半年获批[27] - 肺结节定位针2019年3月获国家药监局注册证书,5月在中国商业化,1月获CE认证[28] - 内镜吻合夹2020年6月启动临床试验,2022年8月获批,10月商业化[29] - 单孔多通道腹腔镜手术入路系统2017年2月获注册证书,4月在中国商业化,2019年1月获CE认证[31] - 房颤脉冲电场消融(PFA)系统预计2027年上半年获国家药监局批准[32] - 抗胃食管反流系统2018年8月启动临床试验,2024年5月提交注册申请,预计2025年上半年获批[33]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愿景是打造世界领先的微创冷冻治疗平台,使命是专注开发冷冻消融技术,价值观是专注、精准、整合及创新[108] - 公司董事会提呈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企业管治报告[100] - 公司已采纳企业管治守则作为自身守则,报告期内遵守守则第二部分所有适用条文[105] - 报告期直至年报日期,李克俭先生为董事会主席,朱军先生为公司总经理(相当于首席执行官)[107] - 公司每年至少举行4次董事会会议且大致按季度举行,2024年共举行5次董事会会议[113][114] - 2024年董事会主席与独立非执行董事(其他董事不在场)举行了1次会议[114] - 审核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2次会议,2024年召开了3次[113][115] - 提名委员会及薪酬委员会每年至少举行1次会议,2024年提名委员会举行3次,薪酬委员会举行1次[113][115] - 2024年公司举行1次股东大会、1次H股类别股东大会及1次非上市股份类别股东大会[116] - 全体董事在2024年董事会会议、委员会会议及各类股东大会的出席率均为100%[115][117] - 报告期内董事会遵守上市规则,委任4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占董事会人数的三分之一[118] - 董事任期为3年,非执行董事和独立非执行董事可膺选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连任不超9年[119] - 公司为董事及高级职员安排责任保险,保险范围每年检讨[124] - 审核委员会于2024年召开三次会议,审核集团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经审核综合财务报表等[129] - 薪酬委员会于2024年召开一次会议,审核公司薪酬政策及架构等[132] - 2024年,集团高级管理层成员(含两名董事)薪酬(含以权益结算股份奖励开支)情况:100 - 150万元3人、150 - 200万元2人、1000 - 1200万元1人[134] - 董事会由超过三分之一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审核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及提名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为独立非执行董事[146] - 审核委员会及薪酬委员会均由独立非执行董事担任主席[146] - 董事会负责制订、审查和完善公司的公司治理制度及状况等职责[141] - 公司采纳董事会多元化政策,挑选董事候选人时会考虑多项因素[142] - 公司已采取措施推进各层面性别多元化,计划继续宣扬董事会性别多元化[142][143] - 公司采用综合风险管理政策,审核委员会监督执行情况,董事会为最终监督机构[147] - 董事会通常每季度亲自会面,相关团队每半年编制一份风险管理报告[148] - 董事会对报告期内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进行年度检讨[149] - 公司设立审核委员会,负责监督财务记录、内部控制程序及风险管理系统[150] - 公司委任刘伟先生和梁慧欣女士为联席公司秘书,确保运营符合法律法规[150] - 公司委聘外部法律顾问提供遵守上市规则的意见[150] - 公司对管理和销售营销团队定期培训,增进“两票制”等法规知识[151] - 公司对敏感数据的处理采纳严格规定,并需董事会预先批准向国外传输[151] - 公司授权审核及监督部门负责反腐反欺诈措施日常执行[151] - 公司根据内部程序及政策规范内幕消息处理及发布,董事会审批相关政策[156] - 单独或合计持有拟举行会议上有表决权股份10%以上的股东,可提请董事会召集临时股东大会[164] - 股东有权在股东大会召开10日以前书面提出临时提案,召集人应在收到提案后2日内发出补充通知[165] - 拟提名董事及非职工代表监事候选人的书面通知,应于股东大会召开日前至少10日送达公司[166] - 公司未来盈利将按规定先弥补过往累计亏损,再将纯利的10%分配至法定公积金,直至达注册资本的50%以上[171] - 2024年6月14日,公司股东大会修订及采纳公司章程[172] - 2025年3月31日,董事会决议并建议修订公司章程,需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批准[173] - 集团构建了涵盖董事会、审核委员会及高级管理层的三层风险管理架构[188] - 集团构建了以董事会为核心的ESG治理体系并设立专门的ESG工作小组[193] - 集团结合运营特点与业务范畴识别出股东、投资者等关键利益相关方[194] - 集团为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多元化投诉举报渠道并建立高效处理机制[191] - 集团制定《反舞弊管理制度》等内部规章制度规范员工职业行为[191] - 集团将商业道德与合规内容作为新员工培训的常态化模块[191] - 公司将优质产品理念融入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保障产品与服务品质[200] - 公司以创新为导向,整合前沿技术与创新人才,引领行业质量基准革新[200] 其他没有覆盖的重要内容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产品开发团队由70名内部研发团队员工和24名临床操作团队员工组成[3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在中国及海外拥有159项专利及70项专利申请[36] - 2024年公司在宁波和上海的生产基地总面积超17,400平方米[37] - 报告期内公司无重大投资、重大收购或出售附属公司、联营公司及合营企业[6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全职雇员276名,较2023年的392名减少[64] - 执行董事李克俭56岁,投资及医疗器械行业经验超13年[66] - 执行董事朱军51岁,医疗行业经验超21年[68] - 执行董事刘伟35岁,审计方面经验约10年[70] - 非执行董事吕世文56岁,医疗器械行业经验超22年[71] - 公司面临的外币风险主要来自以人民币、美元及港元计值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目前无外币对冲政策[62] - 除年报披露外,截至年报日期,公司未授权任何重大投资或资本资产收购计划[63] - 吕先生自2013年1月起先后担任健世科技首席技术官、董事及首席执行官,自2014年10月起担任宁波迪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自2018年7月起担任宁波华科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74] - 赵先生自2021年6月加入集团任董事,2021年12月28日调任非执行董事,在医疗器械行业有逾24年经验[74][75] - 赵先生于1999年3月取得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及检测硕士学位,于2003年3月取得上海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自2002年12月获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认可为工程师[77] - 高大勇博士66岁,于2021年12月2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有逾25年教学及科研经验[78] - 梁显治先生70岁,于2021年12月2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在教学及财务管理方面有逾16年经验[79] - 梁先生于2001年8月 - 2003年8月任创维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自2009年2月起任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副教授[79] - 覃正博士67岁,于2021年12月2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在教学及学术研究领域经验丰富[81][82] - 覃博士于1991年3月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取得工程硕士学位,于1994年7月取得机械制造博士学位[82] - 胡赫男博士37岁,于2022年11月5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82] - 赵先生自2020年12月起分别担任宁波纳睿诺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执行董事,自2021年10月起任宁波麟沣总经理,自2022年1月起任宁波迪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76] - 李佳蔚34岁,2021年6月加入公司任财务部副经理,2023年5月31日起任雇员代表监事,有超12年财务经验[85] - 朱浩荣44岁,2020年6月加入公司任股东代表监事,在研究、项目管理及业务管理方面有约21年经验[86] - 邱军康46岁,2013年4月加入公司任驾驶员及行政助理,2018年11月起任雇员代表监事[88] - 朱军51岁,为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89] - 刘伟35岁,为公司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董事会秘书兼联席公司秘书[89] - Thach Buu DUONG57岁,2013年3月加入公司,现为副总经理,有超25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