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派斯林(600215) - 2025 Q1 - 季度财报
派斯林派斯林(SH:600215)2025-04-29 22:13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2.7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7.09%[5]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为2.72亿元,同比下降57.1%(2024年第一季度为6.34亿元)[18]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31.23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25.62%[5] - 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1331万元,同比下降125.6%(2024年第一季度为5195万元)[20] - 基本每股收益为-0.0291元/股,同比下降125.94%[5] - 2025年第一季度基本每股收益为-0.0291元/股,同比下降125.9%(2024年第一季度为0.1122元/股)[20]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利润为-2273万元,同比下降140.1%(2024年第一季度为5665万元)[18]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7%,同比减少3.26个百分点[6]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总成本为2.96亿元,同比下降48.9%(2024年第一季度为5.79亿元)[18]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435.64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7.38%[5] - 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3.25亿元,同比下降65.0%(2024年第一季度为9.29亿元)[22] -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为333,792,939.94,同比增长183.9%[2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为309,436,544.99,同比增长171.4%[2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4,356,394.95,同比下降77.4%[23]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48,112.50,同比改善67.8%[23]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 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为265,022,500.00,同比增长11.1%[23] - 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为295,619,133.69,同比增长18.9%[24] - 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为309,049,126.67,同比增长3.8%[24]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44,446,585.60,同比恶化163.8%[24]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120,556,470.05,同比下降334.6%[24]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47,958,854.62,同比下降55.8%[24] 资产和负债变化 - 货币资金从2024年底的168,517,430.20元降至2025年3月31日的47,958,854.62元,降幅达71.54%[13] - 应收账款从2024年底的324,306,116.10元增至2025年3月31日的358,288,293.35元,增长10.48%[13] - 合同资产从2024年底的816,280,255.29元增至2025年3月31日的882,381,413.33元,增长8.10%[13] - 短期借款从2024年底的198,678,239.62元降至2025年3月31日的149,524,320.00元,降幅24.74%[14] - 应付账款从2024年底的159,224,569.70元降至2025年3月31日的136,152,750.72元,降幅14.49%[14] - 合同负债从2024年底的98,867,380.75元增至2025年3月31日的138,676,914.78元,增长40.26%[14] - 流动负债合计为10.79亿元,同比下降13.1%(2024年第一季度为12.41亿元)[15] - 非流动负债合计为3.55亿元,同比增长3.2%(2024年第一季度为3.44亿元)[15] - 长期借款为3.09亿元,同比增长5.7%(2024年第一季度为2.92亿元)[15] - 负债合计为14.33亿元,同比下降9.6%(2024年第一季度为15.85亿元)[15] - 公司总资产为34.22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度末下降4.60%[6]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19.88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度末下降0.67%[6] 股东信息 - 万丰锦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105,142,860股流通股,占比22.72%[11] - 万丰锦源投资有限公司持有19,688,361股流通股,占比4.25%[11] - 阎占表持有14,066,600股流通股,占比3.04%[11] - 吴锦华持有8,153,486股流通股,占比1.76%[11] - 公司普通股股东总数为27,141户[10] 非经常性损益 -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政府补助为100.86万元人民币[7] 业务表现原因 - 营业收入下降主要受北美汽车产业政策不确定性影响,项目执行延后[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