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化学(601117) - 2024 Q4 - 年度财报
中国化学中国化学(SH:601117)2025-04-29 22:53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2024年营业收入为185,843,681,886.95元,同比增长4.20%[19]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687,933,905.73元,同比增长4.82%[19] - 2024年基本每股收益为0.93元/股,同比增长4.49%[20] - 2024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5,514,772,863.24元,同比增长6.02%[19] - 2024年公司营业总收入1866.13亿元,同比增长4.14%,其中营业收入1858.44亿元,同比增长4.2%[29] - 2024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6.88亿元,同比增加2.62亿元,增长4.83%[29] - 2024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449.39亿元、456.70亿元、435.43亿元、516.91亿元[21] - 2024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2.16亿元、16.22亿元、9.99亿元、18.50亿元[21] - 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866.13亿元,同比增长4.14%[72] - 2024年度公司实现净利润62.42亿元,同比增长4.54%[72] - 2024年度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6.88亿元,同比增长4.83%[72] - 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为1858.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0%[74]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营业成本为1670.5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9%[74] - 化学工程业务分包成本710.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27%[81] - 化学工程业务机械费用29.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13%[81] - 公司2024年销售费用为5.01亿元,同比增长1.51%[84] - 公司2024年管理费用为35.48亿元,同比增加5.71亿元,增长19.2%[85] - 公司2024年财务费用为2.22亿元,上年同期为-1.69亿元,主要受汇率波动影响[85] - 公司研发投入合计66.4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58%,其中资本化研发投入占比1.72%[86] - 环境治理业务分包成本同比下降36.51%至8.12亿元,占总成本41.26%[82] 现金流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722,135,369.15元,同比下降4.51%[19]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第四季度为143.54亿元,显著高于其他季度[21] - 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87.22亿元,同比下降4.51%[90] - 公司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37.6亿元,上年同期为-33.65亿元[90] - 公司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54.09亿元,上年同期为13.05亿元[91] 业务线表现 - 化学工程业务收入1521.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89%,占总收入的82.12%[76][77] - 基础设施业务收入205.9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36%,占总收入的11.11%[76][77] - 化学工程业务毛利率为10.70%,同比增加0.83个百分点[76] - 基础设施业务毛利率为6.20%,同比减少0.89个百分点[76] - 2024年新签合同额3669.40亿元,同比增长12.30%,其中境内2536.27亿元(占比69.12%),境外1133.13亿元(占比30.88%)[34] - 建筑工程承包业务新签合同额3507.28亿元,占比95.58%,其中化学工程2762.68亿元(同比增长5.8%),基础设施649.40亿元(同比增长56.28%)[35] - 实业及新材料销售合同额83.25亿元,同比增长27.88%[35] - 波罗的海化工综合体项目合同总金额1339.94亿元人民币,已履行金额693.99亿元人民币[80] - 境外主营业务收入462.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06%[76][79] - 公司在建项目共3499个,完成产值1715.22亿元[54] - 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项目有9家子公司参与建设[54] - 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项目是全球单体投资最大的煤化工项目,有10家子公司参与建设[54] - 北方华锦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是中沙两国"一带一路"倡议重大合作项目,有7家子公司参与建设[54] - 公司工程承包主要采用工程总承包(EPC)和施工总承包模式[55] - 天辰耀隆己内酰胺项目满负荷生产[59] - 2024年底内蒙新材3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项目建成投产[59] - 赛鼎科创3万吨/年相变储能材料项目建成投产并实现达产目标[59] - 公司实业板块聚焦高性能纤维、可降解材料、气凝胶等化工新材料领域[59] - 公司现代服务业以产融结合为重点,通过投资带动规划、设计、建造、运营一体化[62] - 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完成合同额超过1000亿美元[69] 资产和负债 - 2024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62,275,575,565.47元,同比增长8.31%[19] - 2024年末总资产为233,421,377,309.40元,同比增长6.53%[19] - 应收票据本期期末数为48.21亿元人民币,较上期减少43.34%,占总资产比例从3.88%降至2.07%[93] - 应收账款增长38.08%至362.52亿元人民币,占总资产比例从11.98%升至15.53%[94] - 发放贷款及垫款增加42.34%至89.45亿元人民币,占总资产比例从2.87%升至3.83%[94] - 在建工程增长34.26%至94.27亿元人民币,占总资产比例从3.20%升至4.04%[94] - 其他非流动资产增长106.31%至82.81亿元人民币,占总资产比例从1.83%升至3.55%[94] - 短期借款激增214.71%至27.54亿元人民币,占总资产比例从0.40%升至1.18%[94] - 境外资产规模达385.02亿元人民币,占总资产16.49%[95] - 公司年末资产负债率处于建筑央企最好水平[43]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2025年计划完成新签合同额3700亿元,营业总收入1950亿元,利润总额76.8亿元[127] - 公司面临国际化经营风险,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等多重挑战,加强多层级联动风险防控体系[128][129] - 化工行业面临产能结构性过剩,行业盈利能力下滑,新产品处于初级阶段,个别投资项目效益未达预期[130] - 项目执行控制风险中,业主单位资金支付能力下降,部分项目合同条件苛刻,争议较多[131] - 安全环保健康风险隐患存在,公司严格执行管理体系,全面开展节能降碳行动[132] - 现金流风险突出,上游结算难、收款难,下游刚性支付压力大,公司加强信用管理和"两金"压降[133] - 公司高度关注经营性现金流、"两金"、合同资金、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139] - 公司深入开展境外佣金督查和境外风险监督检查,防范境外经营风险[139] 分红和股东回报 - 公司拟每10股派送现金红利1.86元(含税),合计分配利润1,136,222,917.33元,占当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19.98%[3] - 2023年度现金分红方案为每10股派1.78元(含税),共派发现金股利1,087,485,760.04元,占净利润的20.04%[170] - 2024年拟每10股派息1.86元(含税),现金分红金额1,136,222,917.33元,占合并报表净利润的19.98%[173] - 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现金分红金额(含税)为3,305,013,766.84元,占年均净利润的59.98%[174] 研发和创新 - 公司研发投入合计66.4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58%,其中资本化研发投入占比1.72%[86]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5,824人,占总员工比例11.42%,其中博士168人,硕士1,718人[87] - 公司累计拥有授权专利5730项,专有技术348项[67] - 公司拥有1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8家高新技术企业[67] - 公司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4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276名[68] 行业和市场环境 - 2024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32.65万亿元,同比增长3.9%[44] - 202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44万亿元,同比增长3.2%[44] - 2024年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增长8.6%[45] - 2024年全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4%[47] - 2024年新增6万亿元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其中2万亿元化债额度已启动发行[47] - 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项目完成投资超1.3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项目完成投资超3.6万亿元[47] - 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48] - 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达到20%左右,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亿吨[48] -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清洁能源发电3.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6%[48] - 2024年化工行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增长8.6%[50] - 2024年中国化工新材料自给率提升至79%,但高性能树脂等功能性材料自给率仍不足50%[115] - 化工新材料行业目标"十四五"期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2%,2025年达到1.2万亿元[115] - 2025年计划形成10个年产值超百亿的化工新材料园区,培育50家行业领军企业[115] - 城中村改造年均投资预计达1.3万亿元,保障房和"平急两用"工程年均投资分别为3822亿元和5022亿元[116] - 交通投资占传统基建投资近30%,2025年将推进20个重大工程包和40个单体重大项目[117] - 工业污水处理市场规模预计按7.7%年复合增长,"十四五"末达1262亿元[119] -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65%,资源化利用率达60%[119] - 非电领域大气治理市场规模约1023亿元,危废处理市场2025年预计达1979亿元[119] - 9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总投资额超3万亿元[119] - 新材料产业聚焦高性能材料、专用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高端化差异化发展[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