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2024年九个月收益为18.289亿港元,相比2023年全年收益26.6489亿港元呈现下降趋势[7][17] - 2024年九个月股东应占亏损为6160万港元,每股基本亏损70.25港仙[17][1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九个月,公司总收益下降至18.289亿港元[23] - 公司九个月净亏损61.6百万港元,较上一财年169.2百万港元亏损显著减少[30] - 公司收益同比下降31.4%至1,828.9百万港元(上一财年2,664.9百万港元)[32]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2024年九个月毛利率为3.7%(毛利6833.6万港元/收益18.289亿港元)[17][19] - 2024年九个月融资成本达2692.4万港元,占亏损额的39.3%[19] - 存货减值大幅减少至26.1百万港元(上一财年83.4百万港元),降幅68.7%[30] - 行政开支同比减少37.9%至106.5百万港元,反映成本精简成效[48] - 毛利率微降0.1个百分点至3.7%,显示成本控制稳定[45] - 其他收入增加36.4%至3.0百万港元,含1.3百万港元政府退税[46] - 分銷成本下降37.6%至14.1百万港元,源于成本监控措施[47] - 融資成本由52.6百萬港元減少至26.9百萬港元,跌幅48.8%[52] 各业务线表现 - 2024年九个月分行业营收占比:工业27%、家电17%、影音8%、汽车电子6%、照明8%[17] - 公司三大业务板块(工业、汽车电子及家电)合计占总销售额的71.2%,其中工业占比27.0%[24] - 电子制造服务销售额为1.517亿港元,占总销售额的8.3%[24] - 公司2024年按产品应用行业划分的营业额中,汽车电子业务最高,达4.908亿港元[96] - 工业领域营业额为4.932亿港元,占比显著[96] - 家电业务营业额为1.366亿港元[96] - 电讯业务营业额为7918.7万港元[96] - 影音业务营业额为1.127亿港元[96] - 分销商业务营业额为3017.4万港元[96] - 电子制造服务业务营业额为1659.5万港元[96] - 照明业务营业额为1.516亿港元[96] - 汽车电子分部收益下降38.4%至490.9百万港元,但公司仍看好其长期潜力[36] - 电讯分部收益同比暴跌53.5%至79.2百万港元,主因智能手机需求疲软[41] - 工业分部收益下降17.2%至493.3百万港元,受中国内需及出口下滑影响[35] 资产和负债 - 2023年总资产为18.698亿港元,较2022年的18.819亿港元略有下降[9] - 2023年股东资金为14.145亿港元,较2022年的16.408亿港元显著减少[9] - 公司流动资产从2021年的13.340亿港元降至2024年12月的11.814亿港元[21] - 公司股东权益从2021年的6.871亿港元降至2024年12月的4.1827亿港元[21] - 信託收據貸款由268.2百萬港元減少至140.0百萬港元,降幅47.8%[53] - 貿易應付款項由735.8百萬港元減少至323.0百萬港元,降幅56.1%[53] - 存貨由707.7百萬港元減少至417.9百萬港元,存貨周轉天數由3.4個月降至2.2個月[54] - 現金結餘由68.9百萬港元減少至41.4百萬港元,降幅39.9%[56] - 銀行借款316.9百萬港元中84.2%以人民幣計值,15.6%以美元計值[59] - 信託收據貸款加權平均實際利率為6.95%[59] - 淨資產負債比率由99.5%上升至139.9%[64] - 貿易應收款項貼現轉讓金額為55.5百萬港元,確認有抵押借款72.6百萬港元[62]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202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预计增长11.2%,估值达6970亿美元[27] - 亚太地区半导体营收预计同比增长10.4%[27] - 公司计划加大汽车电子和电子制造服务的投入,以提升市场占有率[24] - 公司库存水平在2024年下半年回归正常水平[23] - 公司计划聚焦汽车电子、AI及低空经济等高增长细分领域,目标成为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66] - 公司与上海雅创签订2025年总供应框架协议和总采购框架协议,涉及半导体电子元器件产品,协议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67] - 公司逐步将发展重点转向为汽车电子及工业领域提供清洁能源及低碳解决方案[145] - 公司产品组合将向低碳、节能方向转型[99] 公司治理和人事变动 - 公司决定更换核数师,由Deloitte & Touche LLP更换为Ernst & Young LLP,并于2025年4月8日获得股东批准[6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312名全职雇员,其中19.23%在香港工作,76.28%在中国工作,其余在台湾工作[70] - 公司通过定期培训计划、绩效挂钩薪酬及雇员购股期权计划等方式推行人才招聘与留任策略[70] - 谢力书自2024年10月21日起调任为执行董事,并继续担任董事会主席,负责公司整体策略与销售运营[72] - 范钦生自2023年11月14日起担任执行董事,负责财务内部控制及合规事务,并担任公司授权代表[73] - 黄绍莉于2023年5月20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持有公司控股股东雅创台信的所有股份权益[75] - 章英伟于2023年8月11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并于2023年8月23日成为首席独立董事[76] - 刘进发于2023年8月23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拥有41年审计、会计及税务经验[79] - 曹思维于2023年8月23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为香港会计师公会会员[81] - 姜茂林于2023年8月23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拥有商业硕士及民商法学博士学位[82] - 李伟于2025年2月加入公司担任总裁,负责集团战略统筹及运营管理[84] - 董事会由2名执行董事、1名非执行董事和4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共7人[130] - 董事会成员中男性6名,女性1名,性别多元化比例为85.7%男性,14.3%女性[136] - 董事任期设定为两年[130] - 公司实施提名政策和董事会成员多元化政策以促进企业管治[134] - 薪酬委员会负责检阅并建议董事及高管理人员的薪酬待遇[137] - 公司采用雇员购股权计划奖励董事及合资格雇员[137] - 提名委员会评估董事候选人时考虑7项标准,包括性别、年龄、专业背景等[138] - 董事会设立5个专门委员会(审核、提名、薪酬、合规、计划委员会)[133] - 首席独立董事在主席存在利益冲突时提供领导[130] - 公司要求披露控股股东或关连方的交易及未偿还款项[130] ESG和环境表现 - 公司2024财年NOx排放量为0.74千克,较2023/24财年的3.2千克和2022/23财年的5.01千克显著减少[150] - 公司2024财年SOx排放量低于0.01千克,较2023/24财年的0.13千克和2022/23财年的0.17千克下降[150] - 公司2024财年PM排放量为0.05千克,较2023/24财年的0.24千克和2022/23财年的0.37千克减少[150] - 公司汽车在报告期间消耗汽油,排放0.74千克NOx、0.005千克SOx和0.05千克PM[149] - 公司将总部办公室照明设备升级为LED灯管,并完成上海办公室及仓库的LED照明更换[148] - 公司2024财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296.45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外购电力占218.03吨,商务飞行差旅占67.31吨[152] - 公司温室气体排放密度为1.21吨二氧化碳当量/雇员,较2023/24财年的1.58吨有所下降[152] - 公司2024财年无害废弃物产生量为5.15吨,密度为0.02吨/雇员[156][157] - 公司总能耗为501.56兆瓦时,能源消耗密度为2,038.86千瓦时/雇员[164] - 公司用水量为53立方米,耗水密度为0.22立方米/雇员[165][166] - 外购电力和商务航空差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97%[158] - 公司成功达成无害废弃物产生密度目标0.02吨/雇员[159] - 公司2024财年电力消耗为498.84兆瓦时,较2023/24财年774.95兆瓦时有所下降[164] - 公司2024财年汽油消耗为2.72兆瓦时,较2023/24财年83.22兆瓦时大幅减少[164] - 公司设定下一报告期无害废弃物处置密度目标不超过0.04吨/雇员[161] - 公司香港仓库能源消耗密度目标为不超过2.03兆瓦时/雇员[168] - 公司设定长期目标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期目标为2040年较2024年减少10%,短期目标为2028年较2024年减少5%[169] - 公司2024财年共消耗包装材料2.96吨,其中气泡包装/包装膜0.03吨,纸箱2.93吨[173] - 公司包装材料消耗密度从2022/23财年的0.09千克/平方英尺降至2024财年的0.03千克/平方英尺[173] - 公司已完成香港总部办公室LED照明改造,并将上海办公室全部更换为LED照明[167] - 公司2024财年包装材料总消耗量较2023/24财年6.92吨下降57%,较2022/23财年9.75吨下降70%[173] - 公司设定用水目标为在可行情况下尽量减少用水并提高水循环利用率[170] - 公司已识别气候相关风险并评估其潜在财务影响,包括政策过渡风险和实体风险[179] - 公司按照TCFD框架进行气候披露,涵盖治理、策略、风险管理和指标与目标四大核心要素[175] - 公司仓库面临极端天气风险,可能导致财产损失、业务中断及保险费用上升[180] - 长期气候模式变化预计将增加能源和用水成本,提升仓库维护开支,推高运营成本[180] - 政策及法律风险导致合规成本增加,需投资清洁能源技术或调整供应链[180] - 急性气候风险被评估为高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剔除地库及底层仓库[183] - 慢性气候风险同样被评估为高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分散仓库地区及供应商[183] - 声誉风险被评估为低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加强供应链管理及信息披露[183] 人力资源和社会责任 - 公司员工总数为246名,女性占比48.78%,男性占比51.22%[187] - 员工流失率为16.89%,其中男性流失率21.74%,女性流失率11.11%[190][191] - 管理团队中女性占比30.77%,男性占比69.23%[189] - 公司提供一天带薪生日休假作为额外福利[196] - 公司设有哺乳室支持授乳期员工[196] - 报告期间未发现薪酬、解雇、招聘等方面的重大不合规情况[197] - 公司定期检讨人权政策以符合国际标准[198] - 公司通过每月会议和邮件与员工沟通政策变更[200] - 重大运营变化时至少提前一周通知受影响员工[200] - 公司通过反馈机制和KPI追踪申诉机制效能[200] - 申诉机制KPI包括解决时间、解决百分比和问题重现率[200] - 公司尊重供应链中的人权风险[199] - 员工参与政策修订和运营常规变更的决策过程[200] - 公司确定了8个重大社会范畴,包括反贪污、反竞争行为、税务、社会经济合规、职业健康及安全、防范童工、防止强迫或强制劳动、产品质素[116] - 公司通过重要性矩阵和影响评估定期评估议题的重要性,确保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符合持份者需求[117] - 公司的主要重大主题包括经济及企业管治、环境、劳工管理、人权、产品责任及社会参与,共8个实质议题[118] - 公司推出具体反贪污政策,并在所有业务互动中遵守内部商业行为准则[120] - 公司禁止反竞争行为并遵守法律法规,同时提供商业行为准则培训及沟通[120] - 公司制定税务策略并聘请外部税务代表以确保遵守税务法规[120] - 公司对供应链、顾客关系等领域进行全面评估以确保社会经济合规[121] - 公司实施全面的职业健康及安全政策,包括训练、疏散演习及消防安全规定[121] - 公司禁止使用童工及强迫劳动,并在供应商甄选中评估其社会责任表现[121] - 公司通过标准化程序和ERP系统确保产品质素的一致性[123] 客户和产品 - 公司产品组合超过1万种,服务超过3000家客户[2] - 公司拥有超过3000家客户,提供超过1万种产品[93] - 公司在中国内地建立了庞大的办事处网络,覆盖北京、重庆、广州等多个城市[93]
威雅利(00854) - 2025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