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表现 - 公司收益从1.502亿新加坡元增至2.069亿新加坡元,同比增长37.7%[12][13] - 结构工程工作收益从1.263亿新加坡元增至1.891亿新加坡元,同比增长49.7%[12] - 泥水建筑工程收益从2388万新加坡元降至1779万新加坡元,同比下降25.5%[12] - 毛利从1540万新加坡元增至2470万新加坡元,同比增长60.3%[15] - 毛利率从10.3%提升至11.9%,增长1.6个百分点[15] - 年内溢利由270万新元增至780万新元,增加510万新元或190.8%[20] - 集团总收益达206.9百万新元,较上年150.2百万新元增长37.7%[177] 成本和费用 - 建造成本从1.348亿新加坡元增至1.822亿新加坡元,同比增长35.2%[14] - 行政开支由1360万新元增至1620万新元,增加260万新元或19.2%[17] - 所得税开支由70万新元增至180万新元,增加110万新元或143.6%[19] - 员工成本总额由2370万新元增至2400万新元[33] 业务运营和项目情况 - 手头项目数量从28个减少至20个,其中结构工程项目从22个减至16个[10] - 合约总金额约5.24亿新加坡元,其中2.71亿新加坡元已确认为收益[10] - 公司业务高度依赖五大客户合约,客户项目减少可能对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106] - 公司主要业务为结构工程和泥水建筑工程且年度无重大变动[94] - 公司直接运营控制33个在建项目(含3个总承包项目)用于ESG数据收集[154] 现金流和资本结构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及定期存款由4270万新元增至4620万新元,增加350万新元或8.2%[22]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及定期存款中新元占比99.9%,港元占比0.1%[22] - 银行融资信贷限额从100万新元降至0新元[22] - 资本开支由90万新元降至30万新元[32] - 公司可供分派储备达41.4百万新元(2024年:33.6百万新元)[104] 管理层和董事会构成 - 许添城先生拥有超过15年新加坡建造业经验,负责监督集团账目、信息技术及运营事宜[37] - 许添城先生于2011年8月获得英国伦敦大学会计及金融荣誉理学士学位[38] - 孔维钊博士拥有超过27年业务咨询及审计经验,曾担任多家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及公司秘书[41] - 孔维钊博士于2022年获得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42] - 邓智宏先生拥有超过28年香港楼宇建造经验,现任德莱建业集团独立非执行董事[44] - 邓智宏先生于2011年11月获得香港浸会大学公共行政管理硕士学位[45] - 王瑶女士于2019年11月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担任薪酬委员会主席[45] - 许添城先生为控股股东之一,与行政总裁许旭平先生为兄弟关系[37] - 孔维钊博士为香港会计师公会及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资深会员[42] - 邓智宏先生为香港测量师学会及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会员[45] - 王女士拥有逾32年建造业经验,自1992年至1998年任职于沈阳建筑设计院担任结构工程师[46] - 许坤福先生拥有逾13年建造业经验,自2011年加入集团并自2013年起担任附属公司CTR董事[49] - 刘建忠先生拥有逾23年建造业工地管理经验,自2010年加入集团并于2017年晋升为总经理[50] - 刘洪耕先生拥有逾25年建造业项目管理经验,自2016年起担任集团项目主任[53] - 叶慧妍女士拥有逾14年审计及财务管理经验,自2018年起担任集团财务总监[54] - 董事会由2名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共5名成员[60] - 主席与行政总裁由许旭平先生一人兼任[62] 公司治理和合规 - 集团董事会已采纳联交所上市规则附录C1的企业管治守则作为管治常规[56] - 集团在报告年度内遵守企业管治守则除C.2.1条款外的所有条文[57] - 董事会负责制定集团政策、业务策略并监督账目及经营事宜[58] - 独立非执行董事为董事会提供独立意见并支持其职责履行[58] - 董事会在必要时可寻求法律、会计等独立专业意见且费用由公司承担[58] - 所有董事在董事会会议出席率为100%(5/5)[61] - 审核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会议出席率均为100%(3/3和2/2)[61] - 独立非执行董事任期3年,可自动续期3年[62] - 公司已采纳董事会多元化政策,涵盖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等多维度因素[66] - 薪酬委员会由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王瑶担任主席[70] - 董事薪酬依据职责、公司表现及市场状况厘定[70] - 董事酬金详情披露于综合财务报表附注10,退休福利计划披露于附注37[71] - 提名委员会由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邓智宏担任主席[72] - 执行董事服务协议初始任期为3年,可自动续期1年[75] - 独立非执行董事委任函固定任期3年,可自动续期3年[75] - 董事会三分之一董事(或最接近但不少于三分之一的董事)须轮值退任[76] - 审核委员会由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孔维钊担任主席[78] - 审核委员会负责检阅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财务报告系统[78] - 年内审核委员会检阅了会计政策、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系统[78] - 核数师年度审计费用为177,000新元且非审计服务费用为零[80] - 公司确认无重大不明朗因素影响持续经营能力[79] - 董事会每年至少一次审查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的充足性和有效性[84] - 公司未设立内部审计职能但将每年委聘内部核数师审查风险管理系统[85] - 股东持有十分之一股本可要求召开特别股东大会[87] - 公司通过半年度报告、年报及交易所网站与股东沟通[89] - 风险管理计划获董事会批准并定期维护风险管理表[84] - 股东需提前14天提交董事提名文件并附候选人同意书[88] - 公司秘书变更自2025年4月25日起生效[86] - 公司确认持有新加坡业务所需全部注册及证书[97] - 审计师国卫会计师事务所将于股东周年大会上退任并寻求连任[115] - 公众持股量符合要求,至少占已发行股本25%[114] - 不竞争契据承诺期至公司不再上市或契诺人持股低于30%或不再为控股股东之日[119] - 控股股东发现竞争性新商机需在10天内书面通知公司[120] - 公司需在30天内决定是否行使新商机优先承购权[120] - 截至2025年2月28日年度未发生违反不竞争契据情况[120] - 购股权计划可发行股份上限为1.4亿股占已发行总数10%[125] - 单个承授人12个月内获授购股权不得超过已发行股本1%[126] - 购股权行使期限最长为10年[127] - 购股权接纳需支付1.00港元不可退还要约代价[129] - 购股权计划有效期为10年截至2025年2月28日尚未授出任何购股权[131] - 公司在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年度未购买、出售或赎回任何上市证券[143] - 董事会决议不派发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年度的末期股息(2024年同期无股息)[147] - 公司明确声明不承担股东因股份交易产生的任何税务责任[150] 员工和人力资源 - 员工总数由480名降至439名,外籍员工占比由92.1%降至90.7%[33] - 公司员工总数439名,其中男性员工384名(87.5%),女性员工55名(12.5%)[69] - 相比去年同期,女性员工比例从10.4%提升至12.5%[69] - 建筑行业男性主导,女性员工占比12.5%反映行业特征[69] - 截至2025年2月28日,公司雇员总数为439名,较上年同期的480名减少41名,降幅为8.54%[198] - 男性雇员占比87.47%(384名),女性雇员占比12.53%(55名)[198] - 51岁及以上年龄组雇员占比33.71%(148名),较上年同期的25.42%显著提升8.29个百分点[198] - 整体雇员流失率为21.18%,较上年同期的23.75%下降2.57个百分点[198] - 男性雇员流失率为23.44%,女性雇员流失率为5.45%[198] - 30岁及以下年龄组流失率最高达37.50%,51岁及以上年龄组流失率最低为12.84%[198] - 高级管理层占比2.05%(9名),中级管理层占比28.25%(124名)[198] - 全职雇员占比100%,无兼职雇员[198] - 外籍工人构成主要劳动力,招聘或留存困难可能显著影响运营表现[106] - 集团仅参与新加坡中央公积金计划无其他退休金计划[132] 供应商和客户集中度 - 最大供应商采购占比26.4%,五大供应商合计采购占比69.4%(上年度:19.8%及64.0%)[113] - 最大客户收益占比20.2%,五大客户合计收益占比76.4%(上年度:41.6%及78.2%)[113] 环境、社会及管治(ESG)表现 - 董事会全面负责环境、社会及管治(ESG)策略与风险管理[98] - 公司采用香港联交所《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编制ESG报告[155] - 报告期涵盖2024年3月1日至2025年2月28日的ESG表现数据[158] - 报告范围涵盖新加坡的结构工程及泥水建筑工程业务[153] - 环境数据统计方法与2023/24财年保持一致以确保可比性[157] - 设立ESG专责小组每年至少向董事会汇报一次[160] - 通过重要性评估矩阵识别高影响ESG议题[165] - 持份者沟通渠道包括股东大会和客户满意度调查[162] - 报告期间无重大环境法规违反记录[167] - ESG政策涵盖节能减排和废物管理目标[161] - 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269.99千克,同比下降8.9%[168] - 硫氧化物排放量为2.49千克,同比下降6.7%[168] - 悬浮粒子排放量为116.47千克,同比下降8.7%[168] - 公司已实施经ISO 14001:2015认证的环境管理系统[167] - 排放管控措施包括遵循总承建商要求的工地管理惯例[168] -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038.78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下降5.8%(从1,103.14吨)[172] - 温室气体排放密度降至5.02吨/百万新元收益,较上年7.34吨下降31.61%[171][172] - 范围1排放(汽车及机器燃料)为1,004.92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下降6.5%(从1,074.66吨)[172] - 范围3排放(商务航空旅行)激增至8.01吨二氧化碳当量,上年仅1.18吨[172] - 外购电力相关排放(范围2)为25.85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下降5.3%(从27.30吨)[172] - 设定2025/26财年减排目标:以2021/22财年7.54吨/百万新元为基准降低排放密度[171] - 无害废弃物排放总量361.66吨,同比下降11.8%(从409.78吨)[180] - 无害废弃物排放密度降至1.75吨/百万新元收益,较上年2.73吨下降35.9%[179][180] - 建筑废料废弃物量为354.90吨,同比下降12.4%(从405.20吨)[180] - 能源消耗密度较上一财年减少32.11%至19.73千瓦时/百万新元总收益[184] - 总能源消耗量为4,081.60千瓦时,其中柴油消耗占比95.4%[184] - 柴油消耗量同比下降6.5%至3,894.53千瓦时[184] - 外购电力消耗量同比下降4.2%至62.75千瓦时[184] - 耗水密度较上一财年下降19.49%至5.41立方米/百万新元总收益[188] - 总耗水量同比增长11.0%至1,119.90立方米[188] - 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为项目工地噪音仪供电[183] - 设定2025/26财年耗水密度降低目标(基准年2021/22财年13.02立方米/百万新元)[187] - 通过废水回收利用减少建筑工地淡水消耗[190] - 建立气候变化应急计划应对极端天气运营风险[193][194] - 公司面临气候法规合规风险,需投入额外资源避免违规罚款[195] - 公司计划开发绿色建筑服务以抓住脱碳市场机遇[196] 其他财务数据 - 其他收入从150万新加坡元降至140万新加坡元,同比下降1.2%[16] - 或然负债由1705.9万新元增至2516.5万新元[30] 所有权结构 - Brave Ocean Limited持有公司股份1,050,000,000股,占已发行股本75%[135][139] - 许旭平先生通过受控法团权益间接持有公司股份1,050,000,000股,占已发行股本75%[135][139] - 许添城先生通过受控法团权益间接持有公司股份1,050,000,000股,占已发行股本75%[135][139] - Brave Ocean Limited由许旭平先生、许添城先生及高素珍女士分别实益拥有40%、40%及20%[135][136][139] - 许旭平先生及许添城先生被视为于Brave Ocean持有的全部股份中拥有权益[135][139] - Le Thi Minh Tam女士作为许旭平先生配偶,被视为拥有相同数目股份权益(1,050,000,000股,75%)[139][140] - 林庆玲女士作为许添城先生配偶,被视为拥有相同数目股份权益(1,050,000,000股,75%)[139][141] - 高素珍女士通过与他人共同持有方式拥有公司股份权益1,050,000,000股,占已发行股本75%[139] - 许俊杰先生通过配偶权益被视为拥有公司股份1,050,000,000股,占已发行股本75%[139] - 许旭平、许添城及高女士自2011年6月17日起被确认为一致行动人士[145] - 许俊杰通过证券及期货条例被视为持有与高女士相同权益的股份[145] 市场展望和行业环境 - 新加坡2025年建筑需求预测达470亿至530亿新加坡元[6][11] 分包商和运营风险 - 分包商履约风险可能导致工程延迟或质量缺陷[106]
CTR HOLDINGS(01416) - 2025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