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收入约8830万港元,较去年约1.127亿港元减少21.65%[20][21][32][35] - 公司报告期亏损约6480万港元,去年约为1610万港元;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为6070万港元,去年同期亏损净额约为2110万港元[20][21] - 公司本年度拥有人应占亏损约6070万港元,上一报告年度约2110万港元;本年度每股亏损为25.16港仙,上一年度为20.77港仙[63][67] - 公司收入约2440万港元,较去年的约1.127亿港元下跌21.65%[63][67] - 公司本年度毛利率降至3.67%,去年为21.74%,主要因广告业务服务成本增加[64][68] - 公司行政开支约3400万港元,较上一年度的约3290万港元增加3.36%[65][69] - 公司贸易应收款项及预付款项等减值亏损合计约2320万港元,较上一年度的约680万港元大幅增长[66][70] - 公司融资成本总额约200万港元,较去年的约190万港元增加9.73%,主要因借贷利息付款增加[71][75]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0万港元,较2024年3月31日的约670万港元大幅减少[72][76] - 公司流动比率为2.78,2024年3月31日为2.71,公司认为处于合理水平[72][76]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未偿还借贷约580万港元,较2024年3月31日的约1040万港元减少64.23%[73][76] - 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84%,低于2024年3月31日的10.1%,因本年度借贷减少[73][76]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董事会不建议派付股息(2024年:无)[130] - 集团未安排股东放弃股息,董事会不建议支付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股息(2024年:无)[122][123]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公司广告服务分部2025年录得收入约8400万港元,较去年约6630万港元增加26.7%[22][27] - 2025年新能源电池业务收入约260万港元,2024年为230万港元[32][35] - 2025年新能源非道路汽车销售为0港元,2024年为1050万港元[32][35] - 2025年保健品销售达160万港元,2024年为3370万港元[32][35] - 公司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广告服务、新能源非道路汽车销售、新能源电池销售和保健品销售[31][35] - 广告业务收入约8410万港元,较6630万港元增加26.8%[37][41] - 新能源非道路汽车销售无收入,集团考虑调整策略并重新设计产品[42][47] - 新能源电池业务收入260万港元,唯时新能源在石墨烯电池技术开发取得进展[45][49] - 保健品业务收入约160万港元,较前期3370万港元下降约95.3%[46][50]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拟将发展轴心移回香港,专注现有广告媒体业务[20][21] - 公司将密切关注香港广告市场,控制成本开支,维持服务质量并寻找商机[23][28] - 公司未来将把握广告及宣传业务机遇,采用数据驱动营销和新兴平台,体现可持续发展价值观[24][28] - 公司预期2025年中国经济比2024年表现更好[53][56] - 2026年广告行业将因技术进步和消费者行为变化而变革性增长[57] - 2026年沉浸式技术将改变品牌与消费者沟通方式[58] - 2026年可持续性将影响广告策略,公司将融入可持续实践[59] - 公司将整合新能源电池和新能源非道路汽车业务,降低成本并提升竞争力[44][48] 管理层变动 - 陈达年先生于2025年2月28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及授权代表[12][14] - 李光营先生于2024年8月7日辞任执行董事[12][14] - 王栋梅女士和刘英女士于2024年7月5日辞任非执行董事[12][14] - 罗辑先生于2024年10月16日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及相关委员会职务[12][13][14] - 李晓华女士于2024年10月16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及相关委员会职务[12][13][14] - 牟忠纬先生于2025年2月28日停任授权代表[12][14] - 2024年8月7日李光营辞任执行董事,2025年2月28日陈达年获委任为执行董事[151][153] - 2024年7月5日王栋梅和刘英辞任非执行董事[151][153] - 2024年10月16日罗辑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同日李晓华获委任[151][153]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注册办事处位于百慕达[15] - 公司总部及主要营业地点位于香港[15] - 公司主要股份登记及过户处位于百慕达,香港分处位于香港[15] - 公司为投资控股公司,集团主要业务包括香港广告、中国保健品、新能源非道路汽车及电池销售[110][116] 供股情况 - 公司进行供股,发行275120445股供股股份,每股净价约0.094港元,所得款项净额约2580万港元[51][54] - 年内集团进行供股,截至2025年3月31日,供股所得款项净额约2580万港元已全部使用[93][94][95] - 供股所得款项用于偿还债务750万港元、广告业务营运资金300万港元、拓展保健品业务300万港元、新能源电池业务研发300万港元、新能源非道路汽车业务研发330万港元、一般营运资金600万港元[95] 其他重要内容 - 集团依靠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仅聘请声誉良好者并密切监控表现[114][120] - 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本年度收入总额的72.8%,最大客户收入占22.1%,两大供应商采购量占本年度采购总量的89.1%[149][152] - 公司董事、其任何联系人或拥有公司股本超5%的股东,在集团五大客户中无实益权益[150][152] - 根据公司章程细则第87条,三分之一董事须轮席告退并于应届股东周年大会膺选连任[154][159] - 公司已接获独立非执行董事有关独立性的年度确认书,截至报告日期仍认为彼等属独立人士[155][159] - 拟于应届股东周年大会重选的董事,无公司或子公司不可于一年内无需赔偿(法定赔偿除外)终止的未到期服务合约[158][162] - 除综合财务报表附注38披露外,董事及董事关连实体于年内无在集团重大交易、安排或合约中直接或间接拥有重大权益[163][167]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或其任何子公司未购买、赎回或出售任何公司上市证券[176][178] - 公司购股计划于2023年4月6日生效,目的是激励参与者并吸引和挽留人才[177][179] - 计划及集团其他计划可发行的最高股份数不超计划采纳日已发行股份的10%,报告日可发行股份数为7,642,281股[181][184] - 12个月内,各参与者获授购股及奖励行使后已发和将发股份数不超授出日已发行股份总数的1% [182][185]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无董事及主要行政人员在公司或相联法团股份等中有须披露权益或淡仓[170][173]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无人士或公司(非董事或主要行政人员)在股份或相关股份中有须披露权益或淡仓,或直接或间接持有5%以上投票权股本权益[171][174] - 截至2025年3月31日,董事、控股股东等及其紧密联系人无从事与集团业务竞争业务或利益冲突情况[172][175] - 公司雇员薪酬参考市况、经验及表现等,董事及高管酬金由薪酬委员会建议、董事会参考市场水平等确定[168] - 公司已采纳购股计划作为董事及合格雇员奖励,详情见综合财务报表附注34 [169] - 购股期权可在董事会确定的不超10年期限内按计划条款行使[186] - 购股期权归属期由董事会厘定,介乎12至36个月,一般需持有至少12个月才可行使,特殊情况董事会可酌情缩短[187][192] - 购股期权承授人接纳要约时需向公司支付1.00港元[188][192] - 购股期权行使价由董事会单独厘定,至少为授出日收市价、前五个营业日平均收市价及授出面值三者较高者[189][193] - 购股期权计划有效期至2033年4月5日[190][194] - 购股期权可在董事会厘定期限内行使,不超出发售日期起计十年[191] - 截至2025年3月31日,董事、高级管理层及其他参与者购股期权变动后总数为2,878,426份,年初总数为4,074,426份,年内注销1,196,000份[196] - 2024年4月1日及2025年3月31日,根据计划授权限额可供授出及发行的购股期权总数为121,578,339份[197][200] - 集团日常业务中重大关联方交易详情见合并财务报表附注38[198] - 该年度无按创业板上市规则需披露的非豁免关连交易或非豁免持续关连交易,公司遵守相关披露要求[199] - 集团近五年财务概要见年报第184页[126] - 吕志坚41岁,2022年9月21日任独立非执行董事等职,有超十年审计经验[101][105] - 单浩铨36岁,2023年2月16日任独立非执行董事等职,有超十年法律工作经验[103][105] - 李晓华39岁,2024年10月16日任独立非执行董事等职,有超16年财务会计等经验[107][108] - 股息实际分配金额取决于盈利、财务状况等,需经股东批准[124] - 公司支付股息受百慕达公司法及细则限制,未来股息需董事会决定[125] - 除综合财务报表附注41披露外,本年度后至报告日期无影响集团的重大事件[88][92] - 除报告披露事项外,年内无其他重大投资及重大收购或出售子公司等事项,报告日期董事会无其他重大投资及添置资本资产计划[81][84] - 截至2025年3月31日,集团员工总数为25名,较2024年的42名减少[80][83]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员工成本总额约为570万港元,较2024年的950万港元下降[80][83] - 集团多数现金结余及交易以人民币或港元计值,无外汇对冲政策,截至2025年及2024年3月31日无未平仓对冲工具[79][82] - 截至2025年及2024年3月31日,集团无资产抵押[85][89] - 截至2025年及2024年3月31日,集团无重大或然负债[86][90] - 截至2025年及2024年3月31日,集团无重大资本承担[87][91] - 嘉鼎国际集团公布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经审核综合业绩[2] - 公司呈列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报告及经审核财务报表[109][115]
嘉鼎国际集团(08153) - 2025 - 年度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