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正利控股(03728) - 2025 - 年度财报
正利控股正利控股(HK:03728)2025-07-24 19:45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总收入约1281.4百万港元,较2024年约896.7百万港元增加约384.7百万港元,增幅42.9%[8][12][13] - 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每股基本盈利约为0.93港仙,2024年为1.06港仙[8] - 公司2025财年收入约12.814亿港元,较2024财年的约8.967亿港元增加约3.847亿港元或42.9%[17] - 公司2025财年毛利约8700万港元,较2024财年的约7660万港元增加约1050万港元或13.7%;毛利率约为6.8%,低于上年度的约8.5%[18] - 公司2025财年其他收入及收益或亏损净额约2200万港元,较2024财年的约1600万港元增加约600万港元或35.7%[19] - 公司2025财年行政及其他经营开支约6290万港元,较2024财年的约5340万港元增加约960万港元或17.8%[20] - 公司2025财年融资成本约1200万港元,较2024财年的约1160万港元增加约40万港元或3.3%[21] - 公司2025财年所得税约260万港元,较2024财年的约280万港元减少约20万港元或7.3%[22] - 公司2025财年纯利约940万港元,较2024财年的约1070万港元减少约130万港元或11.9%[24] - 2025年3月31日,公司总负债约4.965亿港元,股东权益约1.367亿港元,资本负债比率约为97.4%(2024年3月31日:约130.8%)[25][26] - 2025年3月31日,公司聘用251名雇员,较2024年3月31日的171名增加;员工成本约9440万港元,较2024年3月31日的约7790万港元增加[36] - 公司2023/2024财年及2024/2025财年收入分别为8.967亿港元及12.814亿港元[130] 各条业务线表现 - 2025年上盖建筑工程服务收入约1278.4百万港元,较2024年约881.1百万港元增加约397.2百万港元,增幅45.1%[13][15] - 2025年底层结构建筑工程服务收入约为零港元,较2024年约3.8百万港元减少约3.8百万港元,减幅100.0%[13][14] - 2025年RMAA工程服务收入约为3.0百万港元,较2024年约11.7百万港元减少约8.7百万港元,减幅74.1%[13][16] 管理层变动 - 吕耀荣于2024年12月31日辞任执行董事及授权代表[3] - 吴华英于2024年11月25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3] - 汤显森于2025年6月30日由独立非执行董事调任至非执行董事,不再担任审核及提名委员会成员[3] - 卫燕华于2025年6月30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审核及提名委员会成员[3] - 吕耀荣2024年12月31日辞任执行董事[76] - 吴华英2024年11月25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76] - 汤显森2025年6月30日由独立非执行董事调任非执行董事[76] - 卫燕华2025年6月30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76]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董事会负责制定业务策略、审批财务报表等,将运营事务授权给管理层[79] - 吴彩华先生担任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董事会认为其经验有利于集团业务发展,必要时会检讨行政总裁任命[89] - 董事会成立审核、薪酬、提名三个委员会,各有书面职权范围并向董事会汇报[90] - 审核委员会由韦永康博士、周锦荣先生及卫燕华博士组成,周锦荣为主席,负责审计相关事务[91] - 集团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综合财务报表经审核委员会审阅,符合准则和规则且披露充分[91] - 公司建议董事参加培训,公司秘书会提供上市规则书面培训资料[85][87]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薪酬委员会认为董事及高级管理层薪酬待遇及酬金公平合理[93] - 提名委员会职责包括检讨董事会架构、物色董事人选等[95] - 董事会采纳多元化政策,从多方面考虑董事多样性[96] - 全体董事负责编制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综合财务报表[102] - 提名董事需考虑诚信声誉、商业成就等因素[103] - 董事会认为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内部监控制度足够且有效[106] - 集团采纳举报政策,允许雇员或持份者向审核委员会举报不当行为[107] - 集团采纳三级风险管理方法应对风险[110] - 董事会负责审阅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风险等多项事宜[140] - 环境、社会及管治委员会负责评估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风险及机遇等事宜[140] 人员信息 - 吴彩华59岁,为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有逾30年建筑工程服务经验,2015年12月获委任主席[41] - 林嘉暉52岁,2015年12月16日获委任执行董事,有逾28年建筑工程行业经验[42] - 吴华英61岁,2024年11月25日获委任执行董事,有逾30年香港业务及营运管理经验[43] - 汤显森87岁,2016年3月10日获委任独立非执行董事,2025年6月30日调任非执行董事[46] - 韦永康博士64岁,2016年3月10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担任薪酬委员会主席等职[48] - 周锦荣先生62岁,2016年3月10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有逾30年审核、税务及财务管理经验[51] - 卫燕华博士71岁,2025年6月30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曾担任圣士提反书院附属小学校长[53] - 秦伟豪先生41岁,2017年10月加入集团,为高级项目经理,有逾20年工程经验[55][56] - 邓振华先生51岁,2016年10月加入集团,现任高级项目经理,有逾22年建筑工业经验[56] - 李子源先生46岁,2007年3月加入集团,担任合约经理,负责分部审核业务及工料测量[58] - 黄海伦女士51岁,2013年9月加入集团,为安全主任,有超14年建筑安全行业经验[60][61] - 吴浩南37岁,建筑服务经验约15年,2015年10月加入集团[62] - 徐颖德43岁,会计及企业领域经验超21年,2017年8月14日任公司秘书[64] - 韦博士1984年6月获加拿大温莎大学土木工程应用科学学士学位,1986年8月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科学硕士学位,1991年12月获俄亥俄州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49] - 周先生2000年12月获美国旧金山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担任英特许会计师公会资深会员及港会计师公会执业会员[52] - 秦先生2015年取得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建筑学高级文凭,2017年以远程教育取得伯明翰城市大学建筑管理应用科学学士学位[55] - 吴彩华2015年12月21日任公司合规主任[70] - 吴浩南和徐颖德为公司授权代表[71] 公司治理 - 截至2025年3月31日,除企业管治守则第C.2.1条外公司遵守相关原则及条文[74] - 全体董事截至2025年3月31日及报告日期遵守证券交易标准守则[75] - 三分之一董事需在每届股东周年大会上轮值退任,每位董事至少每三年轮值退任并膺选连任一次[82] - 公司购买了董事及高级职员责任保险[83] - 年内董事会举行5次会议及1次股东大会,部分董事出席情况如吴彩华先生董事会会议5/5、审核委员会会议不适用、提名委员会会议3/3等[84] - 报告期内,公司举行5次董事会会议、3次审核委员会会议、3次提名委员会会议及3次薪酬委员会会议[142] - 董事会在董事会会议、审核委员会会议、提名委员会会议及薪酬委员会会议的出席率分别为98%、100%、100%及100%[142] 公司概况 - 公司主要经营活动为在香港提供建造及顾问工程以及项目管理服务[131] - 公司是香港总承包商,从事底层结构、上盖建筑及RMAA工程服务[131] - 公司愿景是维持在香港建筑市场的领先地位[132] - 公司使命是凭借团队和知识提供优质服务[133] 环境、社会及管治 - 本报告年度公司进行重要性评估,涉及对内部及外部持份者调查[153] - 公司识别出27项相关重大议题[154] - 本报告期大气排放物总重量为15,836.6千克,每百万港元约12.4千克,与上财年相比排放总重量减少约28%,相关密度减少约50%[160] - 本报告期汽油及柴油使用排放的氮氧化物为15,821.7千克,上财年为22,132.3千克;硫氧化物均为0.5千克;颗粒物本报告期为14.4千克,上财年为13.5千克[162] - 本报告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799吨,每百万港元约0.6吨,与上财年相比排放总量增加约39%,相关密度维持同一水平[163] - 公司内部持份者较优先考虑职业健康与安全、反贪污及客户隐私,外部持份者关注客户满意度、经济绩效、合规营运及企业管治[156] - 公司自2009年起在营运中采纳ISO 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158] - 公司在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时纳入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准备施工期间制定污染控制计划及实施计划[158] - 公司在各施工地盘指派指定人员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分包商严格遵从环境政策[158] - 本报告年度公司并无重大不遵守与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159] - 公司实施环保政策,对机器及汽车频繁进行定期检查及保养[161] - 公司司机规划最短路线,遵守禁止汽车引擎空转规定,按“一换一”计划以电动车取代传统车辆[161] - 固定燃烧源直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由138.5吨减至98.8吨,较上财年减少约29%[164] - 流动燃烧源直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由80.1吨增至87.2吨,较上财年增加约9%[164] - 外购电力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由321.9吨增至572.4吨,较上财年增加约78%[164] - 中电控股和港灯电力投资2024年碳排放因子分别为0.38公斤二氧化碳当量/千瓦时和0.6公斤二氧化碳当量/千瓦时[165] - 香港水务署2023/24年报公布淡水处理单位电力消耗系数为0.624千瓦时/立方米[165] - 香港渠务署2022/23可持续发展报告公布污水处理单位耗电量系数为311.05兆瓦时/百万立方米[165] - 本报告年度处理无害废弃物总重量为14,570.6吨(2023/24财年:10,540.7吨),密度为每百万港元11.4吨(2023/24财年:每百万港元11.8吨),数量增加约38%,密度减少约3%[170] - 公司目标是将下一个报告年度气体排放及温室气体排放密度维持在本报告年度水平[169] - 公司目标是将下一个报告年度无害废弃物密度维持在本报告年度水平[173] - 公司所有项目地盘均设有污水管理系统,目标是将水污染降至最低并提升水消耗效率[174] - 本报告年度向电力供应商购买的电力总量为1186.4兆瓦时,较上年度718.0兆瓦时增加约65%,电力密度为每百万港元0.9兆瓦时,较上年度增加约12.5%[176] - 本报告年度机器使用燃料总消耗量为37744升柴油,较上年度52923升减少约29%;汽车使用汽油15735.1升,较上年度13286.5升有增加;柴油17076.3升,较上年度16871.8升有增加[177] - 本报告年度能源消耗总量约为1925.7兆瓦时,较上年度1593.8兆瓦时有增加,能源消耗密度为每百万港元1.5兆瓦时,较上年度减少约17%[178] - 公司目标是将下一个报告年度的能源使用密度维持在与本报告年度相同水平[179] - 本报告年度水消耗总量为15356.0立方米,较上年度9208.0立方米增加约67%,水消耗密度为每百万港元12.0立方米,较上年度减少约18%[180] - 公司目标是将下一个报告年度的用水密度维持在与本报告年度相同水平[181] - 本报告年度公司无包装材料消耗[182] - 公司积极参考国际标准制定环境、社会及管治策略及政策,定期监察表现并优化改善[183] - 公司采纳及遵守香港绿色建筑议会颁布的绿建环评标准,制定环境和废物管理计划以管理项目环境影响[184] - 公司识别气候变暖对业务的潜在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将气候因素纳入决策和战略规划[185] - 香港特区政府提出2030年将香港碳强度从2005年水平降低65%至70%,碳排放总量减低26%至36%,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187] 员工情况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共有251名雇员,较2023/24财政年度的172名增加[190] - 2025年3月31日的251名雇员中,大部分为长期合约(98.8%)及来自香港(98.0%)[190] - 251名雇员中,前线员工、中级管理层及高级管理层分别占68.1%、23.5%及8.4%[190] - 公司雇员性别分布为男性占74%,女性占26%[191] - 公司雇员年龄分布为18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