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公司2025年收益为4.578亿港元,较2024年的4.598亿港元略有下降[6][7] - 公司2025年税前亏损为1187.6万港元,而2024年税前利润为1086.2万港元[6][7] - 公司2025年股东应占亏损为1344万港元,2024年股东应占利润为854.3万港元[7] - 公司2025年每股基本亏损为1.87港仙,2024年每股基本盈利为1.19港仙[7][9] - 公司2025年经营亏损为881万港元,2024年经营利润为1447.7万港元[7] - 集团2025年总收入为4.578亿港元,同比下降0.4%[84][85] - 集团整体毛利下降10.7%至1.600亿港元,毛利率从39.0%降至35.0%[91][96] - 集团经营亏损880万港元(上年同期为盈利1450万港元),同比下降160.9%[92][96]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公司销售成本上升6.0%,毛利率下降11.0%,主因进口成本增加及港元兑欧元贬值[37] - 由于欧元升值导致销售成本增加6.0%,毛利同比下降11.0%至1.60亿港元[63][66] - 公司2025年财务业绩中,销售成本增加6.0%,导致毛利下降11.0%(同比减少1920万港元)[76][80] - 进口及物流成本上升对毛利率构成压力[118][121] 业务线表现 - 建筑五金及卫浴设备分部收入下降1.8%至3.437亿港元,厨房设备及家具分部收入增长3.7%至1.140亿港元[86][89] - 消费者转向中端产品,高端产品需求减弱[118][121] - 公司计划在公营及资助房屋市场寻找商机[118][121] 香港宏观经济环境 - 香港2024-25财年政府总收入下降至5,596亿港元,同比减少11.6%,主要因印花税及土地收入低于预期[29] - 2025-26财年香港预计财政赤字达1,629亿港元(收入6,594亿港元 vs 支出8,223亿港元)[29] - 香港财政储备预计从2025年3月的6,473亿港元降至2026年3月的5,803亿港元[29] - 2025年香港GDP预计增长2.0%-3.0%,受出口及投资驱动,但本地消费疲弱[30][33] - 美联储目标利率维持4.25%-4.50%区间,推高全球融资成本并影响香港资本流动[30][33] - 2025年4月香港HIBOR骤降至0.5%,刺激私人住宅销售环比激增,但属短期流动性驱动[31][34] - 香港住宅价格指数2025年一季度同比下跌7.7%,连续13个季度下滑,累计跌幅超30%[37] - 香港私宅市场未来几年年均供应2万套,远超一级市场需求(14,400-16,990套/年)[35] - 2024年私人住宅交易量共53,099个单位,一手市场销售占32.0%[38] - 2025年1月至4月售出17,887个单位,其中31.0%来自一手市场[38] - 预计未来几年每年将有20,000个新私人单位推出市场,而一手市场年度需求预计介于14,400至16,990个单位[38] - 2025年第一季度香港住宅物业价格指数较去年同期下跌7.7%,连续第十三个季度下跌[39] - 香港私人住宅市场供过于求,预计2025年新建供应20,860套超出一手需求4,000-6,000套[69][73] - 2024年香港私人住宅交易量53,099套,其中32.0%为一手销售[67][73] - 香港长期高利率环境抑制消费支出和企业投资,影响按揭负担能力[64][66] - 人才引进计划主要推动住宅租赁需求,对购房市场影响有限[72] - 香港私人住宅物业价格指数4月同比下降7.7%,连续第13个季度下跌,自2023年中以来累计跌幅超过30.0%[75][80] - 2025年私人住宅完工量预计达20,860套,2026年达20,100套,超过年均吸收量14,400至16,990套[112] - 香港私人住宅价格较2021年峰值下降30.0%[117] - 预计2025年私人住宅年落成量达20,860个单位,超过一手市场年均吸收率14,400至16,990个单位[115] - 2026年公营房屋落成量预计从20,200个单位增至2029/30年度的逾43,000个单位[115] - 2025年私人住宅价格可能进一步下滑[117][121] - 高利率、通胀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持续施压房价[116][121] 资产和负债 - 公司2025年3月31日股东权益为4.659亿港元,较2024年的4.955亿港元有所下降[6][7] - 公司2025年资产净值为4.659亿港元,较2024年的4.955亿港元减少[7] - 截至2025年3月31日,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295亿港元(上年同期为8770万港元)[93] - 集团存货下降至1.132亿港元(上年同期为1.697亿港元),贸易应收款下降至8020万港元(上年同期为1.151亿港元)[94] - 集团有息借款下降至2690万港元(上年同期为5860万港元),资产负债率为净现金状态(上年同期为2.0%)[94] - 公司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提升至2.8(2024年:2.2)和1.8(2024年:1.2)[97]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定期存款增至129.5百万港元(2024年:87.7百万港元)[97] - 存货减少至113.2百万港元(2024年:169.7百万港元)[97] - 应收账款减少至80.2百万港元(2024年:115.1百万港元)[97] - 应付账款减少至20.9百万港元(2024年:31.0百万港元)[97] - 公司有息借款减少至26.9百万港元(2024年:58.6百万港元)[97] - 公司资产负债比率为净现金状况(2024年:2.0%)[97] - 公司履约保证减少至2.7百万港元(2024年:7.9百万港元)[99][102]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未宣布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股息及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的末期股息[130] - 公司未提供具体业务预测,采取谨慎灵活策略[124][125] - 公司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及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均未宣派中期股息和末期股息,与2023年和2024年同期相同[135] - 公司2025年3月31日的可派发储备为60,828,000港元,较2024年的60,811,000港元略有增加[139][143] - 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在年度内未赎回、购买或出售任何上市证券[138][142] - 公司2025年股东周年大会将于9月5日举行,股份过户登记将于9月2日至5日暂停[136][137][141] - 公司2025年慈善捐款为零港元,较2024年的28,160港元有所减少[148][152] 董事及管理层信息 - 公司董事谢新法先生拥有40年以上建筑材料贸易经验,负责集团整体策略规划[155][158] - 公司董事谢新伟先生为集团创始成员,在品牌建设和新产品开发方面经验丰富[156][158] - 公司董事谢新宝先生负责集团零售业务,拥有40年以上建筑材料贸易经验[159][158] - 公司董事刘绍新先生自1994年加入集团,负责项目销售[160][158] - 公司董事谢汉杰先生负责集团内部信息技术开发和家具业务[161][158] - 公司董事总经理谢新宝先生拥有40年建筑材料贸易经验,负责零售业务及26家附属公司[163] - 副董事总经理谢汉杰先生负责集团内部IT发展、家具业务开拓及产品市场推广,管理21家附属公司[163] - 独立非执行董事黄华先生曾任香港小轮董事及总经理,现经营制衣与信息技术业务[164] - 独立非执行董事温思聪先生为香港会计师公会会员,担任珩湾科技独立董事及企业咨询公司董事[165][167] - 独立非执行董事陆宏广博士为特许工程师及仲裁员,曾任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166][168] - 高级管理人员欧励全先生拥有40年建筑材料行业经验,负责项目销售及营销活动[170] - 高级管理人员李家铭先生拥有30年建筑材料行业经验,负责项目销售[171] - 所有董事(含独立非执行董事)签署12个月任期聘书,需按公司章程每3年轮换重选[177] - 谢新法先生通过Fast Way Management Limited持有公司46,496,617股普通股,占已发行股本的6.47%[198][199] - 谢新伟先生和谢汉傑先生通过Universal Star Group Limited各自持有公司135,378,110股普通股,各占已发行股本的18.83%[198][199] - 谢新寶先生通过New Happy Times Limited持有公司54,574,427股普通股,占已发行股本的7.59%[198][199] - 公司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未实施任何购股权计划,且无尚未行使的购股权[189][193] - 公司已为董事安排责任保险,以保障因集团被索偿产生的潜在成本及责任[188][192]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董事及首席执行官及其关联人士未持有公司或其关联公司的任何股份、相关股份及债券权益或空头头寸[200] 其他财务数据 - 公司因资产重估导致市值减少4,440万港元,其中1,330万港元计入综合亏损表[37] - 物业资产重估导致市值减少44.4百万港元,包括重估亏损13.3百万港元和其他全面收益中入账的19.4百万港元[39] - 公司因物业估值录得非现金亏损4440万港元,其中1330万港元确认为减值,1940万港元计入其他全面收益[77][80] 国际经济和市场影响 - 美联储目标利率维持4.25%-4.50%区间,推高全球融资成本并影响香港资本流动[30][33] - 美元指数自2025年初以来下跌约7.5%[57] - 美元指数自2025年初以来下跌7.5%,反映投资者信心下降[59] - 美联储预计维持政策利率在4.25%-4.50%区间,30年期美债收益率升至4.88%[60] - 欧元和英镑贬值导致香港从欧盟和英国的进口成本显著上升[61][65] - 中美关税冲突导致香港转口量下降,进口成本因供应链不确定性增加[62][65] - 美国联邦储备政策利率预计维持在4.25%至4.50%之间[58] - 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至4.88%,显示中期内不太可能降息[58] - 香港处理全球79.3%的人民币交易[105][107]
怡邦行控股(00599) - 2025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