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利息收入变化 - 净利息收入为73.44亿港元,同比下降10.7%(2024年同期为82.28亿港元)[3] - 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10.9%至73.44亿港元(2024年同期:82.28亿港元)[61][62]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息收入为73.4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8.84亿港元,同比下降10.7%[126] - 利息收入为16,897百万港元,同比下降17.1%[19] - 利息支出为9,553百万港元,同比下降21.4%[20] - 香港业务净利息收入下降9.1%至44.85亿港元(2024年同期:49.35亿港元)[61][62] - 中国内地业务净利息收入下降9.3%至17.44亿港元(2024年同期:19.22亿港元)[61][62] - 东亚中国净息差下降21个基点至1.80%,净利息收入同比下跌9.2%至港币17.40亿元[148] - 海外业务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9.3%至港币12.037亿元[153] - 净息差从2024年同期的2.10%收窄22个基点至2025年上半年的1.88%[126] 非利息收入表现 - 服务费及佣金收入净额达16.54亿港元,同比增长16.6%(2024年同期为14.18亿港元)[3] - 交易溢利净额增长45.2%至10.92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7.52亿港元)[3] - 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长29.2%至29.15亿港元(2024年同期:22.56亿港元)[61][62] - 服务费及佣金收入净额1,654百万港元,同比增长16.6%[22] - 贷款及透支担保佣金收入467百万港元,同比增长3.3%[22] - 证券经纪佣金收入148百万港元,同比增长59.1%[22] - 信托及代理业务佣金收入114百万港元,同比增长40.7%[22] - 交易溢利净额同比增长45.2%至10.92亿港元(上年同期7.52亿港元),主要由外币买卖及外汇掉期溢利大幅增长114.1%至5.46亿港元驱动[24] - 非利息收入上升29.2%至港币29.15亿元[127] - 服务费及佣金收入净额按年增加港币2.36亿元(16.7%)至港币16.54亿元[127] - 交易、金融工具重估及相关对冲净利润增加港币3.41亿元(43.8%)[127] - 东亚中国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长24%至港币8.03亿元,主要来自批发银行及个人银行业务[148] - 证券交易、挂钩存款及结构性投资产品、债券和存款证收入按年录得强劲双位数增长[141] - 私人银行经营收入稳健增长逾两成,非利息收入大幅上升超过四成[145] - 高净值客户非利息收入上升16.8%[150] 溢利及盈利指标 - 期内溢利增长14.3%至24.24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21.21亿港元)[3]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期内溢利为24.07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21.11亿港元增长14.0%[7] - 每股基本盈利增长24.6%至0.86港元(2024年同期为0.69港元)[4] - 公司可归股东期内溢利为22.60亿港元,同比增长24.7%[13] - 每股基本盈利基于加权平均股数26.33亿股计算,同比减少0.5%[13] - 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集团股东溢利为24.07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21.11亿港元增长14.1%[126] - 2025年上半年每股基本盈利为0.86港元,按年增长24.6%[126] - 香港业务除税前溢利按年上升29.2%[138] - 零售银行整体净溢利轻微回落2.8%[141] - 东亚中国净溢利同比大幅上升82.9%至港币2.01亿元[149] 减值损失及信贷准备 - 金融工具减值损失减少11.9%至25.39亿港元(2024年同期为28.81亿港元)[3] - 金融工具减值损失改善11.9%至25.39亿港元(2024年同期:28.81亿港元)[61][62] - 金融工具减值损失减少港币3.42亿元(11.9%)至港币25.39亿元[129] - 客户贷款及垫款减值准备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545.1亿港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530.0亿港元,减少15.1亿港元[99][100] - 信贷不良贷款减值准备从429.8亿港元降至402.8亿港元,减少27.0亿港元(降幅6.3%)[99] - 非信贷不良的12个月内预期信贷损失从8.92亿港元微降至8.77亿港元[99][100] - 2025年上半年客户贷款撇销金额达25.37亿港元[99] - 债务投资证券减值准备从2024年末的120.4亿港元降至2025年中的97.3亿港元,减少23.1亿港元[101][102] - 信贷不良债务投资证券减值准备从111.4亿港元降至87.3亿港元,减少24.1亿港元[101] - 按摊销成本计量的债务投资证券减值准备从92.7亿港元降至83.9亿港元[101][102] - 2025年上半年债务投资证券减值准备重新计量净增加7.6亿港元[101] - 客户贷款及垫款中按摊销成本计量的部分减值准备从510.2亿港元降至485.4亿港元[99][100] - 相关应收应计利息减值准备从3.49亿港元增至4.46亿港元[99][100] - 信贷减值准备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2.18亿港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94亿港元,减少2400万港元或11%[103][104] - 信贷不良资产(第三阶段)的预期信贷损失从2024年12月31日的6100万港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6600万港元,增长500万港元或8.2%[103][104] - 2025年上半年贷款承担和财务担保合约的减值准备从1.33亿港元下降至1.01亿港元,减少3200万港元或24.1%[103][104] 客户贷款及垫款 - 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增长1.2%至5343.21亿港元(2024年末为5278.29亿港元)[6] - 客户贷款及垫款增长1.2%至5343.21亿港元,减值准备覆盖率从0.96%微降至0.90%[37] - 客户垫款总额从2024年底的5329.31亿港元增长至2025年中的5391.75亿港元,增幅62.4亿港元[39] - 客户垫款总额从2024年底的5329.31亿港元增长至2025年中的5391.75亿港元,增幅为62.44亿港元[45] - 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从5278.29亿港元增至5343.21亿港元,增长64.92亿港元[63][64] - 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增加1.2%至港币5,391.75亿元[130] - 香港使用的贷款总额占比从77.06%下降至76.31%,金额从2509.94亿港元增至2544.92亿港元[39] - 中国内地使用的贷款总额基本持平,从1591.99亿港元微增至1600.42亿港元[41] - 香港及中国内地以外使用的贷款总额从1158.49亿港元增至1165.48亿港元[4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客户贷款及垫款账面值总额为5390.75亿港元,其中应计利息为23.02亿港元[82] - 强制按公允价值计量的客户贷款及垫款从2024年12月31日的0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00亿港元,全部为亏损类[86] 客户存款 - 客户存款总额增长3.4%至6652.26亿港元(2024年末为6430.93亿港元)[6] - 客户存款从6430.93亿港元增至6652.26亿港元,增加221.33亿港元[63][64] - 客户存款总额上升3.4%至港币6,652.26亿元[130] - 贷款对存款比率为78.1%(2024年底为80.2%)[131] - 东亚中国存款总额增长2.4%至港币1,691.51亿元[149] - 低成本存款占比提升8.1个百分点[149] 投资证券 - 投资证券规模增长5.0%至2002.31亿港元(2024年末为1907.83亿港元)[6] - 投资证券从1907.83亿港元增加至2002.31亿港元,增长94.48亿港元[63][64] - 投资证券从2024年6月的1812.68亿港元增至2025年6月的1982.50亿港元,增长9.4%[69] - 按摊销成本计量的投资证券从2024年底的298.43亿港元增长至2025年中的370.98亿港元[46] - 按摊余成本计量的债务投资证券总额从2024年底307.7亿港元增至2025年中379.37亿港元,增长23.3%[93] - 无评级按摊余成本计量的债务投资证券中信贷不良合约金额达9.55亿港元(本金9.12亿+应计利息0.43亿)[93] - 通过其他全面收益计量的债务投资证券中A1至A3评级占比最大,达722.56亿港元(2025年中)[94] - 通过损益计量的非交易用途债务投资证券总额从12.19亿港元增至12.67亿港元[97] - 交易用途债务投资证券从零增至31.75亿港元(2025年中)[97] - Baa3以下评级通过其他全面收益计量的债务投资证券出现信贷不良合约,金额0.2亿港元(2024年底)[95] - 无评级通过其他全面收益计量的债务投资证券减值准备从225万港元降至90万港元[94][95] 现金及流动性 - 现金及银行结存减少12.8%至360.08亿港元(2024年末为413.04亿港元)[6] - 公司2025年6月30日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为667.70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837.64亿港元减少20.3%[9] - 现金及在银行结存减少12.8%至360.08亿港元,其中在中央银行的结存大幅下降19.2%至237.75亿港元[34] - 在银行的存款及垫款减少18.9%至305.72亿港元,1个月内到期部分下降24.9%至278.10亿港元[34] - 现金及银行结存从2024年底413.04亿港元降至2025年中360.08亿港元,减少12.8%[97] - 现金及银行交易对手96%保持投资评级(2024年底:95%)[97] - 原本期限3个月以内的银行存款及垫款从2024年6月的408.67亿港元降至2025年6月的287.16亿港元,下降29.7%[69] - 原本期限3个月以内的国库券从2024年6月的106.20亿港元降至2025年6月的94.73亿港元,下降10.8%[69] - 流动性覆盖率2025年第二季度为176.5%,较2024年同期的271.0%显著下降[116] - 稳定资金净额比率从126.2%降至124.6%,可用稳定资金从5949.79亿增至6104.04亿港元[117] 资本管理 - 普通股权一级资本从858.28亿港元增至872.95亿港元,比率从17.7%提升至23.7%[112] - 总资本比率从22.3%上升至28.6%,资本总额从1083.72亿港元降至1052.28亿港元[112] - 风险加权资产从4860.99亿港元大幅减少至3679.54亿港元,信贷风险资产从4312.36亿降至3362.7亿港元[112] - 杠杆比率从9.8%微升至10.0%,一级资本从908.49亿增至923.16亿港元[115] - 总资本比率、一级资本比率及普通股权一级资本比率分别上升至28.6%、25.1%及23.7%[132] - 公司持有6.5亿美元额外一级资本证券,扣除发行成本后等值50.21亿港元[68] - 市场风险加权资产从48.78亿港元增至84.36亿港元,营运风险从405.72亿降至262.09亿港元[112] 股息分派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支付普通股股息9.34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4.67亿港元增长100.0%[9]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已宣布派发中期股息10.28亿港元(每股0.39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8.17亿港元(每股0.31港元)增长25.8%[12] - 支付股东股息999百万港元,同比增长110%[14] - 支付额外一级资本工具持有人分派147百万港元,同比减少50.7%[14] - 公司宣布派发2025年中期股息每股0.39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0.31港元增长25.8%[124] 经营现金流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经营业务活动现金净流出154.16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26.96亿港元流出扩大21.4%[9]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融资活动现金净流出70.53亿港元,而2024年同期为净流入53.29亿港元[9] - 综合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从2024年6月的837.64亿港元降至2025年6月的667.70亿港元,下降20.3%[69] 其他全面收益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其他全面收益为26.47亿港元,而2024年同期为亏损1.52亿港元[7]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汇兑重估储备增加20.87亿港元,而2024年同期减少9.27亿港元[7] 资产及负债总额 - 总资产增长1.6%至8914.24亿港元(2024年末:8777.59亿港元)[61][62] - 负债总额增长1.2%至7816.85亿港元(2024年末:7720.20亿港元)[61][62] - 公司总资产从2024年底的8777.59亿港元增长至2025年中的8914.24亿港元,增加136.65亿港元[63][64] - 香港分部资产达5518.67亿港元,占集团总资产的61.9%[61] - 中国内地分部资产达2515.53亿港元,同比增长2.0%[61][62] - 国际、澳门及台湾业务资产增长2.6%至1359.33亿港元[61][62] 费用及支出 - 员工成本总额微增0.1%至28.01亿港元,其中香港以外地区定額供款公积金供款增长4.3%至1.20亿港元[29] - 经营支出总额保持平稳为48.12亿港元,其中物业及设备支出增长9.5%至4.86亿港元[29] - 东亚中国经营支出同比下降6.5%至港币15.58亿元[148] - 主要管理人员薪酬从9400万港元增加至1.15亿港元,增长2100万港元或22.3%[108] 信贷资产质量 - 逾期三个月以上的客户垫款占比从2024年底的2.72%下降至2025年中的2.63%[45] - 减值客户垫款总额从2024年底的144.93亿港元略降至2025年中的141.92亿港元[45] - 2025年6月30日阶段3(信贷不良)贷款本金为140.92亿港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144.93亿港元下降2.8%[82][83] - 需要关注类贷款(16-17级)账面值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116.67亿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35.67亿港元,增长16.3%[82][83] - 亏损类贷款(20级)本金从2024年12月31日的45.38亿港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39.67亿港元,下降12.6%[82][83] - 呆滞类贷款(19级)本金从2024年12月31日的40.91亿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51.25亿港元,增长25.3%[82][83] - 次级贷款(18级)本金从2024年12月31日的58.64亿港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50.00亿港元,下降14.7%[82][83] - 合格类贷款(1-15级)账面值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5067.71亿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5114.16亿港元,增长0.9%[82][83] - 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