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收益大幅下降至1.807亿港元,同比下降82.5%[2][3] - 公司收益为180,712,000港元,同比下降82.5%[41] - 物业发展收益同比大幅下降99.2%,从2024年8.46亿港元降至2025年683.3万港元[13] - 物业租赁收益同比下降6.6%,从2024年1.74亿港元降至2025年1.62亿港元[13] - 楼宇管理及其他服务收益同比增长12.6%,从2024年1089.3万港元增至2025年1226.8万港元[13]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增至13.376亿港元[2][4]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为13.3758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9.74829亿港元增加37.2%[22]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为1,337,584,000港元,同比增亏37%[41] - 物业发展分类亏损1122.3万港元,而2024年同期为盈利2.83亿港元[13] - 每股基本亏损增至4.72港元[2][4] - 每股基本亏损为4.72港元[42] - 每股基本亏损按283,308,635股计算,与去年同期股数相同[22]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融资成本为2481.9万港元,较2024年3857.6万港元下降35.6%[13][19] - 利息开支总额为24,819,000港元,同比下降35.6%[41] - 所得税开支为1458.8万港元,较2024年5781.2万港元下降74.8%[20] - 雇员薪金及工资总额为70,285,000港元[49] 投资物业公平值变动 - 投资物业公平值亏损净额扩大至14.231亿港元[2][3] - 投资物业公平值亏损净额达14.23亿港元,较2024年13.24亿港元增加7.5%[13] - 投资物业估值亏损1,423,124,000港元[41] 现金及借贷状况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至2.21亿港元[5]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8.24亿港元,较2024年末12.5亿港元下降34.1%[15] - 现金及银行结余为1,140,481,000港元[43] - 借贷总额略降至13.5亿港元[2] - 总借贷为13.5亿港元,较2024年末13.6亿港元略有下降[15] - 借贷总额为1,350,072,000港元[43] - 资本负债比率保持9%[2] - 资本负债比率为9%[43] 资产和净值变动 - 资产总值下降至166.17亿港元[2] - 资产净值下降至143.45亿港元[2] - 资产净值约为14,345,405,000港元[43] 物业租赁业务表现 - 租金收入下降至1.622亿港元[3] - 物业租赁业务营业额为1.6219亿港元,占集团总收益约90%[28] - 物业租赁分类资产达141.03亿港元,占总分类资产的91.1%[15] - 至尊迷你仓在火炭地区新增分店,整体出租率保持理想[29] - iCITY项目出租率达95%,中层工作间以1.6万港元月租成交,呎租约35港元创工厦新高[31] - 物业市场平均租金水平为1.2万至1.6万港元,平均呎租约31港元[31] 物业发展业务表现 - 物业发展业务营业额为683.3万港元,占集团总收益4%[31] - 珠海"誉名都"项目仅余少量单位待售,肇庆"景湖湾"项目仍有相当数量单位可销售[32] - 国内项目位于三四线城市,去化仍需较长时间[32] 楼宇管理业务表现 - 楼宇管理业务营业额为1168.9万港元,占集团总收益6%[33] 应收及应付款项状况 - 贸易应收款项总额为5440.8万港元,较去年底的4889.5万港元增长11.3%[23] - 超过180天的贸易应收款项为1796.8万港元,较去年底的1081.5万港元增长66.1%[23] - 应收贷款总额净值为1143.2万港元,较去年底的1258.9万港元下降9.2%[23] - 贸易应付款项总额为2752.6万港元,较去年底的2423.1万港元增长13.6%[24] - 超过90天的贸易应付款项为2092.4万港元,较去年底的1605.4万港元增长30.3%[24] - 其他应付款项为5.20181亿港元,较去年底的5.42035亿港元下降4.0%[24] 环境及管理举措 - 集团获香港工业总会颁发"中银香港企业低碳环保领先大奖2024"[38] - 集团成立环境管理节能小组推行减碳措施,采用物联网系统加强物业安全管理[34][35] 市场环境及公司策略 - 香港经济动能疲弱,房地产面临租金下行压力[39] - 集团以保守策略处理土地储备和项目开发节奏,强化现金流管理[40]
金朝阳集团(00878) - 2025 - 中期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