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营业收入为56.5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7.63%[2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1.94%[25] - 基本每股收益为0.25元/股,同比下降71.91%[24]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2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4.52%[25] - 利润总额为1.9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6.82%[25]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3.90%,同比下降8.88个百分点[24] -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58亿元,同比下降27.63%[41][4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9亿元,同比下降71.94%[42] - 营业收入565.7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7.63%[60] - 净利润同比下降71.6%至1.42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71.9%至1.388亿元[129] - 基本每股收益同比下降71.9%至0.25元/股[130] - 合并营业收入56.58亿元,较去年同期78.17亿元下降27.64%[128] - 母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9.5%至5.216亿元[132] - 母公司营业利润转亏,从盈利5557.73万元变为亏损4526.51万元[133]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营业成本409.0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81%[60] - 销售费用7.9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8.01%[60] - 研发费用1.37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18.12%[60] - 合并营业成本40.90亿元,较去年同期41.66亿元下降1.82%[128] - 合并销售费用7.92亿元,较去年同期24.75亿元大幅下降67.99%[128]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8.1%至1.374亿元[129] - 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4.9%至6819.86万元,其中利息费用增长4.3%至6695.36万元[129] - 利息收入同比下降67.9%至285.15万元[129]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医药工业销售收入28.42亿元,同比下降44.03%[42] - 医药商业销售收入33.72亿元,同比下降9.87%[42] - 中药材资源板块销售收入4.93亿元,同比增长0.55%[42] - 公司聚焦消化代谢、呼吸抗生素、心脑血管、麻精抗肿瘤及大健康五大药物管线[37] - 医药商业包含分销(进销差价)和零售(直营药房进销差价+健康服务)两大盈利模式[34] - 中药材资源通过订单种植、分级加工和战略储备建立质量追溯体系[35] - 公司销售采用自营、代理和新零售三种模式,OTC市场及川渝地区以自营为主[34] - 公司采用集中采购模式,通过统谈分签、统谈统签方式实现节本增效[33] 各地区表现 - 公司新增三级医院超400家,二级医院超1100家[43] - 新开发诊所3.9万家,打造样板诊所1729家[43] - 医药商业经营品规超5万个覆盖川渝5万多个终端[55] - 重庆区域等级医院覆盖率91%和等级中医药覆盖率95%[55] - 配备近200辆冷链及箱式配送车辆辐射超10万家终端[56] - 实现200公里内12小时送达和400公里内24小时送达[56] 研发和创新 - 公司拥有中西药批文1241个,全国独家生产批文88个,国家专利336项[32] - 公司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品种409个(737个批准文号),其中甲类药品224个品种(450个批文),乙类药品185个品种(287个批文),独家产品批文24个[32] - 2025年上半年申请专利16件(发明专利7件),获得专利授权14件(发明专利3件)[32] - 公司获授权专利14项,仿制药生产申报受理3件,一致性评价生产申报受理5件[45] - 公司完成17个质量标准研究及124个QC立项[50] - 公司致力于加快创新药研发和大品种二次开发[78][80] 生产和供应链 - 中药材产地加工厂静态库存能力达1.3万吨[49] - 涪陵制药厂年产口服液30亿支和糖浆剂1亿瓶[53] - 中药提取中心年加工药材10万吨[53] - 公司拥有13个配送中心总仓储面积约15万㎡[56] - 公司通过数字化种植基地和智能制造应用强化成本控制[78] - 公司通过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78]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以科技创新和营销创新为双引擎聚焦医药主业发展[79] - 公司推进营销改革优化组织机构并强化终端动销[79] - 公司制定市值管理制度以匹配投资价值与高质量发展[82] - 医保支付政策改革提升创新药市场准入和患者可及性[38] - 筛选确认20余个AI应用场景并启动实施[51] 现金流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5亿元人民币,上年同期为-3.57亿元[25] -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同比下降31.9%至44.93亿元(2024年半年度:65.94亿元)[135] -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总额同比下降30.7%至48.57亿元(2024年半年度:70.09亿元)[135]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负转正为1.15亿元(2024年半年度:-3.57亿元)[136] -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同比下降25.0%至25.01亿元(2024年半年度:33.36亿元)[135] - 支付给职工的现金同比下降9.2%至8.87亿元(2024年半年度:9.76亿元)[135] - 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同比增长15.2%至25.36亿元(2024年半年度:22.02亿元)[136]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同比下降22.9%至2.81亿元(2024年半年度:3.65亿元)[136]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同比下降20.5%至6.19亿元(2024年半年度:7.78亿元)[136] - 母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同比增长135.1%至99.20亿元(2024年半年度:42.20亿元)[138] - 母公司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由负转正为7039万元(2024年半年度:-1.04亿元)[139] 资产和负债变动 - 货币资金减少至6.73亿元,较期初8.12亿元下降17.0%[121] - 应收账款增至28.47亿元,较期初20.90亿元增长36.2%[121] - 存货减少至22.41亿元,较期初27.27亿元下降17.8%[121] - 短期借款增至47.17亿元,较期初44.05亿元增长7.1%[122] - 应付账款增至17.66亿元,较期初13.25亿元增长33.3%[122] - 其他应付款减少至15.45亿元,较期初18.79亿元下降17.8%[122] - 在建工程增至9.81亿元,较期初8.68亿元增长13.1%[121] - 母公司货币资金5.72亿元,较期初6.71亿元下降14.75%[124] - 母公司应收账款5.85亿元,较期初3.24亿元激增80.64%[124] - 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34.93亿元,较期初34.74亿元微增0.55%[125] - 母公司短期借款14.94亿元,较期初14.05亿元增长6.33%[125] - 应收账款28.47亿元人民币占总资产20.02%同比增加36.26%[63] - 应付账款17.66亿元人民币占总资产12.42%同比增加33.35%[63] - 应付票据2.2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7.37%[63] - 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0.9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5.02%[63] - 公司合并总资产为142.20亿元,较期初140.58亿元增长1.15%[123] - 合并负债总额104.46亿元,较期初104.24亿元基本持平[123]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36.31亿元,较期初34.92亿元增长3.98%[123] 投资和金融资产 - 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余额为1217.01万元[66] - 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余额为1.30亿元[66] - 公司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余额为6685.14万元[66] - 公司股票投资期末公允价值为1.30亿元,较期初下降7.8%[69][70] - 公司股票投资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为1099.83万元[69][70] - 公司股票投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为7690.67万元[69][70] - 长期股权投资持有1217万元[121] - 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1.30亿元[121] - 固定资产规模达42.90亿元[121] - 投资收益改善96.3%,从亏损962.44万元收窄至亏损35.42万元[129] -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改善57.5%,从亏损2586.08万元收窄至亏损1099.83万元[129] 子公司表现 - 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净利润为6041.33万元[72] - 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净利润为1056.03万元[72] - 重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净利润为3714.07万元[72] 公司治理和股东结构 - 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在2025年发生多起变动包括6名董事和3名高级管理人员离任[85][86][87] - 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为54,088户[112] - 控股股东太极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53,812,354股,占比27.62%[114] - 股东重庆市涪陵页岩气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股44,095,337股,占比7.92%[114] - 上海高毅资产管理合伙企业增持2000万股,期末持股2000万股,占比3.59%[114]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增持638,755股,期末持股6,252,390股,占比1.12%[114] - 控股股东太极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53,812,354股,占总股本27.62%[147] - 公司注册资本55,689.0744万元,总股本55,689.0744万股[147] 关联交易和担保 - 公司在国药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的每日最高存款限额为5亿元人民币[100] - 公司在国药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的存款利率范围为0.25%至0.90%[100] - 公司存款业务期初余额为2.761亿元人民币[100] - 公司存款业务本期存入金额为7.766亿元人民币[100] - 公司存款业务本期取出金额为9.517亿元人民币[100] - 公司存款业务期末余额为1.010亿元人民币[100] - 公司在国药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的贷款额度为10亿元人民币[103] - 公司贷款业务贷款利率范围为2.11%至2.40%[103] - 公司贷款业务期末余额为9.081亿元人民币[103] - 与国药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授信业务关联交易总额10亿元人民币,实际发生额9.081亿元人民币[105] - 报告期末对子公司担保余额合计7359.96万元人民币[108] - 公司担保总额7359.96万元人民币,占净资产比例1.95%[108] 募集资金和项目 - 募投项目剩余募集资金2.006663亿元人民币将永久补充流动资金[109] - 待支付设备尾款及质保金约1.221249亿元人民币[109] ESG和非财务信息 - 公司2024年ESG报告在万得—WIND ESG评级中获评A级[82] - 公司持续三年披露ESG报告拓宽非财务信息披露[82] - 公司纳入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企业名单的子公司数量为3个[91] -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为3120.55万元人民币[28] 利润分配和所有者权益 - 公司2025年半年度不进行利润分配也不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90] - 实收资本(或股本)为556,890,744.00元[141] - 资本公积为2,071,525,547.63元[141] - 其他综合收益为-127,100,440.36元[141] - 专项储备为9,114,061.60元[141] - 盈余公积为278,479,914.23元[141] - 未分配利润为703,258,130.37元[141]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小计为3,492,167,957.47元[141] - 少数股东权益为141,277,148.17元[141] - 所有者权益合计为3,633,445,105.64元[141] - 本期综合收益总额为138,797,315.66元[141] - 专项储备本期提取额为561.33万元[142] - 专项储备本期使用额为551.6万元[142] - 期末专项储备余额为9.72万元[142]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期末余额为37.75亿元[142] - 综合收益总额为5.02亿元[142] - 未分配利润本期增加3.28亿元[142] - 对所有者分配利润减少1.72亿元[142] - 母公司所有者权益期末余额为40.77亿元[143] - 少数股东权益期末余额为1.26亿元[143] - 资本公积保持稳定为20.72亿元[142][143] - 公司2025年半年度所有者权益合计期末余额为3,912,492,614.09元,较期初减少42,823,501.30元(降幅1.08%)[145] - 2025年半年度未分配利润减少42,912,418.59元(降幅4.76%),主要因综合收益总额亏损42,912,418.59元[145] - 2024年半年度未分配利润减少109,288,127.45元(降幅17.61%),其中利润分配支出167,067,223.20元[146] - 2024年半年度综合收益总额为57,779,095.75元,但被大额利润分配抵消[146] - 公司实收资本保持556,890,744.00元未变动[145][146] - 资本公积从2,218,677,556.06元微增88,917.29元至2,218,766,473.35元(增幅0.004%)[145] 会计政策和估计 - 单项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重要性标准为金额≥100万人民币[155] - 账龄超过1年的预付款项重要性标准为金额≥400万人民币[155] - 单项计提坏账准备的其他应收款重要性标准为金额≥300万人民币[155] - 在建工程项目重要性标准为期末余额≥1,000万人民币[155] - 账龄超过1年的应付账款重要性标准为金额≥300万人民币[155] - 账龄超过1年的预收款项重要性标准为金额≥10,000万人民币[155] - 账龄超过1年的应付股利重要性标准为金额≥500万人民币[155] - 账龄超过1年的其他应付款重要性标准为金额≥400万人民币[155]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重要性标准为单项金额≥300万人民币[155] - 其他重要交易事项标准为金额占合并总资产比例≥0.5%[155] - 应收票据1年以内预期信用损失率为1.00%[174] - 应收票据1-2年预期信用损失率为30.00%[174] - 应收票据2-3年预期信用损失率为50.00%[174] - 应收票据3年以上预期信用损失率为100.00%[174] - 应收账款1年以内预期信用损失率为1.00%[178] - 应收账款1-2年预期信用损失率为30.00%[178] - 应收账款2-3年预期信用损失率为50.00%[178] - 应收账款3年以上预期信用损失率为100.00%[178] - 金融资产转移满足终止确认条件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67] - 公司采用三层次输入值确定金融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167] - 应收款项融资中应收银行承兑汇票组合采用违约风险敞口和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率计算预期信用损失[180] - 其他应收款账龄组合按账龄划分预期信用损失率:1年内5%、1-2年10%、2-3年30%、3-4年50%、4-5年50%、5年以上100%[183] - 存货跌价准备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直接出售存货按估计售价减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确定可变现净值[188] - 需要加工存货按产成品估计售价减至完工成本、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确定可变现净值[188] - 合同资产将取决于时间流逝外其他因素的收款权列为合同资产 无条件收款权列为应收款项[189] - 持有待售资产按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减出售费用净额孰低计量 减记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192] - 持有待售处置组资产减值损失先抵减商誉账面价值 再按比例抵减非流动资产账面价值[192] - 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不计提折旧或摊销 处置组中负债利息继续确认[192] - 持有待售资产减值损失在后续公允价值净额增加时可转回 但划分前确认的损失不极回[192] - 不再满足持有待售条件时按划分前账面价值调整后金额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193] - 终止经营确认标准包括独立主要业务或经营地区处置或持有待售且可单独区分[194] - 终止经营损益在利润表中
太极集团(600129) - 2025 Q2 - 季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