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表现 - 公司收入为人民币5.545亿元,同比下降21.2%[4] - 总收入同比下降21.2%至人民币5.545亿元(2024年同期:人民币7.036亿元)[22] - 公司总收入同比下降21.2%,从2024年上半年的703,560千元人民币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554,548千元人民币[73] - 保险交易服务收入同比下降21.5%至人民币5.495亿元(2024年同期:人民币7.001亿元)[25] - 保险交易服务收入同比下降21.5%,从700,111千元人民币降至549,488千元人民币[73][77] - 保险技术服务收入同比增长46.7%至人民币506万元(2024年同期:人民币344.9万元)[25] - 保险技术服务收入同比增长46.7%,从3,449千元人民币增至5,060千元人民币[73][77] - 公司2025年上半年AI技术相关收入约人民币510万元,同比增长46.7%[14]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智能风控体系贡献收入超过人民币510万元中的一半,同比增长46.7%,有效识别高风险保险案例超过60万例[14] - 其他净收入同比下降46.7%至人民币266.8万元(2024年同期:人民币501万元)[35] 利润表现 - 公司毛利为人民币1.966亿元,同比下降28.6%[4] - 公司期内利润为人民币6.646亿元,同比增长977.3%[4] - 公司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6570万元,同比下降49.0%[4] - 公司营业利润为人民币6162.3万元,同比下降55.4%[64] - 公司税前利润为人民币6.78亿元,去年同期亏损人民币5320.4万元[64] - 公司期内利润为人民币6.6456亿元,去年同期亏损人民币7575.4万元[64] - 公司基本每股盈利为人民币5.93元,去年同期亏损人民币0.94元[65] - 公司整体毛利同比下降28.6%,从275,485千元人民币降至196,605千元人民币[77] - 保险交易服务毛利同比下降29.4%,从273,723千元人民币降至193,241千元人民币[77] - 保险技术服务毛利同比增长91.0%,从1,762千元人民币增至3,364千元人民币[77] - 税前利润为6.78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同期的亏损5320万元人民币实现扭亏为盈[83] - 基本每股盈利为6.6426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同期的每股亏损7598万元人民币大幅改善[84] - 期内利润由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亏损人民币75.8百万元转为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利润人民币664.6百万元,增长977.3%[44] 成本和费用 - 营业成本同比下降16.4%至人民币3.579亿元(2024年同期:人民币4.281亿元)[28] - 整体毛利率下降至35.5%(2024年同期:39.2%)[29] - 保险交易服务毛利率下降至35.2%(2024年同期:39.1%)[30] - 保险技术服务毛利率上升至66.5%(2024年同期:51.1%)[30] - 研发开支由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人民币27.6百万元减少16.9%至人民币22.9百万元[38] - 员工成本同比下降9.6%,从78,382千元人民币降至70,878千元人民币[80] - 上市开支同比增长47.5%,从9,656千元人民币增至14,247千元人民币[81] - 使用权资产折旧同比增长55.6%,从3,012千元人民币增至4,686千元人民币[81] - 所得税由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人民币22.6百万元减少40.6%至人民币13.4百万元[43] - 实际所得税开支为1339万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2255万元人民币下降40.6%[83] 保险业务表现 - 公司总保费达人民币49亿元,同比增长25.7%[6] - 长期重疾险首年保费为人民币2.27亿元,同比增长30.7%[7] - 分红类产品首年保费为人民币2.41亿元,同比增长147.7%[7] - 定制产品首年保费达人民币7.994亿元,占首年保费总额比例超51%[9] - 寿险产品收入占比下降至22.7%(2024年同期:39.1%)[26] - 重疾险产品收入占比上升至45.6%(2024年同期:28.9%)[26] 用户和渠道表现 - 公司累计服务投保用户超380万名,签约代理人规模突破2.9万人[1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投保人数量超过380万名,其中30-45岁投保人贡献总保费占比62.1%,分销保单量占比70.7%[16] 科技与创新应用 - 公司自研AI多模态质检系统2025上半年客服服务信息质检覆盖率100%,质检工作效率提升56%[13] - 公司自研AI鹰眼核验系统2025上半年100%覆盖高风险投保场景,较传统人工核验节省人效63%[13] - 公司统一产品配置平台支持200余款产品高效上架,平均交付周期缩短50%以上[13] - 公司创信闪录系统2025上半年在双录订单中使用渗透率达84%[13] - 公司推出近30个AI服务,包括AI保单托管工具和私域客户AI托管工具[13] - 公司部署AI外呼机器人覆盖续保提醒、支付确认等高频场景[13]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处理闪赔案件超过1.5万件,总金额超过人民币1100万元,平均理赔时效0.27天,客户满意度99%[15] 资产与负债变动 - 公司总资产为人民币22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18.5%[7] - 应收账款由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96.1百万元增加至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人民币134.9百万元[50] - 合约资产由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849.6百万元增加至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人民币913.0百万元[51] - 应付账款由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463.6百万元增加至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人民币512.0百万元[52] - 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项及其他资产由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29.5百万元增加至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人民币118.1百万元[49] - 其他应付款项、应计费用及其他负债由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126.8百万元增加至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人民币162.9百万元[53] - 租赁负债由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5.7百万元增加至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人民币18.2百万元[54] - 应收账款净额增长40.5%至1.349亿元人民币,合约资产净额增长7.5%至9.13亿元人民币[86] - 应付供应商款项总额增长10.4%至5.12亿元人民币[90] 现金流与资本管理 - 公司银行结余及现金为人民币2.491亿元[56] - 公司资本支出为人民币1770万元[57]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人民币2.491亿元,较期初增长119.8%[66]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长119.7%至2.491亿元人民币[87][88] - 公司权益总额为人民币11.8229亿元,去年同期亏损人民币7.398亿元[67] 融资与投资活动 - 向投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账面值变动由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亏损人民币190.2百万元转为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收益人民币619.0百万元[41] - 金融工具重新计量导致账面价值变动减少6.19亿元人民币[92] - 优先股转换产生资本储备约10.832亿元人民币[95] - 首次公开发售发行2435.9万股普通股,募集资金总额约17.06亿元人民币[94] - 加权平均普通股数从8087.4万股增至1.1194亿股,增幅38.4%[84] - 公司于2025年5月30日以每股8.08港元的价格发行了24,359,000股普通股,扣除成本后股份溢价账户增加约人民币170,898,000元[100] - 公司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为1.342亿港元[10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动用所得款项净额900万港元,未动用款项净额为1.333亿港元[104] - 所得款项27.0%(3620万港元)拟用于扩大销售团队,已动用100万港元[104] - 所得款项18.0%(2420万港元)拟用于品牌营销活动,已动用500万港元[104] - 所得款项14.0%(1880万港元)拟用于招聘3至5名程序员优化平台[104] - 所得款项10.0%(1340万港元)拟用于甄选合并、收购及战略投资[104] - 所得款项10.0%(1330万港元)拟用于营运资金,已动用200万港元[104] 公司治理与结构 - 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张远新担任主席[109] - 董事会不建议派付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股息[10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拥有704名全职雇员,全部位于中国[103] - 报告期为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的六个月期间[115] - 公司未购买、出售或赎回任何上市证券,且未持有任何库存股份[110] - 报告期后无重大影响事项发生[111] - 中期业绩已由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按香港审阅委聘准则第2410号进行审阅[109] - 公司股份于联交所主板上市,股份代号2621[113] - 公司前称为手回科技有限公司,于2023年8月3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113] - 董事会包括四名执行董事、两名非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17] - 公司采用首次公开发售前股份奖励计划,于2023年11月30日采纳[115]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前称为中国银保监会[115] - 深圳手回科技享受15%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所得税率[82]
手回集团(02621) - 2025 - 中期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