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同比) - 营业收入2.48亿元,同比增长30.07%[19]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140.06万元,同比增长102.90%[19]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7528.33万元,同比增长622.58%[19] - 基本每股收益0.52元/股,同比增长100.00%[21]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61%,同比增加2.67个百分点[2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2.18亿元,同比下降2.76%[19] - 总资产14.54亿元,同比增长1.62%[19] - 扣除股份支付影响后的净利润为6,917.46万元,同比增长79.76%[28]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140.06万元,上期数为3,519.07万元[30] - 非企业会计准则下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511.58万元,上期数为4,562.29万元[30] - 公司剔除股份支付影响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64.65%[64] -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07%至2.48亿元[130] - 营业成本同比增长38.93%至2842万元[130]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5.91%至6214万元[130] - 管理费用同比增长41.32%至2106万元[130] - 研发费用同比减少3.81%至7413万元[130]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622.58%至7528万元[130]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为248,028,217.88元,较2024年同期的190,683,312.95元增长30.1%[189]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74,131,914.00元,较2024年同期的77,066,518.91元下降3.8%[189] - 公司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为62,141,524.23元,较2024年同期的53,610,777.11元增长15.9%[189] -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17%至2.42亿元人民币(2025年半年度)对比1.90亿元人民币(2024年半年度)[193] - 营业利润大幅增长130.0%至8089.94万元人民币(2025年)对比3520.10万元人民币(2024年)[190] - 净利润同比增长133.4%至6545.94万元人民币(2025年)对比2804.98万元人民币(2024年)[190]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7140.06万元人民币(2025年)对比3519.07万元人民币(2024年)[190] - 研发费用小幅增长2.12%至4764.74万元人民币(2025年)对比4665.62万元人民币(2024年)[193] - 财务费用由负转正至-806.05万元人民币(2025年)对比-443.91万元人民币(2024年)[193] - 其他收益激增613.5%至1664.04万元人民币(2025年)对比238.77万元人民币(2024年)[190] - 信用减值损失改善340.1%至679.92万元人民币收益(2025年)对比283.06万元人民币损失(2024年)[190] - 基本每股收益增长100.0%至0.52元/股(2025年)对比0.26元/股(2024年)[191] - 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42.1%至8638.36万元人民币(2025年)对比6079.60万元人民币(2024年)[194] -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同比增长63.8%,从1.877亿元增至3.075亿元[196]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大幅增长622.6%,从1041.87万元增至7528.33万元[196]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改善,从-3795万元转为正值2021.20万元[197] - 收到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减少26.3%,从7.275亿元降至5.364亿元[197][200] - 支付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减少37.6%,从6.875亿元降至4.293亿元[197][200] - 母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增长1260.2%,从429.27万元增至5838.89万元[200] - 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增长30.0%,从6567.40万元增至8538.27万元[196] - 支付的各项税费增长159.1%,从2072.46万元增至5369.42万元[196] - 货币资金大幅增长85.89%至1.04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从3.91%升至7.16%[131] - 交易性金融资产下降60.54%至7030.89万元,主要因未到期理财产品减少[131][133] - 无形资产增长49.63%至1.68亿元,主要因新增土地使用权[131][133] - 其他流动资产激增328.78%至1432.42万元,因可抵扣企业所得税增加[131][133] - 短期借款新增6500万元,系新增银行贷款所致[131][133] - 预计负债增长48.36%至1829.64万元,主要因销售返利增加[131][133] - 使用权资产增长32.18%至1322.23万元,因新增租赁合同[131][133] - 货币资金增加48,106,534.18元,增幅85.9%[180] - 交易性金融资产减少107,854,820.11元,降幅60.5%[180] - 应收账款减少10,493,736.81元,降幅8.6%[180] - 存货增加16,468,643.80元,增幅31.2%[180] - 其他流动资产增加10,983,532.27元,增幅328.8%[180] - 无形资产增加55,679,486.70元,增幅49.6%[181] - 短期借款新增65,000,000.00元[181] - 应付职工薪酬减少4,635,182.10元,降幅22.6%[181] - 应交税费增加2,880,658.87元,增幅22.4%[181] - 公司总资产从2024年12月31日的1,430,847,757.81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1,454,052,541.06元,增长1.6%[182] - 公司负债合计从2024年12月31日的180,277,337.07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244,002,112.26元,增长35.4%[182] - 公司货币资金从2024年12月31日的52,191,076.14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101,656,728.04元,增长94.8%[185] - 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从2024年12月31日的178,163,741.44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70,308,921.33元,下降60.5%[185] - 公司应收账款从2024年12月31日的121,556,510.53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09,665,451.30元,下降9.8%[185] - 公司存货从2024年12月31日的41,934,118.12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58,303,944.01元,增长39.0%[185] - 公司未分配利润从2024年12月31日的226,249,967.99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87,734,469.20元,下降17.0%[182]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下降43.0%,从1.679亿元降至1.037亿元[197] 业务线表现 - 人工生物心脏瓣膜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88.96%[22] - 公司人工生物心脏瓣膜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88.96%[58] - 公司介入瓣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前列[58] - 公司产品在硬脑脊膜等领域市占率位居前列[50] - 复杂先心领域部分产品为独家产品[50] - 公司行业地位显著且影响力持续稳固提升[50] - 公司已累计获批22个Ⅲ类医疗器械产品,其中11项为填补国内空白[59] - 公司已获批及在研产品种类越来越多,销售规模持续扩大,产量规模迈上新的台阶[65] - 公司已注册Ⅲ类医疗器械产品22项,其中11项为填补国内空白的国产产品[66] - 公司核心产品人工生物心脏瓣膜自2003年获批上市,累计植入超6万例[70] - 瓣膜成形环自2004年上市以来累计使用超9万余枚[70] - 各类外科生物补片累计使用近百万余片[70] - 公司已形成覆盖结构性心脏病和软组织修复领域的系列化产品结构[71] - 公司产品覆盖心胸外科、心内科、神经外科、普通外科、血管外科等多个外科科室[72] - 硬脑脊膜和疝补片产品已纳入集采范围[125] 研发进展与产品管线 - 研发投入7335.52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29.58%[23] - 公司拥有22项Ⅲ类医疗器械产品,其中11项为国内首个获准注册的国产同类产品[32] - 人工生物心脏瓣膜—牛心包瓣于2003年获得注册,是国内最早注册的国产同类产品[32] - 公司产品布局覆盖全身多部位病变治疗包括血管生物补片用于颈动脉股动脉股深动脉髂动脉血管重建和修复[36] - 公司人工生物心脏瓣膜产品包括牛心包瓣猪主动脉瓣限位可扩张牛心包瓣等[36] - 公司经导管主动脉瓣系统经导管瓣中瓣系统分体式介入主动脉瓣二尖瓣系统处于动物实验阶段[36] - 公司介入肺动脉瓣及输送系统处于注册发补阶段无支架生物瓣带瓣管道处于注册受理补正阶段[36] - 公司胶原蛋白植入剂I型处于注册发补阶段II型处于注册受理阶段III型处于临床结题阶段[36] - 公司依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布局瓣膜病治疗综合解决方案含在研产品[37] - 公司规划未来一到二年内Ⅲ类医疗器械产品数量将达34个[59] - 公司预计2025年有12项产品进入注册审评阶段[62] - 公司拥有动物组织工程和化学改性处理核心技术,可实现产品规模化生产[74] - 公司研发团队从事牛心包瓣研究达30余年,积累了系统性动物组织改性处理技术[69] - RenatusTM经导管主动脉瓣系统于2024年8月22日获中国境内注册(国械注准20243131529),2025年7月15日获印尼海外注册[78] - RenatoTM经导管瓣中瓣系统于2025年5月14日获准注册(国械注准20253130951)[79] - 分体式介入主动脉瓣系统发明专利(ZL 202211461848.5)获国内授权,美国和澳大利亚专利于2025年授权[81] - 分体式介入二尖瓣系统发明专利(ZL 202211441591.7)获国内授权,美国和澳大利亚专利于2025年授权[83] - 分体式介入三尖瓣系统发明专利(ZL 202211460784.7)获国内授权,美国和澳大利亚专利于2025年授权[83] - 分体式介入环中瓣系统发明专利(ZL 202211440667.4)获国内授权,澳大利亚专利于2025年授权[83] - 微创可预置免缝合主动脉(干)瓣发明专利(ZL 202310116885.0)于2024年4月获国内授权,澳大利亚专利于2025年授权[85] - 公司于2023年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产品:心外科生物补片)[76] - 限位可扩主动脉带瓣管道已完成定型并启动注册检验和动物试验[86] - 心脏瓣膜补片于2024年7月获中国注册并于2025年7月15日获印尼注册[88] - 心外房颤治疗系统已完成9家医院临床试验入组并处于结题阶段[89] - 主动脉根部扩大补片预计2025年第三至第四季度启动临床试验[90] - 无支架生物瓣带瓣管道已在美欧日新等多地获得专利授权[91] - 复杂先心带瓣补片注册申请已获受理并于2025年6月完成技术审评咨询会[92] - SalusTM介入肺动脉瓣系统已完成10家医院多中心临床试验并于2024年12月结题[94] - 卵圆孔未闭封堵器已完成16家中心临床试验入组并于2025年6月提交注册[95] - ePTFE心包膜于2024年11月18日注册受理预计2025年四季度获注册[96] - ePTFE带瓣管道预计2026年年初完成动物实验体内验证[97] - 眼科生物补片多中心临床试验覆盖患者年龄范围3岁至69岁,术后随访1年以上结果显示有效阻止眼轴增长并改善视力[99] - 消化外科生物补片8家中心临床试验于2024年4月完成全组患者术后随访,8月取得总结报告显示显著防渗漏和防渗血效果[100] - 美国子公司计划通过FDA 510K途径申请4款产品注册,并将7项国内生物补片处理为"干片"开拓海外市场[102] - 胶原蛋白填充剂-I已提交注册,填充剂-II获国家药监局受理,填充剂-III完成全部临床随访[103] - 微创心肌切除系统全球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在14家中心开展,2025年6月完成全部患者入组(年龄20-76岁),3个月随访过半[105] - 报告期内新增发明专利获得数9个,累计发明专利获得数达43个[107] - 已完成16个产品在印尼注册包括经导管主动脉瓣系统等介入器械[107] - 眼科生物补片需满足后巩膜在3%和7%应变下切线模量分别>4.5和>9.3的技术要求[98] - 子公司艾佰瑞生物3款胶原蛋白产品涉及医美填充剂及瓣膜覆膜涂层材料,获多项发明专利授权及申请[103] - 费用化研发投入本期数为7413.19万元,上年同期为7706.65万元,同比下降3.81%[110]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9.89%,较上年同期的40.42%减少10.53个百分点[111] - 介入瓣中瓣系统(ViV)和介入主动脉瓣系统(TAVR)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1亿元,本期投入100.14万元,累计投入1257.76万元[113] - 经导管瓣中瓣系统预计于2025年5月获得注册证[113] - 分体式介入主动脉瓣系统处于动物实验阶段[113] - 分体式介入二尖瓣系统处于动物实验阶段[113] - 分体式介入三尖瓣、环中瓣系统处于动物预实验阶段[113] - 卵圆孔未闭封堵器项目处于注册受理阶段[113] - 胶原蛋白植入剂I型处于注册受理阶段,II型处于注册预审查阶段[113] - 胶原蛋白植入剂Ⅲ型处于临床结题阶段[113] - 介入肺动脉瓣及输送系统预计国内复杂先心病患者40-50万,每年出生1-2万,大部分需要重建右室流出道[114] - 眼科生物补片研发投入1200万元,累计投入154.45万元,形成资产1444.5万元[114] - 胶原蛋白植入剂研发投入5220万元,累计投入1388.9万元,形成资产7056.03万元[114] - 分体式介入瓣膜系统研发投入1.2亿元,累计投入602.3万元,形成资产3462.16万元[114][115] - 微创可预置缝合干瓣(主动脉瓣)研发投入1600万元,累计投入121.93万元,形成资产1051.45万元[115] - 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研发投入582万元,累计投入333.02万元,形成资产1092.35万元[115] - ePTFE人工血管研发投入2000万元,累计投入249.23万元,形成资产922.52万元[115] - ePTFE心包膜研发投入1700万元,累计投入678.11万元,形成资产2626.15万元[115] - ePTFE血管补片研发投入600万元,累计投入35.07万元,形成资产108.5万元[115] - 无支架生物瓣带瓣管道研发投入650万元,累计投入9.97万元,形成资产580.33万元[114] - 研发人员数量为169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为25.22%[119]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为2022.26万元,平均薪酬为12.33万元[119] - 研发人员中博士学历占比3.55%(6人),硕士学历占比26.63%(45人)[119] - 肺动脉带瓣管道(ePTFE)项目投资额为2000万元,已完成投资19.82万元[116] - 主动脉根部扩大补片项目投资额为610万元,已完成投资174.45万元[116] - 牛心包植入片材海外注册项目投资额为3025万元,已完成投资16万元[116] - 限位可扩主动脉瓣带(干瓣)管道项目极资额为2620万元,已完成投资156.43万元[116] - 同种异体带瓣管道项目投资额为2620万元,已完成极资26.89万元[117] - 微创心肌切除系统项目投资额为215极万元,已完成极资664.97万元[117] - 内部管理数字化系统建设项目投资额为500万元,已完成极资276.37万元[117]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9.89%[120] 市场与行业环境 - 中国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存量约250
佰仁医疗(688198) - 2025 Q2 - 季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