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收入和利润(同比) - 集团收入为253.86亿港元,同比增长15.3%[123] - 公司总收入同比增长12.7%,从347.27亿港元增至391.26亿港元[131] - 物业销售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8.9%,从46.35亿港元增至73.66亿港元[131] - 英式酒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9%,从118.23亿港元增至125.24亿港元[131] - 基建及实用资产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1%,从125.76亿港元增至135.98亿港元[131] - 英国地区收入同比增长10.2%,从170.34亿港元增至187.65亿港元[131] - 上半年度物业销售收入达73.66亿港元(同比增长58.9%),其中香港28.03亿、内地38.27亿、海外7.36亿港元[28] - 投资物业重估前溢利为68.05亿港元,同比增长1.6%[9][10] - 每股投资物业重估前溢利为1.94港元,同比增长1.6%[9][10] - 上半年度溢利收益为港币62.9亿元,较去年同期港币59.7亿元增长5.4%[37] - 英式酒馆公司收入增长6.7%至港币103.92亿元,收益增长30.0%至港币4.03亿元[37] - 集团摊占合营企业收入增长8.1%至港币135.98亿元,其中ista JV增长9.3%至港币37.91亿元[40] - 合营企业溢利收益增长11.7%至港币45.76亿元,欧洲地区贡献港币32.81亿元占比71.7%[40] - 摊占合营企业收入为137.40亿港元,同比增长8.0%[123] - 综合全面收益总额为116.23亿港元,同比增长38.8%[124] - 2025年上半年全面收益总额达116.23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83.76亿港元增长38.8%[126] - 经营业务现金流入净额42.97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14.71亿港元大幅增长192%[128] - 汇兑收益为155.01亿港元,同比转盈[124] - 金融工具实现收益11.15亿港元,同比转盈[123]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成本和费用(同比) - 银行及其他借款融资成本同比增长15.2%,从19.26亿港元增至22.19亿港元[132] - 本期税项同比增长231.7%,从6.08亿港元增至20.17亿港元[134] - 税项支出为20.17亿港元,同比增长231.7%[123] - 净投资对冲亏损92.09亿港元,同比转亏[124] - 投资物业公平值减少5.42亿港元,同比转亏[123]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利润下降(同比) - 股东应占溢利为63.02亿港元,同比下降26.2%[9][10] - 每股股东应占溢利为1.80港元,同比下降26.2%[9][10] - 股东应占溢利为63.02亿港元,同比下降26.7%[123] - 股东应占溢利同比下降26.7%,从86.03亿港元降至63.02亿港元[132] - 每股溢利为1.80港元,同比下降26.2%[123] - 上半年度物业销售收益为17.68亿港元(同比下降2.9%),其中香港0.74亿、内地14.69亿、海外2.25亿港元[28] 各条业务线表现:物业销售 - 物业销售收入较2024年同期录得升幅,但相关收益有所减少[13] - 预计新加坡Perfect Ten项目利润收益将于2025年下半年确认入账[13] - 已签约未确认物业销售总额285.53亿港元,其中香港221.02亿、内地21.8亿、海外42.71亿港元[30] - 土地储备总量6700万平方英尺,香港600万、内地5800万、海外300万平方英尺[30] - 物业发展组合总楼面面积超过700万平方英尺涵盖香港新加坡中国及英国[26] 各条业务线表现:物业租务 - 香港零售及商用物业租赁收入与2024年同期相比录得轻微减幅[14] - 物业租务收入30.02亿港元(同比下降3.7%),零售8.59亿、写字楼8.71亿、工业3.86亿、社会基础设施6.71亿港元[31] - 投资物业公允价值减少5.42亿港元(去年同期增加14.2亿港元)[33] - 投资物业重估亏损(扣除税项及非控股股东权益)为5.03亿港元,去年同期为收益18.77亿港元[9] 各条业务线表现:酒店及服务套房 - 酒店及服务套房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录得温和增长但收益略为下降[16] - 酒店及服务套房业务收入21.92亿港元(同比增长2.9%),平均入住率89%[34] 各条业务线表现:英式酒馆业务 - Greene King英式酒馆业务收入及收益较2024年同期增加[17] - 英式酒馆业务收入125.24亿港元(同比增长5.9%),主要受价格调整及汇率影响[36] 各条业务线表现:基建及实用资产 - 基建及实用资产业务收入与收益较2024年同期录得稳健增长[18] 各地区表现 - 上半年度物业销售收入达73.66亿港元(同比增长58.9%),其中香港28.03亿、内地38.27亿、海外7.36亿港元[28] - 上半年度物业销售收益为17.68亿港元(同比下降2.9%),其中香港0.74亿、内地14.69亿、海外2.25亿港元[28] - 已签约未确认物业销售总额285.53亿港元,其中香港221.02亿、内地21.8亿、海外42.71亿港元[30] - 土地储备总量6700万平方英尺,香港600万、内地5800万、海外300万平方英尺[30] - 合营企业溢利收益增长11.7%至港币45.76亿元,欧洲地区贡献港币32.81亿元占比71.7%[40] - 英国地区收入同比增长10.2%,从170.34亿港元增至187.65亿港元[131] - 公司业务遍及全球7个主要市场:香港、内地、新加坡、欧洲大陆、澳洲、加拿大及英国[86][88] - 公司业务遍及香港、内地、新加坡、欧洲大陆、澳洲、加拿大及英国等地区[94]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中期股息每股0.39港元,与去年持平[9][11] - 2025年派发末期股息每股1.35港元,总计47.25亿港元,较2023年末期股息每股1.62港元(56.88亿港元)减少17%[126] - 公司负债净额与总资本净额比率约为5.0%[23] - 标准普尔维持公司A/稳定信贷评级穆迪维持A2稳定评级[23] - 合营企业出售Eversholt UK Rails权益公司占间接权益20%[19] - 持有汇贤产业信托35.4%权益,摊占净溢利港币0.77亿元,同比扭亏为盈[41] - 公司全资附属公司更新50亿欧元中期票据计划并于香港联交所上市[27] - 集团银行借款总额港币544亿元,净负债港币214亿元,负债净额与总资本净额比率约5%[42] - 现金及定期存款港币330亿元,1年内到期借款港币110亿元,流动性稳健[42] - 借款货币组合:32%港币/美元,68%外币;利率结构:54%浮息,46%定息[43] - 物业抵押总额港币349.05亿元,其中港币74.3亿元用于物业发展借款抵押[45] - 集团雇用约55,000名员工,雇员成本港币68.78亿元[47] - 公司使用货币掉期和当地货币计值借贷对冲货币风险,未进行投机性衍生工具交易[88] - 公司通过8种主要渠道与股东保持沟通,包括网站、股东大会和分析师会议等[82] 宏观经济环境 - 中国202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年增长5.3%[21] - 香港2025年上半年实质生产总值按年上升约3%[23] 公司治理和董事会结构 - 李泽钜自2018年5月起担任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48] - 甘庆林自2015年2月起担任公司执行董事兼副董事总经理[49] - 叶德铨自2024年4月起调任为公司副主席[50] - 赵国雄持有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51] - 周伟淦持有香港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52] - 鲍绮云自2015年2月起担任公司执行董事[53] - 张英潮自2015年2月起担任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53] - 洪小蓮77歲自2015年2月起出任獨立非執行董事[54] - 羅弼士74歲自2017年3月起出任獨立非執行董事及審核委員會委員[55] - 柏聖文67歲自2020年11月起出任獨立非執行董事及審核委員會委員[56] - 郭李綺華83歲自2022年5月起出任獨立非執行董事[57] - 孫潘秀美84歲自2022年5月起出任獨立非執行董事[58] - 林少康61歲自2022年10月起出任獨立非執行董事[59] - 羅弼士曾擔任和記黃埔集團副財務總監11年(2000年至2011年)[55] - 洪小蓮曾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天津市委員會10年(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54] - 孫潘秀美曾擔任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署長14年(1983年至1997年)[58] - 林少康在金融服務業累積超過30年經驗[59] - 管理层平均年龄超过70岁[49][50][51][52][53] - 公司主要股东通过证券及期货条例第XV部定义控制多家实体[48][50][51][53] - 多名高管在长江和记实业等上市公司兼任要职[48][49][50] - 董事会由16名董事组成包括7名执行董事和9名独立非执行董事[72] - 独立非执行董事占比56.25%共9名成员[72] - 审计委员会由7名委员组成全部为独立非执行董事[77] - 独立非执行董事每年与主席举行两次无其他董事参与的会议[73] - 公司已采纳反欺诈及反贿赂政策等企业管治政策[71] - 董事会已检视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风险管理系统成效[76] - 审计委员会已审阅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中期报告[78] - 薪酬委员会由独立非执行董事洪小莲担任主席共3名委员[79] - 所有董事确认遵守证券交易标准守则要求[75] - 内部审计机制持续评估环境社会及管治相关风险[76] - 公司提名委员会由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和1名主席兼董事总经理组成,其中独立董事占比75%[80] - 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由3名董事和1名公司秘书组成,独立非执行董事占比67%[81] - 公司已遵守联交所上市规则附录C1企业管治守则除第C.2.1条外的所有条文[70] 股东结构和持股情况 - 李泽钜直接及间接持有公司股份总计1,710,382,393股,占总股本比例48.87%[62] - 李泽钜通过受控制公司持有公司股份381,060,448股,其中李嘉诚基金会持有378,788,098股[62] - 李泽钜通过信托结构持有公司股份1,328,696,745股,涉及Li Ka-Shing Unity Trust等信托安排[62] - 甘庆林持有公司股份108,400股,占总股本比例0.003%[62] - 叶德铨持有公司股份900,000股,占总股本比例0.02%[62] - 洪小莲持有公司股份43,256股,占总股本比例0.0012%[62] - 李泽钜通过Precise Result Global Limited持有15股,占该公司股权15%[62] - 李泽钜通过Jabrin Limited持有2,000股,占该公司股权20%[62] - 李泽钜通过Mightycity Company Limited持有168,375股,占该公司股权1.53%[62] - 李嘉诚及其关联实体总计持有公司股份1,707,484,843股,占已发行股本约48.78%[67][69] - 李嘉诚基金会持有公司股份378,788,098股,占已发行股本约10.82%[67][69] - The Li Ka-Shing Unity Trust及其关联信托持有同一批公司股份1,171,881,779股,占已发行股本约33.48%[67][69] - TUT3以UT3信托人身份持有公司股份72,387,720股[64] - TDT3以DT3信托人身份控制的公司持有公司股份84,427,246股[65] - 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发行股本为3,499,778,333股[65][69] - 公司董事及最高行政人员除披露外无其他需申报的股份权益或淡仓[6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内,公司未购入、出售或赎回任何上市证券[84] - 2025年6月30日公司及附属公司未持有任何库存股份[84] 资产负债表项目变化 - 公司总资产从2024年12月31日的4002亿港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4068.34亿港元,增加66.14亿港元[125] - 投资物业从1507.08亿港元增至1528.57亿港元,增长21.49亿港元(1.4%)[125] - 合营企业投资从789.98亿港元增至883.49亿港元,增加93.51亿港元(11.8%)[125] - 银行结存及定期存款从360.69亿港元降至330.05亿港元,减少30.64亿港元(-8.5%)[125] - 公司权益总额从4002亿港元增至4068.34亿港元,增长66.14亿港元(1.7%)[125] - 现金及现金等值项目从341.82亿港元降至310.93亿港元,减少30.89亿港元(-9%)[128] - 衍生金融工具从69.4亿港元降至20.59亿港元,减少48.81亿港元(-70.3%)[125] - 应收账款总额同比下降29.7%,从21.14亿港元降至14.86亿港元[137] - 应付账款总额同比增长11.0%,从37.15亿港元增至41.22亿港元[137] 风险因素 - 利率周期变化可能影响公司受规管业务的准许回报计算[87] - 货币波动可能影响公司财务表现,特别是非港元业务折算时的汇率影响[88] -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导致市场收缩、消费者违约及资产值下跌等风险[86] - 公司资产与业务所在地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中长期风险[95] - 公司面临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政策法规压力[96] - 公司可能因经济制裁导致业务终止或中断[90] - 公司可能因网络攻击导致商誉和业务受损[92] - 公司可能因新会计准则采纳影响财务状况[93] - 公司可能因数据隐私法规违反面临法律诉讼[91] - 公司可能因地方政策变动导致运营开支增加[89] - 公司资产与业务位于地震、水灾、风暴等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可能对业务和财务造成重大不利影响[97] - 全球传染病再度爆发可能对公司业务及营运业绩产生负面影响,具体影响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政府措施[98] - 英国脱欧后政治经济不确定性可能对当地业务、资产值及盈利业绩带来潜在影响[99] - 物业发展面临建筑成本上升风险,包括材料价格急剧上涨及劳动力短缺问题[100] - 违反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可能导致罚款、没收土地或限制未来投标机会[101] - 土地收回可能导致无法收回初始收购成本及发展成本,对财务造成重大不利影响[102] - 物业损毁保险赔偿可能无法覆盖全部损失(包括租金及价值损失),影响财务状况[103] - 社会基础设施租金收入依赖政府资助,政策变动可能对收入来源造成重大不利影响[104] - 租户监管合规问题可能对行业声誉及公司投资组合产生负面影响[105] - 社会基础设施租户若经营表现欠佳,可能影响租金支付的效率及准时性[106] - 酒店业受经济周期和外部因素影响,入住率和房价波动大,需求下降对业绩造成不利影响[108] - 英国英式酒馆行业受俄乌冲突和中东局势影响,通胀及成本上升导致消费者信心和可支配收入下降[109] - 供应链依赖第三方供应商和分销商,中断可能导致收入损失和采购成本大幅增加[110] - 英式酒馆面临能源成本、食品价格、工资及税务大幅上调,运营成本上升压力显著[111] - 劳动力短缺和薪酬通胀加剧,从欧盟前往英国工作人口减少,招募留聘员工成本更高[111] - 违反健康安全法规可能导致重大财务损失及商誉受损,食品供应链问题限制供应并增加成本[112] - 数据泄露或不遵守数据法规可能引发罚款、赔偿及收入损失,影响商誉和营商能力[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