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收益同比下降75.0%至129.3百万港元[2] - 集团总收益同比下降79.0%至10.318亿港元[12] - 物业发展分部收益大幅下降至8742.4万港元,同比下降81.7%[12][13] - 物业销售收入下降81.7%至87.4百万港元[11] - 虹方项目销售竣工单位收入暴跌至1.1百万港元,同比骤降94.8%(21.1百万港元→1.1百万港元)[49] - 雨后项目收益锐减至77.6百万港元,同比下滑83.0%(456.4百万港元→77.6百万港元)[51] - 物业投资分部收益微降至21.1百万港元,同比减少2.3%(21.6百万港元→21.1百万港元)[51] - 云之端项目确认收益8.8百万港元(去年同期为零)[51] - 城市仓储及工作间收益稳定在18.8百万港元(去年同期19.1百万港元)[53] - 提供融资业务收益下降至1.0百万港元,同比减少33.3%(1.5百万港元→1.0百万港元)[56] - 物业管理服务收益微降至6.9百万港元(去年同期7.1百万港元)[55] - 葡萄酒业务收益增长67.6%至578.1万港元[12] - 葡萄酒业务收益同比增长至9.8百万港元,增幅约34.2%[58] - 租赁业务收入保持稳定为26.1百万港元[11] - 待售物业暂时租金收入增长52.1%至815.3万港元[16] - 上半年收益大幅下降:从5.18亿港元降至1.29亿港元,同比减少3.89亿港元[48] - 除税前亏损收窄至1808.2万港元,去年同期为2.1718亿港元[13][18] - 物业发展分部业绩亏损1048.6万港元,较去年同期亏损2.0349亿港元有所收窄[13] - 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净亏损为19,867千港元,相比2024年同期的218,538千港元亏损大幅减少[23] - 每股基本亏损收窄至3.10港仙,去年同期为34.07港仙[3] - 公司基本每股亏损为0.031港元(基于净亏损19,867千港元和加权平均股数641,498千股计算)[23]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已确认为开支的存货成本大幅下降至8056.8万港元,去年同期为5.3249亿港元[18] - 总借贷成本下降51.9%至4008.0万港元[17] - 融资成本显著减少:从8340万港元降至4010万港元,减少4330万港元[48] - 物业销售毛利率改善:从毛损5120万港元转为毛利1280万港元[48] - 毛损转为毛利,实现毛利46.9百万港元,去年同期为毛损81.3百万港元[2] 各条业务线表现 - 物业发展分部收益大幅下降至8742.4万港元,同比下降81.7%[12][13] - 物业发展分部业绩亏损1048.6万港元,较去年同期亏损2.0349亿港元有所收窄[13] - 物业投资分部收益稳定在2107.7万港元,分部业绩改善至524.9万港元[13] - 葡萄酒业务收益增长67.6%至578.1万港元[12] - 葡萄酒业务收益同比增长至9.8百万港元,增幅约34.2%[58] - 提供融资业务收益下降至1.0百万港元,同比减少33.3%(1.5百万港元→1.0百万港元)[56] - 物业管理服务收益微降至6.9百万港元(去年同期7.1百万港元)[55] - 物业项目"雨后"所有住宅单位已全部售罄[74] 财务健康状况 - 银行结余及现金减少61.7%至11.0百万港元[4]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至11.0百万港元(对比期初28.9百万港元)[62] - 借款总额为1,223.7百万港元,其中流动借款占比99.6%[4][5] - 未偿还借贷总额为1,223.7百万港元(对比期初1,238.7百万港元)[63] - 总借贷从12.39亿港元降至12.24亿港元,其中浮动利率借贷占12.33亿港元[38] - 一年内到期借贷从114.25万港元增至545.7万港元,增幅378%[38] - 违反财务比率条款的银行借贷账面值:4.19亿港元(2025年6月30日),被分类为流动负债[40] - 永续可换股债券名义价值:4.18亿港元,票面利率3%,转换价每股0.5港元[41] - 可换股债券负债部分实际年利率:7.87%,期内确认推算利息开支241.5万港元[42][43] - 可换股债券总账面价值变动:从3.72亿港元增至3.75亿港元(2025年上半年)[43] - 可换股债券估值参数:股价0.105港元,无风险利率3.34%,波幅53.97%(2025年6月30日)[44] - 韩国境外借贷约28亿韩元(约14.9百万港元),利率4.6%-6.0%[67] - 公司借贷实际利率范围:定息借贷4.60%至6.00%,浮息借贷1.98%至6.34%(2025年6月30日)[39] - 集团借贷担保资产总额:21.32亿港元(2025年6月30日),其中待售物业141.66亿港元,投资物业6.93亿港元[39] - 质押资产包括投资物业693.2百万港元及待售物业1,416.6百万港元[68] - 总权益下降1.6%至788.7百万港元[5] - 集团总权益下降至788.7百万港元(对比期初801.5百万港元)[62] - 流动负债下降至1,439.9百万港元(对比期初1,523.2百万港元)[62] - 资本负债比率升至155.2%(对比期初154.6%)[63] - 净债务对权益比率升至153.8%(对比期初151.0%)[63] - 债务对资产比率升至51.2%(对比期初48.8%)[64] - 分部总资产下降至23.598亿港元,较期初减少3.7%[15] 资产和投资 - 待售物业减少至1,417.7百万港元,较期初下降5.7%[4] - 投资物业价值保持稳定为738.4百万港元[4] - 投资物业组合总账面价值维持738.4百万港元(与2024年末持平)[53] - 物业租赁使用权资产账面价值45.2百万港元(无变动)[53] - 应收贷款总额从2024年末的53,590千港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45,197千港元,减少15.7%[25] -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从2024年末的54,999千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78,324千港元,增长42.4%[27] - 非上市债券投资从48,270千港元增加至49,640千港元[27] - 非上市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成本500万港元,占总基金规模10%,确认公允价值收益11.4万港元[31] - 非上市参与式票据公允价值为151.9万港元,无损益变动[31] - 认购联营公司利润参与式债券本金992.6585亿韩元(约5611万港元),年利率4.6%,2027年可赎回[31] - 衍生金融工具-价格保护保持9,204千港元,无公允价值变动确认[29] - 贸易及租赁应收款项扣除拨备后为794.9万港元,较期初804.6万港元下降1.2%[32][33] - 应收贷款及利息从952.6万港元降至889.3万港元,降幅6.6%[32] - 物业、厂房及设备新增购置864千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6,621千港元减少87%[24] 负债和应付款项 - 应付保留金从3236.2万港元降至1389.9万港元,降幅57.1%[35][37] - 应计建筑成本从5742.4万港元降至3244.4万港元,降幅43.5%[35] - 香港利得税当期税项为24,130千港元,适用两级制税率(首2百万港元按8.25%,超额部分按16.5%)[20]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未派发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末期股息及2024年和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股息[21] - 公司未宣派中期股息延续去年政策[76] - 公司未持有重大投资且无重大资产处置计划[70] - 公司面临十大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等[72] - 租赁市场需求强劲受人才计划支撑[74] - 公司设立风险控制委员会管理潜在风险[73] - 银行借贷供应及价格水平可能影响项目成本[72] - 报告期内公司未进行任何上市证券的购买、出售或赎回[81] 公司治理和股权结构 - 公司董事人数7名与上期保持一致[71] - 控股股东陈文辉持有公司股份440,710,800股占比68.69%[79] - 陈文辉实际持股比例稳定维持在68.69%[80] - 公司未遵守企业管治守则第C.2.1条(主席与行政总裁未分任)[82] - 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已审阅2025年中期业绩[84] - 董事会包含7名成员(2名执行董事/2名非执行董事/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87] - 公司员工总数116名与上期持平无变化[71] 贷款协议和条款 - 2020年11月27日签订3000万港元循环贷款协议,要求陈文辉持股不低于51%[80] - 2022年9月6日签订4000万港元循环贷款协议,要求陈文辉持股不低于60%[80] - 2022年11月9日签订1.25亿港元循环贷款协议,要求陈文辉持股不低于60%[80] - 2023年11月1日签订3.5亿港元贷款协议,要求陈文辉持股不低于50%[80] - 2023年12月11日签订2.05亿港元贷款协议,要求陈文辉持股不低于60%[80] 其他重要事项 - 支付董事人寿保险保费280万美元(约2184.1万港元)[31] - 新增主要管理人员保险合约21,841千港元[27]
星星集团(01560) - 2025 - 中期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