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紫金银行(601860) - 2025 Q2 - 季度财报
紫金银行紫金银行(SH:601860)2025-08-28 19:55

营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变化) - 营业收入为2,392,666千元,同比增长0.49%[18] - 营业收入23.93亿元同比增长0.49%[25] - 营业收入为2,392,666千元,同比增长0.49%[34]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3.93亿元,归属于股东净利润9.12亿元[96] - 净利润为91.25亿元,与上年同期91.14亿元基本持平[147]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12,482千元,同比增长0.12%[18] - 净利润9.12亿元同比增长0.12%[25] - 营业利润为1,065,547千元,同比增长1.53%[34]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908,187千元,同比增长0.54%[18] - 归属于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90.82亿元人民币(2025年6月30日),较2024年末的162.00亿元人民币下降43.9%[97] - 利息净收入为161.20亿元,同比下降17.0%[147]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12.18亿元,同比增长27.8%[147] - 投资收益为66.03亿元,同比增长95.4%[147] - 营业收入中贷款利息净收入313.68亿元占比65.46%,同比下降7.07个百分点;债券投资利息收入63.78亿元占比13.31%,同比上升0.57个百分点[112] 成本和费用(同比变化) - 信用减值损失为57.57亿元,同比增长4.3%[147] 资产和负债规模(同比/环比变化) - 发放贷款及垫款为187,316,570千元,占总资产68.84%,同比增长1.51%[37] - 吸收存款为219,935,430千元,占总负债80.83%,同比增长2.15%[38] - 拆出资金为3,165,585千元,同比增长185.26%[37] -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为1,542,856千元,同比增长86.4%[38] - 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增长至1687.19亿元,同比增长3.9%[43] -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余额13.1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3%[44] - 债权投资规模缩减至100.78亿元,同比下降18.0%[46] - 其他债权投资规模达404.96亿元,同比增长1.2%[46] - 吸收存款总额增长至2199.35亿元,同比增长2.2%[46] - 应付债券规模缩减至144.09亿元,同比下降12.8%[47] - 总资产从26994.42亿元增长至27209.00亿元,同比增长0.8%[145] - 发放贷款和垫款从18452.74亿元增至18731.66亿元,同比增长1.5%[145] - 吸收存款从21529.74亿元增至21993.54亿元,同比增长2.2%[145] 现金流(同比变化)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95,694千元,同比下降90.53%[18]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95,694千元,同比下降90.53%[34]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880,130千元,同比下降29.26%[34]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713,509千元,同比上升38.13%[34]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90.5%至12.96亿元[149] - 客户存款和同业存放款项净增加额同比大幅下降70.8%至55.65亿元[149] - 收取利息及佣金现金同比下降9.8%至45.82亿元[149]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29.2%至18.80亿元[149] - 筹资活动现金流出中偿还债务支付33.10亿元[149] 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 - 资本充足率为13.20%(2025年6月30日),较2024年末的13.00%提升0.20个百分点[97][100]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99%(2025年6月30日),较2024年末的10.78%提升0.21个百分点[97][100] - 不良贷款率保持1.24%(2025年6月30日),与2024年末持平[97] - 拨备覆盖率为200.48%(2025年6月30日),较2024年末的201.44%下降0.96个百分点[97] - 不良率1.24%拨备覆盖率200.48%[25] - 核心一级资本2,019.71亿元,资本充足率稳健[94] - 杠杆率为6.90%(2025年6月30日),较2024年末的6.51%提升0.39个百分点[104] - 正常贷款占比97.18%(2025年6月30日),较上年末下降0.17个百分点[107] - 贷款损失准备本期计提64.62亿元,核销66.78亿元,期末余额478.52亿元,回收以前年度已核销贷款7.77亿元[111] 业务线表现(贷款业务) - 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83.8亿元占比66.9%[25][28]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4.89亿元较年初增加16.44亿元增幅4.72%[28]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4.89亿元,较年初增加16.44亿元,增速4.72%[57] - 新发放普惠型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为3.92%,较上年下降81个基点[57] - 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36.26亿元,较年初增加1.78亿元,增速5.16%[57] - 绿色贷款余额168.89亿元,较年初增加25.85亿元,增幅18.07%[58] - 贷款投放行业分布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余额3506.66亿元占比18.28%,较期初上升4.11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余额1943.74亿元占比10.14%[113] - 贸易融资余额1755.85亿元占比9.16%,贴现余额2307.34亿元占比12.03%,个人贷款余额3802.89亿元占比19.83%[114] - 南京地区贷款余额16217.27亿元占比84.56%,其他地区贷款余额2962.00亿元占比15.44%[116] - 前十名贷款客户合计余额715.72亿元,占总贷款比例3.73%,最大单一客户占比0.57%[116] - 保证贷款余额6916.54亿元占比36.06%,较期初上升3.25个百分点;信用贷款余额5232.28亿元占比27.28%[118] - 储蓄定期存款平均余额12088.33亿元,平均利率2.44%;企业贷款平均余额12576.66亿元,平均收益率3.58%[121] - 关联自然人贷款余额及风险敞口为8898.51万元[139] - 未决信贷类诉讼121笔,涉及金额3.62亿元[64] 业务线表现(投资及其他业务) - 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规模27.65亿元[29] - 持有金融债券总额1745.69亿元,其中政策性金融债券1489.37亿元,商业银行金融债券256.32亿元[123] - 理财业务余额69.39亿元,较年初增加10.08亿元;代理销售总额30.67亿元[126] - 参股高淳农商银行报告期净利润0.68亿元,资产总额268.26亿元[51] - 参股溧水农商银行报告期净利润1.34亿元,资产总额385.12亿元[51] 股东权益和利润分配 - 2024年累计派发现金股利3.66亿元(每股0.1元)[55] - 其他综合收益税后净额为-28.43亿元,同比下降295.1%[147] - 股东权益总额较年初增长2.2%至203.81亿元[152] - 其他综合收益减少28.43亿元主要受金融资产重分类影响[152] - 未分配利润减少16.35亿元至295.03亿元[152] - 一般风险准备增加73.06亿元至682.31亿元[152] - 股东权益合计从年初18,471,919千元增长至期末19,162,882千元,增幅3.7%[155] - 综合收益总额为1,057,058千元,其中其他综合收益贡献145,647千元[155] - 未分配利润减少344,963千元,降幅11.2%[155] - 盈余公积增加161,868千元至2,974,743千元[155] - 一般风险准备增加728,408千元至6,092,468千元[155] - 其他权益工具减少1千元至329,639千元[155] - 资本公积增加3千元至2,977,398千元[155] 股本和股份变动 - 有限售条件股份减少10,943,260股至109,416,316股,占比从3.29%降至2.99%[70][75] - 无限售条件流通股增加10,944,610股至3,551,568,467股,占比从96.71%升至97.01%[70] - 股份总数微增1,350股至3,660,984,783股[70] - 紫银转债累计转股95,894股[72] - 报告期内解除限售股数10,943,260股,均为首发限售股[72][75] - 普通股股东总数为62,349户[76] - 质押股份总计55,879,400股,占总股本比例1.53%[81] - 冻结股份总计3,271,700股,占总股本比例0.09%[81] - 南京飞元实业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合计质押9,000,000股,质押比例53.45%[81] - 前十名有限售条件股东均持有限售股250,000股[80] 可转换公司债券 - 公司发行45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紫银转债",期限6年[84] - 期末转债持有人数为16,517人,前十名持有人合计占比29.38%[85] - 报告期转股额5,000元,转股数1,350股,累计转股数95,894股,占转股前总股份0.0026%[88] - 尚未转股余额44.99577亿元,占发行总量99.9906%[88] - 最新转股价格调整为3.65元/股(2025年6月6日生效)[90] - 2020年公开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45亿元[66] - 公司公开发行45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期限6年[158] 流动性风险管理 - 流动性覆盖率为133.75%(2025年6月30日),合格优质流动资产2626.71亿元人民币[101] - 净稳定资金比例为133.15%(2025年二季度),可用稳定资金19749.51亿元人民币[102] - 公司按季度实施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并可在特殊时点进行临时性测试[133] - 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涵盖正常和压力情景下的资金充足性[132] 其他财务数据 - 基本每股收益为0.25元/股,与上年同期持平[19] - 基本每股收益为0.25元/股,与上年同期持平[147] - 总资产收益率为0.34%,较上年同期减少0.35个百分点[19]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51%,较上年同期减少0.29个百分点[19] - 净息差为1.18%(2025年6月30日),较2024年末的1.42%下降0.24个百分点[97] - 非经常性损益总额为4,295千元,主要来自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收益7,035千元[21] - 债券投资受限余额为23,359,446千元,主要用于中央借款及财政性存款质押[40]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较期初增长2.8%至171.33亿元[149] - 公司实收资本为3,660,984,783元,注册资本为3,660,888,889元[158] - 公司设有135家分支机构,含3家分行和122家二级支行[158] - 2019年首次公开发行3.66亿股,每股发行价3.14元,募集资金净额11.22亿元[66] 会计政策和金融工具 - 金融资产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类别需消除会计错配[170] - 金融负债初始确认时可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三种条件[171] - 金融资产在业务模式变更时进行重分类并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171] -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包括存放央行款项、拆出资金及发放贷款等类别[173]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债务工具公允价值变动计入综合收益[174]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权益工具股利收入计入当期损益[174] - 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相关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175] - 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包括现金流量合同权利终止或风险报酬转移[178] - 金融负债终止确认时账面价值与支付对价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81] -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优先采用活跃市场报价,次选估值技术[183] - 金融资产减值采用三阶段模型:阶段一按未来12个月预期信用损失计量,阶段二和阶段三按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计量[184] - 信用风险显著增加定量标准:剩余存续期违约概率较初始确认时上升超过一定比例[187] - 信用风险显著增加上限标准:债务人合同付款逾期超过30天[187] - 已发生信用减值标准:债务人对公司任何本金、垫款、利息或投资的公司债券逾期超过90天[192] - 预期信用损失计量关键参数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敞口[191] - 违约概率基于迁徙模型加入前瞻性信息调整反映当前宏观经济环境[191] - 前瞻性信息涉及国内生产总值、广义货币供应量、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宏观经济指标[192] - 衍生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初始计量且后续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94] - 财务担保合同后续计量按预期信用损失准备金额与初始确认金额扣除累积摊销额孰高[196] - 贷款承诺按照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计提减值损失并列入预计负债[197] - 金融资产合同修改时公司评估条款实质性变化标准包括借款人财务困难时现金流减少至可清偿金额[198] - 合同修改新增利润分享或权益回报条款导致风险特征实质性变化[198] - 借款人无财务困难时大幅延长贷款期限视为实质性变化[198] - 贷款利率重大变化或贷款币种改变可能构成实质性变化[198] - 增加担保或信用增级措施大幅改变信用风险水平[198] - 条款实质性变化时终止确认原资产并以公允价值确认新资产[199] - 新金融资产按修改日期作为初始确认日计算实际利率[199] - 新资产需评估初始确认时是否已发生信用减值[199] - 条款非实质性变化时按修改后现金流重新计算账面总值[199] - 可转换债券发行时拆分负债与权益成分并分别处理[200] 风险管理机制 - 公司建立了五项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市场准入、出账审核、信贷退出、风险预警和不良资产处置机制[130] - 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利率敏感性缺口和汇兑损益方面[134] - 交易账户市场风险管理采用敞口限额和止损限额等方法[135] - 公司对银行账户市场风险采取定期监测利率风险及计量利率敏感性缺口方法[135] - 操作风险管理遵循《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要求[136] - 信息科技风险实行三道防线组织管理模式[138] - 声誉风险事件分为四级并匹配相应应急预案[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