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信股份(00267) - 2025 - 中期业绩
中信股份中信股份(HK:00267)2025-08-29 12:00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公司收入为人民币3687.6亿元,同比下降1.6%[23][24] - 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3687.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6%(2024年同期3748.96亿元)[64] -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88亿元,净利润598亿元,归母净利润312亿元[4] - 2025年上半年税前利润76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9%(2024年同期717.47亿元)[67] - 公司税前利润为人民币760.1亿元,同比增长5.9%[20]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598.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5%(2024年同期567.49亿元)[67] - 公司净利润为人民币598.45亿元,同比增长5.5%[20] - 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为人民币312.28亿元,同比下降2.8%[20] - 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312.2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8%(2024年同期321.13亿元)[67] - 基本每股收益1.07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7%(2024年同期1.10元)[67] - 综合收益总额492.3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6.3%(2024年同期588.64亿元)[69] - 其他综合收益净损失106.06亿元人民币(2024年同期收益21.15亿元)[69]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息收入716.6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3%(2024年同期741.36亿元)[64] - 2025年上半年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325.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2%(2024年同期290.31亿元)[64] - 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90.31亿元[87] - 金融投资净收益为530.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6.6%[98] - 金融业交易净损失为194.06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收益48.17亿元人民币[98] - 销售商品收入为2102.6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7%[96] - 综合金融服务收入为人民币285.8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人民币133.07亿元,增长87.1%[37] - 新消费收入为人民币105.0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人民币27.60亿元,增长35.7%[37] - 银行卡手续费收入为69.7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2.3%[95] - 证券经纪业务手续费收入为79.9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5%[95]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信用减值损失及其他减值损失合计人民币296.62亿元,同比下降11.9%[26] - 信用减值损失总额为人民币284.69亿元,其中综合金融服务分部损失人民币289.83亿元[86] - 信用减值损失333.73亿元,其中综合金融服务分部占101.6%(339.16亿元)[87] - 业务资本开支为人民币104.43亿元,同比下降22.9%[20] - 财务支出为57.7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6.3%[99] - 工资和奖金支出为30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100] - 本期所得税费用为163.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2%[101] 各条业务线表现 - 综合金融服务板块收入同比增长2.0%至人民币1397.75亿元[21] - 先进材料板块收入同比下降1.9%至人民币1637.02亿元[21] - 新型城镇化板块收入同比下降32.4%至人民币144.37亿元[21] - 新消费板块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353.1%至人民币1.45亿元[21] - 公司业务划分为五个经营分部:综合金融服务、先进智造、先进材料、新消费、新型城镇化业务[82] - 综合金融服务分部包括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及资产管理等业务[85] - 先进智造分部包括重型机械、特种机器人、铝车轮及铝铸件等生产业务[85] - 先进材料分部包括铁矿石、铜和原油等资源能源产品的开采、加工及贸易业务[85] - 新消费分部包括汽车及食品销售、电讯、出版及现代农业等业务[85] - 新型城镇化分部包括物业开发销售持有、工程承包设计服务、基础设施及环保等业务[85] - 分部业绩以净利润为衡量标准,需对联营企业税后利润等项目进行调整[83] - 公司报告分部总收入为人民币3687.6亿元,其中先进材料分部收入最高达人民币1638.42亿元[86] - 综合金融服务分部税前利润最高为人民币678.33亿元,占公司总税前利润人民币760.1亿元的89.2%[86] - 运营管理分部报告净亏损人民币42.95亿元,是唯一亏损的分部[86] - 先进智造分部对外收入人民币272.77亿元,占公司总收入7.4%[86] - 新型城镇化分部税前利润人民币26.37亿元,占公司总税前利润3.5%[86] - 公司2024年上半年总收入为3748.96亿元人民币,其中先进材料分部贡献最大达1668.1亿元(44.5%)[87] - 综合金融服务分部税前利润616.08亿元,占总税前利润717.47亿元的85.9%[87] - 净利息收入741.36亿元,其中发放贷款及垫款利息收入1212.6亿元[87][92] - 对合营企业投资税后利润167.4亿元[87] - 投行海外业务净利润大幅增长[8] - 金融服务国家级专精特新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超1.41万家,覆盖率超92%[6] - 公司保荐宁德时代在港上市,为近三年全球最大IPO[6] - 中信戴卡在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榜排名升至第42位[7] - 隆平高科完成12亿元定增[7] - 中信海直成功开展全球首次2吨级eVTOL海洋石油平台试飞[7] - 中信泰富特钢2200兆帕级桥梁缆索钢丝用钢将用于世界最大跨度桥梁建设[11] - 中信重工高强度金属铸锻件连续20次建功国之重器[11] - 华智生物项目获评2025年金砖国家解决方案大赛生物经济赛道一等奖[11] - 金融子公司上半年节约资本64亿元[13] - 新增重组盘活项目金额98亿元[14] - 绿色信贷余额达人民币7013亿元较年初增长16.7%[49] - 绿色债券承销规模人民币692亿元[49] - 清洁技术领域累计投资目标超人民币600亿元[49] 各地区表现 - 海外收入同比增长31.2%,从295亿元增至386.96亿元[88] - 中国内地收入317.71亿元,同比下降4.7%[88]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建议派发中期股息每股人民币0.2元,分红总额为人民币58.18亿元[4] - 2025年中期股息为每股人民币0.2元,相当于每股港币0.2192600元[54] - 2024年中期股息为每股人民币0.19元,相当于每股港币0.2079455元[54] - 建议2025年中期股息为每股0.20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105] - 股息派发记录日期定为2025年9月29日,股东需在此日期前完成股份过户登记[59] - 股份过户登记暂停办理期间为2025年9月24日至2025年9月29日[59] - 股东选择人民币收取股息的截止时间为2025年10月23日下午4时30分[56] - 港币股息将于2025年11月21日以惯常方式派付[57] - 人民币股息支票预计于2025年11月21日以普通邮递方式寄发[57] - 中期财务报表涵盖期间为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53] - 公司建设“2+4+N”科创平台集群,包含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0] - 推选若干名首席科学家、高级专家、青年科技创新英才[12] - 高质量编制公司“十五五”发展规划[15] - 公司涉及行业大类、法人层级进一步压减[13] - 公司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业务风险持续收敛[14] - 金融板块监管处罚次数同比下降30%[44] - 金融板块监管处罚金额同比下降80%[44] - 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8号将于2027年1月1日或之后生效,公司正在评估其影响[81][80] - 涉及依赖自然能源生产电力合同的修订将于2026年1月1日或之后生效[81][80] - 投资者与联营或合营企业间资产出售或注资的修订已无限期递延生效[81][80] 资产和负债 - 公司总资产为人民币124,953.3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5%[29] - 公司总负债为人民币110,345.2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6%[29] - 公司总资产达12,495.33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末12,075.425亿元增长3.5%[71] - 总负债为11,034.526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末10,652.411亿元增长3.6%[71] - 公司发放贷款及垫款账面价值为人民币56,891.4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31] - 公司金融资产投资账面价值为人民币37,149.5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0%[33] - 公司下属金融机构吸收存款总额为人民币61,857.6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8%[35] - 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为5,689.146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末5,601.071亿元增长1.6%[70] - 金融资产投资总额为3,714.956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末3,538.851亿元增长5.0%[70] - 吸收存款总额为6,185.762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末5,847.939亿元增长5.8%[71] - 现金及存放款项为588.787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末608.487亿元下降3.2%[70] - 已发行债务工具为1,618.327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末1,497.138亿元增长8.1%[71] - 衍生金融资产为87.563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末135.218亿元下降35.2%[70] - 股东权益合计为1,460.804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末1,423.014亿元增长2.7%[71] - 拆出资金为469.146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末404.801亿元增长15.9%[70] - 公司总资产为人民币12495.33亿元,其中综合金融服务分部资产占比94.3%达人民币11784.96亿元[86] - 公司总负债为人民币11034.53亿元,综合金融服务分部负债人民币10558.11亿元占比95.7%[86] - 借款总额为人民币2514.7亿元,其中运营管理分部借款人民币1151.94亿元占比45.8%[86] - 已发行债务工具总额为人民币1610.34亿元,综合金融服务分部占比94.6%达人民币1523.24亿元[86] - 分部资产总额1.21万亿元,综合金融服务分部占比94.2%(1.14万亿元)[87] - 已发行债务工具1490.1亿元,综合金融服务分部占比94.2%(1403.17亿元)[87] - 普通股股东权益总额为人民币7,646.8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71.93亿元[37] - 公司贷款增长9.9%至人民币30,981.09亿元[32] - 债券投资增长9.3%至人民币251,604.80亿元[34] - 应收款项大幅增长32.2%至人民币35,218.10亿元[30] -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减少29.0%至人民币66,355.70亿元[30] - 贴现贷款大幅减少50.0%至人民币2,235.97亿元[32] - 公司存款总额为人民币61,857.6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3,378.23亿元,增长5.8%[36] - 个人存款总额为人民币17,825.1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1,208.66亿元,增长7.3%[36] - 公司定期存款为人民币22,185.3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1,516.59亿元,增长7.3%[36] - 个人活期存款为人民币5,011.5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611.86亿元,增长13.9%[36] - 集团借款总额为人民币2,520.9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65.25亿元,增长2.7%[36] - 已发行债务工具总额为人民币16,183.2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1,211.89亿元,增长8.1%[36] - 已授权已订约资本承担约为人民币187.00亿元[38] - 公司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从2024年底的5,601,071百万元人民币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5,689,146百万元人民币,增长1.6%[111] - 企业贷款及垫款从2024年底的2,818,182百万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3,098,109百万元人民币,增长9.9%[109] - 个人贷款及垫款从2024年底的2,372,428百万元人民币略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2,364,949百万元人民币,下降0.3%[109] - 住房抵押贷款从2024年底的1,067,339百万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106,566百万元人民币,增长3.7%[109] - 信用卡贷款从2024年底的488,716百万元人民币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459,146百万元人民币,下降6.0%[109] - 吸收存款总额从2024年底的5,847,939百万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6,185,762百万元人民币,增长5.8%[115] - 定期和通知存款从2024年底的3,288,556百万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3,499,895百万元人民币,增长6.4%[115] - 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从2024年底的465,680百万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499,884百万元人民币,增长7.3%[116] - 已发行债务工具从2024年底的1,490,102百万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610,342百万元人民币,增长8.1%[121] - 同业存单从2024年底的930,954百万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033,057百万元人民币,增长11.0%[121] 其他重要内容 - 公司股价收于10.78港元/股,总市值3136亿港元,较年初上涨21%[4] - 中信澳矿土地受限问题诉讼取得里程碑式进展[14] - 公司有效专利总数超过12000项[49] - 其中发明专利超过3800项[49] - 清洁技术与节能减排相关专利超过700项[49] - 供应商行为准则签署率达到100%[47] - 每三年完成对所有机构的审计覆盖[48] - 员工满意度调查收回有效问卷超过8.4万份,员工对工作状态满意比例为88.45%[51] - 消费者权益保护培训覆盖率达到100%,涵盖高管、客户面向员工、新入职员工及专职人员[51] - 中信股份于2025年2月25日全额赎回3亿美元中期票据,票面利率2.45%[60] - 子公司Sino Iron、Korean Steel和Balmoral Iron各自拥有开采10亿吨磁铁矿的权利[123] - Balmoral Iron需提交项目计划书并获西澳政府审批后方可行使10亿吨采矿权[123] - Mineralogy及帕尔默先生指控中信方未按时支付矿权使用费B导致QNI资金短缺[126] - QNI于2016年1月被接管并于2016年4月清盘[126] - 帕尔默先生向中信申索赔偿金额为1,800,438,000澳元[127] - 诉讼CIV 2072/2017庭审于2025年6月9日开始并于6月27日审结[129] - 2017版项目开发建议书涉及扩展受限矿坑及增加废石与尾矿堆放能力[130] - 诉讼CIV 1915/2019要求Mineralogy履行提交开发建议书等四项义务[130] - 诉讼CIV 1915/2019与CIV 2326/2021于2021年12月29日合并为2017 MCP合并诉讼[132] - 西澳政府作为必要方参与诉讼但未受索偿[130] - 中信方因无法在州协议部长2010年审批土地范围外扩展矿坑和修建尾矿堆放空间,导致铁精粉产量将从2024年起开始减少[136] - 中信方于2023年3月31日就2017 MCP合并诉讼一审判决提起上诉(诉讼CACV 35/2023)[136] - Mineralogy于2023年3月31日就强制提交《小型工程计划书》的判决提起上诉(诉讼CACV 37/2023)[137] - 上诉庭于2023年5月1日下令将诉讼CACV 35/2023与CACV 37/2023合并审理(2017 MCP合并上诉)[139] - 2017 MCP合并上诉于2024年8月12日至15日及8月19日至21日期间进行聆讯,上诉庭保留判决[139] - 中信方于2023年11月27日提起诉讼(诉讼CIV 2336/2023)要求Mineralogy提交《2023版项目开发建议书》[139] - 《2023版项目开发建议书》仅涉及Mineralogy已提供准入权限土地范围内的活动[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