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5.23亿元,同比增长28.5%[1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1.15亿元,同比增长42.3%[13] - 营业收入7.94亿元,同比下降12.98%[2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88.02万元,同比下降89.32%[20][22]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094.47万元,同比下降111.37%[20][22] - 基本每股收益0.03元/股,同比下降87.5%[20] - 扣除股份支付影响后的净利润1540.46万元,同比下降84.88%[26]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0.21%,同比下降1.74个百分点[20]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7.94亿元,净利润1088.02万元[40] - 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7.94亿元,同比下降12.98%[94]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088.02万元,实现扭亏为盈[92] - 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1.5%至8.10亿元(2024年同期:10.32亿元)[185] - 净利润由盈转亏,净亏损5145.94万元(2024年同期:净利润7441.49万元)[185] - 基本每股收益从0.24元/股下降至0.03元/股[183] - 本期综合收益总额为1368.27万元,相比上年的9760.86万元下降86.0%[193][194] - 母公司2025年上半年综合收益总额亏损51,459,399.66元[197] - 2024年上半年综合收益总额盈利74,414,850.30元[199]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研发投入人民币0.89亿元,同比增长33.7%,占营业收入比例17.0%[13]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9.55%,同比增加3.39个百分点[20]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7584.67万元,同比增长34.94%[45] - 研发费用7584.67万元,同比增长34.94%[94]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7.5%至4881.83万元(2024年同期:4156.39万元)[185] - 营业成本同比下降12.6%至7.88亿元(2024年同期:9.02亿元)[185] - 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长177.6%至872.17万元(2024年同期:314.21万元)[185] - 研发人员薪酬总额2001.86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7%(上年同期2146.45万元人民币)[86] - 研发人员平均薪酬12.59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3.1%(上年同期18.83万元人民币)[86] 各条业务线表现 - 碳化硅衬底业务收入达人民币4.78亿元,占总营收比重91.4%[13] - 6英寸碳化硅衬底月产能突破15万片,产能利用率达92.5%[13] - 公司量产碳化硅衬底尺寸已从2英寸迭代至8英寸并于2024年推出业内首款12英寸产品[31][33] - 公司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生产基地设计年产能超40万片[32] - 公司与全球前十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制造商中半数以上建立业务合作[32] - 公司产品应用于电动汽车AI数据中心及光伏系统等领域[32] - 公司专注碳化硅行业超14年实现半绝缘型及导电型衬底产业化[31] - 公司掌握碳化硅衬底生产全阶段核心技术包括设备设计晶体生长及缺陷控制[32] - 2024年全球导电型碳化硅衬底市场占有率22.8%,稳居全球前三[42] - 与全球前十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制造商中超一半建立合作[41] - 成功交付高质量低阻P型碳化硅衬底并推出业内首款12英寸碳化硅衬底[44] - 公司实现8英寸碳化硅衬底量产并成为全球首家推出12英寸碳化硅衬底的公司[51] - 公司碳化硅衬底有效厚度超过60毫米,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20毫米[59] - 公司已与全球前十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制造商中一半以上的制造商建立业务合作关系[52] - 公司率先交付通过液相法生产的高质量低阻P型碳化硅衬底[52] - 碳化硅衬底实现近零微管密度,无堆栈层错,低基底面位错、螺位错及刃位错密度[60] - 2022年通过车规级IATF16949体系认证,碳化硅衬底获国际一线功率半导体厂商验证并持续大规模供货[62] - 与全球前十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制造商中超半数建立业务合作关系[64] - 实现螺型位错密度低于100cm⁻²,最优质控制在1cm⁻²以下的高质量碳化硅衬底商业化[71] - 碳化硅衬底已应用于可再生能源与AI领域产品并获终端客户需求反馈[65] - 公司碳化硅粉料主要电活性杂质浓度控制在0.05ppm以下[73] - 公司导电型碳化硅衬底面内电阻率均匀性控制在2%以内[74] - 上海临港工厂2024年年中达年产30万片导电型衬底产能,两工厂合计设计产能超40万片[40] - 公司在山东及上海建立两个生产基地,合计设计年产能超过40万片碳化硅衬底[57] - 公司拥有覆盖全生产环节的核心技术储备,包括粉料制备、长晶和衬底加工环节[54] 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 - 研发投入人民币0.89亿元,同比增长33.7%,占营业收入比例17.0%[13]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9.55%,同比增加3.39个百分点[20]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7584.67万元,同比增长34.94%[45] - 累计获发明专利授权197项,实用新型专利305项,境外发明专利14项[45] - 研发人员中硕士博士合计63人,占比36.63%[46] - 成功交付高质量低阻P型碳化硅衬底并推出业内首款12英寸碳化硅衬底[44] - 2025年6月获中国专利银奖及日本半导体材料金奖[48] - 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累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97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05项,其中境外发明专利授权14项[55] - 公司在碳化硅衬底专利领域位列全球前五[55] - 公司博士及硕士学历研发人员占比接近40%[56] - 公司2024年度在碳化硅衬底专利领域位列全球前五[55] - 研发团队博士及硕士学历人员占比接近40%[68] -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总额为7584.67万元,同比增长34.93%[81]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9.55%,同比增加3.39个百分点[81] - 报告期内新申请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78] - 累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97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05项[78] - 公司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9年度)[77] - 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0年)[77] - 公司被认定为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021年)[77] - 研发投入增加主要因加大12英寸碳化硅衬底等研发力度[82] - 公司在研项目9个,预计总投资额2.179亿元人民币,累计投入1.885亿元人民币,本期投入2932.16万元人民币[85] - 研发人员总数172人,同比增长53.6%(上年同期112人),研发人员占比13.25%[86] - 最大规模在研项目为高质量导电型SiC晶体生长,预计投资8500万元人民币,累计投入8713.61万元人民币[85] - 博士学历研发人员17人,占比9.88%;硕士学历46人,占比26.74%[86] - 30岁以下研发人员82人,占比47.67%;30-40岁研发人员81人,占比47.09%[86] - 液相法制备碳化硅衬底项目预计投资6055万元人民币,累计投入2169.73万元人民币[84] - 车规级碳化硅单晶衬底项目预计投资900万元人民币,累计投入867.58万元人民币[84] - 碳化硅晶体激光剥离技术项目预计投资3188.5万元人民币,累计投入2408.92万元人民币[85] 现金流与资金状况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人民币1.62亿元,同比增长25.8%[1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89亿元,同比由负转正[22] - 期末货币资金余额为人民币12.76亿元,较期初增长18.3%[13] - 货币资金16.31亿元,同比增长31.64%,主要因银行借款增加[100]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大幅改善至2.89亿元(2024年同期:-0.82亿元)[187] - 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同比增长105%至8.20亿元(2024年同期:4.00亿元)[188]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增长67.6%至15.33亿元(2024年同期:9.15亿元)[188] - 收到的税费返还同比增长37.1%至2762.32万元(2024年同期:2015.49万元)[187]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2.21亿元,主要用于购建固定资产(2024年同期:3.84亿元)[187][188]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为5.90亿元,相比上期的8749.24万元增长574.5%[191]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89亿元,相比上期的1.87亿元净流入转为净流出[191] - 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为7.50亿元,相比上期的4.00亿元增长87.5%[191]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35亿元,相比上期的2.97亿元下降20.8%[191]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3.68亿元,相比上期的1.45亿元增长154.3%[191]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11.52亿元,相比期初的7.83亿元增长47.1%[191] - 货币资金增长至16.31亿元人民币,较期初12.39亿元增长31.6%[174] - 母公司货币资金增长至12.03亿元人民币,较期初8.51亿元增长41.4%[178] 资产、债务与借款 - 长期借款3.15亿元,同比增长267.40%,反映资金需求增加[100] - 在建工程1.70亿元,同比增长80.75%,主要因待安装设备增加[100] - 应付票据4.25亿元,同比增长176.73%,因使用票据支付的采购款增加[100] - 总资产77.06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4.75%[22] - 总资产77.06亿元,较期初增长4.75%;归母所有者权益53.30亿元,增长0.32%[92] - 短期借款减少至5.01亿元人民币,较期初6.00亿元下降16.5%[175] - 长期借款大幅增加至3.15亿元人民币,较期初0.86亿元增长267.3%[175] - 在建工程增长至1.70亿元人民币,较期初0.94亿元增长80.8%[174] - 应付票据增长至4.25亿元人民币,较期初1.54亿元增长176.4%[175] - 应付账款减少至4.17亿元人民币,较期初6.17亿元下降32.4%[175] - 存货增长至10.51亿元人民币,较期初10.22亿元增长2.8%[174] - 应收账款基本持平为5.19亿元人民币,较期初5.20亿元微降0.3%[174] - 母公司应收账款减少至5.38亿元人民币,较期初9.51亿元下降43.4%[178] - 公司总资产从73.84亿元下降至69.43亿元,降幅约6.0%[179] - 短期借款从5.50亿元减少至4.50亿元,下降18.2%[179] - 长期股权投资从4.98亿元增至10.46亿元,增幅110.0%[179] - 在建工程从23.82万元大幅增至4333万元[179] - 合同负债从4484万元下降至1801万元,降幅59.8%[179] - 未分配利润从3976万元转为负1170万元[180]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为53.30亿元,相比上年的52.27亿元增长1.9%[193][194] - 未分配利润为-1.12亿元,相比上年同期的-2.98亿元改善62.4%[193][194] - 资本公积为5.10亿元,相比上年同期的5.09亿元基本持平[193][194] - 公司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为5,223,878,092.21元[195] - 母公司2025年上半年资本公积增加3,130,663.18元[197] - 2024年其他权益工具变动导致资本减少100,243,215.47元[199] - 2024年末未分配利润余额为9,737,392.72元[200] - 实收资本保持稳定为429,711,044.00元[197][199] 运营效率指标 - 毛利率提升至43.2%,较去年同期增长3.8个百分点[13]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58天,较去年同期减少5天[13] - 存货周转率为2.3次,同比提升0.4次[13] 子公司与投资表现 - 上海天岳子公司营业收入65,207.20万元,营业利润5,425.19万元,净利润4,984.91万元[107] - 上海天岳子公司总资产358,770.35万元,净资产94,792.42万元[107] - 上海越服子公司营业收入33,581.82万元,营业利润408.59万元,净利润306.44万元[107] - 上海越服子公司总资产54,950.69万元,净资产2,406.36万元[107] - 公司注册资本上海天岳90,000万元,上海越服1,000万元[107] - 境外资产7650.87万元,占总资产比例0.99%[101] - 衍生品投资额5.5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71.09%[105]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公司向30名激励对象授予81.50万股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32.00元/股[114] - 公司董事变动包括黄振东、李相民、王欢离任,李婉越、黎国鸿、王俊国选举[110][111] - 公司半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不分配不转增[112] - 公司注销深圳天岳先进科技有限公司,新设上海铸幻科技有限公司[108] - 控股股东宗艳民承诺若公司首发上市时未盈利,在盈利前自上市日起3个完整会计年度内不减持首发前股份[117] - 控股股东承诺自公司上市后第4和第5会计年度内每年减持首发前股份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2%[117] - 控股股东承诺自公司首发上市之日起36个月内不转让或委托他人管理所持首发前股份[117] - 控股股东承诺若公司股票连续20交易日收盘价低于发行价或上市后6个月期末收盘价低于发行价,锁定期自动延长6个月[117] - 控股股东承诺锁定期满后2年内减持价格不低于发行价[117] - 控股股东承诺任职期间每年转让股份不超过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股份总数25%[117] - 控股股东作为核心技术人员承诺锁定期满后4年内每年转让首发前股份不超过上市时所持总数25%[118] - 股东辽宁中德、哈勃投资等承诺自公司上市日起12个月内不转让或委托他人管理所持首发前股份[118] - 股东上海铸傲、上海麦明承诺自公司上市日起36个月内不转让或委托他人管理所持首发前股份[118] - 所有承诺方均声明承诺得到严格履行且无未完成事项[117][118] - 首次公开发行前股东承诺上市后12个月内不转让所持股份[119] - 上市申请前12个月内新增股东所持股份自取得之日起36个月内不得转让[119] - 若公司上市时未盈利,董事/监事/高管承诺在实现盈利前3个完整会计年度不减持股份[119] - 违反股份减持承诺的收益将归公司所有[119] - 董事/监事/高管承诺上市后12个月内不转让所持首发前股份[119] - 新增股份锁定期涵盖通过增资扩股和股份受让方式取得的股份[119] - 锁定期届满后减持将根据二级市场价格确定[119] - 未履行承诺需在指定媒体公开说明原因并道歉[119] - 公司实现盈利后高管可自年度报告披露次日起减持[119] - 离职高管仍需遵守盈利前不减持的承诺[119] - 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发行价时锁定期自动延长6个月[120][121] - 锁定期满后2年内减持价格不低于发行价[120][121] - 董事/监事/高管任职期间每年转让股份不超过持股总数25%[120][121] - 离职后半年内不转让股份且每年转让不超过持股总数25%[120][121] - 核心技术人员锁定期满后4年内每年减持不超过上市时持股总数25%[121] - 未盈利状态下自上市起3个完整会计年度内不减持首发前股份[120][121] - 自公司上市起12个月内及离职后6个月内不转让股份[120][121] - 减持比例可累积使用但仍需遵守其他承诺条款[121] - 股份变动需严格遵守《公司法》及上交所相关规定[120][121] - 未履行承诺需公开说明原因并道歉
天岳先进(688234) - 2025 Q2 - 季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