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环新能源(01735) - 2025 - 中期业绩

收入和利润表现 - 报告期间收益约为4,048.9百万港元,较上一期间约2,531.9百万港元增长59.9%[4] - 公司总收益从2024年上半年的25.32亿港元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40.49亿港元,增幅达60%[16][19] - 集团总收益为4,048.9百万港元,较上一期间2,531.9百万港元增加59.9%[41] - 报告期间总收益为4,048,901千港元,较上一期间2,531,889千港元增长59.9%[43] - 报告期间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为23.3百万港元,较上一期间约40.6百万港元下降42.6%[4] - 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溢利为40,619千港元,较上年同期的23,273千港元增长74.5%[6] - 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从40,619千港元降至23,273千港元,下降42.7%[24] - 报告期间纯利减少16.8%至50.0百万港元[48] - 报告期间除所得税前溢利为75.1百万港元,较上一期间51.2百万港元增长46.7%[5] - 除所得税前溢利从7510万港元下降至5120万港元,降幅达32%[19] - 非控股权益应占期内溢利为19,438千港元,较上年同期的26,766千港元下降27.4%[6] - 期内全面收益总额为15,158千港元,较上年同期的100,091千港元下降84.9%[6] - 分部溢利从7470万港元下降至5750万港元,降幅达23%[19] 每股盈利 - 报告期间每股基本及摊薄盈利约为0.55港仙,较上一期间约0.96港仙下降42.7%[4] - 每股基本及摊薄盈利为0.96港仙,较上年同期的0.55港仙增长74.5%[6] - 每股基本盈利从0.96港仙降至0.55港仙,下降42.7%[24] 成本和费用 - 报告期间融资成本为24.0百万港元,较上一期间30.2百万港元下降20.5%[5] - 报告期间行政及其他经营开支为81.2百万港元,较上一期间85.7百万港元下降5.3%[5] - 报告期间销售开支为7.3百万港元,较上一期间11.0百万港元下降33.7%[5] - 行政及其他经营开支增长9.3%至96.7百万港元[46] - 员工成本(包括董事酬金)从50,685千港元增至68,601千港元,增长35.3%[22] - 员工数量减少18.3%至952名,员工成本增长35.3%至68.6百万港元[53] 毛利和其他收益 - 报告期间毛利为86.4百万港元,较上一期间43.2百万港元增长100.0%[5] - 毛利同比增长100.1%至86.4百万港元,毛利率从1.7%提升至2.1%[44] - 报告期间其他收入净收益为144.4百万港元,较上一期间91.7百万港元增长57.5%[5] - 其他收入及净收益减少36.5%至91.7百万港元[45] - 政府补助从1.10亿港元减少至5440万港元,降幅达51%[16] 税务开支 - 报告期间所得税开支为1.1百万港元,较上一期间15.1百万港元下降92.5%[5] 业务分部收益表现 - 新能源及EPC业务收益从16.81亿港元大幅增长至33.11亿港元,增幅达97%[16][19] - 健康及医疗业务收益从4.00亿港元增长至6.92亿港元,增幅达73%[16][19] - 绿色建筑及建筑相关业务收益从4.09亿港元大幅下降至4280万港元,降幅达90%[16][19] - 智慧能源管理服务收益从3650万港元下降至360万港元,降幅达90%[16][19] - 餐饮供应链业务收益从510万港元降至零[16][19] - 新能源及EPC分部收益为3,310.6百万港元,占集团总收益81.8%,较上一期间1,681.4百万港元增长约96.9%[34][41] - 绿色建筑及建筑相关业务收益大幅下降至42.8百万港元,占集团总收益1.06%,较上一期间409.2百万港元减少约89.5%[35] - 健康及医疗分部收益增长至691.8百万港元,占集团总收益17.1%,较上一期间399.7百万港元增加约73.1%[37] - 智慧能源管理服务收益下降至3.63百万港元,较上一期间36.5百万港元减少约90.1%[36] - 餐饮供应链分部收益为零,较上一期间5.1百万港元完全终止[38] - 新能源及EPC业务收益达3,310,610千港元,同比增长97.0%[43] 业务分部溢利和资产 - 新能源及EPC分部溢利从7480万港元下降至5770万港元,降幅达23%[19] - 新能源分部资产从2,952,469千港元增至3,625,611千港元,增长22.8%[21] - 健康及医疗分部资产从3,107千港元大幅增至78,960千港元,增长2,442.5%[21] 资产状况 - 总资产为6,027,795千港元,较上年末的4,476,615千港元增长34.6%[7] - 流动资产为3,705,318千港元,较上年末的3,041,055千港元增长21.8%[7] - 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为2,813,741千港元,较上年末的1,743,307千港元增长61.4%[7] - 现金及银行结余为128,999千港元,较上年末的265,887千港元下降51.5%[7] - 综合资产总值从4,476,615千港元增至6,027,795千港元,增长34.6%[21] - 现金及银行结余减少51.5%至129.0百万港元[49] - 贸易应收款项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959,165千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897,801千港元,增幅约97.9%[26] - 应收票据从2024年12月31日的101,897千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417,347千港元,增幅约309.6%[26] - 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1,860,640千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2,935,945千港元,增幅约57.8%[26] - 账龄90天以上的贸易应收款项从2024年12月31日的38,608千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528,255千港元,增幅约1,268.0%[27] - 账龄0至30天的贸易应收款项从2024年12月31日的767,746千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230,626千港元,增幅约60.3%[27] - 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为67,980千港元,与去年同期67,598千港元基本持平[22] 负债状况 - 公司总负债从2024年12月31日的2,936,941千港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4,218,524千港元,增长43.6%[8] - 流动负债从2024年12月31日的2,615,015千港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3,512,995千港元,增长34.3%[8] - 非流动负债从2024年12月31日的321,926千港元大幅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705,529千港元,增长119.2%[8] - 借款总额(流动+非流动)从2024年12月31日的1,980,304千港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1,666,341千港元[8] - 租赁负债从2024年12月31日的11,589千港元大幅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656,463千港元[8] - 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从2024年12月31日的872,798千港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1,829,043千港元,增长109.5%[8] - 综合负债总额从2,936,941千港元增至4,218,524千港元,增长43.6%[21] - 未分配企业负债从155,083千港元增至1,092,470千港元,增长604.4%[21] - 贸易应付款项从2024年12月31日的799,335千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714,400千港元,增幅约114.5%[28] - 其他应付款项及费用从2024年12月31日的73,463千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14,643千港元,增幅约56.1%[28] - 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872,798千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829,043千港元,增幅约109.6%[28] - 贸易应付款项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799.335百万港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1,714.4百万港元,增幅约114.5%[31] - 集团贸易应付款项中90日以上账龄金额从50.144百万港元大幅增加至418.331百万港元[31] 权益和资本结构 - 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为1,299,139千港元,较上年末的1,116,756千港元增长16.3%[7] - 非控股权益为510,132千港元,较上年末的422,918千港元增长20.6%[7] - 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从2024年12月31日的1,861,600千港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2,514,800千港元,增长35.1%[8] - 流动资产净值从2024年12月31日的426,040千港元减少至2025年6月30日的192,323千港元,下降54.9%[8] - 权益及负债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4,476,615千港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6,027,795千港元,增长34.6%[8] - 资本负债比率从128.6%改善至92.1%[50] - 资本承担减少66.5%至282.5百万港元[54] 业务战略和项目 -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新能源及EPC、绿色建筑、智慧能源管理、健康医疗及餐饮供应链[10] - 集团已完成凤台县3GW光伏组件及6GW光伏电池项目,并计划建设三期7.5GW光伏电池及3.5GW组件项目[32] - 集团计划在宁夏市建设新一期6GW光伏电池及5GW光伏组件项目,预计2026年第二季度完成[40] 信贷和付款条款 - 公司授予客户的信贷期一般为7至270天[29] - 供应商授予公司的付款期通常为发票日期起计的7至270天[30] 公司治理和董事会 - 审核委员会由一名非执行董事及两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王文星先生担任主席[66] - 公司董事会包括两名执行董事、两名非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58] - 余竹云先生自2020年4月30日起同时担任董事会主席及行政总裁[58] - 自2025年7月14日起朱玉娟女士及李祥林博士获委任为提名委员会成员[60] - 自2025年7月14日起王文星先生被指定为首席独立非执行董事[60] - 公司执行董事为余竹云(主席兼行政总裁)及李梦琳[71] - 公司非执行董事为乔晓戈及朱玉娟[71] - 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为李祥林博士、王文星及周春生博士[71] 购股权计划和股份 - 公司已采纳购股权计划,可发行股份总数为422,400,000股,相当于全部已发行股本的10%[62] - 报告期间公司未购买、出售或赎回任何上市证券,且未持有任何库存股[63] - 购股权计划自2018年3月13日生效以来至2025年6月30日,未有任何购股权获授出、行使、注销或失效[62] - 报告期间公司确认维持上市规则规定的充足公众持股量[65] 股息政策 - 董事会不建议就报告期间派付中期股息[25] 财务报告合规 - 中期财务业绩已由审核委员会审阅及批准,认为符合适用会计准则及上市规则[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