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表现 - 总收益为4782.2万港元,同比下降56.3%[4] - 售后回租安排收益为2965万港元,同比下降68.4%[4] - 金融科技业务收益为1614.9万港元,同比增长19.5%[4] - 毛利为4079.9万港元,同比下降29.3%[5] - 期内溢利为2749.3万港元,同比增长4.7%[5] - 本公司持有人应占溢利为1983.8万港元,同比增长10.3%[5] - 期内溢利为港币26,261千元[6] - 比较期间期内溢利为港币27,493千元[6] - 公司总收益为47822千港元,其中售后回租安排业务收益29650千港元(占62.0%),物业租赁业务收益2023千港元(占4.2%),供应链管理及金融科技业务收益16149千港元(占33.8%)[19] - 除所得税前溢利为36998千港元[19] - 公司售后回租安排业务收益为9380.5万港元[20] - 公司金融科技业务收益为1351.3万港元[20] - 公司物业租赁业务收入为213.4万港元[20] - 公司分部收益总额为1.09452亿港元[20] - 公司税前溢利为3702.5万港元[20] - 售后回租安排收益为1245.1万港元,较去年同期772.6万港元增长61.1%[35] - 供应链管理及金融科技服务收益为562.1万港元,较去年同期555.2万港元增长1.2%[35] - 信贷融资安排利息收入为997万港元,较去年同期393.6万港元增长153.3%[35] - 收益同比下降56%至4782.2万港元(2024年同期:1.09452亿港元)[48][49][50] - 公司持有人应占溢利同比增长10%至1983.8万港元(2024年同期:1798.1万港元)[48][49] - 每股基本盈利0.50港仙,同比增长11%(2024年同期:0.45港仙)[48][49] - 售后回租业务收益减少68%至约2965万港元(对比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9380.5万港元)[58] - 供应链管理及金融科技业务收益增至约1614.9万港元(对比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1351.3万港元)[60] - 物业租赁业务收益减少至约202.3万港元(对比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213.4万港元)[62] 成本和费用 - 所得税开支为950.5万港元,同比下降11.7%[5] - 融资成本为32.6万港元,同比下降44.1%[5] - 中央行政成本为9868千港元[19] - 融资成本为326千港元[19] - 期内溢利数据未直接披露具体数值,但显示已扣除雇员福利开支2083.1万港元[24] - 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开支为18.2万港元[24] - 无形资产摊销开支为147.2万港元[24] - 使用权资产折旧开支为186.3万港元[24] - 融资成本总额为32.6万港元,其中关联方贷款利息支出21.7万港元[25] - 所得税开支为950.5万港元,其中中国企业所得税957.7万港元[26] - 信息技术服务开支为129.8万港元,去年同期为零[35] - 管理费开支为23.6万港元,较去年同期18.7万港元增长26.2%[35] - 行政开支轻微增加至约2519.8万港元,同比增长1%,整体保持稳定[52] - 主要管理人员薪酬总额为3,244千港元(2025年未经审核)[34] - 工资、薪金及其他福利为2,909千港元(2025年未经审核)[34] - 退休福利计划供款为335千港元(2025年未经审核)[34] 资产和负债变动 - 总资产为1,863,590千港元,较2024年12月31日(1,868,022千港元)基本持平[7] - 投资物业为92,501千港元,较2024年末(99,758千港元)下降7.3%[7] - 售后回租安排之应收款项(非流动资产)为648,501千港元,较2024年末(358,308千港元)大幅增长81.0%[7]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30,152千港元,较2024年末(282,810千港元)增长16.7%[7] - 信贷融资安排之应收款项为492,955千港元,较2024年末(377,580千港元)增长30.6%[7] - 于联营公司之权益为89,707千港元,较2024年末(86,337千港元)增长3.9%[7] - 无形资产为75,010千港元,较2024年末(74,769千港元)基本持平[7] - 售后回租安排之应收款项(流动资产)为112,860千港元,较2024年末(566,938千港元)大幅下降80.1%[7] - 非流动资产总额为909,294千港元,较2024年末(624,742千港元)增长45.6%[7] - 流动资产总额为954,296千港元,较2024年末(1,243,280千港元)下降23.2%[7] - 公司总权益从2024年12月31日的1,731,044千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758,760千港元[8] - 公司总负债从2024年12月31日的136,978千港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04,830千港元[8] - 流动负债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84,217千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15,229千港元[8] - 非流动负债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21,749千港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20,613千港元[8] - 公司股本从2024年12月31日的39,577千港元微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39,539千港元[8] - 公司储备从2024年12月31日的1,355,335千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383,558千港元[8] - 其他应付款项及应计费用从2024年12月31日的77,341千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00,360千港元[8] - 即期税项负债从2024年12月31日的8,914千港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3,220千港元[8] - 租赁负债从2024年12月31日的4,172千港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3,652千港元[8] - 递延税项负债从2024年12月31日的3,577千港元微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3,585千港元[8] - 公司售后回租业务分部资产为9.86216亿港元[21] - 公司供应链及金融科技业务分部资产为9630.7万港元[21] - 公司物业租赁业务分部资产为9419.1万港元[21] - 公司综合资产总额为18.6359亿港元[21] - 售后回租安排下应收款项总额从761,361千港元增至925,246千港元,增长21.5%[28][29][30] - 流动应收款项从112,860千港元增至566,938千港元,增长402.2%[28] - 非流动应收款项从648,501千港元降至358,308千港元,减少44.8%[28] - 一年内到期应收款项从566,938千港元降至112,860千港元,减少80.1%[28] - 一至两年到期应收款项从84,655千港元增至252,181千港元,增长197.8%[28] - 两至三年到期应收款项从199,569千港元增至301,436千港元,增长51.0%[28] - 应收款项减值亏损拨备从49,793千港元增至66,804千港元,增长34.2%[29] - 应收贸易账款从2,752千港元降至2,194千港元,减少20.3%[31] - 售后回租业务应收款项账面总值达4.102亿港元,较去年末3.983亿港元增长3.0%[37] - 信贷融资安排应收款项达4.93亿港元,较去年末3.776亿港元增长30.6%[42] - 应收信贷融资利息达1131万港元,较去年末62.8万港元激增1701.6%[42] - 总现金增长17%至3.30152亿港元(2024年12月31日:2.8281亿港元)[48] - 总负债下降23%至1.0483亿港元(2024年12月31日:1.36978亿港元)[48] - 关联人士贷款余额1652.5万港元,年利率2.48%-2.76%[43] - 关联公司活期存款2.08731亿港元,年利率1.35%[44] - 银行结存100%由政府相关金融机构持有[45] - 流动比率上升54个百分点至1133%(2024年12月31日:1079%)[48] - 售后回租安排下应收款项总额的95%来自三大客户,其中两位为关联人士(2024年12月31日:62%)[56] - 北京恩吉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为最大应收款项客户,金额达3.23008亿港元,占比42%[57] - 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应收款项金额为3.05322亿港元,占比40%,为关联人士[57] - 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应收款项金额为1.01134亿港元,占比13%,为关联人士[57] -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应收款项金额为376.3万港元,占比1%,为关联人士[57] - 独立个人客户应收款项金额为2813.4万港元,占比4%[57]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至330,152,000港元,较2024年底增长16.7%(282,810,000港元)[66] - 总借款为16,525,000港元,较2024年底微增1.5%(16,274,000港元)[66] - 流动比率提升至1,133%,较2024年底的1,079%上升5.0个百分点[65] - 总权益达1,758,760,000港元,较2024年底增长1.6%(1,731,044,000港元)[65] - 汇率变动导致权益增加18,796,000港元[67] - 子公司出售应收账款,代价不超过人民币300百万元(约318.03百万港元)[68] - 应付贸易账款为1783千港元(未经审核)[32] - 应付贸易账款账龄全部在30日内[32] 业务分部表现 - 分部业绩总额35730千港元,其中售后回租安排业务贡献38525千港元,物业租赁业务亏损6494千港元,供应链管理及金融科技业务贡献3699千港元[19] - 公司经营分部包括售后回租安排业务、物业租赁业务以及供应链管理及金融科技业务三个部分[17] - 公司分部业绩总额为4309万港元[20] - 售后回租业务分部业绩录得溢利约3852.5万港元(对比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3921.9万港元)[58] - 供应链管理及金融科技业务分部业绩录得溢利约369.9万港元(对比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413.5万港元)[60] - 物业租赁业务分部录得亏损约649.4万港元(对比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亏损约26.4万港元)[62] 其他财务数据 - 金融资产减值亏损拨回1772.7万港元,同比实现扭亏[5] - 投资物业公允价值变动亏损845.2万港元,同比扩大261%[5] - 期内全面收益总额为港币14,331千元[6] - 货币换算差额为港币-9,957千元[6] - 使用权权益法分摊之货币换算差额为港币-1,973千元[6] - 本公司持有人应占全面收益为港币7,553千元[6] - 非控股权益应占全面收益为港币6,778千元[6] - 每股基本及摊薄盈利为港币0.50仙[6] - 比较期间货币换算差额为港币23,808千元[6] - 比较期间全面收益总额为港币53,317千元[6] - 其他收入为10108千港元[19] - 应占一间联营公司溢利为1354千港元[19] - 利息收入总额为525.3万港元,其中来自关联方贷款及融资安排利息收入为393.6万港元[22] - 银行存款利息收入为18.4万港元,较上年同期59.3万港元大幅下降[22] - 来自关联方存款服务利息收入为86.4万港元[22] - 应收定息款项年利率维持在5.0%至5.5%区间[31] - 所有售后回租应收款项均未逾期[28] - 存款服务利息收入为86.4万港元,较去年同期29.4万港元增长194.0%[35] - 其他收入显著增加至约1109.4万港元,同比增长111%,主要来自关联人士信贷融资安排收入增加[51] - 应占联营公司溢利约为135.4万港元,较去年同期255.6万港元下降47%[52] - 物业租赁业务投资物业公允价值下降约845.2万港元(对比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下降234.1万港元)[62] - 经营活动产生净现金流入49,503,000港元[66] - 雇员数量减少至61名,较2024年底减少3.2%(63名)[72] - 无新增借款、资产抵押、重大或然负债及外汇风险[66][69][70][71] 公司股本和股份变动 - 法定股本为100亿股,金额10,000千港元[32] - 于2024年6月30日已发行股份为3,972,575,703股,金额39,726千港元[32] - 于2025年6月30日已发行股份为3,953,938,703股,金额39,539千港元[32]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回购903,000股股份,现金代价总额99千港元[32] - 所有回购股份均已注销[33] - 公司回购903,000股股份,总代价98,595港元[73] 会计政策和审计 - 公司采纳香港财务报告会计准则修订,包括香港会计准则第21号之修订缺乏可兑换性[14] - 会计政策与上一财政年度及中期报告期间一致,仅新增部分修订准则及诠释[13] - 信永中和(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已审阅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未经审核中期简明综合财务资料[77] - 审阅工作依据香港审阅委聘准则第2410号执行[77] 管理层讨论和业务策略 - 公司重点发展能源管理和节能改造(EMC)项目融资租赁服务以响应国家双碳政策[59] - 供应链金融业务聚焦钢铁产业链电子债权凭证(首钢京票)及区块链技术应用[60] - 公司将持续优化供应链金融平台智能化建设并探索与DeepSeek的技术融合[61] - 与首钢集团签订20亿元人民币授信协议,期限三年[36]
首惠产业金融(00730) - 2025 - 中期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