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亚洲金融(00662) - 2025 - 中期财报
亚洲金融亚洲金融(HK:00662)2025-09-08 16:31

财务业绩:股东应占溢利 - 2025年上半年股东应占溢利为港币4.234亿元,同比增长17.1%[6] - 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港币4.234亿元,同比增长17.1%[32] - 期内溢利港币4.233亿元,同比增长17.1%(2024年同期:港币3.614亿元)[39] - 公司期内溢利同比增长17.1%,从2024年上半年的36.14亿港元增至42.34亿港元[55] - 公司除税前溢利增长15.1%,从2024年上半年的40.57亿港元增至46.69亿港元[55] 财务业绩:每股指标与股息 - 每股中期股息为港币6.5仙,同比增长18.2%[32][34] - 公司拟派中期股息每股6.5港仙,较2024年同期的5.5港仙增长18.2%[63] - 公司每股基本盈利为0.458港元(2024年同期:0.389港元),基于加权平均股数9.25亿股计算[64] - 公司拟派2024年中期股息港币51,038千元[47] 财务业绩:保险业务 - 保险业务保持稳健业绩[6] - 亚洲保险有限公司2025年上半年录得溢利港币2.974亿元,同比增长19.4%[13] - 亚洲保险的保险收益同比下降11.6%,保险服务业绩仅微跌3.2%[13][14] - 公司保险分部业绩增长10.1%,从26.49亿港元增至29.17亿港元;公司分部业绩增长62.1%,从7.43亿港元增至12.05亿港元[55] - 保险收益为港币14.52亿元,同比下降11.6%(2024年同期:港币16.42亿元)[38] - 公司一般保险合约占保险收益总额99%[106] 财务业绩:投资收入 - 股票买卖投资按年增长对盈利作出重大支持[6] - 亚洲保险投资实现已变现及未变现收益,合营公司保持稳定盈利[15] - 股票买卖投资表现强劲,价值型股票、投资级固定收益债券及另类投资均实现收益增长[18] - 投资未变现盈利港币1.48亿元,同比增长36.9%(2024年同期:港币1.08亿元)[38] - 公司通过损益以反映公平价值的金融资产未变现盈利净额大幅增长37.0%,从10.81亿港元增至14.80亿港元[60] - 公司股息收入总额增长44.6%,从7.49亿港元增至10.83亿港元,其中非上市投资股息收入增长100.8%[60] - 公司利息收入为8.16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8.81亿港元下降7.3%[60] 资产与投资:金融资产 - 两项主要股票投资:人保寿险公平价值港币30.05亿元(占集团资产总值18.0%),康民医院公平价值港币12.88亿元(占集团资产总值7.7%)[23] - 公司持有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5%股份[17] - 公司持有康民医院4.8%股权,其股价按泰铢计下跌30.1%,按港币计下跌25.5%[19] - 公司持有BBL Asset Management Company Limited 10%股份,该公司定时派发可观股息[20] - 指定为通过其他全面收益以反映公平价值之股本投资从548.2亿港元降至519.5亿港元,减少28.7亿港元(约-5.2%)[43] - 通过损益以反映公平价值之金融资产从274.6亿港元增至305.9亿港元,增长31.3亿港元(约11.4%)[43] - 公司按摊销成本列账并持作收取的债务证券投资组合增长5.7%,从158.66亿港元增至167.76亿港元[65] - 按摊销成本列账并持作收取的债务证券总额为16.78亿港元(2025年6月30日)和15.87亿港元(2024年12月31日),其中一年内到期的部分分别为4.06亿港元(24.2%)和2.98亿港元(18.8%)[68] - 指定为通过其他全面收益以反映公平价值的股本投资总额为51.95亿港元(2025年6月30日)和54.82亿港元(2024年12月31日),期内亏损2.89亿港元[69][70] - 通过损益以反映公平价值的金融资产总额为30.59亿港元(2025年6月30日)和27.46亿港元(2024年12月31日),增长11.4%[73] - 非上市股本投资中,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占比最大,达30.05亿港元(2025年6月30日)[69] - 通过损益以反映公平价值的金融资产中,公司实体占比最高,达25.12亿港元(2025年6月30日)[74] 资产与投资:现金与抵押 - 现金及银行结余为港币26.67亿元(2024年末:港币25.22亿元)[26] - 现金及银行结余从252.2亿港元增至266.7亿港元,增加14.4亿港元(约5.7%)[43] - 现金及银行结余以及抵押存款总额为30.32亿港元(2025年6月30日)和28.67亿港元(2024年12月31日),其中定期存款占21.67亿港元[75] - 抵押资产账面价值为港币1.287亿元(2024年末:港币1.115亿元)[29] - 公司抵押了1.11亿港元的上市债务证券和1721.4万港元的银行结余给再保险公司[68] 资产与投资:其他资产与负债 - 公司总资产从2024年12月31日的16,333.6亿港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16,731.8亿港元,增幅为398.2亿港元(约2.4%)[43] - 公司总资产从2024年底的1633.36亿港元增长至1673.18亿港元,增幅2.4%[56] - 保险合约负债从389.1亿港元增至422.7亿港元,增长33.6亿港元(约8.6%)[43] - 分保合约资产从122.5亿港元增至143.2亿港元,增长20.7亿港元(约16.9%)[43] - 于联营公司之权益从857.2亿港元增至891.0亿港元,增长33.8亿港元(约3.9%)[43] - 公司股东应占权益总额从1,167.8亿港元增至1,174.2亿港元,增长6.4亿港元(约0.5%)[43] - 储备从1,067.0亿港元增至1,075.7亿港元,增加8.7亿港元(约0.8%)[43][45] - 其他资产从3.99亿港元下降至2.55亿港元,减少36.0%[71] 现金流量 - 公司经营业务所用现金流量净额为港币-109,899千元[49] - 公司投资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为港币88,840千元[49] - 公司融资活动所用现金流量净额为港币-86,413千元[50] - 公司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减少净额为港币-107,472千元[50] - 公司期末现金及等同现金项目为港币1,071,301千元[50] - 公司已付股息为港币-83,194千元[50] 投资策略与市场表现 - 降低对美国市场依赖,分散投资中国、日本及欧洲等其他主要地区[6] - 欧洲市场受益于欧元复苏及投资者情绪改善[6] - 恒生中国企业(H股)指数攀升19%,恒生指数飙升20%[8] -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升3.6%,日本日经225股票平均指数上涨1.5%,MSCI欧洲指数攀升6.5%[8]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5年全球增长为2.8%[8] - 中国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测为4%,香港为1.5%,美国为1.8%,欧盟为1.2%[8] - 公司上市投资主要分布于香港、美国及泰国证券交易所[110] 业务运营:房地产项目 - 上海房地产项目占集团总资产3.9%,嘉定区项目期内无额外销售额[21] - 青浦区项目包含468个单位,计划年底前完成交付[21] 业务运营:合资与联营 - 合资公司及联营公司提供可靠贡献[6] - 澳门新系统成功推行,简化流程并有助于把握新机遇[15] - 公司授予联营公司的贷款及垫款期末总结存从2024年底的259.390百万港元微增至2025年6月底的259.803百万港元[84] 业务运营:再保险与分保 - 公司分出保费从2024年上半年的92.502百万港元大幅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223.302百万港元,增长141.4%[84] - 公司已收佣金收入从2024年上半年的42.038百万港元大幅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123.788百万港元,增长194.5%[84] 资本管理与风险 - 集团无银行贷款及无重大或然负债[27][30] - 公司于2024年7月1日实施风险为本资本制度以符合香港保险业监管局要求[98] - 公司资本基础在任何时候均不少于规定资本金额、最低资本金额或2000万港元[98] - 最低资本金额规定为规定资本金额的50%[98] - 公司于2025年6月30日无流动负债净额[100] - 公司完全符合香港保险业条例第10条外部资本规定[100] - 规定资本金额通过汇总市场风险、一般保险风险、交易对手违约等风险模块计算[99] - 单一灾难性事件最高风险限额为净额基准下全资附属公司亚洲保险有限公司股东权益不足5%[108] - 对单一分保人风险估计不超过全资附属公司亚洲保险有限公司股东权益5%[108] 公平价值计量与敏感度分析 - 缺乏市场流通性折让增加或减少20%将导致非上市股本及基金投资的公平价值减少或增加302.080百万港元[88] - 市盈率倍数增加或减少15%将导致非上市股本及基金投资的公平价值增加或减少31.650百万港元[88] - 价格与内含价值倍数增加或减少15%将导致非上市股本及基金投资的公平价值增加或减少450.750百万港元[88] - 第三级金融资产公平价值对缺乏市场流通性折让敏感度极高:折让增加20%导致价值减少29.283亿港元[89] - 价格与内含价值倍数敏感度最大:倍数增加15%导致公平价值增加43.95亿港元[89] - 企业价值与盈利倍数范围17.1-32.71 倍数增加10%导致价值增加953.2万港元[89] - 市盈率倍数范围8.51-18.83 倍数增加15%导致价值变动3180万港元[89] - 2025年6月30日第三级金融资产总额达39.341亿港元 占公平价值计量总额47.7%[91] - 通过损益反映公平价值的第三级金融资产半年增长36.8%:从3.6695亿港元增至5.0179亿港元[92] - 通过其他全面收益反映的第三级股本投资半年增长2.9%:从33.347亿港元增至34.323亿港元[92] - 2025年上半年第三级金融资产购买总额1.169亿港元 其中通过损益反映类别占98.3%[92] - 2025年6月30日第一级金融资产占比32.4% 较2024年末30.8%有所提升[91] - 第二级金融资产占比从2024年末24.2%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20.0%[91]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公司董事及行政總裁陳智思持有580,742,392股普通股,佔已發行股本62.83%[113] - 主要股東Cosmos Investments Inc.持有569,999,712股普通股,佔已發行股本61.66%[116] - 股東Bangkok Bank Public Company Limited持有89,988,236股普通股,佔已發行股本9.74%[116] - 股東Sompo Holdings, Inc.及其全資附屬公司Sompo Japan Insurance Inc.各持有91,759,753股普通股,各佔已發行股本9.93%[116][118] - 股東Aioi Nissay Dowa Insurance Company, Limited持有52,550,175股普通股,佔已發行股本5.68%[116] - 公司附屬公司於2025年4月至6月期間以總額203.6萬港元購回508,000股普通股,每股價格區間為3.86-4.10港元[119] - 公司股本为9.24亿港元,期内回购并注销38万股,回购总代价204万港元[76][77] 董事袍金与酬金 - 公司董事會主席袍金自2025年1月1日起調整為每年80,000港元(2024年為100,000港元)[121] - 公司審核委員會主席酬金維持每年40,000港元(與2024年一致)[121] - 亞洲保險董事會主席袍金自2025年1月1日起調整為每年80,000港元(2024年為60,000港元)[123] - 亞洲保險審核委員會主席酬金自2025年1月1日起調整為每年40,000港元(2024年為20,000港元)[123] - 亚洲保险薪酬委员会主席年度酬金为30000港元[124] - 亚洲保险薪酬委员会成员年度酬金为30000港元[124] - 陈智思先生2025年度董事袍金总额为160000港元(公司80000港元,亚洲保险80000港元)[129] - 王觉豪先生2025年度亚洲保险董事袍金为80000港元[129] - 欧阳杞浚先生、颜文玲女士与李律仁先生2025年度董事袍金及酬金总额为300000港元(亚洲保险董事袍金80000港元,董事委员会酬金190000港元,新董事委员会酬金30000港元)[129] - 新董事委员会酬金将按2025年3月26日至12月31日服务期比例计算[129] 企业管治架构 - 公司主席与总裁职位由陈智思先生一人兼任,偏离企业管治守则C.2.1规定[130] - 董事会认为主席兼总裁架构不会损害权力平衡,并有非执行董事制衡[130] - 董事会相信陈智思先生的领导能为集团提供稳定性和高效战略规划[131] - 董事会将不时检讨主席兼总裁架构并在适当时调整[131] 关联方交易 - 公司存放于董事及主要管理人员之联系企业及人士的存款从2024年底的439.781百万港元增至2025年6月底的709.360百万港元,增长61.3%[82] - 公司从董事及主要管理人员之联系企业及人士获得的利息收入从2024年上半年的16.969百万港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8.645百万港元,下降49.1%[82] - 公司从董事及主要管理人员之联系企业及人士获得的承保保费毛额从2024年上半年的6.814百万港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4.621百万港元,下降32.2%[82] - 公司向董事及主要管理人员支付的薪金及其他短期雇员福利从2024年上半年的6.834百万港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7.138百万港元,增长4.4%[82] 其他财务数据 - 雇员总数386人,较2024年末增加12人[31] - 拟派股息从8.3亿港元降至6.0亿港元,减少2.3亿港元(约-27.7%)[43][45] - 公司期内溢利为港币929,296千元[47] - 公司股本投资公平价值变动(除税后)为港币-510,339千元[47] - 公司境外业务汇兑折算差额为港币-38,928千元[47] - 经营租赁未来最低应收款项为382.3万港元(2025年6月30日)和710.1万港元(2024年12月31日)[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