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龙蟠科技(02465) - 2025 - 中期财报
龙蟠科技龙蟠科技(HK:02465)2025-09-19 16:47

上市与股权结构 - 公司A股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603906)[11] - 公司H股于香港联交所上市(股份代号:2465)[11] - 公司H股于2024年10月30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15] - 公司直接非全资子公司龙蟠时代由公司持股70%,宜春时代持股30%[15] - 公司直接非全资子公司常州锂源由宁德时代通过其全资子公司间接控制5.91%股权[11] - 公司间接非全资子公司LBM New Energy由常州锂源全资拥有[13] - 完成LG认购后公司持有常州锂源66.42%股权[105] - 常州锂源持有LBM New Energy 56.04%股权[105] - LBM New Energy及其新加坡子公司共同持有PT LBM 80%股权[105] - 公司控股股东包括石俊峰先生、朱香兰女士、龙蟠国际及南京贝利[11] - 龙蟠国际由石俊峰先生拥有90%及由朱香兰女士拥有10%[15] - 石先生直接持有A股212,662,195股,占A股总数37.63%,占公司总股本31.04%[122] - 石先生通过受控法团持有A股1,901,208股,占A股总数0.34%,占公司总股本0.28%[122] - 石先生配偶朱女士持有A股23,618,649股,占A股总数4.18%,占公司总股本3.45%[122] - 石先生被视同持有公司库存股份2,082,400股A股,占A股总数0.37%,占公司总股本0.30%[122][126] - 石先生质押56,800,000股A股作为担保,占其直接持股的26.7%[126] - 石先生通过常州优贝利等渠道持有相联法团常州锂源合计70.91%权益[127][128] - 沈志勇先生持有相联法团常州锂源2.25%权益[127][128] - 薛杰先生持有相联法团常州锂源0.9%权益[127][128] - 公司总股本为685,078,903股,其中A股565,078,903股,H股120,000,000股[126] - 中诚信托有限公司持有20,000,000股H股,占H股总数16.67%,占总股本2.92%[130] - 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有20,000,000股H股,占H股总数16.67%,占总股本2.92%[130] - 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由中诚信托有限公司拥有40%股权[13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已发行A股总数565,078,903股,H股总数120,000,000股[131] - 公司总股本数为685,078,903股(未计入2023年股票期权计划授出的购股权)[132] 公司地址 - 公司注册办事处及总部位于中国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恒通大道6号[6] - 公司香港主要营业地点位于香港湾仔皇后大道东183号合和中心46楼[6] 收入与利润(同比环比) -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3621.88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3568.61亿元增长1.49%[20]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人民币36.219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人民币35.686亿元增长1.5%[40] - 公司收入为362.1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144] - 公司总收入为36.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179] - 期内亏损为人民币10.91亿元,较2024年同期亏损26.16亿元收窄58.29%[20] - 期内亏损收窄至人民币109.1百万元,对比去年同期亏损人民币261.6百万元[59] - 公司期内亏损为10.911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58.3%[144] - 公司净亏损109百万元同比减少58.4%[161] - 公司期内亏损总额为人民币2.616亿元,其中母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为人民币2.192亿元[154] - 母公司普通权益持有人应占期内亏损为8419.4万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亏损2.1923亿元人民币大幅收窄61.6%[199][20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人民币8.42亿元[23] - 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人民币0.12元,同比减少69.2%[144] - 用于计算每股基本盈利的加权平均股数为6.663亿股,较去年同期5.63亿股增加18.4%[197][200] - 每股基本亏损金额为0.126元人民币(8419.4万元人民币 / 6.663亿股)[199][200] - 因计入摊薄潜在普通股会反摊薄,未计算每股摊薄亏损[198]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销售成本减少3.2%至人民币3,120.7百万元,主要因原材料价格下降[47] - 售出存货成本为31.2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2%[186] - 毛利增长45.7%至人民币501.2百万元,因LFP正极材料业务亏损减少[48] - 其他收入及收益减少27.7%至人民币96.9百万元,主因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亏损[49] - 金融资产减值亏损人民币11.1百万元,对比去年同期拨回人民币30.5百万元[50] - 销售及经销开支减少13.8%至人民币69.6百万元,因业务推广费用降低[51] - 研发开支减少7.3%至人民币190.1百万元,因公司精简研发工作[53] - 公司研发开支为19.00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3%[144] - 财务成本增加8.2%至人民币141.1百万元,因新增银行贷款利息[57] - 财务成本为人民币1.411亿元,较上年同期人民币1.304亿元增加8%[156] - 财务成本增长至1.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2%[188] - 所得税开支为1175.4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2.4%[189] - 政府补助收入为8091.4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3.8%[183] - 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费用为人民币3.544亿元,较上年同期人民币2.495亿元增加42%[156] - 存货撇减至可变现净值为人民币6678万元,与上年同期人民币6949万元基本持平[156] 各业务线表现 - LFP正极材料收入为人民币23.136亿元,同比下降6.5%,占总收入63.9%[41][44] -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收入23.1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5%[179] - 车用精细化学品收入为人民币9.815亿元,同比增长1.8%,占总收入27.1%[41][46] - 车用精细化学品业务收入9.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179] - 碳酸锂产品收入为人民币2.86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71.7%,占总收入7.9%[41][46] - 加工收入大幅增长至2.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71.8%[179] - 冷却液收入为人民币2.743亿元,占总收入7.6%[41] - 车用及工业润滑油收入为人民币3.785亿元,占总收入10.4%[41] - 柴油发动机尾气处理液收入为人民币2.558亿元,占总收入7.1%[41] - 分部总收入4,616.7百万元其中外部客户收入3,621.9百万元[173] - 车用精细化学品业务分部盈利124.1百万元[173] -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分部亏损185.8百万元[173] - 分部业绩显示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亏损2.94亿元人民币[176] - 客户A收入占比最高,为9.5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4.5%[179] 各地区表现 -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海外产能布局加速,印尼一期3万吨项目已于2025年批量生产,二期9万吨项目正在建设中[24] - 公司与LG签订26万吨长期供货协议,并新增Blue Oval及Eve Energy马来西亚公司等海外客户[23] - 印度尼西亚附属公司适用所得税率为22%,部分公司获豁免或享受0%优惠税率[195] 研发与创新 - 研发投入持续加强,截至报告期末拥有授权有效专利474项,其中发明专利138项[27] - 推出多款差异化正极材料产品包括"锂能1号"、"锰锂1号"、"铁锂1号快充王"等创新产品[28] - 固态电池前驱体D392产品通过元素掺杂和结构调节优化,解决正极材料开裂和高温分解问题[28] 融资与资金活动 - 公司完成2000万股新H股配售,募集资金净额约1.20亿港币[32] - 公司为控股子公司LBM New Energy引入投资人筹集资金2亿美元[32] - 公司为三级控股子公司锂源(印尼)增资扩股引入投资人筹集资金1597.091112万美元[32] -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495.0百万港元,总额约550.0百万港元[93] -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中40.0%(198.0百万港元)将用于支付印度尼西亚二期工厂部分开支[93] -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中20.0%(99.0百万港元)将用于工厂建设开支,预计2025年底前完成[93] -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中20.0%(99.0百万港元)将用于购买及安装主要生产机器及设备,预计2025年底前完成[93] -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中40.0%(198.0百万港元)将用于湖北省襄阳工厂的新LMFP生产线,预计2025年底前完成[93] -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中10.0%(49.5百万港元)已用于偿还计息银行借款(南京银行32.7百万港元,农业银行16.8百万港元)[9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已动用95.0百万港元,未动用400.0百万港元[93] - 配售事项完成,发行20,000,000股新H股,配售价每股6.00港元,所得款项净额约116.89百万港元[96][97] - 配售所得款项净额中34.22%(40.00百万港元)将用于偿还集团未偿还债务(中国工商银行人民币100百万元贷款)[97][102] - 配售所得款项净额中17.11%(20.00百万港元)将用于低电导率冷却液的产线改造,预计2025年底前完成[97] - 公司向常州锂源增资人民币3.697056亿元,持股比例从64.03%增至66.42%[89] - 发行子公司优先股获得款项人民币14.34亿元[158] - 公司新增银行借款人民币32.984亿元,同时偿还银行及其他借款人民币26.405亿元[158] - 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入人民币18.457亿元,主要来自新增银行借款人民币32.984亿元[158] - 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额仅为人民币606.8万元,较上年同期人民币6484.4万元大幅下降[156] - 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人民币16.954亿元,主要用于购买金融资产及物业设备[158]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末余额为人民币26.639亿元,较期初增加人民币1.563亿元[158]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66.3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1%[147] - 资本开支从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的人民币5.625亿元增加169.47%至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人民币15.1578亿元[79] - 未到期理财产品本金总额为人民币12.204亿元,占公司总资产的6.84%[90] 资产与负债 - 总资产达人民币1784.45亿元,较2024年末的1605.52亿元增长11.15%[20] - 公司总资产为176.84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1%[147][149] - 流动负债增至人民币1042.20亿元,较2024年末的864.55亿元增长20.55%[20] - 公司净流动负债为124.738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13.8%[147] - 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1,247百万元较上年1,447百万元改善13.8%[161] - 存货减少4.7%至人民币1,327.6百万元,因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下降[60] - 总负债资产比率升至78.4%,流动比率稳定在0.8倍[70] - 杠杆比率从2024年12月31日的299.09%上升至2025年6月30日的363.12%[75] - 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为人民币952.68亿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888.33亿元增加7.2%[76] - 公司总借款为952.6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147][149] - 银行授信总额为人民币1051.519亿元,其中已动用人民币893.438亿元[76] - 租赁负债从人民币8.716亿元减少至人民币8.368亿元[78] - 可转换优先股负债1,431百万元预计通过上市转股清偿[161] - 公司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为310.04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2%[149] - 公司非控股权益为75.26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1.8%[149] - 质押资产包括物业、厂房及设备人民币11.343亿元和使用权资产人民币5760万元[84] - 质押银行存款人民币1.928亿元作为应付票据抵押品[84] 员工与激励 - 员工总数从2024年6月30日的4354名减少至2025年6月30日的3953名,员工总成本为人民币3.243亿元[82] - 公司为员工参加社会保障计划,包括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135] - 公司采纳2023年购股权计划激励员工,授予股份奖励或购股权[135] - 2023年股票期权计划授权上限为5,295,000份A股期权[11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尚未行使A股期权2,375,000份[114] - 未行使期权占已发行股份总数0.35%[114][118] - 报告期间注销2,920,000份A股期权[118] - 董事秦建持有未行使期权90,000份[118] - 董事吕振亚持有未行使期权95,000份[118] - 董事沈志勇持有未行使期权345,000份[118] - 2023年股票期权计划下可供授予的购股权数目为零,报告期内无授予任何购股权及奖励[120] 公司治理 - 石俊峰同时担任董事会主席及总经理,偏离企业管治守则第C.2.1条[136] - 审计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耿成轩担任主席[141] - 审计委员会已审阅集团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报告及未经审核中期业绩[141] - 公司未宣派也未计划宣派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股息[196] 其他财务数据 - 财务成本141.1百万元显著影响整体盈利[173] - 税前亏损97.4百万元[173] - 未分配其他收入96.9百万元部分抵消亏损[173] - 联营公司业绩亏损8.9百万元[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