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深圳控股(00604) - 2025 - 中期财报
深圳控股深圳控股(HK:00604)2025-09-24 16:39

收入和利润表现 - 营业收入103.5亿港元同比上涨175%[5]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额为103.5亿港元,同比增长175%[23] - 公司收益为103.5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175.5%[60] - 总收益增长至103.50亿港元,同比增长175.6%[107][109][112]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经营溢利为7.0亿港元,股东应占亏损为26.2亿港元[23] - 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26.2亿港元[5] - 公司2025年上半年中期亏损26.18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1.01亿港元亏损扩大138%[67][69] - 公司中期亏损为25.07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亏损扩大119.6%[60] - 本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为26.18亿港元,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29.42港仙[60] - 除所得税前亏损扩大至19.07亿港元,同比增长101.6%[107][109] - 公司股东应占亏损为2,618.042百万港元,同比增长137.8%[123] - 公司剔除公允价值变动等影响后股东应占亏损为4.9亿港元[23] 成本和费用 - 毛利17.7亿港元同比上涨63%但毛利率17%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5]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毛利为17.7亿港元,整体毛利率为17.1%[23] - 开发结转收入约74.6亿港元同比大幅上涨633%但开发毛利率14%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6]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销售毛利率为13.8%,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24] - 已售物业及存货成本大幅增至66.03亿港元,同比增长929.8%[113] - 管理费用较去年同期下降18%[11] - 行政开支同比下降18%节约费用约1.1亿港元[52] - 存货减值计提约1.9亿港元导致其他开支同比上升113%至3.4亿港元[53] - 开发建设服务成本为1.106亿港元,同比增长58.1%[170] 各业务线收入表现 - 地产签约销售额约68亿元人民币约74亿港元同比上涨10%[6]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物业结转销售收入为68.8亿元人民币(约74.6亿港元),同比增长633%[24] - 物业发展收益大幅增至74.64亿港元,同比增长633.4%[107][109][112]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合同销售金额为68.1亿元人民币(约73.9亿港元),同比增长10%[27] - 投资物业收入约6.5亿港元整体出租率保持90%[7]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物业投资收入约6.5亿港元,毛利率70.1%,投资物业总面积173.4万平方米,公允价值335.0亿港元,整体出租率90%[39] - 物业投资租金收入下降至6.47亿港元,同比减少4.3%[107][109][112] - 物业管理收入约15.9亿港元同比上涨8%[8]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物业管理业务收入约15.9亿港元,同比增长8%,毛利率15.0%,在管面积约10,240万平方米,第三方项目占比81%[40] - 酒店运营收入约2.1亿港元同比增长3%[9] - 公司2025年上半年酒店经营收入约2.1亿港元,同比增长3%,毛利率22.9%,同比上升8.7个百分点[43] - 晶华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上涨27%和106%[10] - 先进制造业务收入2.3亿港元同比增长27%毛利率26.2%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45] - 现代农业业务收入1.4亿港元同比增长108%毛利率3.1%同比上升5.2个百分点[46] 各地区及项目表现 - 粤港澳大湾区项目占合同销售金额的80%,住宅类产品占比88%[27]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土地储备计容建筑面积602.5万平方米,大湾区占比69%,长三角占比13%,二线省会城市占比18%[36] - 公司车公庙第一更新单元二期项目占地2.8万平方米,总建面48.8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地价共计约11亿元人民币[36] - 公司物业投资业务中老旧物业改造后租金提升最高达180%,深业上城写字楼新签7家企业客户包括1家世界500强和3家行业龙头[39] - 公司旗舰项目深业上城2025年上半年客流量突破2,000万人次,销售额同比增长29%[42] - 晶华公司出货量同比增长25%库存同比下降17%[45] 运营和开发活动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物业结转销售面积为29.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39%[24]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合同销售面积为3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27]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新开工面积约37.0万平方米[32],其中深圳车公庙泰然工业区项目20.7万平方米,武汉深业翠微谷一期16.3万平方米[33]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竣工面积约37.3万平方米[32],包括龙岗深业创智大厦全期5.1万平方米、中山G29首期7.5万平方米等项目[34] - 推进翠微谷等5个新入市项目开盘筹备[13] - 持续推动八卦岭6-1项目、上步工业区项目和横岗南项目[15] - 公司旗下深业运营2025年上半年净拓展管理面积311.0万平方米,合同总金额4.1亿元人民币[41] 资产、负债和现金流 - 银行及其他借贷总额371.9亿港元长期借贷占比73%短期借贷占比27%[48] - 现金结存103.5亿港元净负债率73.0%[48] - 公司资产总额为1678.28亿港元,较2024年末减少33.41亿港元,下降2.0%[63][64]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9.15亿港元,较2024年末减少8.71亿港元,下降15.1%[63] - 公司银行及其他借贷总额为371.89亿港元,其中非流动部分271.60亿港元,流动部分100.29亿港元[64] - 公司权益总额为437.44亿港元,较2024年末减少15.76亿港元,下降3.5%[64] - 公司合约负债为304.20亿港元,较2024年末增加21.90亿港元,增长7.8%[64]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经营业务产生现金59.67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3.50亿港元大幅增长1603%[71]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22.63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2.80亿港元增加77%[72] - 公司2025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9.15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76.33亿港元减少36%[72]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偿还银行及其他借贷99.68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74.19亿港元增加34%[72]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最终控股公司贷款所得款项39.30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23.30亿港元增加69%[72]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57.86亿港元降至49.15亿港元,下降15.0%[149] - 银行及其他借贷总额从373.65亿港元微降至371.89亿港元[150] - 贸易及其他应付款总额从188.20亿港元降至173.08亿港元,下降8.0%[153] - 一年内应付账款从52.24亿港元降至42.64亿港元,下降18.4%[154] 投资和公允价值变动 - 对路劲基建投资带来亏损约18.1亿港元剩余账面价值约1.7亿港元[54] - 投资物业公允值变动亏损扩大至9967万港元,同比增长265.6%[107][109] - 应占合营及联营公司经营成果亏损扩大至19.24亿港元,同比增长249.5%[107][109] - 投资物业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损失99.669百万港元[125] - 联营公司投资确认减值亏损1,806,288,000港元,导致期末结余降至470,123,000港元[139][140] - 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总额146,186千港元,其中第三级资产101,047千港元,占比69.1%[99] - 中国大陆非上市股权投资98,694千港元,全部列为第三级公允价值计量[99] - 第三级金融工具从2024年末99,508千港元增至101,047千港元,增长1,539千港元,增幅1.5%[103] - 中国大陆上市股权投资44,390千港元,较2024年末42,458千港元增长1,932千港元,增幅4.5%[99][103] 税务相关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已付所得税31.83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0.21亿港元增加212%[71] - 公司所得税开支总额为600.459百万港元,同比增长206.3%[119] - 中国大陆企业所得税当期开支为314.418百万港元,同比增长183.5%[119] - 中国大陆土地增值税当期开支为337.430百万港元,同比增长160.7%[119] - 递延所得税项为净收益51.389百万港元,上年同期为净收益44.361百万港元[119] - 未确认递延税项负债的暂时性差异总额约为1,885百万港元[121] 管理层讨论和战略指引 - 未来三年湾中新城水街、泰然新时代等旗舰项目及高端酒店将投入运营[19] - 推动降低港元负债规模并优化债务期限结构[16] - 将部分中短期债务置换成长期债务[16] - 通过REITs等证券化途径实现资本回收与溢价退出[20] - 未来五年逐步降低开发业务比重[18] - 构建"投融建建管退"全周期资产管理体系[18] - 打造"产业空间+科技服务+投资孵化"科技产业业务矩阵[21] - 公司持有超过170万平方米优质物业[19] 融资和贷款活动 - 公司获得人民币10亿元循环贷款融资,需每年接受放款人审查[192] - 公司签订50亿港元定期贷款融资协议,期限最长为三年[192] - 公司获得5亿港元(或等值人民币)循环贷款融资,期限为三年[192] - 公司获得10亿港元定期贷款融资,期限为三年[192] - 公司签订35亿港元定期贷款融资协议,期限为三年[193] - 公司获得10亿港元(或等值美元)定期贷款融资,期限为三年[193] - 公司获得3亿港元(或等值人民币)定期贷款融资,期限为三年[193] - 公司获得1亿美元(或等值港元)定期贷款融资,期限为三年[193] - 公司获得10亿港元循环贷款融资,期限为三年[194] - 公司签订20亿港元定期贷款融资协议,期限为36个月[194] - 银行借贷平均综合利率下降0.4个百分点至年息3.6%[48] - 浮动利率银行借贷从237.98亿港元增至251.41亿港元,增长5.6%[151] - 银行借贷平均实际利率从3.98%降至3.58%[151] 财务风险和流动性 - 公司董事评估集团拥有充足财务资源,基于预期现金流、银行借贷能力及控股公司支持,可履行未来12个月到期财务责任[84][85] - 公司财务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货币风险、利率风险、价格风险)、信贷风险及流动性风险[89] - 公司金融负债总额为80,052,470千港元,其中一年内到期51,079,261千港元,占比63.8%[92] - 计息银行及其他借贷总额39,185,934千港元,一年内到期10,487,468千港元,占比26.8%[92] - 贸易及其他应付款为16,520,919千港元,全部一年内到期,占比100%[92] - 应付最终控股公司款项19,313,269千港元,全部一年内到期,占比100%[92] - 与2024年末相比,金融负债总额从81,920,580千港元下降至80,052,470千港元,减少1.87亿港元,降幅2.3%[92][94] - 公司声明拥有充足财务资源偿付到期债务[94] 其他重要事项 - 公司总雇员人数为20,261名,较2024年同期减少156名,同比下降0.8%[58] - 雇员总薪酬为12.28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同期减少0.27亿元,同比下降2.2%[58]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换汇收益产生其他全面收益8.31亿港元,而2024年同期为汇兑损失4.04亿港元[67][69] - 公司2025年6月30日保留盈利为127.73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161.13亿港元减少21%[67][69] - 2025年中期未宣派股息,上年同期支付2023年末期股息622.916百万港元[124] - 公司未宣派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股息[186] - 公司主席与总裁由王昱文一人兼任,违反上市规则C.2.1条,属临时安排[187] - 涉及成都项目的法律诉讼申索金额约2.2亿元人民币[175] - 主要管理人员总酬金减少至569万港元,同比下降20.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