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环境资源(01130) - 2025 - 年度财报

东莞投资物业出售 - 公司持有位于中国东莞的投资物业80%权益,土地面积约72,335.9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598.80平方米[14] - 公司已同意出售上述中国投资物业的全部80%权益,已收到定金1,180万港元,完成时将收取余款4,720万港元[15][17] - 买卖协议完成日期已第二次延长至2025年8月11日或之前的营业日[21] - 买方已支付的定金总额1,180万港元在任何情况下均不获退还,且买方不可撤销地放弃追索该定金的权利[20][21] - 买卖协议的先决条件(a)、(b)和(c)项已被视为在签署第二份补充协议时已满足[21] - 买方将在完成时按物业现状接受该物业,并豁免卖方因政府当局对物业采取的任何行动而产生的保证责任[21] - 公司没收买方按金作为违约赔偿金,金额为1180万港元[23][29] 香港投资物业(停车位)表现 - 香港投资物业的95个停车位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年度租金收入约为352.8万港元,较上一年度约393.2万港元下降约10.3%[26][31] - 香港停车位租金收入在2024财年约为393.2万港元[26][31] - 公司考虑在停车位安装电动车充电设施以提升竞争力及使用率[26][31] -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持有香港投资物业100%权益,包括95个停车位[25][31] 种植土地及生物资产 - 公司持有新疆石河子市约30,000亩种植土地的30年伐木权,自2008年7月1日起生效[27][32] - 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评估采用市场法,计算公式为:立木蓄积量×出材率×木材市场价格-采伐成本+废料销售收入[35] - 根据独立林业勘查报告,种植土地上立木总蓄积量为460,461立方米[36] - 公司对种植土地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将30,000亩土地划分为3,824个抽样区域,并选取了548个进行抽样[36] - 生物资产公允值为人民币172,756,000元,计算方法为(可采伐林木总量460,461立方米 × 采收率80%)× 木材市价每立方米人民币481元 – 砍伐成本(收益的6%)+ 废料销售收入(收益的3.5%)[41][43][44][46][47] - 可采伐林木总量为460,461立方米,较上一财年增加1,064立方米,增幅0.23%[38][46] - 杨树木材市价为每立方米人民币481元,较上一财年每立方米人民币496元下跌3.02%[41][46] - 采收率变动±10%将导致生物资产公允值在人民币151,161,000元至194,350,000元之间波动[43] - 木材市价变动±10%将导致生物资产公允值在人民币155,516,000元至189,996,000元之间波动[46] - 生物资产公允值(以港元计)下降至约189,080,000港元(2024年:约190,958,000港元),主要归因于木材市价及人民币价值下跌[46] - 经营权的剩余使用寿命为13年(2024年:14年),估值使用的折现率为15.6%(2024年:14.3%)[52][53] - 公司经营权可收回金额使用15.6%的贴现率进行估值(2024年:14.3%)[58] - 公司法律顾问认为,尽管未取得部分许可证,但集团对种植土地的经营权利仍得以维持[34][37] 种植销售业务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财年,种植销售业务无伐木活动,因此无相关收入(2024年:无)[55] - 种植销售业务在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年度未产生任何收益(2024年:无)[60] - 公司正积极探索利用种植土地产生的碳信用参与碳市场的机会[56] 业务收益表现(同比变化) - 金属回收业务收益大幅下降至约283.1万港元,较上年的约982.2万港元下降约71.2%[61][65] - 汽车及汽车配件业务收益下降至约4876.9万港元,较上年的约6372.6万港元下降约23.5%[63][66] - 香港及台湾市场轮胎销售额下降至约3814.3万港元,较上年的约5305.7万港元下降28.1%[64][66] - 中国市场轮胎营业额下降至约634.9万港元,较上年的约966.1万港元下降约34.3%[64][66] - 集团收益减少26.6%至约6074.9万港元(2024年:约8281.7万港元)[149][152] - 集团毛利减少25.2%至约1325.2万港元(2024年:约1772.4万港元)[149][152] 业务运营挑战 - 公司已大幅减慢在本地金属回收业务的投入和开支[62][65] - 高端汽车销售仍然面临困难[63][66] -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导致公司高端汽车轮胎订单交付受到干扰[67][70] - 原材料运输问题导致供应商生产不稳定,影响交付计划[67][70] 贷款业务表现 - 贷款利息收入为约36.8万港元,相比2024年的约30.7万港元增长约19.9%[7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应收贷款本金净额为约531.5万港元,相比2024年的约551.7万港元下降约3.7%[73] - 贷款业务规模通常不超过500万港元[7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贷款组合总额约为1581万港元[86] - 最大借款方贷款额约为717.7万港元,占贷款组合总额的约45.4%[86] - 第二大借款方贷款额约为409.1万港元,占贷款组合总额的约25.9%[86] - 第三大借款方贷款额约为403.3万港元,占贷款组合总额的约25.5%[86] - 本年度及2024年均未对应收贷款计提减值亏损拨备[7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贷款组合总额约为1581万港元[87] - 最大借款方贷款余额约717.7万港元占贷款组合总额的45.4%[87][88] - 第二大借款方贷款余额约409.1万港元占贷款组合总额的25.9%[87][88] - 第三大借款方贷款余额约403.3万港元占贷款组合总额的25.5%[87][88] - 最大借款方适用年利率为6.5%还款日期为2025年12月采用一次性还款方式[88] - 第二大借款方适用年利率为30%还款日期为2023年12月采用一次性还款方式[88] - 第三大借款方适用年利率为12%还款日期为2025年11月采用三年内分36期还款方式[88] - 第四大借款方贷款余额约409.1万港元适用年利率为0%还款日期为2023年11月[88] - 第五大借款方贷款余额约18.2万港元占贷款组合总额的1.2%适用年利率为20%[88] - 贷款组合中仅第三大借款方的贷款以名贵手表抵押并有担保第二大借款方贷款有担保[8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未偿还应收贷款总额(扣除预期信贷亏损的亏损拨备前)约为1580万港元[90]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集团未偿还应收贷款(扣除减值亏损拨备后)净额约为750万港元[90] - 贷款一的利率从9%(2016年9月至2020年12月)修订为2%(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并进一步修订为6.5%(2023年12月至2025年12月)[90] - 贷款二的利率从20%(2018年10月至2020年8月)修订为30%(2020年9月至2023年12月)[90] - 贷款四的利率从12%(2018年4月至2020年11月)修订为2%(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以及零(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90] - 就贷款二、四及五的未偿还应收贷款分别计提减值亏损拨备约400万港元、410万港元及20万港元[90] - 贷款一利率提高至6.5%[97] - 借款方一为上市公司,2018年市值高达130亿港元[95] - 贷款二年利率由20%修订为30%[101] - 借款方二违约后,公司于2019年收回部分应收贷款[102] - 针对借款方二的未偿还贷款,公司于2024年采取法律行动,传票于2025年4月送达[103][104] - 贷款三因抵押品有满意贷款抵押品比率及良好还款记录,还款条款修订为分期付款[108][109] - 授出贷款二时,借款方二资产负债比率低于1,信贷风险较低[100][105] - 贷款三信贷风险可控,贷款可收回性较高[106] - 贷款四未偿还本金及应计利息总额约470万港元[111][112] - 贷款四自2020年11月起获提供较低利率[110] - 贷款五本金为200,000港元[122] - 贷款五于2021年9月还款条款由一次性还款改为分期还款[123] - 贷款五还款日期延长至2023年9月13日[123] - 借款方四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提前偿还部分利息[116][117] - 公司于2024年就贷款四对借款方四采取法律行动[118][119] - 针对借款方四的法律程序在2025年提交同意传票[118][119] - 借款方五自2022年7月起违约,公司于2023年5月收回部分应收贷款[12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未偿还应收贷款总额(扣除损失拨备前)仅与5项贷款相关[129] - 未偿还应收贷款总额占公司总资产约2.6%[129] - 贷款五的初始授信金额为20万港元[127] - 公司基于预期信贷亏损模型对应收贷款进行减值评估[129][132] - 公司持续评估收回未偿还应收贷款的可能性及法律行动的成本效益[125][126] - 公司认为其信贷评估工作及借贷业务内部控制政策有效[125][12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年度,贷款交易不构成须予公布的交易[128][131] - 减值评估程序包括监控借款方信用度、抵押品价值及财务状况的重大变动[130][132] - 公司已遵守上市规则第14章及/或第14A章的规定授予或延长贷款[128][131] 利润与亏损 - 年度亏损减少至约4294.0万港元(2024年:亏损约7208.4万港元)[149][152] - 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8港仙(2024年:16港仙)[150][153] - 来自主要非流动资产之亏损净额合共约25,592,000港元(2024年:约60,445,000港元)[48] - 投资物业公允值亏损约1568.0万港元(2024年:约1729.4万港元)[150][153] 资产与负债 - 集团总资产约为6.077亿港元(2024年:约6.614亿港元)[154][157] - 现金及银行结余大幅减少至约192.0万港元(2024年:约2285.7万港元)[154][157] - 集团借款总额约为6809.9万港元(2024年:约8484.1万港元)[155][157] - 资产负债比率改善至17.9%(2024年:20.2%)[155][157] - 集团资产净值约为3.806亿港元(2024年:约4.190亿港元)[155][158]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拥有负债净额约2.03673亿港元[167] - 银行借款约6354.4万港元,由账面总值约1.7亿港元的停车位等资产作抵押[163][169] 公司治理与董事信息 - 执行董事刘亚非于2024年8月2日获委任,拥有超过15年国际贸易及采矿业务经验[187][189] - 独立非执行董事李智豪于2023年12月5日获委任,在财务、审计及会计领域拥有超过20年经验[191][193] - 独立非执行董事赖碧芝于2024年10月3日获委任,拥有超过30年审计、会计及财务管理经验[194] - 执行董事鍾少樺于2014年8月14日获委任,在酒店、博彩及娱乐行业拥有超过8年经验[185][188] - 独立非执行董事香志恒于2015年1月16日获委任,在法律专业拥有超过23年经验[190][192] - 执行董事戚道斌于2016年4月15日获委任,在卡拉OK音乐产品特许经营及娱乐业务方面拥有广泛经验[186][188] 业务范围与公司活动 - 集团主要业务包括金属回收、电机及电机配件、车位租赁、贷款业务以及证券交易和投资业务[198] - 集团在中国及海外从事环保、农业、有机和绿色技术市场的绿色业务[198] - 集团在尼泊尔拥有酒店租赁业务[198] - 集团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年度的业绩列于综合损益及其他全面收益表[200] - 公司主要附属公司的详情载于综合财务报表附注41[199] - 公司活动为投资控股[198] 其他运营事项 - 员工人数从2024年的44名减少至2025年的31名,降幅约为29.5%[162][168] - 公司未就2025财年建议或宣派任何股息[164][170] - 公司正在追讨一笔逾期未还的1100万港元可退还有抵押按金及相关利息[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