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公司收益为89,668千港元,2021年为61,119千港元,同比增长46.71%[10] - 2022年归属公司拥有人之亏损为904千港元,2021年溢利为6,055千港元[10] - 2022年公司总收益约8966.8万港元,较2021年的6111.9万港元有所增长;年度溢利约70.1万港元,较2021年的620万港元下降[52][55] - 2022年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约为0.01港仙,2021年为每股盈利0.04港仙[53][56]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综合资产净值约为4.20849亿港元,2021年为4.70718亿港元[53][56] - 2022年公司上市证券投资公平值亏损净额约1136.6万港元,2021年为1079.5万港元[81][84]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净资产约2.64217亿港元,2021年为2.32256亿港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6006.9万港元,2021年为1943.7万港元[99][105]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法定及已发行股本增加,已发行股份总数为42.57112915亿股,2021年为38.7010265亿股,每股面值均为0.001港元[100][106]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资产负债比率约为1.6%,与2021年持平[120][126]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未向银行或其他财务机构质押资产,未提供公司担保,2021年也无[111][115]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无已订约但未于财务报表计提拨备的资本开支,2021年也无[122][128]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无重大或然负债,2021年也无[123][129] - 2022年公司及子公司未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股份[124] - 董事会不建议支付2022年度股息,2021年也未支付[125] - 年内公司或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股份[130] - 董事不建议就2022年度派付股息,2021年也无派息[131] - 2022年公司无捐款,2021年也无捐款[178][184] - 董事不建议2022年派付股息[170][175] - 2022年公司股本及可换股票据变动详情分别载于综合财务报表附注31及附注32[179][185] - 2022年公司及集团可供分派储备变动载于第75页的综合权益变动表[181][187] 公司资产情况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厂房及设备为1,519千港元,投资物业为24,411千港元,使用权资产为1,265千港元[13]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应收贷款及利息为172,289千港元,应收账款为654千港元,其他流动资产为274,762千港元[13]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流动负债为63,353千港元,递延税项负债为637千港元[13]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股本为4,257千港元,储备为389,572千港元,股东权益为420,849千港元[13]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持有博华太平洋2.71345亿股股份,占其已发行股本约3.8%,投资成本约7649万港元[82][85]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所持博华太平洋股份公平值为2414.5万港元,占上市证券总投资约46.2%,占总资产约4.7%,与2021年持平[82][85] 公司股份交易情况 - 2022年1月至7月下旬公司股份被港交所及上市委员会暂停交易,后成功上诉恢复交易[14][15] - 2022年1月至7月下旬,公司股份被港交所及上市委员会要求停止买卖;7月下旬成功上诉恢复股份买卖[17] - 2021年11月11日及12月17日,香港联交所发函指出公司不遵守第13.24条规定,需暂停股份买卖[26][29] - 2022年3月15日,上市委员会维持暂停买卖决定[26][29] - 2022年7月5日上诉聆讯,7月25日最终结果推翻暂停买卖决定,恢复股份买卖[27][30] 长寿科学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公司围绕“长寿生物产品和长寿管理”完善服务和产品链,在美国研发生产,在中国香港、中国和日本提供服务,客户在中国[16] - 美国分部研发生产的四种长寿生物产品获全球最高标准认证,并与多家企业建立战略销售伙伴关系[16] - 公司致力于提供获世界最高标准认证、临床效果最佳的国际先进医疗服务[16] - 2022年美国分部研製生产的4款长寿生物製品全部拿到全球最高标准的国际认证[18] - 公司于2020年下半年开展长寿科学业务,包括提供诊断咨询及测试、生产分销长寿生物产品[42][45] - 主要产品中基1号含NMN,获FDA及PDR认证,公司还销售定时释放VC产品[42][45] - 长寿科学业务由32人组成,有多名杰出人士担任研发顾问,包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42][45] - 集团两间检测中心获香港卫生署批准并运营,其中一间作日常持牌诊所[42][45] - 2022财年集团拓展长寿医疗健康业务,提供多种检测及细胞存储服务[43] - 长寿医疗业务提供多种产品销售及会员服务,是主要收入来源[43] - 2022年长 寿科学业务收益约4392万港元,较2021年的2244.6万港元大幅增长;分部溢利约895.3万港元,较2021年的350万港元增长[52][55][58][61] - 2022年长 寿科学业务中,诊断咨询及医学检测收入约2637万港元,长 寿生物制品销售贡献约1755万港元[58][61] - 公司委任诺贝尔奖得主Randy Wayne Schekman院士出任荣誉主席兼首席科学家,强化研发实力[60][62] - 公司自去年起在美国加州开展旗舰NMN产品“ZJ1”等长 寿生物制品的研发和生产,现有4款产品获高标准认证[64] - 公司科研团队将“ZJ1”研发推进到第七代,并推出长 寿功能饮料[64] - 公司将利用ZJ1国际医疗集团(香港)的客户、营销和销售渠道,搭建“互联网 + 医疗”长 寿系统平台中基长 寿云[64] - 公司与赛默飞世尔科技(香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65][68] - 公司长寿科学业务依赖2000间药房零售店等渠道,有望支撑收益增长[66][68] - 公司在天猫国际推出海外旗舰店,生物保健品在抖音平台7 - 9月销量排第二[70][73] 财加P2P贷款业务情况 - 公司收购的财加P2P贷款业务收益由2015营运年度的49070万港元大幅下跌至2018年最低的2万港元[26][29] - 2016 - 2020年,因中国政府颁布P2P融资法例,财加P2P网络贷款业务遭禁止营运[26][29] 放债及金融咨询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放债业务(含金融及投资咨询服务)自2021年改革以符合中国金融政策法规,按两种模式运营[33][35] - 策略伙伴模式中公司拥有贷款资产组合100%权益或仅10%出资[37][39] - 2022年借贷及金融咨询业务摆脱P2P贷款业务过渡阶段,保持稳定复苏增长[38][40] - 2022年借贷及金融咨询业务收入约4574.8万港元,分部溢利约3091.3万港元[52][55] - 2022年借贷及金融咨询业务分部收益约4574.8万港元,2021年为3866万港元;分部溢利约3091.3万港元,2021年为2687.2万港元[72][74] - 宝欣自2011年获牌照后提供累计约253.6万港元贷款,2022年利率12% - 15%,未取得利息收入[76][78] - 公司成立独立追缴委员会追讨36笔减值贷款,截至2019年12月31日未偿还总额约10.76亿港元[77][79] 物业投资业务情况 - 公司于2021年开展物业投资业务,物业位于中国内地及塞班岛,2022年空置未产生收益,产生若干杂项开支[88][90] - 2022年8月28日,公司间接子公司未经授权将塞班岛物业租赁权益转让给AC Pacific Development, LLC及Katarina Saipan 1, LLC[89][91] - 2023年3月公司内部调查确认员工、董事或前董事未对租赁权益转让作修改[93][96] - 香港及塞班岛律所调查发现两份伪造同意书,此次转让为非法及未经授权交易[93][94][96] - 公司授权塞班岛律所采取法律行动使租赁转让无效,追回租赁权益等[95] 公司人员变动情况 - 闫立先生52岁,2020年11月加入公司任执行董事,2020年12月任董事会主席等职[133][135] - 闫一帆先生32岁,2022年4月加入公司任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134][136] - 李小双先生49岁,2021年8月加入公司任执行董事,1993及1997年连续当选全国政协委员[138][140] - 曹众女士54岁,2020年12月加入公司任执行董事,2011年投资饮食行业,2017年进入先进生物医药领域[139][141] - 何一梧博士59岁,2021年8月加入公司任非执行董事[143] - 吕长生先生62岁,2022年8月加入公司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有超20年投资咨询领导经验[144] - 李时巴里先生56岁,2022年3月加入公司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有超30年审计等经验[145] - 何亦武博士59岁,2021年8月加入公司任非执行董事[146] - 吕长胜先生62岁,2022年8月加入公司任独立非执行董事[146] - 李思先生56岁,2022年3月加入公司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有超30年审计、会计及财务管理经验[147] - 王宁先生44岁,2022年4月加入公司任独立非执行董事[149][151] - 黄慈波教授60岁,2022年4月加入公司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有近40年相关工作经验[150][152] - Randy Wayne Schekman院士为公司荣誉主席兼首席科学家,201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7年获美国成就学院金碟奖[154][156] - 温新辉先生自2022年5月31日起任公司秘书,有逾20年审计、会计及财务管理经验[155][157] - 蔡艺华女士于2022年8月3日辞任非执行董事[193] - 吕长胜先生于2022年8月1日获委任非执行董事[193] - 李思先生于2022年3月31日获委任独立非执行董事[193] - 王宁先生于2022年4月8日获委任独立非执行董事[193] - 王伟霞女士于2022年4月7日因个人及其他商业事务辞任[195] - 谭浩亮先生于2022年4月11日因个人及其他商业事务辞任[195] - 柴楠先生于2022年4月7日因个人及其他商业事务辞任[195] - 黄慈波教授于2022年4月8日获委任[195] - 闫一帆先生、曹众女士、吕长胜先生及李思先生将在应届股东周年大会上退任并接受重选[193] 其他信息 - 全球科学服务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市值超20万亿港元[18][19] - 公司发布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经审核综合财务报表[159] - 公司于百慕达注册成立,股份在联交所上市,注册办事处位于百慕达,主要营业地点在香港[160] - 公司主要从事投资控股,附属公司涉及长寿科学、放债、财务顾问、证券及其他投资和物业投资业务[161] - 公司预期最迟于2023年4月底在网站登载2022年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167][172] - 2022年公司已遵守放债人条例、香港公司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168][173] - 集团过去五个财政年度业绩、资产及负债概要载于年报第4页[183][188] - 闫立持有491,435,175股股份,通过其全资实益拥有的公司持有HK Zhong Ji 1 90.76%的股权[190] - HK Zhong Ji 1持有公司本金总额为18.4亿港元的可换股票据,全部行使转换权可转换为92亿股股份[190] - 闫立先生持有491,435,175股股份,透过全资实益拥有之公司持有香港中基1号90.76%股权权益,香港中基1号持有公司本金额为1,840,000,000港元可换股票据,全面行使兑换权可兑换为9,200,000,000股股份[193] - 2022年无应知会股东的重大投资、收购或出售[101][107] - 集团业务交易主要以港元及人民币计值,现无外币对冲政策,会持续监测外汇风险[121][127]
中基长寿科学(00767) - 2022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