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业务范围 - 公司业务包括金属回收、汽车及配件、停车位租赁、借贷、证券买卖及投资、绿色业务和尼泊尔酒店业务[5] - 公司主要业务为投资控股,涵盖金属回收、汽车及配件、停车位租赁等多项业务[162] 公司股份及交易代号 - 公司香港股份代号为1130,新加坡交易代号为CHENV400: SP[3] 公司人员变动 - 王子敬于2023年9月25日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审核委员会主席、薪酬及提名委员会主席[2] - 黄贵生于2023年9月25日获委任为薪酬及提名委员会主席,杨智恒同日获委任加入薪酬及提名委员会[2] 中国投资物业情况 - 公司持有中国投资物业80%权益,地盘面积约72,335.9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8,814.66平方米,土地使用权分别于2044年2月15日和5月10日到期[8] - 2023年6月8日通过出售中国投资物业全部80%权益的决议,已收按金1180万港元,余额4720万港元将完成后收取[9] 香港投资物业情况 - 公司持有香港投资物业100%权益,包含95个停车位,根据1892年6月24日起999年政府租契持有并出租[11][12]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香港停车位租金收入约423.6万港元,2022年约432.9万港元[13] 种植土地及木材业务情况 - 公司透过全资附属公司取得新疆石河子市约30,000亩种植土地30年伐木权,自2008年7月1日起算[14] - 种植土地30,000亩,分为3,824个抽样地区,选取502个抽样地区[16] - 可采伐林木总量458,256立方米,较去年财政年底增加10,826立方米,增幅2.42%[16][17] - 采收率80%,砍伐成本为收益的6%,废料销售收入为收益的4%[16] - 木材市价为每立方米人民币594元,较去年财政年底下跌8.62%[16][17] - 生物资产公允价值约为人民币213,336,000元,较2022年约人民币228,010,000元减少[19]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年度,种植销售业务无收益[23] - 集团审慎寻找生物资产最佳用途,评估实际经济回报并分析风险[24] 各业务线收益情况 - 2023年金属回收业务收益约为1741.7万港元,2022年约为1751.4万港元,收益轻微下跌[25] - 2023年汽车及汽车配件业务收益下跌至约6027.9万港元,2022年约为7101.6万港元[29] - 2023年集团贷款利息收入约为29.8万港元,2022年约为32.9万港元,借贷业务营运相对减缓[3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证券投资组合规模约为72.5万港元,2022年约为96.1万港元[110]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年度,已投资股份的按公允值计入损益之投资的公允值变动亏损净额约为23.6万港元,2022年约为16.7万港元[111] - 绿色技术于2023年并无录得收益,2022年也无收益[113]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年度,酒店及相关业务收益约为218.4万港元,2022年为零[115] 财务关键指标变化 - 集团确认来自主要非流动资产的亏损净额约17,703,000港元,2022年为收益约579,000港元[20] - 无形资产使用直线法在30年使用寿命内摊销,剩余使用寿命为15年,2022年为16年[21] - 经营权利可收回金额高于账面价值,未确认减值,贴现率为16.4%,2022年为16%[22]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年度,公司收益减少9.4%至约8441.4万港元,2022年约为9318.8万港元[123]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年度,公司毛利减少28.8%至约1506.1万港元,2022年约为2115.3万港元[123]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年度,公司亏损增加至约3520万港元,去年同期亏损约1482.8万港元[123]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年度,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2港仙,2022年为1港仙[124] - 生物资产公允值变动减出售成本产生的亏损约为1655.6万港元,2022年为收益约1001.8万港元[124] - 投资物业公允值亏损约为191.8万港元,2022年为零[124] - 2023年融资成本约为413.3万港元,2022年约为360.8万港元[125] - 2023年经营行政开支升至约4372.5万港元,2022年约为4140.8万港元[125] - 2023年所得税抵免约为493.4万港元,2022年约为160.6万港元[125] - 2023年换算海外业务汇兑亏损约为2494.1万港元,2022年约为840.4万港元[125] - 2023年6月30日集团总资产约为7.18692亿港元,2022年约为7.80508亿港元[126] - 2023年6月30日集团借款总额约为7414.8万港元,2022年约为6821.5万港元[128] - 2023年6月30日集团资产负债比率约为15.6%,2022年约为12.7%[128] - 2023年6月30日集团资产净值约为4.7632亿港元,2022年约为5.36469亿港元[129] 借贷业务详情 - 2023年6月30日,尚未偿还的应收贷款本金额(扣除减值亏损拨备)约为587.6万港元,2022年约为980.2万港元[34] - 2023年集团就应收贷款计提减值亏损拨备约429万港元,2022年为零[34] - 借贷服务贷款规模一般不超过500万港元[35]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有6名客户,应收贷款总额(扣除预期信贷亏损的亏损拨备前)约为1620万港元[48] - 最大借款方欠款约700万港元,占比约43.0%;第二大借款方欠款约410万港元,占比约25.3%;第三大借款方欠款约400万港元,占比约25.0%[48] - 借款方1于2016年9月获贷,截至2023年6月30日未偿还应收贷款695.7万港元,年利率2%,还款日期为2023年12月,占比43.0%[48] - 借款方2于2018年10月获贷,截至2023年6月30日未偿还应收贷款403.3万港元,年利率30%,还款日期为2023年12月,占比25.0%[50] - 借款方3于2018年11月获贷,截至2023年6月30日未偿还应收贷款83.4万港元,年利率12%,还款日期为2025年11月,占比5.2%[50] - 借款方4于2018年4月获贷,截至2023年6月30日未偿还应收贷款409.1万港元,年利率为零,还款日期为2023年11月,占比25.3%[50] - 借款方5于2019年5月获贷,截至2023年6月30日未偿还应收贷款19.9万港元,年利率20%,还款日期为2023年9月,占比1.2%[50] - 借款方6于2022年7月获贷,截至2023年6月30日未偿还应收贷款4.4万港元,年利率9%,还款日期为2023年7月,占比0.3%[50] - 公司财务部门负责持续监控贷款组合、可收回性、债务追讨等,识别异常会向借款方查询[44] - 公司设有贷款登记册监控还款,拖欠贷款后续行动包括电话、邮件、发催缴函等,必要时考虑法律行动[45] - 2023年6月30日,未偿还应收贷款(扣除预期信贷亏损的亏损拨备前)约为1620万港元,扣除减值亏损拨备后约为780万港元,其中贷款2、4、5分别计提减值亏损约400万港元、410万港元及20万港元[51] - 贷款1初始期限180天,还款日期延至2023年12月11日,利率从9%(2016年9月 - 2020年12月)修订为2%(2020年12月 - 2023年12月)[52] - 贷款2初始期限1个月,还款日期延至2023年12月31日,利率从20%(2018年10月 - 2020年8月)修订为30%(2020年9月 - 2023年12月)[53] - 贷款3初始期限12个月,到期日期延至2025年11月25日,还款方式从按月付息到期还本改为分期还款[54] - 贷款4初始期限12个月,还款日期延至2023年11月3日,还款方式从分期还款改为一次性还款,利率从12%(2018年4月 - 2020年11月)修订为2%(2020年11月 - 2022年11月),再到零(2022年11月 - 2023年11月)[55][56] - 贷款5初始期限3个月,到期日期延至2023年9月13日,还款方式从一次性还款改为分期还款[57] - 贷款6期限12个月,到期日期为2023年7月4日,截至年报日期已全额偿还[58] - 授出贷款1时,公司进行信贷风险评估尽职审查,包括审阅借款方1组织章程大纲及细则等资料[61] - 应借款方1要求,公司自2020年12月起就贷款1提供较低利率,考虑到2020年不利市场情绪及借款方1财务压力[61] - 延长贷款1还款日期时,应借款方1要求,公司自2020年12月起就贷款1提供较低利率[62] - 借款方一自2007年在联交所主板上市,2018年市值高达130亿港元,公司为其贷款一提供较低利率[63][64] - 借款方一在2016 - 2022年期间亏损,但权益总额及净流动资产状况远超未偿还贷款金额,2019 - 2021年财务状况有所改善[63] - 公司自2020年9月1日起将借款方二的贷款二年利率由20%修订为30%[65] - 借款方二2019年违约后,公司致电要求清偿并查询还款时间,后委聘法律顾问采取法律行动,收回部分应收贷款[65][66][67] - 授出贷款三时,公司认为抵押品贷款抵押品比率满意,借款方三有实际经营业务,信贷风险可控,贷款可收回性较高[71][72][73][74][75] - 公司将贷款三还款条款由每月还息及到期还本修订为分期付款[72][73] - 公司自2020年11月起就贷款四为借款方四提供较低利率,并更改还款条款(包括延期一次性还款)[76] - 借款方四在2018 - 2020年期间多次违约,公司致电要求清偿、查询还款时间并发出催款函[76] - 借款方四交付总金额约470万港元期票表明还款承诺,公司2019年6月议决订立清偿契据[77][78] - 公司自2020年11月起就贷款四提供较低利率并更改还款条款[80][81] - 借款方四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提前偿还部分利息[80][81] - 公司2021年9月将贷款五还款条款由一次性还款改为分期还款[84][85] - 借款方五自2022年7月拖欠分期贷款,公司已发催缴函[84][85] - 2023年5月公司向借款方五收回部分应收贷款[84][85]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借款方五未偿还应收贷款约19.9万港元[84][85] - 公司授出贷款六金额为50万港元,以价值约200万港元名贵手表作抵押[86][87] - 集团借贷业务未偿还应收贷款总额(扣除预期信贷亏损的亏损拨备前)占2023年6月30日资产总额约2.2%[92] - 借款方一虽亏损但流动资产净值及权益总额远超贷款未偿还金额,无需减值[97][98] - 借款方二2021年3月取消上市,2021年6月30日止年度对未偿还应收贷款全额确认减值亏损,2023年6月30日止年度无额外减值或拨回[99][100][101] - 借款方三抵押品价值无不利变动且无违约事件,无需减值[102][103] - 借款方四2023年8月发现破产记录,聆讯改至10月,2023年6月30日止年度对全部未偿还应收贷款确认减值亏损[104][105] - 借款方五2023年6月30日止年度关键时间未还款,2023年6月30日止年度对全部未偿还应收贷款确认减值亏损[106][107] - 借款方六抵押品价值无不利变动且无违约事件,无需减值[108] - 集团遵守持续监控贷款可收回性的内部控制政策[89] - 集团借贷业务的内部控制政策有效,无理由怀疑信贷评估工作有效性[89][90] - 除贷款一进一步延期外,公司授予或延长贷款时遵守上市规则第14章及/或第14A章规定[91] 公司人员持股情况 - 杨智恒先生持有公司股份及相关股份长仓权益总额为5.28178817亿股,占已发行股本25.94%[194] - 钟少桦先生持有公司股份及相关股份长仓权益总额为1694.2817万股
中国环境资源(01130) - 2023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