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管理层信息 - 公司主席为仰融博士,行政总裁为冯锐先生[3] - 仰融博士65岁,1998年11月任公司执行董事,在汽车业有超20年经验[16] - 冯锐先生49岁,2020年1月1日任公司执行董事兼集团行政总裁,有约30年财务及企业管理经验[18] - 刘泉先生68岁,2007年10月任公司执行董事,从事投资管理业务超15年[20] - 朱胜良博士71岁,2008年5月任公司执行董事,2022年12月29日离世[23][24] - 李正山先生53岁,2010年6月任公司执行董事,自2003年任仰融博士执行助理[25] - 陈晓先生51岁,2014年11月任公司执行董事,2008年4月加入集团[28] - 夏廷康博士67岁,2010年6月任公司非执行董事,曾为建华普智通系统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31] - 朱国斌博士61岁,2010年7月任非执行董事,2012年12月31日调任独立非执行董事[34] - 郑达华先生58岁,2012年8月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有超15年商业会计经验[37][38][39] - 李建勇博士65岁,2012年12月任独立非执行董事,2007年获保荐代表人认证及资格并任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主席[40] - 陈善衡先生38岁,2012年12月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有超10年会计经验[42] - 李畅悦先生41岁,2017年9月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有超18年并购等工作经验,在金融和商界任高级职位超12年[44] - 公司自2019年9月起由36岁的梁启贤担任公司秘书兼财务经理,其有超10年会计、财务及企业管理经验[45][46] - 郑达华先生为审核委员会主席、薪酬委员会及提名委员会成员[37] - 陈善衡先生为审核委员会成员[42] - 李畅悦先生为薪酬委员会主席、审核委员会及提名委员会成员[44] - 朱国斌为中国东方教育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号:667)独立非执行董事[34] - 李畅悦为麒麟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号:8109)等多家上市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44] 外部环境影响 - 自2019年12月底新冠疫情爆发,公司研发进度受严重影响[5][6] - 2022年11月中旬中国政府出台二十条措施,防控政策逆转[8] - 美国经济复苏带来新一轮清洁能源投资热潮[11] 公司战略与计划 - 公司管理层为改善集团状况,寻找潜在合作及投资机会[9] - 公司董事会探索新的筹资之路并实施新筹资计划[12] - 公司将在2023年弥补2022年失去的时间[12][13] - 若2023年下半年或之前实现实施计划,公司预计2024年底前开始量产[72][73] - 董事会积极探索股权融资等融资方案为业务发展提供资金[81] - 若融资机会出现,公司有信心实施业务发展计划发展电动车业务[83] - 公司积极发掘战略投资、合作商机,制定电动车业务发展计划[92] - 公司采取措施探索处理联交所关注,履行复牌指引要求[93] - 2023年2月1日,公司与主要股东订立股东贷款协议,主要股东将在2023年12月31日前提供2亿港元股东贷款[131] - 公司与潜在认购人订立谅解备忘录,潜在认购人有条件同意认购公司新股份,总代价为3亿港元[136] - 董事会积极探索包括股本融资、债务融资等在内的所有可能财务方案[134]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2022年无收益和毛利,2021年收益为260万港元、毛利为100万港元[56][62] - 2022年公司分销成本及一般经营开支降至约3390万港元,2021年为4610万港元[57] - 2022年雇员福利开支约为1840万港元,2021年为1930万港元[57] - 2022年折旧开支约为50万港元,2021年为410万港元[57] - 2022年股东应占亏损约为6.203亿港元,2021年为553万港元[62] - 2022年亏损主要来自行政开支约3390万港元、出售联营公司亏损约1.436亿港元、应收贸易款项及其他应收款减值亏损约4.431亿港元[62] - 本年度行政开支减少至约3390万港元,2021年为4610万港元[63] - 本年度雇员福利开支从2021年的约1930万港元降至1840万港元[63]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权益亏损总额约为1.795亿港元,2021年12月31日权益为4.65亿港元[115]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资本负债比率约为116.4%,2021年12月31日为45.1%[116]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负债净值约为1.791亿港元,2021年12月31日流动资产净值为2.832亿港元[117]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750万港元,2021年12月31日为1640万港元[117]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有尚未偿还股东贷款1.143亿港元,2021年12月31日为1.145亿港元[117]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并无质押资产,2021年12月31日也无[120] - 本年度内,集团绝大部分收入及支出以人民币、港元及/或美元计值,并无面对重大外汇波动风险,未采用金融工具作对冲[121] - 除认购事项外,公司本年度并无进行任何集资活动[108]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集团共有约60名雇员,与2021年持平[122] - 本年度员工成本(包括董事酬金)约为1840万港元,2021年约为1930万港元[122] - 本年度集团亏损6.203亿港元,经营现金流出1700万港元[126] 业务线相关交易 - 2022年8月28日,公司订立买卖协议拟收购Best Knob International Limited全部股权[75] - 收购事项或通过扩大制造能力等方式产生协同效应[78] - 2022年9月公司就认购事项订立认购协议[82] - 年内公司与潜在认购人就潜在认购新股份订立谅解备忘录,总代价为3亿港元[82] - 2022年8月28日,公司就收购事项订立买卖协议,代价为3.92亿港元,以发行等额承兑票据偿付[99] - 截至报告日期,公司对目标集团进行财务尽职审查,收购事项尚未完成[100] - 2022年9月27日,集团与独立第三方订立股权转协议,出售宁波合资公司18%股权,代价为100万元人民币[101] - 2022年12月13日,公司出售深圳南科14.2857%股权,代价为人民币1600万元[102] - 2022年9月20日,公司与认购人订立认购协议,有条件同意配发及发行20亿股新股份,认购价为每股0.10港元,所得款项总额预计为2亿港元,净额约为1.999亿港元[104][106] 财务报表相关意见 - 审核委员会及董事会认为,除导致核数师无法表示意见事项的不确定性或可能影响外,集团本年度综合财务报表真实中肯反映表现及财务状况[125] - 集团本年度综合财务报表按持续经营基准编制,有效性取决于主要股东财政支持及公司筹资能力[127] - 审核委员会及董事会有信心主要股东将持续支持集团,并在需要时提供其他援助[129] - 审核委员会同意管理层观点,认为集团有足够营运资金在报告期末起至少十二个月内经营及发展业务,综合财务报表按持续经营基准编制[138] - 审核委员会及董事会认为公司将有足够营运资金用于业务运作和发展,若股份恢复买卖,将有充足资金进行收购以加快电动车业务发展[139] - 审核委员会认为基于主要股东支持、认购事项及公司持续探索集资机会,集团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财务报表不会有持续经营的重大不确定性[141] 联营公司投资情况 - 公司在联营公司的投资包括深圳南科燃料电池16.7%股权和宁波京威动力电池18%股权,2021年12月31日账面价值约为1.672亿港元[144] - 2022年9月27日,集团订立协议出售宁波合资公司18%股权[147] - 2022年12月13日,集团订立协议出售深圳南科燃料电池全部股权[149] - 2022年集团录得出售联营公司亏损约1.436亿港元[150] - 完成宁波合资公司和深圳南科燃料电池出售事项后,集团不再拥有其股权[150] - 核数师无法表示意见是因未能取得充分审核凭证核实2021年12月31日联营公司投资公平值[151] - 董事会及审核委员会认为有关应占联营公司亏损及投资的无法表示意见已解决,不会转承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152] 美来集团投资情况 - 集团2021年及2022年12月31日按公平值计入其他全面收入的股本投资指其于美来集团的投资[153] - 公司于2016年5月27日按6000万元人民币代价认购美来集团5%股权[155][156]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美来投资股权账面价值约为1540万港元[157] - 美来集团保证2018年底止三个年度股东应占累计经审核综合除税后纯利分别不少于1.6亿元、4.5亿元及9.2亿元人民币[158] - 2018年底止三个年度美来集团股东应占实际累计经审核综合除税后亏损净额约为5440万元人民币[158] - 保证人应向公司支付应付补偿约为6354.6万元人民币(约7100万港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应付补偿账面价值约为7780万港元[159] - 2021年7月2日仲裁裁决,保证人须30天内支付6000万元人民币加上按年利率12%计算不少于约3300万元人民币的利息,用于回购公司于美来集团的5%股权[160][161] - 2022年底主管机构认为保证人无能力向公司清偿任何应付补偿[162][163] - 公司认为美来投资及应付补偿不太可能收回,于2022年底计提全额减值拨备[164][165] - 因争议和仲裁结果,公司无法取得美来集团2020 - 2021年综合管理账目,无法向独立估值师提供足够资料进行估值[167] - 核数师因难以取得美来集团2021年经审核财务报表及保证人未履行仲裁裁决,无法核实管理账目,无法信纳美来投资公平值、应付补偿可收回性及2022年减值亏损金额[168][169] - 公司于2022年就美来投资及应付补偿计提全额减值[172][173] - 董事会及审核委员会认为美来投资及应付补偿相关无法表示意见已解决,不会转承至2023年财报[174] 无形资产及应收款情况 - 公司于2019年就无形资产计提全额减值[176] - 2022年公司出售持有无形资产的实体,不再确认无形资产[177] - 核数师因关键假设无法证明,未能信纳无形资产2021年12月31日账面价值[179] - 董事会及审核委员会了解无形资产无法表示意见基础,认为已解决,不会转承至2023年[180] - 公司于2022年就应收增值税计提全额减值[182] - 逾期应收款中出售股权应收代价约2450万港元[183] - 逾期应收款中预付供应商款项约1210万港元[183] - 逾期应收款中业务发展首付金约240万港元[183][184] - 集团应收增值税及逾期应收款已全额减值,相关无法表示意见已解决,不会转承至2023年财报[187] 美国附属公司出售情况 - 2021年集团出售美国附属公司录得亏损约390万港元[189] - 因疫情影响,美国出售事项登记及存档程序延迟且2021年底未完成,但已入账且附属公司财务业绩不再合并[190] - 因未取得充分审核凭证确定美国出售事项完成,核数师无法对2021年相关披露准确性表示意见[191] - 美国出售事项登记于2022年完成,相关无法表示意见已解决,不会转承至2023年财报[192] 与XALT法律纠纷情况 - 公司就与XALT的法律纠纷寻求法律意见并提出调解建议,现阶段决定不再追究仲裁程序[84][85][86] - 公司将继续努力探索收回预付款项可能性,接触XALT新管理层重启磋商[87] - 预付供应商款项是XALT对公司及其附属公司诉讼核心[193] - 根据美国法律意见,违反合约申索时效期限为三年,供应协议仲裁要求须在2020年8月30日前提交[195][196] - 董事会决定现阶段不再就预付供应商款项追究仲裁程序[197] - 因公司未必开展法律程序,核数师未信纳预付供应商款项2021年底的可收回性[198] - 终止针对XALT的法律程序对集团业务经营无重大影响[200] - 现阶段资料可能不足以供核数师评估预付款项部分是否可收回[200] - 现阶段资料可能不足以供核数师评估预付款项于2021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是否中肯呈列[200] - 现阶段资料可能不足以供核数师评估2021年12月31日相关或然负债披露是否完整[200] - 现阶段资料可能不足以供核数师评估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预付款项减值亏损是否中肯呈列[200] 公司业务范围及优势 - 公司主要从事电池管理系统和备件、高科技电动车及先进电池材料的开发和销售,也提供融资租赁服务[49] - 公司从事电动车开发超十年,有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50] - 集团从事电动汽车开发超十年,掌握主要领域及部件技术能力[67][68] 公司股份情况 - 公司股份自2021年4月1日起暂停买卖,将继续暂停直至另行通知[91][96]
正道集团(01188) - 2022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