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业绩 - 2021年公司收益为7.631亿港元,较去年增加40.9%,毛利为2.21亿港元,毛利率为29.0%,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纯利为1.065亿港元,纯利率为14.0%,每股盈利为29.67港仙[8] - 公司2021年总收益约763.1百万港元,较2020年约541.7百万港元增加约221.4百万港元,增幅约40.9%,主要因煮食电器销售额增加[27] - 公司2021年毛利率约29.0%,较2020年约34.0%下降5.0个百分点,主要因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及原材料成本增加;毛利约221.0百万港元,较2020年约184.0百万港元增加约37.0百万港元,增幅约20.1%,主要因煮食电器销售额增加[28] - 公司2021年其他收入及收益净额约4.5百万港元,较2020年约13.2百万港元减少,因2020年有较多汇兑收益和政府补贴[29] - 公司2021年一般及行政开支约84.5百万港元,较2020年约63.2百万港元增加约21.3百万港元,主要因雇员福利开支增加[33] - 公司2021年融资成本约0.8百万港元,较2020年约1.7百万港元减少,因租赁负债利息和银行借款利息减少[34] - 集团所得税开支从2020年约1850万港元增至2021年约1930万港元,增加约80万港元或约4.4%,实际税率分别约为15.1%及15.4%[35] - 集团纯利从2020年约1.042亿港元增至2021年约1.065亿港元,增加约230万港元或约2.2%,纯利率分别约为19.2%及14.0%,减少约5.2个百分点[36] - 2021年12月31日,集团资本承担总金额约7870万港元,其中约760万港元将通过股份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结算[38] - 2021年12月31日,集团资本负债比率约为24.1%,2020年约为12.8%,增加主要因计息银行借款增加[46] - 2021年12月31日,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1.449亿港元,2020年约为2.239亿港元;流动比率约为2.0倍,2020年约为2.6倍[47] - 2021年12月31日,集团计息银行借款总额约为8010万港元,2020年约为3960万港元;已抵押存款约10万港元以获银行发出一份信用证[51] - 2021年12月31日,集团共有866名全职雇员,2020年为792名;2021年总员工成本(不包括董事酬金)约9410万港元,2020年约为7340万港元[58] - 公司上市所得款项净额约9070万港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已动用约4880万港元,未动用约4190万港元[74] - 升级生产设施及提高产能拟用5040万港元,已用3450万港元,余额1590万港元,预计2022年12月前用完[76] - 加强产品设计及开发能力并增加产品供应拟用3160万港元,已用1120万港元,余额2040万港元,预计2022年12月前用完[76] - 扩大客户群拟用300万港元,已用210万港元,余额90万港元,预计2022年12月前用完[76] - 升级资讯科技系统拟用570万港元,已用100万港元,余额470万港元,预计2022年6月前用完[76] - 2021年已付/应付公司核数师审计服务费1780千港元,协定程序费350千港元,其他非审计服务费272千港元[186] 股息分配 - 董事会建议派付2021年度末期股息每股16.0港仙,2020年为14.4港仙[9] - 董事建议派付2021年末期股息每股16.0港仙,2020年为14.4港仙[65] - 公司已采纳股息政策,董事会决定派息及金额时会考虑集团财务、资金债务、现金需求等因素[175] - 公司派付股息须遵守开曼群岛公司法及细则限制,宣派末期股息需经股东周年大会普通决议案批准,金额不得超董事会建议,董事会可派中期及/或特别股息,股息政策会不时检讨[178] 市场与业务风险 - 2022年高传染性的OMICRON变种引发的疫情或对营商环境恢复造成影响,原材料及集装箱短缺等不确定因素或持续施压[10] - 集团面临疫情、消费者偏好、主要客户关系、欧洲市场等主要风险及不确定因素,可能对业务、财务状况或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52][53][54][55] 公司发展战略 - 公司将继续提升生产效率以降低制造成本,升级运营以符合工业4.0标准[10] - 主要市场需求上升,订单不断增加,公司将继续投资增加产能[13] - 公司目标是2025年将每个生产单位的排放物、有害废弃物及耗水由2020年基准年减少15%[13] - 公司拟扩大香港研发中心,探索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及延展实境等技术融入产品[13] - 中国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年增长8.1%,公司深知中国尤其是大湾区市场潜力,首要任务是支持欧洲现有客户发展,后续将考虑进入中国市场[14] - 公司为配合客户国际市场扩张,2022年将推出若干新型号产品[22] - 公司2022年第一季度开始试行工业4.0生产线,加强数字化并进一步自动化以提高生产效率[25] - 公司已分配额外资源对组织管理、操作流程及内部沟通进行升级及数字化,加快全面推行工业4.0的智能制造及管理[25] - 公司致力于升级生产设施,目标到2025年将每个生产单位的排放物、有害废弃物及耗水由2020年基准年减少15%[25] - 公司已上调产品平均售价,保障盈利能力不受潜在成本波幅影响[26] 重大交易与资产情况 - 2021年无重大收购或出售附属公司及联营公司[37] - 集团于2021年进行多项物业收购,25A室收购于2022年1月18日完成,代价约4970万港元;12D及E室收购于2022年1月19日完成,代价约1630万港元;停车位收购预期于2022年4月30日完成,代价约1100万港元[44][45] 合规与管治 - 本年度公司无重大环保申索、诉讼、罚款、行政或纪律处分[62] - 本年度及直至年报日期,公司已在所有重大方面遵守香港及中国相关法律法规[63] - 公司已采纳企业管治守则,本年度及直至年报日期已遵守所有守则条文[64]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与客户、供应商及雇员无重大纠纷[73] - 公司已采纳上市规则附录十四企业管治守则所载的守则条文作为企业管治守则[127] - 公司已采纳上市规则附录十所载标准守则作为董事进行证券交易的操守准则,各董事已全面遵守[129] - 公司已就可能掌握内幕消息的雇员确立有关证券交易的书面指引,未发现雇员不遵守情况[130] - 公司全力支持董事会主席及行政总裁的职权分离,二者职位分别由陈鉴光博士及陈伟明先生担任[135]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有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至少占董事会成员的三分之一,且至少一名有合适专业资格或相关财务管理专业知识[136] - 公司已接获各独立非执行董事根据上市规则第3.13条就其独立性作出的书面年度确认函,认为全体独立非执行董事均为独立人士[136] - 董事会负责领导及监控公司,实施财务政策,检讨财务表现等职能[141] - 管理职能授权方面,重大事项需经董事会全体成员审批,董事会将定期检讨[142]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董事遵守规定参与足够持续专业培训[145] - 董事会拟定期举行会议,至少每年四次,全体董事获通知出席[146] - 2021年各董事在董事会会议、股东大会出席情况良好[147] - 公司安排合适保险,涵盖针对董事的法律行动[149] - 董事会采纳成员多元化政策,考虑多方面因素[152][153] - 董事会将逐步提高女性董事比例,追求性别均等[154] - 董事会成立审核、薪酬、提名三个委员会并订有职权范围[155] - 审核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均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158][163][166]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审核委员会、薪酬委员会会议各举行4次,提名委员会会议举行3次,成员出席率均为100%[159][164][169] - 公司已采纳提名政策,明确董事提名及挑选方法程序,提名委员会负责实施、监察及定期检讨[170] - 公司实施董事提名程序,包括委任新任及替任董事、重选董事及股东提名的相关流程[173][174] - 董事会知悉编制财务报表责任,选取适当会计政策,未发现影响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不明朗因素[182][183] - 2021年集团对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成效和效益进行年度检讨,董事会认为该系统有效且充分[187] - 集团采纳风险管理政策,目标包括识别评估重大风险、设立管理程序框架、遵守法规、确保业务增长和财务稳健[189][190][191][192][193] - 风险识别基于与高级管理层讨论,风险评估由高级管理层通过评级程序进行,风险需优先排序[197][198] - 集团制定内幕消息政策,相关人员须严格遵守,确保未发布内幕消息保密[199] - 集团内部审核职能负责制定内控守则和程序、检讨营运流程及内控,董事会对风险管理及内控系统成效进行年度检讨[200] 管理层信息 - 赵维光于2017年9月28日获委任为董事,2019年2月28日重新获委任为执行董事,负责集团整体财务管理、投资业务及制定预算,有逾34年会计及财务领域经验[82][85] - 邓美华于2017年9月28日获委任为董事,2019年2月28日重新获委任为执行董事,负责集团整体营运管理、业务策略制定及整体行政管理,有逾23年家用电器行业经验[86] - 俞国伟于2017年9月28日获委任为董事,2019年2月28日重新获委任为执行董事,负责集团整体管理、业务策略制定及整体营销管理等,2017 - 2021获精品咖啡协会多项咖啡技能证书[87][89] - 陈鉴光于2017年9月28日获委任为董事,2019年2月28日重新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担任董事会主席,负责集团整体策略规划、发展规划及投资规划[93] - 赵维光分别自1996年5月及2004年10起成为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及香港会计师公会的资深会员,2006年9月起为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的特许金融分析师[85] - 邓美华2018年获二零一八年杰出商界女领袖奖,2020年获二零二零年大湾区杰出女企业家奖等,2021年获大中华杰出企业家大奖[87] - 俞国伟2020年11月获香港工业总会颁发二零二零年香港青年工业家奖[92] - 赵维光2021年9月获《Money智富杂志》评为iMoney智富企业大奖2021的最佳企业领袖[85] - 邓美华自2021年4月起获选为2021 - 2022仁爱堂第42届董事局总理[87] - 俞国伟自2021年4月起获委任为香港贸易发展局电子及家电业咨询委员会委员等多个职位[92] - 陈博士在家用电器行业拥有逾45年经验,2017年9月成为东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94] - 郑女士为集团创办人之一,负责整体财务控制等,在家用电器行业有超44年管理及营销经验,2017年9月成为东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98] - 陈炳炎先生拥有逾47年会计经验,2019年10月3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100][101] - 蔡志良先生在行内拥有约41年相关经验,2019年10月3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106] - 陈承志先生拥有逾十年工作经验,2019年10月3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107] - 梁先生59岁,为集团品质总监,有逾42年工程及工厂管理经验,自2014年4月任现职[111] - 李先生51岁,为集团研发总监,有逾30年产品工程、检验及开发经验,2013年3月加入集团[113] - 朱先生58岁,为集团工程总监,有逾33年产品工程、检验及开发经验,2013年4月加入集团[114] - 潘先生53岁,为集团设计总监,有逾29年产品设计开发经验,2013年4月任现职[118] - 汤先生58岁,为集团业务开发总监,有逾30年产品采购、销售及营销经验,2021年5月晋升现职[119] - 梁先生1992年3月及2002年6月完成相关培训课程,2010年11月获香港工业专业评审局颁授准院士(电器业)[112] - 朱先生1997年9月取得商业管理文凭,2010年11月获香港工业专业评审局颁授准院士(电器业)[114] - 潘先生1992年3月获工业设计高级文凭及优异奖,2010年11月及2014年12月分别获准院士(电器业)及院士(电器业)[118] - 汤先生1990年6月获商用数学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7月获运筹学及信息系统理学硕士学位,2020年9月获香港工业专业评审局颁授工商院士(FMBA®)[119][120] - 李先生1991年完成中专教育[113] - 董事会目前由9名成员组成,包括4名执行董事、2名非执行董事及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31] - 执行董事与公司订立的服务协议初步固定任期为上市日期起计3年,期满自动续期3年[137] - 非执行董事及独立非执行董事与公司订立的委聘书初步固定任期为上市日期起计1年,期满自动续期1年[140] - 当时三分之一的董事须轮席退任,每名董事须至少每三年轮席退任一次,退任董事合资格重选连任[140] - 高级管理层(不包括董事)薪酬在零至100万港元有2人,100.0001至
登辉控股(01692) - 2021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