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数据 - 2021年公司收入为14.74128亿元,2020年为13.0655亿元;归属公司权益持有人亏损8.83252亿元,2020年溢利6375.7万元;每股基本盈利为 -1.49元,2020年为 -0.29元[6] - 2021年末银行存款及库存现金为33.31662亿元,2020年末为42.74938亿元;总资产为263.42763亿元,2020年末为254.21957亿元;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为154.28357亿元,2020年末为207.87543亿元;归属公司权益持有人权益为86.20508亿元,2020年末为94.30396亿元[6] - 公司资产负债率相关数据提及,合约负债14.7亿元[11] - 2021年公司实现经营收入约14.74亿元,同比上升约12.8%,归属集团权益持有人亏损约8.83亿元[27] - 2021年市场募资总规模同比上升88.6%,新募基金数目同比上升100.7%,被投企业IPO数量同比增长27.3%[27][28] - 截至2021年底,公司旗下管理及参与投资基金总规模为43.7亿元,主动管理基金规模为15亿元[31] - 2021年公司新设立两支基金,分别为10亿元的南通紫荆华鑫产业基金和2亿元的佛山高鑫科技产业基金[31] - 2021年公司完成一支15亿元基金的退出[37] - 本期归属公司权益持有人分部亏损约9.91亿元[38] - 2021年公司以2.2%的低溢价率,28.05亿元总价竞得合肥空港国际小镇二期60.9万平方米土地,一期和二期预计分别于2023年和2028年竣工[40] - 截至2021年底,工业产业园可出租面积约15.81万平方米,规划中的惠州项目一期建成后预计新增16万平方米,综合出租率91.4%,2021年总营业收入2702万元,同比上升25.44%[43] - 2021年综合开发业务收入14.52亿元,同比增加13.5%;归属公司权益持有人的分部溢利1.28亿元,同比下降64.4%[43] - 公司不再拓展新的融资租赁业务,2021年该业务收入1580万元,归属公司权益持有人的分部溢利869万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20.5%,年底业务资产总规模3.48亿元[44] - 2021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263.43亿元,较2020年上升3.6%;权益总额123.99亿元,较2020年下降6.2%[45] - 2021年公司实现收入14.74亿元,较2020年上升12.8%,其中综合开发业务收入上升13.5%,融资租赁业务收入下降29.8%[45] - 2021年公司毛利率约20.6%,较2020年下降3.6个百分点,其中综合开发业务毛利率约19.7%,下降3.1个百分点,融资租赁业务毛利率约74.0%,增加16.4个百分点[47] - 归属公司权益持有人的综合开发业务边际纯利率约8.8%,较2020年下降19.3个百分点,融资租赁业务应占边际纯利率约55.0%,较2020年上升22.9个百分点[47] - 2021年度归属公司权益持有人亏损约8.83亿元,2020年为溢利约0.64亿元[48] - 综合开发业务应占溢利约1.28亿元,较2020年下降约64.4%[48] - 股权投资及基金业务应占亏损约9.91亿元,较2020年增亏约257.8%[48] - 融资租赁业务应占溢利约869万元,较2020年上升约20.5%[48] - 撇除部分联营公司亏损及股权减值,公司应占其他联营公司收益约2.27亿元,较2020年增加约2.82亿元[53] - 2021年度归属公司股东每股基本亏损约1.49元,较2020年增亏约1.20元[53] - 2021年度亏损约8.99亿元,较2020年增亏约8.75亿元[53] - 2021年度销售费用约0.89亿元,较2020年减少约9.2%[54] - 2021年度管理费用约2.73亿元,较2020年减少约22.4%[55] - 2021年12月31日集团权益总额约为123.99亿元,较2020年的132.25亿元有所下降;流动资产约为164.54亿元,较2020年的136.33亿元增加;流动负债约为109.14亿元,较2020年的46.34亿元大幅增加[57] - 2021年集团利息支出约为1.49亿元,较2020年的1.83亿元下降约18.6%,其中综合开发业务利息支出增加约16.0%,融资租赁业务和股权投资及基金业务利息支出分别减少约57.0%和67.5%[57] - 2021年12月31日集团未偿还银行及其他贷款约为57.47亿元,较2020年的66.06亿元减少;资产负债率约为30.7%,较2020年的34.7%下降约4.0个百分点[57] - 2021年12月31日集团未偿还银行及其他贷款中港币贷款约为21.76亿元,占比37.9%,较2020年的53.8%下降;人民币贷款约为35.71亿元,占比62.1%,较2020年的46.2%上升[60] - 2021年12月31日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额中美元约占0.1%,较2020年的0.4%下降;人民币约占90.7%,较2020年的59.4%上升;港币约占9.2%,较2020年的40.2%下降[60] - 2021年12月31日集团向授予物业买家按揭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的担保合计约4.98亿元,较2020年的1.00亿元大幅增加[61] - 2021年融资租赁业务管理费约为71万元,较2020年的390万元减少约81.8%;股权投资及基金业务管理费约为1827万元,与2020年的1655万元相约[57] - 2021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比率约为1.51,较2020年的2.95下降1.44点,主要因部分银行及关联方贷款由长期负债重分类为短期负债所致[57] - 2021年集团银行及其他贷款利率为年利率1.31%至4.75%,与2020年的1.33%至4.75%相近[57] - 集团资产总额为6亿元[63] - 深圳华侨城港亚及深圳华友对深圳侨恒一号投资企业认缴出资总额为7.1925亿元,该企业投资惠州恺樾置业80%股权开发项目,因另一股东资金问题项目延期,集团已启动仲裁并协商[66] - 合肥华侨城实业以约28.05亿元收购合肥空港国际小镇二期913.05亩四幅地块土地使用权[67] - 华昌国际以1.42500585亿港元认购及收购德盈控股扩大后已发行股本约9.5%,股权收购于2021年底完成[68] - 深圳华侨城华鑫及深圳华侨城港亚对南通紫荆华鑫产业母基金认缴出资总额为4亿元[69] - 深圳华侨城华鑫及深圳华京对佛山高鑫科技产业基金认缴出资总额为7000万元[70] - 2022年集团综合开发业务预计总推售面积约62.95万平方米,其中合肥空港国际小镇项目首期将推售面积约40.38万平方米[73] - 合肥空港国际小镇项目二期预计自2024年开始运营[73] - 派付股息前公司股东应占亏损约人民币11.12亿元,2020年约为人民币2.19亿元[182] - 集团投资约人民币0.85亿元购买固定资产(包括在建工程)[183]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已发行普通股总数为748,366,000股,较上一年保持一致[185] - 公司于2021年12月31日之可供分派储备为人民币15.55亿元[187] - 董事林诚光为普通股实益拥有人,所持股份数目为1,000,000,占公司已发行股本概约0.13%[200] 公司业务发展 - 公司主动管理基金规模为34.07亿元[12] - 集团联营公司盈利状况深度调整,给2021年度经营业绩带来较大影响[16] - 集团强化投后管理,提升风险管控与内部治理水平,降低行业及政策环境变化负面影响[16] - 集团加快存量项目资产盘活退出,拓展境外资管能力,提升主动管理基金规模与投资力度[16] - 2021年公司主动优化资产端结构,退出同程艺龙股份、润禹基金等项目,提升资金储备与资产周转效率[17] - 2021年公司发起设立南通紫荆华鑫产业母基金、佛山高鑫科技产业基金,提升主动管理基金规模,丰富基金管理业务品类[17] - 2021年公司战略入股德盈控股,并通过旗下基金投资多个优质产业项目,布局“文旅+科技”产业生态圈[17][19] - 2022年集团股权投资及基金业务将依托华侨城产业资源优势,扩大主动管理基金规模[72] - 2022年集团将以“调结构、强能力、拓资源、转赛道”思路引领发展,聚焦“文旅+科技”等领域投资布局[73] - 2022年集团将加快存量资产盘活、优化资产结构和财务资源配置[73] - 2022年集团将提质增效,加强风险防控,完善精细化管理[73] - 集团将聚焦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文旅新科技等新业态方向布局投资标的[72] - 集团将加强产融结合和价值赋能,提升基金管理能力[72] - 集团综合开发业务将持续加快开发进度、加速去化、加强风险防控[73] - 公司为投资控股公司,2021年主要从事综合开发、股权投资及基金管理[176] 宏观经济环境 - 2021年中国GDP同比增长8.1%,增速位居主要经济体前列,中国坚持“房住不炒”政策,房地产行业基本面发生剧烈变化[15] - 2022年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复杂严峻,中国国内经济面临三重压力,但经济增长仍有韧性和潜力[20] - 2022年中国“专精特新”产业链及新消费领域将涌现大量投资机会,市场流动性将保持充裕,融资成本有望下行[21] 公司荣誉 - 2021年公司获得资本市场多项荣誉,专业投资能力获认可[19] - 2021年公司获得融资中国及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相关荣誉[37] - 2021年度公司获中国最佳文体消费领域投资机构TOP 30等多个奖项[47] 公司经营策略 - 2022年公司将坚持专业、审慎、进取的经营策略,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格局[21] - 2022年公司将围绕“文旅+科技”定位,落实“调结构,强能力,拓资源,转赛道”新思路[23] - 2022年公司预计面临资产结构约束下的盈利压力,但调整后业绩弹性将提升[24] - 2022年公司将结合香港资本市场与中国内地经济腹地优势,布局“文旅+科技”产业生态圈[24] 公司人员信息 - 黄慧玲女士60岁,2007年加入集团,为公司审核及薪酬委员会主席、提名委员会成员[79] - 林诚光教授63岁,2009年加入集团,为公司审核、薪酬及提名委员会成员[81] - 朱永耀先生64岁,2019年加入集团,为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委员会成员[82] - 谢梅女士54岁,为公司行政总裁[83] - 林开桦先生55岁,为公司副总裁[84] - 陈洪江先生40岁,2004年加入华侨城集团,为公司副总裁[84] - 张晓军先生51岁,1993年加入华侨城集团,为公司副总裁[85] - 祁建荣女士50岁,1994年进入华侨城集团,为公司副总裁[86] - 成玫女士49岁,2005年加入公司,为公司副总裁[86] - 方福伟先生58岁,2005年加入集团,为公司公司秘书兼合资格会计师[87] 公司治理结构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已遵守《企业管治守则》适用条文[90] - 董事会由七位成员组成,包括三位执行董事、一位非执行董事及三位独立非执行董事,独立非执行董事超董事会人数三分之一[94] - 张大帆、林开桦于2021年5月21日获重选为执行董事,任期至2024年举行的2023年股东周年大会结束[95][96] - 谢梅、汪文进于2020年6月19日获重选/选为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任期至2023年举行的2022年股东周年大会结束[95][97] - 黄慧玲、林诚光于2021年5月21日获重选为独立非执行董事,任期至2024年举行的2023年度股东周年大会结束[98] - 朱永耀于2020年6月19日获重选为独立非执行董事,任期至2023年举行的2022年股东周年大会结束[100]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董事会独立非执行董事人数为三名,占董事会至少三分之一人数[101] - 公司已遵守上市规则第3.10(1)、3.10A及3.10(2)条规定[101] - 公司已设立提名委员会,每年评估独立非执行董事独立性[101] - 董事会成员在各方面(财务、家庭关系及业务)概无关系,除年报中履历所载角色及职位外[101]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董事会共召开11次会议,规定每年至少开会四次,有需要时可召开额外会议[106]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各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大多为11/11,汪文进缺席一次股东大会[107] - 所有新委任董事获入职培训,2021年董事每月获公司表现等更新资料,公司还组织董事责任培训[110]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审核委员会有三名成员,黄慧玲为主席[112] - 审核委员会主要负责外聘核数师相关事宜、审议风险管理等多项工作[113] - 截至2021
华侨城(亚洲)(03366) - 2021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