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上市及股份相关信息 - 公司于2020年7月10日上市,股份代號為6978[4] - 公司于2020年7月10日在联交所主板上市,按每股11.00港元发行1亿股股份,2020年7月31日部分行使超额配股权,涉及1458.4万股,占超额配股权行使前初步可供认购股份总数约14.58%,2021年12月31日已发行股本总额为514,584美元,分为5.14584亿股股份[52] - 公司股份于2020年7月10日在联交所上市[159] - 2020年7月31日部分行使超額配股权,涉及14,584,000股股份,占初步可供认购股份总数约14.58%[159] - 所得款项净额约为1,127.8百万港元[159] - 截至报告日期,公司动用所得款项约742.0百万港元[159] - 其中约360.2百万港元用于投资进行中的临床试验及商业化EAL®[159] - 约228.2百万港元用于投资CAR - T–19临床试验及TCR - T系列在研产品[159] -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总计1127.8百万港元,预计2025年耗尽可能[163] - 用于投资EAL®临床试验及商业化已动用385.6百万港元,预计2023年年底悉數动用[160] - 用于扩大EAL®其他临床适应症研发开支已动用213.2百万港元,预计2025年年底悉數动用[160] - 用于投资CAR - T - 19临床试验及TCR - T系列已动用374.5百万港元,预计2025年年底悉數动用[160] - 用于产品管线中其他在研产品开发已动用98.1百万港元,预计2025年年底悉數动用[162] - 用于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已动用56.4百万港元,预计2023年年底悉數动用[163] - 2021年7月20日,华润医药购入公司51458400股股份,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的10.0%[166] - 公司于2022年3月7日纳入深港通下的港股通股票名单[35] - 公司自2022年3月7日起纳入恒生综合指数[35] 公司人员变动 - 陶然先生于2021年8月23日獲委任,李月中先生于2021年8月23日辭任[2] - 尹夢洋女士、梁瑞冰女士于2021年8月23日辭任,楊寧先生于2021年8月23日獲委任[3] - 彭素玖女士于2021年8月23日從審核委員會辭任,陶然先生于2021年8月23日獲委任[4] - 2021年8月23日,李月中辞任非执行董事,陶然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杨宁获委任为公司秘书[81][82] - 2021年9月7日,陶然获委任为华润医药执行董事及执行委员会成员[167] - 2021年8月23日,公司董事、联席公司秘书、授权代表及董事委员会组成发生变动[166] 公司业务布局与项目进展 - 公司是中国领先的細胞免疫治療生物醫藥公司,逾15年專注於T細胞免疫治療研發和商業化[5] - 公司是中国领先的细胞免疫治疗生物医药公司,专注T细胞免疫治疗研发和商业化超15年[83] - 公司已完成EAL®以肝癌術後復發為適應症的II期臨床試驗397名目標患者入組工作,預期2023年上市該產品[6] - 公司已完成CAR - T - 19注射液I期臨床試驗6名目標患者的入組工作,預期2022年完成目標患者入組及發佈初步分析及結果[7] - 公司已完成6B11 - OCIK注射液I期臨床試驗3名目標患者的入組工作,計劃2022年第三季度完成目標患者入組,2022年發佈初步分析及結果[8] - 公司正在進行EAL®以胃癌作為適應症的臨床前研究,預期2022年向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提交臨床研究申請[9] - 公司已將RC19D2注射液產品向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提交新藥臨床試驗交流會申請[10] - 2021年1月11日公司与T - Cure订立许可协议,获针对HLA A - 11受限制患者的肾细胞癌逆转录病毒载体的TCR免疫疗法许可[15] - 公司已完成EAL® II期临床试验397名目标患者入组工作,预计2023年上市该产品[20] - 公司已完成CAR - T - 19注射液I期临床试验6名目标患者入组工作,预计2022年完成目标患者入组并发布初步分析及结果[21] - 公司有多款TCR - T细胞在研产品进行临床前研究,2021年1月11日与T - Cure订立许可协议获肾细胞癌TCR免疫疗法独家许可[22] - 公司已完成6B11 - OCIK注射液I期临床试验三名目标患者入组,计划2022年第三季度完成目标患者入组并发布初步分析及结果[23] - 公司位于北京的研发及生产中心总面积约13,640平方米,国盛实验室每年可处理约40,000份样本[23] - 2021年10月9日,公司透过北京永泰与利德曼订立租赁协议,可租赁工厂区域面积约17,235平方米,可租赁办公室区域面积约1,600平方米,物业使用权资产价值约70百万元[24] - 2021年6月17日,公司北京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建筑项目启动,预计投资12亿元,落成后细胞药物年产量超200,000批次[25] - 2021年2月,公司透过北京永泰与绍兴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订立合作框架协议,华东地区项目投资总额预期约10亿元,第一阶段预计24个月内完成[25] - 公司计划2022年落实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及川渝地区EAL®商业化计划[25] - 公司已完成EAL®二期临床试验397名目标患者的入组工作,预计2023年上市该产品[28] - 公司拟将EAL®临床适应症扩展至肺癌、胃癌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等疾病,正在开展胃癌临床前研究,预计2022年提交临床研究申请[29] - 84名IIIc至IV期胃癌患者研究中,EAL®治疗组总生存期为27.0个月,对照组为13.9个月;32名小细胞肺癌患者试验中,EAL®治疗组总生存期数值上较对照组有所延长[29] - 公司RC19D2及aT19在研产品已完成药效学研究,目标是2022年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30] - 公司于2022年2月3日就RC19D2注射液递交新药临床试验沟通会议申请,预计2022年获得临床试验批复[35] - 公司于2022年1月29日完成中国首例6B11 - OCIK注射液I期临床试验患者入组,已完成三名目标患者入组[35][36] - 6B11 - OCIK注射液预计2022年第三季度完成目标患者招募,并于2022年公布初步分析及结果[36] 公司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向投资基金出资总额为1.568亿港元,投资基金于2021年6月向项目投资1.4622亿港元(相当于人民币1.19769亿元),2021年12月31日公司于投资基金所佔部分公允值约为人民币1.117亿元,占集团资产总值约10.2%[16] - 其他收入从2020年的约人民币600万元增加约人民币1180万元,增幅约195.7%,至2021年的约人民币1780万元[17] - 其他收益及亏损净额从2020年亏损约人民币4050万元减少约人民币1700万元,减幅约41.8%,至2021年亏损约人民币2350万元[17] - 研发开支从2020年约人民币2.786亿元减少约人民币3800万元,减幅约13.6%,至2021年约人民币2.406亿元[17] - 行政开支从2020年约人民币6860万元增加约人民币3570万元,增幅约51.9%,至2021年约人民币1.043亿元[17] - 除税前亏损从2020年约人民币4.391亿元减少约人民币8450万元,减幅约19.2%,至2021年约人民币3.546亿元[17] - 年内亏损及全面开支总额从2020年约人民币4.391亿元减少约人民币8450万元,减幅约19.2%,至2021年约人民币3.546亿元[18] - 公司其他收入从2020年约600.5万元增加195.7%至2021年约1775.5万元,主要因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及政府补助增加[38] - 其他收益及亏损净额从2020年亏损约4045.4万元减少41.8%至2021年亏损约2354万元,因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41] - 行政开支从2020年约6862.5万元增加51.9%至2021年约10425.4万元,因行政人员人数增加[42] - 研发开支从2020年约27862.6万元减少13.6%至2021年约24061万元,因订约成本随临床试验进展减少[43] - 财务成本从2020年约238.9万元增加54.0%至2021年约367.8万元,因租赁负债利息开支增加[45] - 其他开支从2020年约47.3万元减少39.1%至2021年约28.8万元,因提供细胞冻存服务成本[47] - 除税前亏损从2020年约43912.9万元减少19.2%至2021年约35461.5万元[48] - 银行结余及现金从2020年约84540万元减少约49200万元至2021年约35330万元,因经营及建设厂房等产生净亏损[49] - 2021年12月31日,公司租赁负债约为11110万元,以租赁按金作抵押且无担保[51] - 2021年公司无业务开发费用和上市开支,2020年上市开支约3758.3万元[42][46] - 2021年12月31日,集团股本架构为25.0%负债及75.0%权益,2020年12月31日为6.7%负债及93.3%权益[52] - 2020年12月31日,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向投资基金出资1.568亿港元,2021年6月投资基金向项目投资1.4622亿港元(相当于人民币1.19769亿元),2021年12月31日,公司于投资基金所占部分公允价值约为人民币1.117亿元,占集团资产总值约10.2%[54] - 2021年2月24日,公司通过北京永泰参与华东细胞产业园项目,北京永泰作为有限合伙人对产业基金资本承担总额为人民币5000万元,占集团2021年12月31日总资产少于5%,2021年12月31日,集团于产业基金所占部分公允价值约为人民币5150万元,占集团资产总值约4.7%[57][59] - 2021年3月26日,公司与中建三局订立建造协议,兴建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合约总额为人民币6.6499999933亿元,该基地于2021年6月17日开始兴建[59] - 2020年12月31日流动比率为27.95,2021年12月31日降至2.29[64][65] - 2020年12月31日速动比率为27.83,2021年12月31日降至2.23[64][65] - 2020年12月31日及2021年12月31日公司无借贷,资产负债比率不适用[65] -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下降原因是将上市所得款项净额用于研究及固定资产投资[65]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无产品销售收入,集团客户应占总销售额百分比为零[132]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自集团五大供应商采购占同年总采购额约48.0%(2020年:67.2%)[133]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最大供应商占同年总采购额约15.8%(2020年:29.1%)[133] - 2021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股份溢价可供分派储备人民币1,402,498,000元(2020年:人民币1,402,498,000元)[134] 公司人员构成 - 2021年12月31日,公司质量部门有139名员工[27] - 2021年12月31日,公司在中国及大韩民国分别有509名及6名员工[61] - 2021年12月31日,综合管理及行政有52名员工,研发有49名员工,高级管理层有16名员工,产品及技术研发有64名员工,生产、纯化、设备及安全有132名员工,质量有137名员工,临床支持及业务发展有65名员工[61] 公司管理层信息 - 谭铮先生44岁,2019年8月调任为执行董事兼主席,在中国制药行业积累逾20年经验[66] - 王歈博士54岁,为公司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技官,在医学研究领域拥有逾25年经验[67] - 郑铉哲先生59岁,为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战略官,分别于1985年2月及1987年2月获韩国延世大学经营管理学士学位及工商管理硕士学位[70] - 谭铮曾任职于陕西步长制药、陕西康惠控股等公司[66] - 王歈曾在多家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还曾担任北京肿瘤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相关职务[67] - 司小兵41岁,2019年8月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2018年3月加入集团[71] - 陆远32岁,2019年8月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2008 - 2018年任职北京佳矩[72] - 陶然56岁,2021年8月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2021年12月任华润博雅董事长[73] - 王英典60岁,2020年
永泰生物-B(06978) - 2021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