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A股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代码为002821;H股于香港联交所上市,代码为6821[13] - 公司控股股东为ALAB,由Hao Hong博士及Ye Song博士分别持股71.19%及19.52%[6] - 公司H股上市日期为2021年12月10日[7] - 股东周年大会将于2022年6月9日举行[6] - 公司A股每股面值为人民币1.00元[6] - 公司注册办事处在中国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洞庭三街6号,香港主要营业地点在香港湾仔皇后大道东248号大新金融中心40楼[11] - 公司核数师为安永会计师事务所[13] - 公司香港法律顾问为CYL & Partners(与Cooley HK联营),中国法律顾问为德恒律师事务所[13] - 2016年11月18日,公司A股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21年12月10日,公司H股于联交所主板上市[143] 报告期相关信息 - 报告期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同期指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7] - 有关期间为上市日期起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7]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1年公司收入超45亿元,盈利超10亿元,员工超7000人[14] - 2021年报告期内收入约463.21亿元,较2020年增加47.7% [18] - 2021年报告期内毛利约204.97亿元,较2020年增加41.0% [18] - 2021年报告期内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106.93亿元,较2020年增加48.6% [18] - 2021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调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112.30亿元,较2020年增加42.1% [18] - 2021年董事会建议每股股息0.80元,末期股息总计2.11亿元,每10股增发4股新股 [18] - 2021年毛利率44.3%,净利率23.1% [22] - 2021年资产负债率16.8% [22] - 公司收入从2020年的3136.7百万元增长47.7%至2021年的4632.1百万元[70] - 销售成本由2020年的1683.5百万元增长53.4%至2021年的2582.4百万元[74] - 毛利由2020年的1453.2百万元增长41.0%至2021年的2049.7百万元,毛利率由2020年的46.3%下降至2021年的44.3%[75] - 其他收入及收益由2020年的119.8百万元增长45.1%至2021年的173.8百万元[76] - 销售及分销开支由2020年的84.3百万元增长18.2%至2021年的99.6百万元[77] - 行政开支由2020年的320.6百万元增长54.3%至2021年的494.8百万元[78] - 研发费用由2020年的258.9百万元增长49.6%至2021年的387.5百万元,财务费用由2020年的3.7百万元增长96.6%至2021年的7.3百万元[79][80] - 所得税费用从2020年的9150万元增长35.1%至2021年的1.237亿元[81] - 净利润从2020年的7.197亿元增长48.6%至2021年的10.693亿元,2021年净利率为23.1%,2020年为22.9%[81][83] - 每股基本盈利从2020年的3.09元增长42.4%至2021年的4.40元,每股摊薄盈利从2020年的3.07元增长43.0%至2021年的4.39元[84] - 物业、厂房及设备净值从2020年底的22.083亿元增长51.1%至2021年底的33.369亿元[85] - 商誉从2020年底的4320万元增长238.5%至2021年底的1.462亿元[87] - 存货从2020年底的7.264亿元增长92.2%至2021年底的13.961亿元[91] - 贸易应收款项从2020年底的9.781亿元增长85.7%至2021年底的18.162亿元[92]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0年底的21.246亿元增长193.4%至2021年底的62.345亿元[93] - 计息银行借款及其他借款从2020年底的1000万元增长3641.2%至2021年底的3.754亿元[95] - 经调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21年为11.22997亿元,2020年为7.90242亿元,经调整净利率2021年为24.2%,2020年为25.2%[100] - 2021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为1.1315亿元,较2020年减少4.5976亿元[102] - 2021年投资活动所用现金流量净额为22.0521亿元,较2020年增加11.0344亿元[102] - 2021年融资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为62.1071亿元,较2020年增加39.4646亿元[102] - 2021年12月31日股东应占股权总额约为126.1001亿元,2020年12月31日约为59.8979亿元[103] - 2021年12月31日抵押的楼宇、土地及设备账面净值约为0.3524亿元,2020年12月31日约为0亿元[103] - 2021年12月31日抵押的存款约为0.0242亿元,2020年12月31日约为0.0306亿元[103] - 2021年物业、厂房及设备的资本开支、土地使用权及其他无形资产约为16.5974亿元,2020年约为10.1496亿元[104] - 2021年12月31日资本承担约为8.5149亿元,2020年12月31日约为3.3588亿元[105] - 2021年利润分配方案建议向股东分派股息每10股普通股人民币8.00元(2020年:每10股普通股人民币6.00元),按2022年3月30日已发行264,342,018股股份计算,末期股息总计约人民币211,473,614.40元(含稅)(2020年:人民币145,576,015.80元(含稅))[150] - 2021年利润分配方案建议公司自储备中向股东每10股本公司现有股份增發4股新股份(2020年:无)[150] 行业市场数据 - 2020年新药研发投入达2048亿美元,2016 - 2020年复合增长率为7.2%,2020 - 2025年预计继续增长[23] - 中国研发支出由2016年的119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24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1%,预计2025年达496亿美元;2020年占全球医药研发支出总额的12.1%,预期2025年增至16.8%[23] - 2021年全球新药在研管线数量达18582种药物,与2020年相比增加了4.76%[23] - 2011年全球前25大药企的在研管线数量占比达18%以上,2021年占比降至9.36%;仅有一两种药物公司占比提升至19.36%[24] - CDMO市场增速6%高于药品销售增速4%,整体外包渗透率仍在提升[25] - 2020年预计全球中间体和API的CDMO市场空间为830亿美元,制剂的CDMO市场空间约为260亿美元[25] - 截至2021年1月,有5099家公司进行药物研发,46%公司总部设在美国,中国占9%,过去一年中国医药公司增加94个(23%),达522个[25] - 2020年CDE受理国产1类创新药注册申请1062件(597个品种),其中临床申请1008件(559个品种),上市申请54件(38个品种)[25] - 国内CDMO行业规模从2016年的105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317亿元,复合增长率为32.0%;预计2020 - 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31.3%,2025年达1235亿元[25] - 2018 - 2024年全球处方药销售额由8300亿美元增长至1204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4% [107] - 2024年预计全球研发投入将达到2040亿美元,2020 - 2024年全球研发支出占药品销售额的比重平均约为18.22% [107]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小分子CDMO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46%,四季度同比增长超60%,剔除汇率影响分别超50%、70%[34] - 全年新兴业务板块收入同比增长超67%,剔除汇率影响全年增长超70%[35] -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6.32亿元,同比增长47.67%,剔除汇率影响同比增长56.38%;四季度收入17.15亿元,同比增长60.83%,剔除汇率影响同比增长67.47%[35] - 报告期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0.69亿元,同比增长48.47%;截至年报日期,在手订单总额18.9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20%[39] - 报告期内公司小分子CDMO业务实现收入42.32亿元,同比增长46.02%;确认收入项目328个,临床阶段项目290个,其中临床III期项目55个,商业化阶段项目38个[40] - 公司参与美国五大跨国制药公司II期或III期临床阶段小分子候选药物超30%,其中一家达50%[42] - 报告期内公司小分子业务国内收入增长73.41%;截至年报日期,在手国内NDA阶段订单超30个[43] - 报告期内公司来自海外中小创新药公司收入同比增长51.40%,占收入比例由2017年的21.93%提高至22.69%[44] - 小分子临床、小分子商业化、新兴服务收入分别增长37.95%、52.11%、67.88%[35] - 公司新兴服务报告期内收入近4亿元,同比增长67.88%,完成项目327个,收入占比从2018年的2.19%提高至2021年的8.57%[47] - 化学大分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2.86%,开发新客户14家,承接新项目23个,推进到Phase II之后的项目超20个[48] - 制剂业务报告期内同比增长80.81%,超40%来自国外客户订单,承接API+制剂项目40个[50] - 无菌滴眼液业务订单数量同比增长300%,小核酸和多肽注射剂项目显著增加且多个进入临床阶段[50] - 报告期内临床研究服务收入较上一年增长84.20%[52] - 临床研究板块新增签署150余个项目合同,其中70余个为创新药项目,近30个为细胞治疗药物项目[52] - 截至年报日期,临床研究及现场管理服务在手订单超3亿元人民币[52] - 小分子CDMO业务同比增长46.02%,中小客户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4.03%,新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7.88%[70] - 2021年小分子商业化项目个数从32个增加至38个,商业化收入同比增长52.11%,达2511.3百万元,占收入总额54.22%;小分子临床及临床前项目收入同比增加37.95%,达1720.9百万元,占收入总额37.15%[70] - 境内收入由2020年的369.3百万元增长73%至2021年的640.3百万元,境外收入较2020年增加约1224.3百万元,增幅44%[72][73] 公司技术应用与研发 - 连续性反应技术与生物酶催化技术等新技术在公司临床中后期项目中的应用率超30%[27] - 公司6个月完成某海外生物科技公司抗肿瘤创新药工艺优化及规模化生产,4个月设计并优化API合成工艺,批次生产周期由130天缩至60天以下,药物收率提高近3倍[46] - 公司某小分子药物关键片段由4步缩为1步,6个月将克级工艺分子实现吨级放大生产;另一药物从接到工艺优化到吨级API验证生产用8个月,助客户18个月完成药物开发到审批上市[45] - 公司全流程服务的国内药企创新原料药项目在美国上市申请触发审计,5个工作日通过审查[46] - 公司服务的抗體藥物偶聯體候选药物将payload工艺验证过程缩短4个月[49] - 报告期内研发投入3.87亿元,同比增长49.64%,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8.37%[57] - 2021年公司30%的临床II期或以后的临床阶段项目及商业化阶段项目应用了新兴技术[57] - CEPS支持近300个研发攻关项目,实验约11万个,其中连续生产项目93个,设计60条合成路线,开发8条新路,提供光电技术支持30余项目,开发5个核酸单体放大工艺,降低三价膦生产成本至市场价1/6,开发10聚DNA寡核酸液相合成技术,解决亚胺培南工艺放大难题使收率提升一倍,解决4AA商业化项目工艺难题实现30吨商业化连续生产,申请专利25项[60] - CFCT相比2020年同期使用连续性反应技术项目数提升,连续反应车间面积扩大近3倍,应用连续反应生产的原料药或中间体产品超260mt,申请专利19项,连续性反应技术开发和应用专业人员团队增加100%[60] - CBST工程酶酶库数量接近1900个酶,其中近50%为有IP新酶,涵盖19个
凯莱英(06821) - 2021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