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Viomi(VIOT) - 2021 Q4 - Annual Report
ViomiViomi(US:VIOT)2022-04-27 00:00

VIE相关财务数据及业务情况 - 2019 - 2021年,可变利益实体(VIE)贡献的收入分别占公司总收入的100%、99.4%和91.6%[12] - 2019 - 2021年,公司及离岸子公司向VIE发放的贷款本金余额分别为3.837亿元、3.589亿元和3.507亿元(5500万美元)[17] - 2019 - 2021年,外商独资企业(WFOE)未根据独家咨询和服务协议从中国VIE收取服务费[18] - 2019 - 2021年,VIE向权益子公司的内部销售分别为0、12600千元、131300千元[38] - 2019 - 2021年,VIE向VIE主要受益方及其子公司的内部销售分别为0、13400千元、100千元[38] - 2019 - 2021年,WFOE I根据研发协议从中国VIE收取的研发费用分别为0、1500千元、3100千元(486.5千美元)[39] - 2020年VIEs向权益子公司支付购买商品和服务的现金为140,799千元,向VIEs主要受益人及其子公司支付的现金为28,913千元[47][49] - 2021年VIEs向权益子公司支付购买商品和服务的现金为740,939千元,向VIEs主要受益人及其子公司支付的现金为106,185千元[49] - 2019 - 2021年,VIEs分别贡献公司收入的100.0%、99.4%和91.6%[166] 股息分配情况 - 2019年3月18日,董事会宣布向美国投资者发放特别现金股息,每股普通股0.0333美元(每美国存托股票0.1美元),2019 - 2021年无其他股息或分配[19] - 2019 - 2021年,中国子公司未向公司或其离岸子公司支付股息,相应期间未记录预扣税[20] - 假设公司有应税收益并决定未来支付股息,法定税率下,假设税前收益为100%,缴纳25%的所得税后,可分配净利润为75%,再扣除10%的预扣税,母公司/股东实际净分配为67.5%[21] 税收相关情况 - 外国投资企业2008年1月1日后产生并分配给境外直接控股公司的利润,预扣税税率为10%,香港控股公司符合条件可适用5%税率[17] - 部分子公司和VIE符合中国15%的优惠所得税税率,但该税率有资格限制且可能不持续[22] - 若VIE累计收益超过支付给中国子公司的费用,非可抵扣转移将使税后收入降至税前收入的约50.6%[23] - 中国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为25%,新软件企业前两年免企业所得税,后三年减半征收,高新技术企业可减按15%税率征收[211] - 佛山云米自2016年11月31日、广东利兹自2020年12月1日、WFOE II自2021年12月31日起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可享受15%优惠税率[211] - 若公司被认定为中国居民企业,需按25%的税率就全球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204] - 若公司被认定为中国居民企业,向非居民企业股东支付股息时需代扣10%的预提税,非居民企业股东出售ADS或普通股的收益可能需缴纳中国税[206] - 若公司被认定为中国居民企业,非中国个人股东获得的股息和出售ADS或普通股的收益可能需按20%的税率缴纳中国税[206] - 2015年2月3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SAT公告7号,引入新的间接转让财产企业所得税制度,非居民企业间接转让中国居民企业股权收益可能需按10%的税率缴纳中国企业所得税[207] - SAT公告7号为集团内部重组和非居民企业通过公开证券市场买卖同一境外上市公司股权提供了安全港规则,公司ADS在公开证券市场的转让不适用中国税[207] - 2017年12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告37号废止了698号文,并进一步明确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方法[208] - 公司涉及中国应税资产的交易可能面临申报和纳税义务,可能需耗费资源遵守相关公告,或影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210] - 若公司优惠税收待遇被撤销或税务计算被质疑,需支付超出税务拨备的税款、利息和罚款,影响经营成果[211] 2021年公司整体财务数据 - 2021年净收入为8.891亿元人民币(1394.8万美元),归属于公司的净收入为8.8605亿元人民币(1390.3万美元)[27] - 2021年净收入每普通股基本为0.42元,摊薄为0.40元[28] - 2021年加权平均普通股基本股数为2.09551821亿股,摊薄股数为2.20735997亿股[28] - 2021年与小米的销售额为22.956亿元人民币(3.602亿美元)[28] - 2021年基于股份的薪酬总费用为7.2203亿元人民币[30] - 2021年总资产为32.76714亿元人民币(5.14188亿美元),总负债为16.25787亿元人民币(2.55121亿美元)[31] - 2021年总股东权益为16.50927亿元人民币(2.59067亿美元)[31] - 2021年经营活动提供的净现金为3.08968亿元人民币(4848.5万美元)[32] - 2021年投资活动使用的净现金为2.65321亿元人民币(4163.6万美元)[32] - 2021年融资活动提供的净现金为1713.3万元人民币(268.7万美元)[32] - 2021年公司总营收为5303835千元,2020年为5825624千元,2019年为4647513千元[36][37][38] - 2021年公司营收成本为4105767千元,2020年为4742668千元,2019年为3565109千元[36][37][38] - 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为311786千元,2020年为265680千元,2019年为204942千元[36][37][38] - 2021年公司销售和营销费用为751011千元,2020年为597176千元,2019年为529212千元[36][37][38] - 2021年公司一般及行政费用为97730千元,2020年为68914千元,2019年为73061千元[36][37][38] - 2021年公司运营收入为64669千元,2020年为183981千元,2019年为311069千元[36][37][38] - 2021年公司净收入为88891千元,2020年为174446千元,2019年为293830千元[36][37][38] - 2021年末公司合并总资产为3276714千人民币,较2020年末的3179519千人民币增长约3.06%[42][43] - 2021年末公司合并总负债为1625787千人民币,较2020年末的1649200千人民币下降约1.42%[42][43] - 2021年末公司合并股东权益为1650927千人民币,较2020年末的1530319千人民币增长约7.88%[42][43] - 2021年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入为308968千人民币[46] - 2021年公司投资活动净现金流出为265321千人民币[46] - 2021年公司融资活动净现金流入为17133千人民币[46] - 2021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48077千人民币,从年初的574709千人民币增至年末的622786千人民币[46] - 2021年公司向集团公司销售商品和服务金额为741070千人民币,从集团公司采购商品和服务金额为899759千人民币[46] - 2021年公司向集团公司提供贷款16131千人民币,集团公司偿还贷款25807千人民币[46] - 2021年公司对集团公司的资本贡献为64678千人民币[46] 公司与小米业务数据 - 2019 - 2021年公司向小米销售的净收入分别为21.122亿元、28.894亿元和22.956亿元(3.602亿美元),分别占总净收入的45.4%、49.6%和43.3%[67] - 2019 - 2021年公司向小米的销售额分别占净收入的45.4%、49.6%和43.3%[116] 公司面临的风险 - 公司面临市场竞争风险,可能导致市场份额流失、净收入和盈利能力下降[54][59] - 公司与小米的合作关系变化可能对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54] - 公司依赖VIEs结构运营,若不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可能面临严重处罚或被迫放弃相关权益[55] - 若PCAOB无法检查公司审计工作,2024年公司ADSs可能被禁止在美国交易,若法律修订,2023年就可能被禁止[57] - 公司ADSs交易价格可能波动,导致投资者重大损失[58] - 公司的双层股权结构会限制股东对公司事务的影响力[58] - 公司面临来自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提供商、互联网公司、传统家电公司和本地品牌的激烈竞争,竞争可能导致定价压力、盈利能力下降和市场份额流失[60] - 公司部分现有和潜在竞争对手具有运营历史长、资源丰富等竞争优势,公司不能保证能成功与其竞争[61] - 公司自2014年5月成立后经历快速增长,持续增长需扩展多方面业务,但可能无法有效管理增长,影响品牌和财务表现[62] - 小米是公司战略合作伙伴和最重要客户,合作协议可能提前终止,且公司不能保证续约及续约条款有利[67][69] - 公司利用多种营销举措推广品牌,但营销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可能需投入更多资源,影响盈利能力[72] - 公司若不能及时成功开发和商业化受消费者欢迎的新产品、服务和技术,经营业绩可能受重大不利影响[74] - 公司拓展新产品类别和场景会面临新挑战和风险,可能影响品牌、声誉和财务表现[76] - 中国物联网智能家居产品市场增长可能放缓或与预期不同,若公司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经营业绩可能受重大不利影响[78] - 公司易受原材料和组件供应短缺、中断、交货期长和价格波动影响,可能扰乱供应链并对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93] - 公司依赖合同制造商生产大部分产品,新冠疫情曾影响其运营,进而对公司业务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96] - 公司依赖第三方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若合作终止、恶化或成本增加,业务和经营成果可能受重大不利影响[100] - 公司依赖第三方网络合作伙伴运营线下体验店,若合作伙伴表现不佳,公司声誉和财务业绩可能受重大不利影响[101][102][103][104] - 公司实施AI + IoT + 5G战略并推出新产品,但产品开发需大量时间和前期投资,若无法跟上技术发展,竞争力可能受不利影响[105] - 公司建立两家子公司并购置约36,000平方米土地用于开发产业园,预计分两阶段在最长五年内完成,但面临产品开发和制造相关风险[106] - 公司与部分客户签订的合同提供有利条款,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对经营成果或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107][108] - 公司面临产品潜在责任风险,产品责任保险可能不足以覆盖索赔,产品更换或退货成本未来可能大幅增加[109] - 公司产品和服务可能存在软件、基础设施、组件或流程缺陷,无法检测和修复所有缺陷可能导致销售下降和声誉受损[111] - 公司的交付、退换货政策虽提升用户体验,但可能增加成本,若被大量客户滥用或修改政策,经营成果可能受不利影响[112] - 公司若无法准确预测消费者需求或管理库存,可能导致库存过剩或短缺,影响毛利率和业务运营[113][114][115] - 公司管理、拓展和多元化客户群及销售渠道的努力可能不成功,与小米和第三方销售渠道的合作存在不确定性[116][117] - 公司优化线下体验店和与新网络合作伙伴合作时,可能无法按预期快速或成功扩张,销售网络管理系统可能无效[118] - 公司依赖第三方提供物流和售后服务,若服务中断或终止,可能无法及时找到满意的替代方,且费用上涨可能增加成本[118][119] - 公司可能无法将家庭用户群货币化,受用户与物联网产品互动时间、消费活动参与度和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吸引力等因素影响[120] - 经济低迷可能影响消费者对公司产品和服务的可自由支配支出和需求[123] - 重大网络安全事件或信息技术系统故障可能损害用户关系,带来声誉、财务、法律和运营后果[124] - 公司知识产权和专有权利可能无法充分保护产品,可能面临第三方侵权和被指控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的风险[128][131] - 公司依赖第三方技术许可,部分技术服务供应商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虽目前未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但不能排除未来限制增加的可能性[136] - 公司使用开源软件可能影响产品销售并面临诉讼风险,若未遵守开源许可条件,可能产生重大法律费用和损失[137][138] - 公司可能进行收购和投资活动,但可能无法找到合适目标、完成交易或实现预期目标,还可能影响公司运营和财务状况[140][141] - 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可能增加公司成本,若无法转嫁成本,盈利能力可能受影响[143] - 公司一名董事同时担任小米董事,可能存在潜在利益冲突,虽有相关规定,但不能保证其决策不受影响[144] - 公司保险覆盖有限,没有业务中断保险和IT基础设施或信息系统损坏保险,业务中断可能导致重大成本和资源转移[155] - 2020年初,新冠疫情致中国多地企业办公室、零售店和制造工厂临时关闭,正常经济活动锐减[158] - 2020 - 2021年,公司财务结果受新冠疫情负面影响,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线下渠道和物流运营受局部防疫措施不利影响[159] - 投资者和中国政府对ESG关注度提升,或使公司面临资本获取受限、合规成本增加、声誉受损等风险[160][161][163] - 若中国政府认定公司运营协议不符合相关法规或法规有变,公司可能面临重罚或被迫放弃业务权益[164] - 公司通过VIEs及其子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依赖与VIEs的合同安排,但该安排可能不如直接所有权有效[1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