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营业收入达到362.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68%[2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1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99%[22]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3.00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51.64%[22] - 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362.42亿元,同比增长18.68%[36] - 公司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10亿元,同比增长18.99%[36] - 营业收入362.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68%[64]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研发费用11.66亿元,同比增长33.24%[40] - 公司研发费用11.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24%[64] - 公司总主营业务成本2021年为298.20亿元,较2020年252.83亿元增长17.95%[74] - 分包(外协)成本2021年为100.22亿元,较2020年75.16亿元增长33.35%[74] - 财务费用2021年为3.91亿元,较2020年0.10亿元激增3,702.19%[77] 各业务线表现 - 公司水泥和矿山工程、装备及运维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90.04亿元,同比增长12.43%[38] - 公司节能环保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8.86亿元,同比增长10.78%[39] - 公司境外属地多元化工程实现营业收入29.99亿元,同比增长98.04%[39] - 工程建设业务毛利率13.39%,同比下降0.84个百分点[68] - 装备制造业务毛利率22.95%,同比上升2.27个百分点[68] - 生产运营管理业务收入64.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32%[68] - 境外业务毛利率16.7%,同比上升1.66个百分点[68] - 工程建设主营业务收入2021年为213.23亿元,较2020年196.76亿元增长8.4%[69] - 装备制造主营业务收入2021年为46.63亿元,较2020年34.59亿元增长34.8%[69] - 环保业务主营业务收入2021年为18.86亿元,较2020年17.03亿元增长10.8%[69] 各地区表现 - 境内新签合同额275.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62] - 境外新签合同额234.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62] - 境外资产达65.01亿元人民币,占总资产比例15.67%[87] - 非洲地区在建项目66个,未结算合同额149.04亿元[99] - 新签项目总额366.95亿元,境外项目占比56%(205.53亿元)[102][103] 合同和订单 - 公司全年新签合同总额509.79亿元,同比增长18%[36] - 公司有效结转合同额565.91亿元,在手合同额970.53亿元[36] - 公司新签合同总额509.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61][62] - 未完合同总额565.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61][62] - 专业工程竣工项目151个,结转金额137.11亿元[96] - 报告期末在手订单总金额为9705.289亿元人民币,其中已签订合同但尚未开工项目金额为404.616567亿元人民币,在建项目中未完工部分金额为565.912353亿元人民币[104] - EPC模式在手合同金额为716.835423亿元人民币,占总额73.8%[105] - EP模式在手合同金额为63.240282亿元人民币,占总额6.5%[105] - 其他模式在手合同金额为190.453215亿元人民币,占总额19.6%[105] 研发和创新 - 公司研发费用11.66亿元,同比增长33.24%[40] - 研发投入总额2021年为11.66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3.22%[79] - 研发人员数量2021年达2,293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17.78%[80] - 公司拥有有效专利1489项其中发明专利294项国际专利4项[55] - 公司装备产品如篦冷机、辊压机、立磨实现数字化模拟和自动化加工[54] - 公司自主开发工业互联网赋能与服务平台(IIESP)在EP/EPC项目全面应用[53] 资产和投资 - 交易性金融资产2021年末为4.27亿元,较2020年末1.32亿元增长224.74%[85] - 长期应收款同比下降37.51%至36.05亿元[86] - 在建工程同比增长38.66%至5.79亿元[86] - 使用权资产同比激增125.76%至8093万元[86] - 其他流动负债同比增长38.80%至20.04亿元[86] - 受限货币资金达11.39亿元[90] - 债权融资总额33.46亿元,其中短期借款9.82亿元[92] - 公司对外股权投资额38.877737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加37.246469亿元人民币,增幅2283.28%[110] - 收购北京凯盛100%股权交易金额5.1036577亿元人民币[111] - 收购南京凯盛98%股权交易金额9.88801亿元人民币[111] - 收购中材矿山100%股权交易金额21.770072亿元人民币[111] - 持有交通银行法人股520104股,持有中材节能法人股1710000股[112] 子公司财务数据 - 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资产为84.42亿元,净资产为32.20亿元,营业收入为65.61亿元,净利润为3.09亿元[118] - 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资产为64.93亿元,净资产为12.67亿元,营业收入为36.85亿元,净利润为1.86亿元[118] - 中材建设有限公司总资产为49.74亿元,净资产为24.87亿元,营业收入为39.14亿元,净利润为3.92亿元[118] - 苏州中材建设有限公司总资产为39.06亿元,净资产为14.33亿元,营业收入为33.77亿元,净利润为2.33亿元[118] - 中材矿山建设有限公司总资产为33.29亿元,净资产为19.27亿元,营业收入为65.16亿元,净利润为4.77亿元[118]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定位水泥和矿业为核心业务,同时发展绿能环保和属地化经营两大突破方向[123] - 公司计划提升国际化人才占比5%[132] - 公司预计2025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57GW,投资额约1100亿美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300GW[122] - 中国2020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仅为56%,尾矿综合利用率为20%,远低于发达国家80-90%水平[122] - 水泥行业政策要求到2025年能效标杆水平以上熟料产能比例达到30%[120] 风险因素 - 宏观经济风险:建筑行业发展速度整体放缓,公司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134] - 行业风险:水泥产能过剩矛盾未根本改观,水泥需求滞涨,新增产能有限,市场竞争激烈[135] - 成本压力:钢材等大宗商品、物流、人工成本持续上涨,公司利润空间面临较大压力[135] - 海外业务占比高,美元和欧元为主要结算货币,部分合同涉及当地小币种结算,面临较大汇率波动风险[137] 公司治理和股权激励 - 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第二个行权期批量行权,并推出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144] - 公司全面完成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144] - 公司通过自我评价、聘请中介机构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等方式强化风险防控[144] - 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于2017年9月15日获得国务院国资委批复[189] - 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及相关管理办法[190] - 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于2022年2月获得国资委批复[190] - 公司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于2022年3月16日经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190] - 公司建立与经营业绩强关联的高级管理人员考评和激励机制[194] 并购和重组 - 公司收购北京凯盛100%股权、南京凯盛98%股权、中材矿山100%股权新增矿山运维服务[47] - 重组过渡期中材矿山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7,201.71万元[34] - 重组过渡期南京凯盛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2,272.37万元[34] - 公司于2020年10月启动解决工程业务同业竞争的资产重组,报告期内重组取得证监会核准并实施完毕[147] - 控股股东中国建材承诺自2017年12月起3年内解决与中材国际的同业竞争问题[146] - 中国建材与中材股份换股吸收合并后,中国建材成为公司控股股东[145] - 中国建材工程与中材国际在水泥工程服务领域存在业务重合[145] - 控股股东就避免同业竞争承诺采用委托管理、资产重组等多种整合方式[146] - 公司2021年完成对中材矿山、南京凯盛、北京凯盛3家企业的并购[197] - 并购后制定156项管理对接工作清单实现全面管理融合[197] - 公司通过资产重组解决工程业务同业竞争问题并于报告期内实施完毕[198] 分红和利润分配 - 公司拟派发现金红利总额为510,389,078.27元,每10股派发2.30元(含税)[5] - 2021年可分配利润剔除被合并方净利润归属原股东金额248,869,677.37元[5] - 2020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2.30元(含税),已于2021年6月4日实施完成[185] - 2021年度拟派发现金红利510,389,078.27元(含税),按总股本2,219,082,949股计算每10股派2.30元[186] - 2021年可分配利润剔除被合并方合并前净利润248,869,677.37元[186] - 现金分红政策符合公司章程规定,分红标准明确,决策程序完备[187] 人员和高管薪酬 - 母公司在职员工数量为1,000人,主要子公司在职员工数量为11,895人,合计12,895人[181] - 生产人员2,732人(占总数21.2%),工程人员3,619人(占总数28.1%),技术人员2,709人(占总数21.0%)[181] - 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6,542人(占总数50.7%),其中研究生及以上1,108人(占总数8.6%),本科5,434人(占总数42.1%)[181] - 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年度税前报酬总额合计为2005.3642万元[155] - 总裁印志松通过期权行权获得60,000股股份,年度税前报酬为262.7205万元[152] - 副总裁何小龙通过期权行权获得33,333股股份,年度税前报酬为47.4494万元[152] - 离任副总裁倪金瑞通过期权行权获得96,667股股份,年度税前报酬为115.6712万元[155] - 离任副总裁沈军通过期权行权获得96,667股股份,年度税前报酬为241.1002万元[155] - 离任副总裁徐培涛通过期权行权获得96,667股股份,年度税前报酬为150.6600万元[155] - 离任副总裁孟庆林通过期权行权获得27,000股股份,年度税前报酬为196.7968万元[155] - 董事蒋中文持有22,500股股份不变,年度税前报酬为198.6309万元[152] - 副总裁焦烽持有22,500股股份不变,年度税前报酬为217.43万元[152] - 副总裁隋同波持有17,050股股份不变,年度税前报酬为183.6517万元[152] - 报告期末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际获得报酬合计2005.3642万元[165] 高管变动 - 公司副总裁、财务总监倪金瑞辞任离任[166] - 公司聘任汪源为副总裁、财务总监[166] - 公司副总裁沈军因任期届满离任[166] - 公司副总裁徐培涛因任期届满离任[166] - 公司聘任郭正勇为副总裁[166] - 公司聘任何小龙为副总裁[166] - 公司聘任范丽婷为总法律顾问[166] - 公司副总裁孟庆林辞任离任[166] - 公司监事邢万里辞任离任[167] - 胡金玉任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济师兼投资发展部总经理[162] - 胡金玉于2021年9月卸任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职务[162] - 堵光媛任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法律事务部总经理及职工监事[162] - 刘燕任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自2018年5月起[162] - 傅金光任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自2020年9月起[162] - 傅金光任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自2019年12月起[162] - 余明清任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自2018年5月起[162] 其他重要内容 - 公司总股本为2,219,082,949股[5] - 审计机构为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4] - 公司法定代表人刘燕[13] - 报告期指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11] - 公司注册地址为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开发区临淮街32号[15] - 公司办公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北路16号中材国际大厦[15] - 公司A股股票代码600970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7] - 持续督导财务顾问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19]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2.14亿元人民币,同比微增0.95%[22] - 基本每股收益为0.82元/股,同比增长18.84%[24]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为0.70元/股,同比大幅增长42.86%[24]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4.13%,同比增加2.31个百分点[24] - 第四季度营业收入最高,达112.37亿元人民币[26] -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政府补助为7627万元人民币[29] -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当期利润影响金额为5204万元人民币[32] - 2021年全球水泥需求较2020年增幅明显但呈现不平衡之势[43] - 2021年全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4757万千瓦为"十三五"以来年投产第二多[45] - 2021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5488万千瓦为历年以来年投产最多[45] - 2021年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达25.5%较2017年20.5%明显提升[45] - "十三五"期间累计综合利用各类大宗固废约130亿吨减少占用土地超过100万亩[46] - 公司所属中材矿山提供运维服务的国家级绿色矿山44个省级绿色矿山44个[53] - 前五名客户销售额42.33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11.68%[74] - 安全环保投入4.5亿元人民币,组织检查8670次,排查隐患23185项[109] - 公司计提安徽节源与德国HAZEMAG公司商誉减值准备[169] - 2021年计提两笔商誉减值准备(安徽节源、HAZEMAG)[175] - 公司披露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198]
中材国际(600970) - 2021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