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臣医疗(688013) - 2023 Q2 - 季度财报
天臣医疗天臣医疗(SH:688013)2023-08-29 00:00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为天臣国际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代码688013,简称天臣医疗[1,12] 报告审计与利润分配 - 2023年半年度报告未经审计[3] - 2023年半年度不进行利润分配或公积金转增股本[5] - 半年度拟定不进行利润分配或转增[85] 前瞻性描述说明 - 报告中未来计划等前瞻性描述不构成对投资者的事实承诺[6] 资金与担保情况 - 不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7] - 不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7] 行业术语解释 - 吻合器指医学上使用的代替传统手工缝合的设备[10] - CE认证为欧盟产品安全强制性认证,通过认证商品可在欧盟统一市场内自由流通[10] - DRG指医保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方案[11] - PPH指一次性使用管型痔吻合器,是公司在售产品之一[11] 2023年上半年财务数据 - 2023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1.2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12%[14][15] - 2023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2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9.04%[14][15] - 2023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0.2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26%[14][15] - 2023年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34.66%[14][15] - 2023年上半年基本每股收益0.33元,同比增长37.50%;稀释每股收益0.33元,同比增长37.50%[14][15] - 2023年上半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0.26元,同比增长23.81%[14][15] - 2023年上半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06%,较上年同期增加1.4个百分点[14] - 2023年上半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4.05%,较上年同期增加0.84个百分点[14] - 2023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3.10%,较上年同期减少2.41个百分点[14] - 2023年上半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5287159.83元[16][17] - 不考虑股份支付费用影响,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40.66万元,同比增长18.57%[19] - 报告期公司确认股份支付费用919.65万元,影响净利润781.70万元[19] - 公司营业收入为12749.27万元,营业成本含股份支付为5399.67万元[19] - 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7亿元,同比增长20.12%;净利润2658.96万元,同比增长39.04%;扣非净利润2130.24万元,同比增长27.26%[52] - 不考虑股份支付费用影响,2023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40.66万元,同比增长18.57%[52] -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7亿元,同比增长20.12%;净利润0.27亿元,同比增长39.04%;扣非净利润0.21亿元,同比增长27.26%[61] - 营业成本5399.67万元,同比增长29.65%;销售费用1835.32万元,同比增长33.24%;管理费用1601.28万元,同比增长22.21%;财务费用 -207.29万元,同比下降307.97%;研发费用1670.48万元,同比增长1.45%[62]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3923.25万元,同比增长34.66%;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06亿元,同比下降28.22%;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339.42万元[62] - 2023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12.75亿元,较2022年上半年的10.61亿元增长20.12%[160] - 2023年上半年营业总成本10.45亿元,较2022年上半年的8.71亿元增长19.92%[160] - 2023年上半年营业利润2838.89万元,较2022年上半年的2008.15万元增长41.36%[161] - 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2658.96万元,较2022年上半年的1912.34万元增长38.00%[161] - 2023年上半年综合收益总额2641.54万元,较2022年上半年的1927.82万元增长36.91%[162] - 2023年上半年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均为0.33元/股,2022年上半年均为0.24元/股[162] - 2023年上半年末资产总计5.90亿元,较期初的5.64亿元增长4.69%[158] - 2023年上半年末负债合计3177.01万元,较期初的3386.50万元下降6.18%[159] - 2023年上半年末所有者权益合计5.59亿元,较期初的5.30亿元增长5.39%[159] - 2023年上半年末流动资产合计4.46亿元,较期初的4.19亿元增长6.56%[158] - 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20,677,498.97元,2022年同期为109,908,788.89元,同比增长约9.8%[163] - 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25,170,297.11元,2022年同期为22,126,579.53元,同比增长约13.8%[164] - 2023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39,232,473.44元,2022年同期为29,133,961.88元,同比增长约34.7%[166] - 2023年上半年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06,152,699.13元,2022年同期为147,879,364.10元,同比下降约28.2%[166] - 2023年上半年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3,394,197.03元,2022年同期为 -19,754,938.52元,亏损幅度收窄约82.8%[166] - 2023年上半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145,644,078.06元,2022年同期为116,612,303.29元,同比增长约24.9%[165] - 2023年上半年收回投资收到现金463,200,000.00元,2022年同期为749,450,000.00元,同比下降约38.2%[166] - 2023年上半年吸收投资收到现金15,770,437.75元,2022年同期为13,982,760.00元,同比增长约12.8%[166] - 2023年上半年支付的各项税费15,906,949.82元,2022年同期为3,567,517.51元,同比增长约345.9%[166] - 2023年上半年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175,380,846.12元,2022年同期为232,074,903.50元,同比下降约24.4%[167] 公司业务模式 - 公司主要业务聚焦吻合器类产品,涵盖多个手术领域,微创腔镜吻合器类成收入主要来源[19][22] - 公司采取“临床洞察、开放竞争、快速迭代”研发模式,推动“产学研医”合作[27] - 公司采购包括定制化零部件等原材料采购和外协采购,制定相关制度强化管理[28][29] - 公司采取品质控制和总装为主体的生产模式,推进生产自动化技术改造[29] - 公司采取买断式经销为主的销售模式,坚持国内和海外双轮驱动策略[31] - 公司不定期对经销商进行培训,制定制度加强经销商管理[31] - 公司积极响应集采政策,拓展线上营销,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渠道[31] 吻合器市场情况 - 2015 - 2019年全球吻合器市场规模由73.64亿美元增长至90.18亿美元,复合增长率约5%,预计2019 - 2024年复合增长率5%,2024年将达115.09亿美元[34] - 2015 - 2019年中国吻合器市场规模由48.27亿元增长至94.79亿元,复合增长率约18%,预计2019 - 2024年复合增长率约15%,2024年将达190.58亿元[35] - 中国吻合器市场规模2019 - 2024年复合增长率比全球约高10个百分点[35] - 国家集采政策推进使吻合器市场使用数量规模扩大,但金额计整体市场容量有不确定性,集采后市场将向头部企业集中,企业成本管理面临挑战[32] - 吻合器市场使用规模将继续增长,腔镜吻合器销量已超开放式,未来腔镜吻合器市场将加速扩张[32] - 中国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患者增多、经济增长、消费提升、医疗改革、“国产替代”战略等推动吻合器市场规模增长[32][35] 行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受国家科技水平影响大,中国医疗器械领域整体以跟踪仿制为主,相关科技基础、关键技术、核心部件、技术融合、创新模式等需加强和优化[33] - 从事二、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获取注册证时间长,涉及环节复杂,易造成资源闲置浪费,且法规多、人才缺乏,企业管理成本高[33] - 国家药监局2014年和2017年分别开设“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和“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绿色通道[32] - 微创外科和机器人外科发展推动吻合器向微创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35] - 吻合器使用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临床并发症原因包括选择及使用不当等[36] - 外科发展要求吻合器技术精进,如减肥及代谢手术等需降低出血概率[36] - 手术微创化使腔镜手术与吻合器技术相辅相成,提升患者生命质量[36] - 吻合器将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迈进,电动吻合器智能化有提升空间[37] - 中国将成医疗技术创新来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周期将缩减[37] 公司技术与产品优势 - 公司无障碍吻合技术消除“活塞效应”,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38] - 通用腔镜技术平台实现钉仓组件自由组合更换,降低使用成本[38] - 选择性切割技术针对病变组织切除,减少并发症,缩短康复时间[39] - 旋转切割技术模拟自然切割,提升安全性,降低击发力[39] - 第三代及第四代保险技术提高产品操作便利性和安全性,避免误击发[39] - 公司开发的5mm平台技术减少了58%-67%的创伤,拓展了术式发展[40] 公司荣誉与资质 - 2023年7月,公司入选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 - “一次性使用痔疮套扎器”和“一次性使用自动保险肛肠吻合器”完成开发并取得NMPA产品注册证[43] - 公司产品在国内多个区域集中带量采购中标,海外覆盖54个国家和地区 [51] - 公司与德国贝朗医疗建立长期深入业务合作,还将在研发层面深入合作 [51] - 公司一次性使用大视窗自动保险型消化道吻合器(CST)获德国红点奖等三大国际设计奖 [51]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新增产品注册证3张,新增申请国家3个,取得注册证国家3个,获得海外注册证书6张[52] 公司研发情况 - CST - T多适应症良性病治疗技术项目申请实用新型专利3件,能量平台项目申请外观设计专利1件,其他战略研发类项目申请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9件[43] - 报告期内,发明专利申请4个、获得10个,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2个、获得20个,外观设计专利申请1个,软件著作权申请1个、获得1个,合计申请18个、获得31个[44] - 本期费用化研发投入16,704,767.78元,上年同期为16,466,743.71元,变化幅度1.45%,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减少2.41个百分点[45] - 第三代腔镜切割吻合器和钉仓组件预计总投资2,900万元,本期投入382.84万元,累计投入2,857.26万元,处于中试阶段[46] - 能量平台项目预计总投资3,618万元,本期投入302.99万元,累计投入726.28万元,处于中试阶段[46] - TSRB套扎器已取得NMPA产品注册证,预计总投资310万元,本期投入12.64万元,累计投入68.27万元[47] - EMG电动/手动腔镜吻合器组件预计总投资900万元,本期投入180.98万元,累计投入244.78万元,处于设计阶段[47]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从上年同期42人增至50人,占比从19.27%提升至20.83%,增幅达19%以上[48][50]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从上年同期591.11万元增至743.25万元,平均薪酬从14.07万元增至14.87万元[48] - 研发人员中硕士研究生占32%、本科占58%、专科占10%;30 - 40岁占46%、40 - 50岁占30% [48][49] - 具有10年以上经验的研发人员占比约68% [50]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境内外专利638项,其中发明专利327项 [50] - 公司OELC腔镜吻合器组件预计总投资1415万元,本期投入150.92万元,累计投入196.87万元 [48] - 其他战略研发类预计总投资2190万元,本期投入218.14万元,累计投入477.13万元 [48]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新增全球专利申请数量17件,获授权专利数量30件,其中核心技术的发明专利新增获授权数量10件[54] - 截至报告期末,“第三代腔镜切割吻合器和钉仓组件”和“能量平台项目”处于产品中试阶段;“补片增强吻合器”处于项目立项阶段[54] - “TSRB套扎器”和“CST - T多适应症良性病治疗技术”已完成研发并取得NMPA产品注册证;“TT穿刺器”项目处于产品注册阶段;“第二代极厚组织微创吻合技术”项目处于产品验证和确认阶段;“TCL结扎夹”、“TCT结扎夹”和“TSF电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