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业绩: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营业收入258.21亿元,同比增长27.44%[23][2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1亿元,同比增长22.89%[23][24] - 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258,212.67万元,同比增长27.44%[36] - 归属于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6,462.55万元,同比增长29.31%[36] - 基本每股收益1.75元/股,同比增长18.24%[24][26] - 2021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91,006,416.20元[6] - 公司2021年总收入258,212.67万元,同比增长27.44%[114] 财务业绩: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营业成本166.35亿元,同比增长21.34%[111] - 研发费用2.72亿元,同比增长56.84%[111] - 销售费用7204.09万元,同比增长34.95%[111] - 管理费用2.70亿元,同比增长39.46%[111] - 营业成本166,350.59万元,同比增长21.34%[114] - 研发费用271,733,046.25元,同比增长56.84%,主要因研发人员规模及设备投入增加[131][132] - 管理费用269,692,453.39元,同比增长39.46%,主要因人员规模增加及新办公场所启用[131] 现金流和资产状况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90亿元,同比下降45.31%[23][25]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79亿元[111]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90,185,526.14元,同比下降45.31%,主要因项目回款减少[133]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879,020,826.61元,同比大幅下降,主要因购入结构性存款及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33][13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2.92亿元,同比增长77.04%[23][25] - 总资产52.91亿元,同比增长21.67%[23][25] -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金额5.4857亿元人民币[154] - 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期末金额5000万元人民币[154] - 母公司期末可供分配利润为576,767,068.39元[6] 业务表现:信号系统及项目 - 公司信号系统项目新增中标额18.03亿元,全年完成合同签订新增总金额18.71亿元[36] - 信号系统工程项目新增合同签订总金额14.40亿元,含2020年中标项目在2021年签订合同8.77亿元[36] - 公司新增维保业务相关合同金额1.54亿元[39] - TIDS项目新签订合同金额1.61亿元,新增中标金额0.45亿元[39] - 公司2021年助力国内外13个城市18条线路开通,开通里程达318公里[41] - 公司全功能开通运营的FAO线路达160公里[41] - 公司承担29个城市累计2116公里的信号系统项目建设[48] - 公司2021年实现18条新建或延伸线路开通,开通里程318公里[48] - 公司2021年全自动运行FAO线路开通运营里程达160公里[56] - 公司累计交付线路41条覆盖23个城市线路里程超过1,350公里[101] - 公司2021年助力13个城市18条线路开通开通里程达318公里[101] 业务表现:产品和市场 - FAO系统收入1,175,002,592.20元,同比增长190.76%[117] - 维保维护服务收入11,323.30万元,同比增长84.94%[117][119] - 零星销售收入18,712.68万元,同比增长65.26%[117][119] - 信号系统总承包业务毛利率34.82%,同比上升1.93个百分点[117] - 2021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公开招标线路24条,公司中标4条,市场份额17%[61] - 公司中标北京13号线扩能改造工程金额达9.6亿元[60] - 2021年公开招标正线线路数量为24条(2020年21条/2019年36条)[61] - 国内有13家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总承包商,其中7家实现自主CBTC技术工程应用[106] - 4家竞争对手实现I-CBTC技术工程应用,4家实现FAO技术国内工程应用[106] 地区表现 - 华北地区收入108,545.70万元,同比增长86.55%[117] - 华中地区收入35,373.19万元,同比增长111.28%[117] - 西南地区毛利率同比增加8.80个百分点[117][121] - 华南地区毛利率同比增加7.50个百分点[117][121] 成本结构分析 -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成本为166,295.21万元,占总成本比例99.97%,同比增长21.30%[123] - 信号系统总包业务成本为148,695.35万元,占总成本89.39%,同比增长19.66%[123] - 关键自制设备直接材料成本20,586.28万元,同比增长56.11%,占总成本比例从9.62%升至12.38%[123] - 维保维护服务成本6,896.81万元,同比增长84.86%,占总成本比例从2.72%升至4.15%[123] 研发投入与创新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10.52%,同比增加1.97个百分点[24][26] - 公司2021年研发投入27,173.3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6.84%[40] - 公司2021年研发投入总额为2.717亿元,同比增长56.84%[78]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0.52%,较上年增加1.97个百分点[78] - 公司I-CBTC和FAO技术已实现工程应用 核心技术均取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66] - 车车通信列控系统获SIL4级安全认证 在香港迪士尼线实验 获北京地铁11号线试运行授权[66][71] - 自主虚拟编组系统(AVCOS)关键技术突破 智能列车鹰眼(TES)获全球首个SIL4系统安全认证[67] - 重载移动闭塞系统2021年6月完成全球技术发布 计划应用于朔黄重载铁路[67] - 智能调车系统2021年11月在万水泉南站完成现场验证 调车效率显著提升[68] - 天枢平台云集成技术获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69] - 基于TSN的以太网综合承载TCMS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已完成样机研制[70] - 封闭空间智能感知检测系统完成样机研制及SIL2级安全认证 在香港荃湾线示范应用[70] - 2021年新增4项科研项目 包括新一代智能调度系统和全自动运行系统产业化项目[71][72] 知识产权与研发成果 - 公司累计拥有授权专利632件,其中海外27件,2021年申请专利381件,授权133件[40] - 2021年公司申请专利381件,授权133件,其中国内授权124件,国外授权9件[74] - 截至2021年底累计拥有授权专利632件[74] - 2021年申请发明专利321件,获得103件[76] - 2021年获得软件著作权123件[76] 具体研发项目进展 - 列车智能网络控制项目累计投入7170万元,已完成样机研制[81] - 新一代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项目累计投入1.047亿元,已完成系统研制及安全认证[81] - 封闭空间智能感知检测系统累计投入3895万元,已完成样机研制及示范应用[81] - 智能运维系统开发项目累计投入3569万元,已初步完成系统开发[81] - 乘客智能服务系统开发与应用项目总投资5180万元人民币,累计投入2907.09万元人民币,完成进度56.1%[83] - 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设计平台(一期)总投资6540万元人民币,累计投入4726.29万元人民币,完成进度72.3%[83] - 重载铁路智慧车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期)总投资4560万元人民币,累计投入2860.25万元人民币,完成进度62.7%[83] - 自主虚拟编组运行系统项目总投资1.95亿元人民币,累计投入5375.75万元人民币[84] - 轨道交通孪生系统项目总投资9734.01万元人民币,累计投入2301.21万元人民币[84] - 面向客户体验的智能维保生态系统项目总投资6199.51万元人民币,累计投入1140.51万元人民币[84] - 研发项目合计总投资7.9亿元人民币,累计投入4.74亿元人民币,总体完成进度60%[84] 研发团队与投入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517人,同比增长24.3%,占总员工比例23.44%[86] - 研发人员薪酬总额1.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5.3%,人均薪酬34.68万元人民币[86] - 研发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31%,30岁以下人员占比58.8%[86] - 公司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基金支持107个项目完成验收31项[91] - 公司拥有国家级平台5个北京市级平台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92] - 联合基金共同开展10余项技术合作开发[91] 质量、安全与认证 - 公司获得业主嘉奖50余次[45] - 公司险性事件指标按三年削减规划在上年指标基础上降低30%[45] - 公司产品获得国际最高安全等级SIL4级认证[45] - 公司天津产业园完成HALT与HASS可靠性试验平台建设[45] - 公司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成为北京首批AAA级认证企业[44] - 公司成为北京市首家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AA级认证企业[97] - 公司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及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56][59] - 公司被认定为北京市第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子公司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59] 行业趋势与市场展望 - 预计到2030年有85条轨道交通线路进入信号系统改造周期,总长度约2,500公里[54] - 十四五期间全国将新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约3,000公里[54] - 预计到2030年将建设2,000公里以上市域铁路,投资规模超万亿元[54] - 交通行业2020年碳排放占比约16% 过去9年年均增速5%以上 预计2025年增加50%[63] - 中小城市存在客运量不足、投资成本高的痛点,亟需集约化系统解决方案[161] - 国家已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162] - 十四五期间城轨审批将趋严,各城市城轨投资将进一步降温[161]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战略与计划 - 公司计划保持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地位[168] - 公司以I-CBTC系统及FAO系统作为主力产品确保主营业务市场占有率[168] - 公司积极推广朔黄重载铁路移动闭塞成果在行业工程落地[168] - 公司加大运营维保和智能化装备的市场推广力度[168] - 公司加强智能列车鹰眼系统、天枢平台、IPSS及其他新产品市场推广[168] - 公司推动研发能力区域化布局,形成总部示范引领、区域重点突破的研发体系[169] - 2022年公司计划开通7个城市合计9条新建及分段线路,预计开通里程530公里[169] - 公司在12个城市拥有多条新建和延伸线路在建项目[170] - 公司承担国家发改委智慧城轨新一代智能列车运行系统示范工程项目[59]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于2021年12月20日获国家发改委批复[92] - 示范工程预计2022年底完成示范应用[94] - 2022年3月智慧铁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设立[102]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财务展望 - 2022年公司预计营业收入285,126.06万元(28.51亿元),同比增长10.42%[174] - 2022年公司预计营业成本184,040.77万元(18.40亿元),同比增长10.63%[174] - 2022年公司预计研发费用31,064.57万元,同比增长14.32%[174] - 2022年公司预计净利润33,008.56万元,同比增长11.18%[174] - 2022年公司预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081.55万元,同比增长6.81%[174] - 2022年公司预计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820.06万元,同比增长44.20%[174] - 2022年公司预计财务费用104.49万元,同比下降25.00%[174] - 2022年公司预计其他净支出1,500.00万元,同比下降50.27%[174] - 2022年公司预计所得税费用3,749.30万元,同比增长27.51%[174] 非经常性损益 - 公司2021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26,380,958.28元,其中政府补助31,887,667.24元[30][31] -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及处置收益3,570,354.21元[30][33] 股东分红 - 拟派发现金红利总额87,915,756.94元,占净利润比例30.21%[6] - 总股本187,054,802股,每股派现0.47元[6]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注册地址于2021年9月15日变更为北京市丰台区智成北街3号院交控大厦1号楼1层101室[15] - 公司办公地址邮政编码100070[15] - 公司电子信箱ir@bj-tct.com[16] - 董事会秘书毕危危,联系电话010-83606086[17] - 证券事务代表张瑾,传真010-83606009[17] - 公司外文名称Traffic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TCT)[15] - 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发布[192] 人力资源与教育 - 公司新增5所高校专项教育基金,前置培养轨道交通人才[47] 高管与董事变动及薪酬 - 董事长郜春海2021年税前报酬总额为163.14万元[184] - 副董事长李畅2021年税前报酬总额为141.88万元[184] - 副总经理张建明2021年税前报酬总额为119.26万元[184] - 副总经理刘波2021年税前报酬总额为119.71万元[184] - 独立董事李荣、吴智勇、王志红2021年税前报酬均为0.83万元[184] - 职工监事蔡克明2021年税前报酬总额为4.44万元[184] - 职工监事王茹2021年税前报酬总额为3.41万元[184] - 公司董事及高管2021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1,672.77万元,其中独立董事和职工监事报酬统计周期为报告期内担任相关职位期间[188] - 核心技术人员张强、肖骁、包峰、范莹、郭辉2021年度无持股变动,税前报酬分别为85.13万元、53.71万元、31.92万元、44.84万元、27.66万元[186][188] - 已离任董事任宇航、王予新2021年度持股无变动,税前报酬分别为0元和0元[188] - 已离任独立董事王飞跃、王志如、史翠君2021年度税前报酬均为11.17万元[188] - 公司2021年度核心技术人员新增认定时间为2021年8月,其报酬统计周期为2021年8月至12月[188] - 张建明2009年12月至2022年1月任副总经理后转任首席工程专家[193] - 刘波2009年12月至2022年1月任副总经理后转任首席技术专家兼CTO[193] - 王伟自2015年8月起任副总经理[193] - 秦红全自2018年5月起任财务负责人[193] - 黄勍自2010年起历任多个管理职务现任副总经理[193] - 刘超2010年至2022年1月任副总经理后转任资深系统专家[193] - 杨旭文自2010年起历任研发管理职务现任副总经理[193] - 公司董事任宇航于2021年2月20日因工作安排辞去董事及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委员职务[195] - 李飞于2021年4月29日股东大会通过后成为非独立董事并担任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委员[196][197] - 2021年12月6日股东大会选举郜春海等6人为第三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198] - 同期选举李荣等3人为第三届董事会独立董事[198] - 王军月当选第三届监事会非职工代表监事[198] - 2022年1月26日董事会任命郜春海为总经理及7名副总经理[199] - 秦红全被任命为财务总监[199] - 毕危危被任命为董事会秘书[199] - 王军月监事于2022年3月8日因工作安排辞职[200] - 2022年3月25日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新任非职工代表监事[200] - 蔡克明于2021年12月6日至2022年3月25日任公司非职工代表监事[193] - 王茹自2020年7月起任人力资源部招聘专员并于2021年12月起任监事[193] 高管持股变动 - 董事长郜春海2020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一个归属期股份上市流通,持股增加38,820股至17,827,545股[184] - 副总经理张建明2020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一个归属期股份上市流通,持股增加30,360股至2,962,218股[184] - 副总经理刘波2020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持股减少702,540股至2,229,318股[184] - 2020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第一个归属期股份上市流通,涉及多名高管及核心技术人员,包括
交控科技(688015) - 2021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