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虹软科技(688088) - 2019 Q4 - 年度财报
虹软科技虹软科技(SH:688088)2020-04-28 00:0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19年营业收入为564,477,015.80元,较2018年增长23.23%[30] - 2019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10,366,613.34元,较2018年增长33.52%[30] - 2019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66,247,423.02元,较2018年减少18.12%[30] - 2019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08,944,320.64元,较2018年减少15.81%[30] - 2019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2,499,261,460.32元,较2018年末增长143.05%[30] - 2019年末总资产为2,748,582,105.32元,较2018年末增长125.69%[30] - 2019年基本每股收益为0.55元/股,较2018年增长25.00%[30] - 2019年稀释每股收益为0.55元/股,较2018年增长25.00%[30] - 2019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为0.44元/股,较2018年减少21.43%[30] - 2019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2.67%,较2018年减少10.18个百分点[30]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0.01%,较之前减少19.44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4.75%,较之前增加2.33个百分点[33] -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3.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33.52%[34] -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至19,615.57万元,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增长32.07%[34] - 报告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同期下降15.81%[35] - 报告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较上年同期末增长143.05%、总资产较上年同期末增长125.69%[35] - 2019年第二、三、四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150,086,545.36元、136,747,159.84元、151,595,241.62元[38] - 2019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44,119,190.32元[42] -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余额为950,057,635.30元,当期变动950,057,635.30元,对当期利润影响金额为11,063,262.02元[45] -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期末余额为9,633,530.29元,当期变动9,633,530.29元,对当期利润影响金额为0.00元[45] - 2019年全年研发投入19,615.57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4.75%,同比增长32.07%[130] - 本期费用化研发投入196,155,671.07元,研发投入合计196,155,671.07元[132]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4.75%[132] -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447.70万元,同比增长23.23%[15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036.66万元,同比增长33.52%[153] - 2019年度公司研发支出占收入比重为34.75%[153] -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447.7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23%;净利润21,036.6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52%[199] - 营业收入本期数564,477,015.80元,上年同期数458,071,270.47元,变动比例23.23%[200] - 营业成本本期数37,981,900.89元,上年同期数26,172,933.25元,变动比例45.12%[200] - 销售费用本期数98,877,501.43元,上年同期数82,494,924.16元,变动比例19.86%[200] - 管理费用本期数49,910,394.14元,上年同期数50,152,190.24元,变动比例 -0.48%[200] - 研发费用本期数196,155,671.07元,上年同期数148,526,413.54元,变动比例32.07%[200]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期数208,944,320.64元,上年同期数248,167,991.79元,变动比例 -15.81%[200] 利润分配情况 - 公司2019年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0元(含税)[7] -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总股本406,000,000股[7] - 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40,600,000.00元(含税)[7] - 拟派发现金红利占2019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10,366,613.34元的19.30%[7] - 公司不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不送红股[7] 业务线介绍 -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源于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授权许可使用[48] - 公司主要客户包括三星、华为、小米等全球知名手机厂商以及上汽等国内汽车企业[48] -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分为智能手机业务、智能驾驶业务以及其他业务[49] - 智能手机业务的计算摄影解决方案有智能暗光增强、智能HDR等22种解决方案[51][54] - 智能手机业务的智能深度摄像解决方案有智能3D扫描、智能3D人脸识别等9种解决方案[57] - 智能手机业务的光学屏下指纹解决方案有镜头式屏下指纹、超薄屏下指纹2种解决方案[58] - 智能驾驶业务主要提供智能座舱视觉、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及软硬一体车载视觉解决方案[59] - 公司提供智能座舱视觉、智能驾驶辅助、软硬一体车载视觉等解决方案,涵盖驾驶员状态检测、碰撞预警等多种功能[60][64][68] - 公司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开发车险智能定损解决方案,在定损准确性方面达业内领先水平[74] - 基于物品检测、识别的算法产品应用于零售流通行业,可提升运转效率、降低人工成本[75] - 公司主要盈利模式是授权计算机视觉算法技术收取费用,也销售软硬一体车载视觉解决方案[76] - 公司计算机视觉算法软件主要收费模式有固定费用模式和计件模式[79][82] - 公司日常研发和运营主要采购网络基础设施、研发设备及境外销售咨询服务商服务费,软硬一体车载视觉解决方案委托第三方组装生产[83] - 公司所属行业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应用软件开发,也属于计算机视觉行业[83] - 公司是计算机视觉行业领先的算法服务及解决方案供应商,为智能设备提供一站式计算机视觉解决方案[105] - 公司提供的计算机视觉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行业,客户包括三星、华为等知名厂商[105] - 公司拥有丰富智能手机视觉算法产品线,可提供主流智能手机计算机视觉算法产品[106] - 公司智能手机视觉解决方案除苹果外,在主流手机品牌大部分旗舰机型上使用[113] - 人脸分析技术用于多平台及多种解决方案,基于深度学习,含人脸检测等多项技术[115] - 人体分析技术用于多平台及解决方案,基于数据驱动深度学习,含人体检测等多项技术[115] - 行为分析技术用于多平台及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基于数据驱动深度学习,含人脸面部动作分析等[115] - 人脸识别技术由公司自主研发,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提供支付级解决方案[115] - 活体检测技术攻击拦截率大于99.75%,真人误判率低于3%,客户端耗时低于0.2秒[118] - 场景识别算法支持人像、宠物等20多类场景的识别[121] 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19年度,公司智能驾驶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605.66万元,较上年度220.21万元大幅增长[166] - 报告期内公司智能手机业务收入为54,332.26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96.25%[191] 研发情况 - 公司研发采取自主研发模式,过程分9个步骤[77] - 2019年新申请发明专利38项[130]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计算机视觉领域相关专利149项(其中发明专利144项)、软件著作权100项[130] - 相较于2018年末,净增专利20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软件著作权27项[130]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452人[132] - 研发人员数量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为67.46%[132] - 在研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115,000万元,本期投入19,615.57万元,累计投入51,815.03万元[135][138] - 研发人员学历构成中博士25人占比5.53%,硕士264人占比58.41%,本科144人占比31.86%,专科及以下19人占比4.20%[141] - 研发人员年龄结构中30岁以下303人占比67.04%,31 - 40岁119人占比26.33%,41 - 50岁30人占比6.64%[144]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16,901.92万元,平均薪酬37.39万元[144] 行业市场情况 - 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约为13.71亿部,同比下滑约2.3%[85] - 预计到2025年,1/5的移动连接将运行在5G网络上[88] - 全球搭载三摄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从2019年的2.3亿部提升到2022年的7.5亿部,渗透率从16%提升至51%[89] - 201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572万辆和2577万辆,分别同比下降7.5%和8.2%[95] - 截至2019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为2.6亿辆,同比增长8.8%[95] - 5G发展、双/多摄像头渗透率提升、深度摄像兴起、全面屏市场发展将带动智能手机市场需求和摄像头市场规模增长[88][89][90][94] - 全球40%人工智能企业集中在视觉领域,全球技术输出规模最大的三个应用场景为智能消费、智能制造、智能汽车[105] - 2019年全球出货量前五的安卓系统手机三星、华为、小米、OPPO主流机型均搭载公司计算机视觉解决方案[105] - 深度学习使图像分类领域针对ImageNet数据集的算法分类精度达95%以上[107] - 计算机视觉技术进步可提高智能家居、零售、安防领域身份识别手段多样性与准确率[100] - 计算机视觉技术可应用于保险标的承保、查勘等理赔环节,助力保险行业降本增效[100] - 2019年全球屏下指纹手机出货量约为2.0亿台,除三星、苹果之外的其他品牌渗透率高达90%以上,预估至2024年,整体屏下指纹手机出货量将达11.8亿台,其中光学屏下指纹占据整体出货量的75%[161][163] - 2021年全面屏手机占智能手机市场渗透率将突破90%[165] - 智能手机市场技术迭代周期约为1 - 2年,若公司未及时更新技术或开发新产品,可能导致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184] - 公司所处计算机视觉行业技术升级迅速,若不能把握趋势布局研发,可能影响技术领先性和未来经营[183] - 2019年度全球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约13.71亿台,同比下滑约2.3%[191] 业务发展成果 - 2019年公司计算摄影解决方案产品性能提升,扩大在高中低端智能手机中的产品覆盖,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升[155] - 2019年公司适用于TOF摄像头的一体化3D算法解决方案等新产品在一线手机厂商成功出货[159] - 2019年公司向手机客户策略性推广光学屏下指纹解决方案,在非真手指识别上取得突破,提升了指纹识别安全性,具备量产能力[163] - 公司创新性开发出屏下ALS芯片解决方案,已完成流片和样品制作,检测结果良好,有望于2020年批量出货[165] - 公司研发多摄、深摄算法并将单、双摄核心技术向多摄、深摄移植、优化和扩展,均已实现产品化落地[158] - 公司针对汽车行业视觉需求提供DMS、ADAS、BSD等产品及衍生和功能扩展升级解决方案[169] - 公司在智能3D扫描、人脸识别、人体识别、美颜、人像拍摄、模组产线标定、测量等方面取得研发进展并实现产品化或满足产品化落地需求[159][160] - 截至2019年底公司完成以DMS和ADAS为核心的一体化算法解决方案,已有多款车载产品车型上市,超十款车型在定点开发中[170] - 2019年虹软视觉开放平台对ArcFace进行3.0版本升级,开放人脸门禁套件[171] - 截至2019年12月31日,虹软视觉开放平台用户累计超11万,激活智能硬件终端超2000万台,2020年Q1新增用户超2.5万个[173] - 2019年虹软视觉开放平台与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合作形成软硬件生态产业链,Q4推出商业增值版本算法产品,已向数百家企业提供[173] - 2019年公司完成车险智能定损系统和车险定损反向质检系统开发[176] - 物品检测、识别算法产品建立自动化采集、训练方案,提升采集效率,降低成本[177] 人员招聘情况 - 2019年公司加大重点院校招聘力度,注重车载等新业务领域中高端人才引进[178] 客户收入占比情况 - 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总额为35,957.38万元,占比63.70%[189] 报告期信息 - 报告期为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18] 境外资产情况 - 境外资产56,596.43万元,占总资产比例为20.5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