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趋势与市场前景 - 2022年下半年TOPCon技术开始规模化量产,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至2030年TOPCon将占据约一半以上的电池市场[1] 专利与知识产权 -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各类型国家专利授权6项,累计授权专利数达108项;新增申请专利50项,累计申请专利数达285项[5] - 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各类型国家专利授权共计108项,申请专利累计达到285项[25] - 本期新增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申请数56个,获得数14个,累计申请数404个,累计获得数181个[36] 研发项目投资 - TOPCon整线技术开发预计总投资规模4700万元,本期投入金额598.65万元,累计投入金额4441.48万元[8] - 应用于新能源电池的ALD镀膜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预计总投资规模1785万元,本期投入金额86.77万元,累计投入金额846.54万元[8] - 半导体制造ALD设备平台预计总投资规模8444万元,本期投入金额699.16万元,累计投入金额8414.42万元[8] - 大尺寸硅片PEALD/PECVD设备预计总投资规模5281万元,本期投入金额352.25万元,累计投入金额4128万元[8] - 新一代化合物半导体mini - LED显示技术关键工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预计总投资规模2500万元,本期投入金额666.62万元,累计投入金额1200.46万元[8] - 先进化合物半导体及微机电关键工艺及产业化应用预计总投资规模500万元,本期投入金额300.28万元,累计投入金额1152.49万元[8] - RD13预计总投资规模5000万元,本期投入金额105.65万元,累计投入金额3560.82万元[8] - 基于300mm晶圆半导体制造高产能自动化真空传输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预计总投资规模1200万元,本期投入金额341万元,累计投入金额993.79万元[8] - 公司多个研发项目预计总投资96427万元,报告期内投入9803.19万元,累计投入36130.57万元[11] 研发人员情况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从上年同期206人增至本期303人,占比从25.50%降至19.25%[13]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从上年同期3262.56万元增至本期5469.71万元,平均薪酬从15.84万元增至18.05万元[13] - 研发人员学历构成中,本科占比61.72%,硕士研究生占17.49%,博士研究生占3.30%,其他占17.49%[13] - 研发人员年龄结构中,30 - 40岁(含30岁,不含40岁)占比54.46%,30岁以下(不含30岁)占35.97%[13] 核心技术与产品优势 - 公司以ALD技术为核心,该工艺可在100%阶梯覆盖率基础上实现原子层级薄膜厚度[14] - 公司半导体领域设备成为国产首台成功应用于28nm节点集成电路制造前道生产线的量产型High - k原子层沉积设备[18] - 公司设备产品覆盖半导体、光伏、柔性电子等不同下游应用市场[19] - 半导体领域公司率先攻克28nm逻辑电路栅氧层氧化铪工艺并获客户重复订单[20] - 光伏领域已覆盖通威太阳能、隆基绿能等多家知名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商[20] - 公司iTomic MW系列批量式原子层沉积镀膜系统可一次处理25片12英寸晶圆[26] 订单与业绩情况 - 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在手专用设备订单约62.53亿元,其中光伏设备订单56.21亿元,半导体设备订单5.48亿元,其他设备订单8461万元[22] - 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207.72万元,同比增加22646.41万元,同比增长145.53%[22] - 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6856.72万元,同比增加10781.75万元,实现扭亏为盈[22] 研发投入情况 - 2023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9803.19万元,占收入比例超过25%,其中约50%投向半导体领域[25] - 本期费用化研发投入63,900,425.85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4%;资本化研发投入34,131,463.68元,上年同期为0 [38] - 本期研发投入合计98,031,889.53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8.53% [38]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本期为25.66%,较上年同期减少1个百分点[38] -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本期为34.82%,较上年同期增加34.82个百分点[38] - 报告期研发投入总额增加3,619.45万元,增长幅度为58.53%[85] 公司股权结构 - 公司股东无锡万海盈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实缴金额2907.27万元,认缴比例58.33%[29] - 公司母公司为无锡万海盈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及表决权比例为51.18%[32] - 王燕清、倪亚兰、王磊间接控制公司60.60%股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32] 公司资质荣誉 - 公司于2021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 经营周期与资产负债划分 - 公司以12个月作为经营周期及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划分标准[37] 金融资产与负债确认及计量 - 公司于成为金融工具合同一方时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按交易日会计进行常规方式买卖金融资产的确认和终止确认[40] - 满足特定条件时终止确认金融资产[40] - 公司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按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分类,后续计量取决于分类[41] - 公司金融负债初始确认时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两类,后续计量取决于分类[41] 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 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账款判断标准为金额100万以上(含),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根据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坏账准备[45] - 单项金额不重大且按组合计提坏账准备不能反映风险特征的应收账款,根据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坏账准备[46] - 公司对不含重大融资成分的应收款项、包含重大融资成分的应收款项和租赁应收款,采用预期信用损失简化模型,按整个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损失准备[42][43][44] - 通常逾期超过30日,公司认为金融工具信用风险已显著增加,除非有确凿证据证明未显著增加[42] - 公司将购买或源生时未发生信用减值的金融工具发生信用减值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会计处理方法[42] - 公司对在资产负债表日具有较低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直接假定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未显著增加[42] - 公司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的,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保留则不终止确认;既没转移也没保留的,按是否放弃控制分别处理[42] - 公司通过对所转移金融资产提供财务担保方式继续涉入的,按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和财务担保金额两者较低者确认继续涉入形成的资产[43] - 应收账款按账龄计提坏账准备,1年以内(含1年)计提比例5.00%,1至2年(含2年)计提比例20.00%,2至3年(含3年)计提比例60.00% [148] - 应收账款按信用风险特征组合计提坏账准备期初余额20719661.39元,计提12036171.20元,期末余额32755832.59元;单项计提坏账准备期初余额14890430.70元,收回14890430.70元,期末余额0元[149] - 2023年1月1日坏账准备余额为1,799,402.10元,本期计提127,303.39元,6月30日余额为1,926,705.49元[180][195] 固定资产折旧 - 机器设备折旧方法为年限平均法,折旧年限10年,残值率10%,年折旧率9%[55] - 运输工具、电子设备、办公设备及其他采用年限平均法折旧,年限为5 - 18年[56] 在建工程处理 - 在建工程达预定可使用状态按实际成本转入固定资产,减值时计提准备[57] 借款费用资本化 -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购建或生产,借款费用资本化,非正常中断超3个月暂停[58] 无形资产处理 - 无形资产包括软件、专利及非专利技术,按成本初始计量[62] - 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满足条件进入开发阶段可确认为无形资产[65] - 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每年进行减值测试[66] - 专利及非专利技术摊销年限为10年,软件摊销年限为2年[89] 长期待摊费用 - 长期待摊费用按实际发生额入账,主要为租赁费和租赁厂房改造费用[67] 职工薪酬处理 - 公司在职工服务会计期间,将实际发生的短期薪酬确认为负债[68] - 利润分享计划满足条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奖金比照短期利润分享计划处理[68] - 向职工提供的其他长期职工福利,按设定提存或受益计划规定处理[71] - 公司职工薪酬主要包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117] - 公司辞退福利包括合同到期前解除关系补偿和鼓励自愿裁减补偿[120] 产品产量与交付 - 专用设备产量与上年同期同比增幅超4倍,产品交付能力稳步提升[72] 会计政策变更 - 公司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6号》中相关内容[110] 收入确认与计量 - 公司收入主要包括专用设备收入、配套产品及服务收入等,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101] - 对于在某一时段内履行的履约义务,按履约进度确认收入;某一时点履行的,在客户取得商品控制权时点确认收入[128] - 收入计量考虑可变对价、重大融资成分、非现金对价、应付客户对价等因素[128] - 专用设备交付买方并验收合格、获验收证明后确认收入;配套产品及服务交付买方接收或验收后确认收入[128] 租赁业务处理 - 公司为承租人时,在租赁期开始日,除短期租赁和低价值资产租赁外,确认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109] - 公司为出租人时,在租赁期内采用直线法将经营租赁的租赁收款额确认为租金收入[109] - 公司在租赁期开始日对租赁确认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短期租赁和低价值资产租赁除外[98] - 公司为承租人时,租赁期内按直线法将租金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为出租人时,按直线法将租金确认为当期损益[132] 预计负债与股份支付 - 公司将因或有事项形成的义务确认为预计负债的条件是成为现时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且金额能可靠计量[99] - 公司股份支付种类包括以权益结算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99] - 公司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对预计负债进行初始计量[99] - 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授予后立即可行权的按权益工具公允价值计入成本或费用并调整资本公积;完成等待期或达业绩条件可行权的,在等待期按最佳估计数和授予日公允价值处理[125] - 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授予后立即可行权的按承担负债公允价值计入成本或费用并增加负债;完成等待期或达业绩条件可行权的,在等待期按最佳估计数和承担负债公允价值处理[125] - 确认可行权权益工具最佳估计依据最新可行权职工数变动等后续信息[125] 政府补助处理 - 政府补助包括与资产相关和与收益相关的,采用总额法处理,与日常活动相关的计入其他收益或冲减成本费用,无关的计入营业外收支[131] 财务报表数据 - 2022年12月31日与2023年1月1日流动资产合计均为36.9937543806亿元,非流动资产合计分别为1.2036628097亿元和1.2075733913亿元,递延所得税资产调整数为39.105816万元[138] - 库存现金期末余额为374.97元,期初余额为1601.34元[141] - 银行存款期末余额为9.4670781885亿元,期初余额为17.1813103339亿元;其他货币资金期末余额为7420.556012万元,期初余额为3916.750883万元[142]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期末余额为1025.247222万元,期初余额为1009.9125万元[142] - 应收票据中银行承兑票据期末余额为1.5072907008亿元,期初余额为1.119631834亿元[143] - 应收账款期末账面余额合计3.6128307261亿元,按组合计提坏账准备期末余额为3275.583259万元,计提比例9.07% [146] - 按单项计提坏账准备期初账面余额为1881.73845万元,计提比例79.13%;按组合计提坏账准备期初账面余额为2.5059000741亿元,计提比例8.27% [146]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应收票据期末余额28044062.37元,期初余额129670115.86元[151] - 资产总计期末余额3819741719.03元,期初余额3820132777.19元,变动391058.16元;负债合计期末余额1856952474.55元,期初余额1857343532.71元,变动391058.16元;所有者权益合计期末余额1962789244.48元,期初余额1962789244.48元[157] - 期末公司已质押应收票据中银行承兑票据未终止确认金额30850000元[164] - 应收账款合计期末余额361283072.61元,坏账准备期末余额32755832.59元[168] - 预付款项1年以内期末余额213683848.68元,占比99.86%,期初余额74378841.24元,占比100%;1至2年期末余额293631.07元,占比0.14%[174] - 按欠款方归集期末余额前五名的预付款项合计127552951.24元,占预付款项期末余额合计数的比例为59.61%[174] - 存货期末账面余额为2,112,99
微导纳米(688147) - 2023 Q2 - 季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