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收入和利润 - 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3.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69%[23] - 营业收入31,105.86万元,同比增长27.69%[24] - 公司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338.38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0%[23] - 净利润6,338.38万元,同比降低1.00%[24] - 公司2021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329.75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5.74%[23]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2,329.75万元,同比降低45.74%[24] - 剔除Vernalis影响后,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2.1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58%[23] - 剔除Vernalis影响后,公司2021年净利润为6831.06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9%[23] - 剔除Vernalis影响后,公司2021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822.42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6.54%[23] -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6,338.38万元,同比下降1.00%[130]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2,329.75万元,同比下降45.74%[13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成本和费用 - 营业成本16,478.36万元,同比大幅增长227.80%[131][132] - 销售费用1247.2万元,同比增长54.91%[150] - 管理费用6454.5万元,同比增长50.90%[150] - 研发费用7367.5万元,同比下降26.23%[150] - 科学研究和术服务业直接人工成本为8430.5万元,占总成本51.16%,同比增长621.19%[140] - 新药研发服务直接材料成本为2138.0万元,占总成本12.97%,同比下降9.78%[140] - 制造费用成本为5909.8万元,占总成本35.86%,同比增长302.08%[14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现金流和资产 - 公司2021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349.60万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2643.40%[2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4,349.60万元,同比增长2,643.40%[24][25]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4349.6万元,同比增长2643.40%[152] -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余额601,000,000.00元,较期初增长824.62%[31] - 交易性金融资产大幅增加至6.01亿元人民币,占总资产比例35.07%,同比增长824.62%[156] - 其他流动资产减少至7248.82万元人民币,占总资产比例4.23%,同比下降86.23%[156] - 长期借款增加至1.94亿元人民币,占总资产比例11.33%,同比增长91.95%[158] - 应付票据增至4269.09万元人民币,占总资产比例2.49%,同比激增2869.56%[156] - 其他应付款减少至1679.62万元人民币,占总资产比例0.98%,同比下降89.22%[156]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公司主要业务涉及DNA编码化合物库(DEL)技术[12] - 公司技术平台包括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和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FBDD)[12] - 公司关注蛋白降解技术,特别是CRBN蛋白降解化合物库[13] - 公司涉及mRNA药物和反义核酸药物等新型治疗方式[13] - 公司提供CRO服务,主要为药物发现和开发阶段[13] - 公司研发流程涵盖从苗头化合物到临床前候选化合物(PCC)的筛选[13] - 公司关注生物靶点,包括基因位点、受体、酶等[13] - 公司临床前候选化合物(PCC)需通过非GLP安全性测试[13] - 公司涉及临床候选药物,指处于I-III期临床试验的药物[13] - 收购Vernalis带来收入9,768.31万元,占营业收入31.40%[34] - 自主研发新药项目共约20项,其中4项已进入临床试验[36][38] - 已完成超过万亿种DNA编码化合物的合成[38] - 已累积完成45个项目的化合物知识产权转让[44] - 里程碑费金额依据节点不同从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44] - 公司拥有全球已知最大的DNA编码小分子实体化合物库[40] - 公司拥有DEL与FBDD/SBDD技术是唯一同时拥有这两项国际领先技术的生物技术公司[55] - DEL技术已被全球前20大药企几乎全部应用[57] - 公司还拥有核酸新药研发STO和靶向蛋白降解TPD两个新兴技术平台[55] - 公司通过分子结构排他原则将知识产权永久排他性转让给客户[47] - DEL库小分子种类突破12,000亿种,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实体小分子化合物库[59] - 合成分子骨架种类超过6,000种,涵盖所有已获批上市小分子药物核心骨架[59] - 合成砌块种类接近40,000种[59] - 筛选平均成功率近80%,涉及47类不同靶点类型[60] - 筛选项目平均时间周期缩短至3个月以内[60] - 公司DEL领域科学论文占整个领域相关文献近20%[58] - 针对难成药靶点整体项目成功率接近80%[67] - 新增十余种DNA编码化合物库的化学反应方式[59] - 前20大药企几乎都在应用DEL技术[64] - 公司DEL库小分子种类突破12,000亿种,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实体小分子化合物库[71] - 公司DEL库筛选项目平均成功率近80%,平均周期缩短至3个月以内[73][74] - 公司累计完成45个项目的化合物知识产权转让,报告期内完成16个项目转让[74] - 公司合成分子骨架种类超过6,000种,涵盖已上市及临床在研小分子药物核心骨架[71] - 公司合成砌块种类接近40,000种,新增十余种DEL库化学反应方式[71] - 公司已筛选47个靶点类型,涵盖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等难成药靶点[73] - 公司DEL库规模达万亿级,较传统百万级分子库实现飞跃式发展[69] - 公司Vernalis研发团队规模约80人,覆盖多领域药物研发专业方向[77] - 公司DEL技术可筛选千亿至万亿级化合物,成本远低于传统筛选方式[69] - 公司已建立核酸药物研发平台,具备开发临床候选核酸药物的能力[78] - 公司DEL库分子数量已达到1.2万亿[85] - 公司建立分子片段总数超过3万种的DNA编码片段化合物库[86] - 公司核酸药物研发平台涵盖生物信息学、核酸药物化学、RNA生物学等关键领域[79] - 公司已开展多项针对蛋白降解剂药物研发的研究包括临床前候选化合物PCC开发[83] - 公司蛋白降解平台已完成部分嵌合体蛋白降解化合物库的合成与筛选[82] - 公司扩展了靶向RNA的分子库等类型拓展了可成药靶点范围[85] - 公司对数据库中获取的E3酶的表达谱做了深入分析分类整理广泛组织表达的E3连接酶[82] - 公司药物优化平台覆盖重组蛋白表达纯化、结构生物学、计算化学等多个技术环节[84] - 筛选项目平均成功率近80%[88] - 筛选项目平均时间周期缩短至3个月以内[88] - 完成16个项目的化合物知识产权转让[88] - 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研发项目约20项[89] - HG146针对晚期实体瘤或淋巴瘤的临床研究于2021年4月获批[89][90] - HG030于2022年1月22日获FDA批准开展临床试验[91] - HG381于2021年4月获批开展针对晚期实体瘤的临床研究[94][96] - HG381临床研究中已入组2名受试者[95] - 2021年发表5篇原创科学文献[97] - 筛选覆盖47类不同靶点类型包括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等难成药靶点[88] - 公司聚焦DEL/FBDD/SBDD/核酸新药/靶向蛋白降解四大核心技术平台[178] - 公司提供靶点立项至IND的一站式新药开发与转让服务[184] - 公司开发基于DEL技术的Fast-follow药物发现服务[184] - 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创新药物种子库和新药创制新引擎[178][185] 各地区表现 - 国内客户收入5,689.65万元,同比增长13.01%,占比18.29%[34] - 国内营业收入5,689.65万元,同比增长13.01%[136] - 其他国家营业收入25,416.21万元,同比增长31.52%[136] - 公司业务覆盖北美、欧洲、亚洲及澳大利亚,与多家国际著名制药公司、生物技术公司等建立合作[40] - 境外资产规模达5.27亿元人民币,占总资产比例30.75%[160] - 英国区实验室营业收入9768.31万元人民币,净亏损858.76万元人民币[162] - Vernalis子公司营业收入9768.31万元人民币,净利润426.29万元人民币[169] - 公司通过收购Vernalis建立欧洲研发实体与商务中心[184] - 公司在美国设有海外营销网点以拓展业务[184] 研发投入与成果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23.69%,较上年减少17.31个百分点[24] - 研发投入为7367.49万元,占营业收入的23.69%[36] - 公司拥有研发人员391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96.42%,包括86名博士和133名硕士[37] - 研发投入总额为7367.49万元,同比下降26.23%[100][102]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3.69%,同比下降17.31个百分点[100] - 发明专利本年新增申请39个,获得授权18个[99] - 发明专利累计申请234个,累计获得85个[99] - 在研项目HG381预计总投资规模3.225亿元,本期投入1018万元,累计投入4165万元[105] - 在研项目HG146预计总投资规模2.5亿元,本期投入464万元,累计投入4295万元[105]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391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83.01%[110]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1.07亿元,同比增长80.7%[110] - 研发人员平均薪酬27.38万元,同比增长56.9%[110] - 研发人员中博士研究生86人,硕士研究生133人[111] - DNA编码化合物库小分子种类突破12,000亿种,为全球已知规模最大、化合物骨架种类最多的实体小分子化合物库[112] - 公司为客户筛选完成47类不同靶点类型,报告期内项目平均成功率近80%[113] - 筛选项目平均时间周期缩短至3个月以内,高于工业界HTS平均水平[113] - 公司研发人员总数达391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96.42%[118] - 研发团队包括86名博士和133名硕士[118] - FBDD/SBDD团队拥有近80名研发成员,在该领域具有超过20年经验[118] - 公司创始人具有二十多年创新药物开发经验,首席科学官拥有超过40年药物研发经验[119] - 公司已建立核酸药物研发平台,涵盖RNA干扰技术、siRNA/saRNA设计合成与修饰等领域[115] - 公司已完成部分嵌合体蛋白降解化合物库的合成与筛选,并开展多项蛋白降解剂药物研发研究[117][118] - 公司拥有由核酸药物研发专家组建的平台,覆盖生物信息学、核酸药物化学、RNA生物学等关键领域[115] - 公司累计取得85项发明专利授权并有230余项境内外专利申请中[120] - 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NA编码化合物库具备药物结构知识产权[121][122] - 公司两个成熟药物发现技术为DEL和FBDD/SBDD其他新兴核心技术STO和TPD在建设中[124]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前瞻性陈述存在因政策和经济走势变化导致实际结果与预见性陈述差异的风险[6] - 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4] - 公司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50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总额20,034,000.00元,占合并报表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1.61%[5] - 公司控股子公司成都科辉先导医药研发有限公司已于2022年4月变更为全资子公司[11] - 公司购入原经营租赁的房屋建筑物,地块权证号为川(2017)双流区不动产权证第0075046号[11] - 公司报告期为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12] - 已知人类蛋白靶点中仅不到3%有对应在研小分子实体[66] - 公司面临DEL技术被现有技术或其他创新筛选方法替代的风险[123] - 公司海外收入占比较高主要以美元和欧元计价存在汇率风险[127] - 客户集中度较高且国内市场开发存在不及预期风险[126] - 公司面临来自国际竞争对手和国内企业技术介入的双重竞争压力[128] - 全球疫情导致部分海外实验室关闭及商务活动受限影响业务交接[129] -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可能对公司主营业务产生不利影响[129] - 公司享受多项税收优惠政策变动可能影响盈利能力[127] - 收到重大经营相关政府补助约2,000万元[132] - 政府补助48,357,000.07元,同比增长89.15%[29] - 收到政府补助3000万元,其中2000万元为经营相关补助[153] - 前五名客户销售额1.59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51.12%[143][145] - 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2385.74万元,占年度采购总额28.41%[146][147] - 整体毛利率47.02%,同比下降32.34个百分点[135][137] - 公司总股本为400,680,000股[5] - 公司2021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3.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7%[23] - 公司2021年末总资产为17.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9%[23] - 总资产171,380.00万元,较期初增长3.99%[130]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4.89%,较上年减少1.37个百分点[24] 公司治理与股东信息 -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5] - 公司不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7] - 公司不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7] - 公司半数以上董事均保证年度报告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8] - 公司于2021年5月19日召开2020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包括财务决算、利润分配等10项议案[189] - 公司于2021年12月16日召开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相关议案[189] - 公司使用部分超募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的议案获股东大会通过[189] - 公司治理结构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无重大差异情况[187] - 公司与控股股东不存在重大同业竞争或独立性缺陷[187] - 股东大会召集及决策程序符合《公司法》及《公司章程》规定[190] - 报告期内未出现表决权差异安排或红筹架构公司治理情况[191] - 董事长兼总经理JINLI(李进)持股81,876,948股,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335.38万元[193] - 独立董事魏于全、余海宗、刘泽武年度税前报酬均为12万元[193] - 董事任明非年度税前报酬为24万元[193] - 公司董事及高管薪酬披露:刘观赛薪酬80.58万元[195]、Barry A. Morgan薪酬238.76万元[195]、万金桥薪酬118.96万元[195]、窦登峰薪酬102.59万元[195]、胡春艳薪酬118.32万元[195]、耿世伟薪酬71.62万元[195]、袁梦薪酬59.24万元[195]、李蓉薪酬45.62万元[195] - 公司董事及高管薪酬总额为1231.07万元[195] - 董事长JIN LI(李进)拥有英国国籍及中国永久居留权,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197] - 副董事长陆恺自2012年2月起任职,现任华川集团董事长[197] - 董事陈永存自2019年3月起任职,现任钧天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197] - 董事王霖自2018年7月起任职,现任鼎晖投资创新与成长投资部管理合伙人[197] - 董事李建国自2019年3月起任职,现任雷岩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197] - 公司核心研发团队包含多位博士学历高管(JIN LI、王霖、李建国)[197] - 部分高管存在境外任职经历(JIN LI曾任阿斯利康总监、王霖曾任中金公司高级经理)[197] - 人力资源总监袁梦于2022年2月25日离任[195] - 运营副总裁李蓉于2022年4月26日离任[195] - 公司董事任明非先生自2015年6月至今任职[198] - 独立董事魏于全先生自2019年3月至今任职[198] - 独立董事余海宗先生自2019年3月至今任职[198] - 独立董事刘泽武先生自2019年3月至今任职[198] - 监事朱艳飞先生自2019年3月至今任职[198] - 职工代表监事刘观赛先生自2019年3月至今任职[198] - 魏于全先生担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肿瘤中心主任[198] - 余海宗先生担任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198] - 朱艳飞先生担任重庆渤溢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198] - 徐晨晖先生担任华川集团驻俄罗斯代表[
成都先导(688222) - 2021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