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创药业(688302) - 2022 Q4 - 年度财报
海创药业海创药业(SH:688302)2023-04-28 00:00

研发投入与进展 - 公司2022年研发费用为25,136.73万元,主要用于产品管线的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及现有临床项目的推进[3] - 公司2022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5,226.80%[18] - 公司2022年研发投入金额为25,136.73万元,与2021年基本持平[23] - 公司2022年研发投入总额为251,367,349.82元,同比下降5.12%[59] - 公司2022年研发费用为251,367,349.82元,主要用于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81] - 公司报告期内研发投入金额为15,226.80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5.86%,占净资产比例为15.86%,研发投入资本化比重为0%[111] 产品管线与临床试验 - 公司主要产品管线针对不同靶点在研多款全球创新药,尚未产生销售收入[3] - 公司拥有13项创新药物的在研项目,其中4项产品处于NDA评审和不同临床阶段[23] - 公司自主研发的治疗前列腺癌的氘代AR抑制剂HC-1119[15] - 公司自主研发的治疗高尿酸血症/痛风的URAT1抑制剂HP501[15] - 公司拥有大中华区开发及商业化权益的特异性靶向CD44v6的抑制剂HP558[15] - 公司自主研发的降解AR的治疗前列腺癌的口服PROTAC药物HP518[15] - 公司自主研发的氘代FAK抑制剂HP530[15] - 公司现有13项在研产品,其中4项产品(HC-1119、HP518、HP501、HP558)进入临床试验的不同阶段,核心产品即将商业化[43] - 公司核心技术平台包括靶向蛋白降解(PROTAC)技术平台、氘代药物研发平台、靶向药物发现与验证平台、转化医学技术平台[26] - 公司产品管线全球竞争力逐步提升,主要布局癌症和代谢性疾病领域[26] - 公司拥有4大核心技术平台,包括PROTAC技术平台、氘代药物研发平台、靶向药物发现与验证平台和转化医学技术平台[48] - 公司现有13项在研产品,其中4项产品(HC-1119、HP518、HP501、HP558)进入临床试验的不同阶段[69] - 公司有4项产品正处于不同临床阶段(HC-1119、HP518、HP501、HP558)及同时储备多项处于早期临床前研究阶段的在研项目[81] 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 - 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为1,650,822.41元,与2021年相比无变化[17] - 公司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1,514,838.08元,较2021年的-306,179,915.29元有所改善[17] - 公司2022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14,923,813.62元,较2021年的-227,824,084.46元有所下降[17] - 公司2022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585,391,913.28元,较2021年末的788,760,912.33元增长了101.00%[17] - 公司2022年末总资产为1,735,074,449.45元,较2021年末的982,350,913.16元增长了76.62%[17] - 公司2022年基本每股收益为-3.32元/股,较2021年的-4.12元/股有所改善[18] - 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151.48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34,052.19万元,同比亏损减少1.55%[18] - 公司2022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1,492.38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出35,314.37万元,同比支出增加9,541.03万元[18] - 2022年公司总资产为173,507.44万元,较期初增加76.62%;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为158,539.19万元,较期初增加101.00%[18] - 公司2022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30,151.48万元,亏损同比减少1.52%[85] - 公司2022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4,052.19万元,亏损同比减少1.55%[85] - 公司2022年末总资产173,507.44万元,同比增加76.62%[85] - 公司2022年末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158,539.19万元,同比增加101%[85] - 公司2022年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2,476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为10.63亿元,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9.95亿元[85] - 公司2022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14,923,813.62元,主要由于支付在研项目权益转让费用增加4,716.98万元及人员增加、研发投入增加等[89] - 公司2022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09,896,508.65元,同比减少12,068.62%,主要由于利用闲置资金开展结构性存款未到期未赎回及研发生产基地建设支出增加[90] - 公司2022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17,399,880.02元,主要由于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2,476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为10.63亿元[91] - 公司2022年前五名客户销售额为165.08万元,占年度销售总额100%[94] 商业化与市场策略 - 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主要由于核心产品仍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开展商业化生产销售[3] - 公司未来可能继续出现经营亏损,主要由于在研药品的研发支出均予以费用化[3] - 公司核心产品HC-1119新药上市申请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受理,未来获批上市后需要通过专业化的学术推广等方式进行销售[79] - 公司未来上市药品可能面临降价风险,因国家药价谈判、医保目录调整和带量采购等政策的相继出台[82] - 公司研发的新药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争取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但无法确保产品能够进入医保目录[82] - 公司核心产品HC-1119若在商业化过程中推广不达预期,可能对其商业化造成不利影响[79] - 公司计划在中国市场自建销售团队进行癌症治疗领域的销售,并在代谢性疾病领域寻求合作伙伴[39] - 公司计划在海外市场与国际知名药企合作,扩大全球市场覆盖范围[39] - 公司已启动商业化进程,加速生产基地建设,并于2023年2月获得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的《药品生产许可证》[123] - 公司组建了一支包括医学、市场、销售、准入四大职能的商业化团队,具有肿瘤背景尤其是泌尿肿瘤、高尿酸血症/痛风领域专业化学术背景[123] - 公司结合核心产品的临床试验及注册时间表制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市场策略及营销计划,确保能为产品上市后打下坚实基础[123] 公司治理与股东权益 - 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涵盖了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的财务数据[12] - 公司股东包括成都英飞科创菁蓉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安徽和壮高新技术成果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12] - 公司2022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6] - 公司2022年度利润分配预案已通过董事会审议[167] - 公司累计未分配利润期末余额为负,当期可分配利润亦为负,多数产品仍处于研发阶段,研发支出较大,不符合现金分红条件[180] - 公司现金分红政策规定,成熟期且无重大资金支出安排时,现金分红比例最低应达到80%[175] - 公司现金分红政策规定,成熟期且有重大资金支出安排时,现金分红比例最低应达到40%[175] - 公司现金分红政策规定,成长期且有重大资金支出安排时,现金分红比例最低应达到20%[175] - 公司董事会审议修改利润分配政策时,须经全体董事过半数表决通过方可提交股东大会审议[177] - 股东大会审议修改利润分配政策时,须经出席股东大会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表决通过[177] - 公司2022年度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由德勤永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标准的无保留意见[185] - 公司现有两家全资直接控股子公司和一家全资孙公司,经营及投资决策管理、财务管理、人事及信息披露等工作统一纳入公司层面管理[184] - 公司报告期内共召开股东大会3次,其中年度股东大会1次,临时股东大会2次,审议并通过了全部议案内容[125] - 公司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其中独立董事3名,报告期内共召开了8次董事会会议[125] - 公司监事会由3名监事组成,其中职工监事1名,报告期内共召开了8次监事会会议[125] - 公司现有高级管理人员8名,包括董事长兼任总经理、首席科技官、首席医学官、副总裁及财务总监[125] -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元伟2022年税前报酬总额为360.99万元[131] - 公司董事兼首席科技官李兴海2022年税前报酬总额为253.99万元[131] - 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显示,监事会主席兰建宏的薪酬为36.31万元[132] - 运营副总裁代丽的薪酬为155.44万元[132] - 药化资深副总裁杜武的薪酬为134.62万元[132] - 药化资深副总裁樊磊的薪酬为114.87万元[132] - CMC副总裁匡通滔的薪酬为89.65万元[132] - 临床副总裁汪宗宝的薪酬为131.13万元[132] - 财务总监史泽艳的薪酬为57.24万元[132] - 首席医学官郭宏的薪酬为305.61万元[132] - 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显示,董事会的总薪酬为1,771.48万元[132] - 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显示,董事会的总薪酬为1,771.48万元[132] - 报告期末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际获得的报酬合计为1,771.48万元[166] - 报告期末核心技术人员实际获得的报酬合计为1,390.86万元[166] -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变动情况:临床副总裁暨核心技术人员汪宗宝离任,首席医学官暨核心技术人员郭宏聘任[166] - 公司2022年度财务预算报告和2021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已通过董事会审议[167] - 公司2022年度向金融机构申请授信额度的议案已通过董事会审议[167] - 公司2022年度董事薪酬(津贴)方案和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方案已通过董事会审议[167] - 公司2022年度关联交易预计已通过董事会审议[167] - 公司2022年度使用部分暂时闲置自有资金和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议案已通过董事会审议[167] - 公司2022年度变更注册资本、公司类型、经营范围及启用经修订和重述的《公司章程》并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的议案已通过董事会审议[167] - 公司2022年董事会会议共召开8次,其中4次通过通讯方式召开,4次通过现场结合通讯方式召开[168] - 公司2022年审计委员会召开7次会议,主要审议年度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续聘等议案[169] - 公司2022年提名委员会召开1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聘任高级管理人员的议案[170] - 公司2022年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召开2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购买、董事薪酬方案等议案[170] - 公司2022年末在职员工总数为162人,其中研发人员118人,占比72.8%[171] - 公司员工教育程度中,博士12人,硕士49人,本科86人,专科11人,高中及以下4人[171] - 公司注重薪酬体系的优化,保持行业竞争力,并通过多层次激励机制与员工共享发展成果[172] - 公司提供新员工入职培训、在职岗位培训和管理技能培训,以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173] - 公司2022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180] - 公司累计未分配利润期末余额为负,当期可分配利润亦为负,多数产品仍处于研发阶段,研发支出较大,不符合现金分红条件[180] - 公司现金分红政策规定,成熟期且无重大资金支出安排时,现金分红比例最低应达到80%[175] - 公司现金分红政策规定,成熟期且有重大资金支出安排时,现金分红比例最低应达到40%[175] - 公司现金分红政策规定,成长期且有重大资金支出安排时,现金分红比例最低应达到20%[175] - 公司董事会审议修改利润分配政策时,须经全体董事过半数表决通过方可提交股东大会审议[177] - 股东大会审议修改利润分配政策时,须经出席股东大会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表决通过[177] - 公司2022年度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由德勤永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标准的无保留意见[185] - 公司现有两家全资直接控股子公司和一家全资孙公司,经营及投资决策管理、财务管理、人事及信息披露等工作统一纳入公司层面管理[184] - 公司2022年投入环保资金17.13万元[191] - 公司拥有13项在研产品,涵盖PROTAC靶向蛋白降解技术平台、氘代药物研发平台等[189] - 公司报告期内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未因环境问题受到行政处罚[191] - 公司报告期内累计发布27份公告及8份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190] - 公司报告期内接听投资者热线近50次,举行投资者调研活动35次[190] - 公司报告期内组织应急救护、危化品安全专项培训4场,累计500人次参训[188] - 公司报告期内开展安全、环保消防等各类应急演练2次[188] - 公司报告期内产生的废弃物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置,确保合法合规[192] - 公司报告期内自建一体化污水收集处理装置,处理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排放标准[188] - 公司制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危险废弃物管理办法》《危险废物暂存间管理制度》等环保管理制度[193] - 报告期内公司未发生任何环境污染事故,也未因违反环保法规被处罚[194] - 公司在实验室和日常办公中采取节水措施,并通过设备改造提高用水效率,实验室通风设施改用变频设备以节约用电[195][196] - 公司推动无纸化办公,将部分办公环节线上进行,减少资源消耗[196] - 公司连续3年入选国家外专局引智计划项目,并获得多项荣誉奖项,包括2022年度中国小分子药物企业创新力TOP30排行榜等[197] - 公司重视股东和债权人权益保护,建立了信息披露制度和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198] - 公司建立了股东大会投票机制,提供网络投票平台,方便股东参与[199][200] - 公司在发行上市期间就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做出了相关承诺,并严格践行承诺,未发生损害股东权益的事项[200] 未来展望与风险提示 - 公司未来仍需持续较大规模的研发投入用于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前准备等产品管线研发业务[75] - 公司未来仍需持续较大规模的研发投入进行创新药研发,可能对公司未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81] - 公司核心产品HC-1119的临床进展和审批进度若落后于其他竞品,可能影响产品的销售收入[79] - 公司未来上市药品可能面临降价风险,因国家药价谈判、医保目录调整和带量采购等政策的相继出台[82] - 公司研发的新药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争取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但无法确保产品能够进入医保目录[82] - 公司核心产品HC-1119若在商业化过程中推广不达预期,可能对其商业化造成不利影响[79] - 公司未来可能推出新的股权激励安排,继续产生新的股权激励费用,进而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80] - 公司致力于打造具备国际化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创新研发能力强、“研产销”一体化的国际化创新药企业[120][121] - 公司将持续加强研发团队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及引进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122] - 公司正在积极开展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完成所有主体结构建设,完成主要生产设备的采购和安装,并稳步推进GMP体系建设[123] - 公司结合核心产品的临床试验及注册时间表制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市场策略及营销计划,确保能为产品上市后打下坚实基础[123] - 公司预计2024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16,395亿美元,2030年将达到20,785亿美元,2024年至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4.0%[40] - 预计2024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22,288亿元,2030年将达到31,945亿元,2024年至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6.2%[41] - 2024年中国专利药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3,782亿元,2019年至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为8.7%[41] - 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中,靶向药物占比超过60%,免疫治疗药物占比达23.4%,预计到2030年,免疫治疗份额将接近44.0%,靶向药物份额将达到49.5%[42] - 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以化疗药物为主导,占比超过70%,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分别占23.4%和4.0%,预计到2030年,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将分别占据市场的54.0%和35.7%[42] - 全球代谢类药物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882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063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1,376亿美元,2030年将进一步增长到2,121亿美元[42] - 中国代谢类药物市场规模在2021年达到约967亿元,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1,498亿元,2030年将进一步增长到2,829亿元[42] - 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从2017年的417.2万人增长至2021年的468.8万人,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581.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