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表现 - 2022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38,066,603.73元,母公司净利润为-510,273,622.57元[5] - 母公司2022年度期初累计未分配利润为1,022,703,355.25元,扣除当年股东分红153,333,341.00元后,期末累计未分配利润为359,096,391.68元[5] - 2022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本年度拟不实施利润分配,既不实施现金分红,亦不派发股票股利[5] - 2022年营业收入为120.75亿元,同比下降48.61%[13] - 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38亿元,同比下降166.68%[13] - 2022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18亿元,同比下降313.49%[13] - 2022年基本每股收益为-0.25元,同比下降154.35%[14] - 2022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53%,同比减少12.71个百分点[14] - 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为120.75亿元,同比下降48.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38亿元,同比下降166.68%[19] - 公司2022年营业成本为103.59亿元,同比下降47.29%[68] - 公司2022年研发费用为5.84亿元,同比下降36.89%[68] - 公司2022年财务费用为4795.42万元,同比增长201.27%[68] - 公司2022年其他收益为1.6亿元,同比增长189.24%[68] - 公司2022年信用减值损失为-7027.02万元,同比下降318.03%[68] - 公司2022年所得税费用为-1.1亿元,同比下降629.41%[68] - 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为119.77亿元,同比减少48.79%,主要受风电行业补贴退坡政策影响,海上风电交付量大幅下降[73] - 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为14.21%,较上年度减少2.11个百分点[73] - 公司2022年风电场发电收入为8215.24万元,同比增长79.22%,风电场容量较上年增加38.48%至109.4MW[76] - 公司2022年4MW以下风机销售量同比下降58.78%,7MW及以上风机销售量同比增长129.28%[77] - 公司2022年研发费用同比减少36.89%,通过合理利用研发资源节约了部分直接投入[70] - 公司2022年财务费用同比增加201.27%,主要由于贷款增加导致利息支出增加[70] - 公司2022年投资收益同比增加1.21亿元,主要由于处置子公司北安上电新能源有限公司产生1.03亿元收益[70] - 公司2022年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加318.03%,主要由于应收账款回款不及预期导致计提比例提高[70] - 公司2022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313.49%,主要由于销售回款不及预期[70] - 公司2022年其他收益同比增加189.24%,主要由于收到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政府补助增加[70] - 公司2022年度业绩大幅下滑并出现亏损,主要原因是风机市场招标价格持续下降[56] - 公司计划通过提升产品竞争力、联合降本、优化费用管理等多措并举降低业绩下降风险[57] 研发与技术 - 2022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83%,同比增加0.89个百分点[14] - 2022年公司确认新接产品销售订单预计亏损超过存货跌价准备的部分为6.76亿元[14] - 公司2022年研发投入总额为5.838亿元,同比下降36.89%[42]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83%,较上年增加0.89个百分点[42] - 公司2022年新增发明专利169个,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19个[41] - 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项目累计投入8959.31万元,已结项并应用于相关产品开发[45] - 全生命周期设计优化技术研究项目累计投入1.146亿元,已结项并应用于相关设计平台[45] - 深远海和综合能源技术研究(二期)项目累计投入1.813亿元,已结项并应用于漂浮式风机新产品开发[45] - 新一代数字化和云服务平台开发项目累计投入1.725亿元,已结项并应用于相关数字化平台[45] - 陆上3.X产品研发项目累计投入6291.11万元,产品已实现量产[46] - 陆上4.X产品研发项目累计投入7173.35万元,产品已实现量产[47] - 陆上5.X产品研发项目累计投入1.354亿元,产品已实现量产[47] - 海上3-5MW产品研发项目已结项,累计投入金额21,879.12万元,产品已实现量产,主要面向中国海域中低风速市场,提供高可靠性的3-5MW平台风机[48] - 海上6-8MW产品研发项目已结项,累计投入金额33,221.42万元,产品已实现量产,适应福建、广东东部等高风速区域,提供发电能力更强的风机[48] - 海上中低风速产品研发项目已结项,累计投入金额13,015.39万元,产品已实现量产,适应山东、江苏、杭州湾以北部等中低风速的海上风电项目[48] - 海上大兆瓦产品研发项目已结项,累计投入金额24,317.82万元,产品已实现量产,适应广东、福建等高风速区域,为深远海市场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48] - 6MW直驱型海上风电机组系统优化设计项目处于开发验证阶段,累计投入金额10,554.05万元,旨在提高6MW风电机组的发电性能[50] - 陆上大兆瓦产品研发项目处于样机验证阶段,累计投入金额2,822.10万元,旨在降低项目度电成本,覆盖陆上90%以上的市场区域[50] - 海上大兆瓦产品研发(二期)项目处于开发阶段,累计投入金额8,408.15万元,适应我国全部海域的海上风电项目[50] - 全生命周期设计优化技术研究(二期)项目处于开发验证阶段,累计投入金额1,908.39万元,旨在进一步提高风电机组可靠性[51] - 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穿透(二期)项目处于开发验证阶段,累计投入金额3,797.77万元,旨在提升风机可靠性和成本竞争力[51] - 新一代数字化和云服务平台开发(二期)项目处于开发验证阶段,累计投入金额2,150.74万元,旨在实现风机运行监控数字化管理[51]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556人,占总人数的29.88%,研发人员薪酬合计为21,846.49万元,平均薪酬为39.29万元[53] - 公司完成了11个研发项目,包括“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穿透”“全生命周期设计优化技术研究”等[52] - 公司新开了5个研发项目,包括“陆上大兆瓦产品研发”“海上大兆瓦产品研发(二期)”等[52] - 公司研发人员中博士研究生39人,硕士研究生274人,本科236人,专科7人[53] - 公司研发人员年龄结构中,30岁以下119人,30-40岁320人,40-50岁105人,50-60岁12人[53] - 公司海上风电产品“Petrel”海燕平台EW11.0-208风机于2022年12月并网发电,刷新全球单机容量记录[54] - 公司“Poseidon”海神平台EW8.5-230风机于2022年9月完成首台吊装,刷新全球风轮直径记录[54] - 公司陆上新一代半直驱产品平台已开始商业化批量交付,适应陆上大型化发展趋势[54] - 公司掌握了先进的海上风电研发、供应链管理、制造和运维能力,树立了国内海上风电整机领域的龙头地位[34] - 公司积极布局数字化、智能化等前沿技术,成功构建了数字化顶层设计级别、智能化生产制造级别、整机系统级别、核心部件级别、风电场级别的核心技术能力[34] - 公司推出的“Poseidon”海神平台首款EW8.5-230风机和“Petrel”海燕平台首款EW11.0-208风机在2022年实现商业化运行[36] - “Poseidon”海神平台下一代产品系列容量覆盖12MW至16MW,并可扩容至18MW,已完成详细设计并获设计认证[36] - 公司研发的S112超长海上风电叶片长达112米,是目前国内已实现商业化运行的最长海上风电叶片[38] - 公司研发的模块化混塔模具可按不同模数调整管片壁厚,适配轮毂高度为120米180米区间内所有陆上机型[38] - 公司完成了新型紧凑型半直驱驱动链拓扑结构设计,具备高可靠性、高性能、低成本等优势[39] - 公司基于MBC技术研发了风机的安全运行保护算法,可识别风机异常运行情况和特殊风况[39] - 公司部署的智能控制系统WT-Agent、Edge-Agent、Park-Agent等多款数字化产品均已稳定运行[39] - 公司成功中标全球首个漂浮式海上风电和渔业养殖融合装备研究与示范项目[39] - 公司已累计实现总计13款海上风电机组的批量交付,单机容量从2.38MW逐步提升至11MW[39] - 公司陆上风电机组研发重点已布局至810MW及10MW以上,海上风电机组10MW已成为新的起点,15MW以上成为预研重点[32] -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风、机、场、网、环、数”全面发展[118] - 公司研发新一代风机控制器、风云系统、风机健康管理软件等数字化产品,提升风场运行智能化[118] - 公司通过智能化生产制造技术,实现生产制造环节的增益和降本[118] - 公司持续提升整机总体设计能力,重点研发叶片、载荷控制系统优化等关键技术[118] - 公司通过核心部件技术穿透,提升风电机组设计水平,实现技术降本和供应链管理[119] - 公司基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迭代优化数字化风场产品,降低平准化度电成本[119] 市场与订单 - 公司新增订单为6,206.00 MW,同比增长106.12%,累计在手订单为9,790.15 MW,同比增长23.22%[21] - 公司自持风场中已完成建设的装机容量为109.4 MW,在建的装机容量为530 MW[22] - 公司自持风场产生的发电收入为8,215.24万元,同比增长79.22%[22] - 公司质保期外的服务业务以及备品备件的新增订单金额为48,470.23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9,339.37万元[23] - 公司转让容量共计为104 MW的自持风电场,获得收益10,312.19万元[22] - 公司参股风电项目的资源持有量为370.65 MW,其中已完成建设的装机容量为220.65 MW,在建的装机容量为150 MW[22] - 公司产品覆盖2.5MW到11MW全系列风电机组,应用于陆上和海上风力发电[24] - 2022年中国风电招标量合计86.9GW,同比增长60.63%,创历史新高[28] - 2022年风电新增并网3,763万千瓦,累计并网3.65亿千瓦[28] - 2022年全国并网风电厂发电量6,8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9%[28] - 2022年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2,008小时[28] - 2022年陆上风电招标量71.2GW,海上风电招标量15.7GW[28] - 2022年陆上风机中标中枢容量向5~6MW发展,海上中标中枢容量向8MW接近[28] - 2022年第一批9705万千瓦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全面开工,部分已建成投产[28] - 2022年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新能源基地项目开工,是全球最大规模风电光伏基地项目[28] - 2022年海南万宁100万千瓦漂浮式项目开工,是全球最大商业化漂浮式项目[28] - 公司2022年在国内综合市场占有率为6.5%,行业排名第八,海上风电市场新增装机占有率为28.0%,行业排名第一[31] - 2022年中国市场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为4983万千瓦,公司新增装机容量为325万千瓦,市场份额为6.5%[31] - 2022年中国市场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为515.7万千瓦,公司新增装机容量为144.3万千瓦,市场份额为28.0%[31] - 2026年全球漂浮式风电新增装机容量预计达1166MW,复合增长率为83%[32] - 2021-2030年间风电机组累计改造退役容量将超过4000万千瓦[32] - 公司计划开发12MW级别、风轮直径230米的海上风机,以应对中低风速区域需求[117] - 公司确立“风电+”发展路径,致力于推动风电成为重要未来能源,并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产品开发体系[117] - 公司推出了208米风轮直径的11MW级别风机,并计划开发16MW级别风机[118] - 公司布局深远海市场,研发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技术,并开发大容量海上风电远距离送出技术[118] - 公司在陆上风电领域布局6.X-8.XMW系列风机,并研发10MW以上陆上产品[118] - 公司践行“精于风,不止于风”的发展理念,纵向整合产业链,横向多链融合[120] 公司治理与董事会 - 公司股票简况: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股票简称为电气风电,股票代码为688660[12] - 公司董事会现任董事为9名,其中独立董事3名,涵盖了企业管理、战略研究、金融投资和财务会计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士[124] - 董事会依照公司章程以及《董事会议事规则》有关规定,召开会议12次,全体董事均能亲自或委托出席董事会的各次会议[124] - 监事会现任监事为3名,其中2名为股东代表担任的监事,1名为职工代表担任的监事[124] - 监事会成员中有内部审计、风险控制、法务管理等专业的人员,召开会议11次[125] - 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职责明晰,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依照《公司法》以及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忠实、勤勉地行使各自的职权[127] - 董事会根据中国证监会于2022年4月11日颁布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的有关规定和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原《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127] - 公司控股股东通过股东大会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干涉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资产、财务、机构和业务等方面完全分开、保持独立[127] - 股东大会2022年第一次临时会议于2022年1月7日召开,审议通过申请注册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议案[128] - 股东大会2022年第二次临时会议于2022年6月16日召开,审议通过公司与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的议案[129] - 股东大会2022年第三次临时会议于2022年12月21日召开,审议通过2023年度日常关联交易的议案、申请注册发行公司债券的议案以及选举第二届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的议案[129] - 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在2022年度的税前报酬总额为1843.8万元[131] - 公司总裁王勇在2022年度的税前报酬为36.32万元[130] - 公司副总裁吴改在2022年度的税前报酬为153.43万元[131] - 公司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黄锋锋在2022年度的税前报酬为139.09万元[131] - 公司核心技术人员马成斌在2022年度的税前报酬为98.32万元[131] - 公司独立董事张恒龙和周芬在2022年度的税前报酬均为9.00万元[130] - 公司董事夏斯成和薛伟平在2022年度的税前报酬均为0.00万元[130] - 公司监事丁炜刚和夏骏在2022年度的税前报酬均为0.00万元[130] - 公司职工代表监事刘向楠在2022年度的税前报酬为44.21万元[130] - 公司董事(离任)缪骏在2022年度的税前报酬为165.66万元[130] - 公司于2022年5月31日召开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完成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换届选举[150] - 2022年12月21日,丁炜刚先生经股东大会选举为第二届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并于次日被选为第二届监事会主席[150] - 2023年2月21日,乔银平先生经股东大会选举为第二届董事会继任董事,并被选为第二届董事会董事长[150] - 核心技术人员马文勇因业务调整,不再担任技术部副部长,调整为副总工程师、陆上事业部副部长[150] - 核心技术人员彭明调整为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之恒新能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150] - 核心技术人员朱志权被任命为公司副总工程师[150] - 张和平先生于2022年2月18日辞职离任[149] - 王勇先生于2022年3月7日被聘任为副总裁,2023年2月10日被聘任为总裁[149] - 乔银平在上海电气集团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担任董事,任期从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151] - 夏斯成在上海施耐德配电电器有限公司和上海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任期从2012年11月至今[151] - 张洪斌在上海电气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担任董事,任期从2022年6月至今[151] - 金孝龙在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担任总裁、党委副书记,任期从2021年9月至今[152] - 缪骏在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党委书记、董事、总经理,任期从2023年2月至今[152] - 司文培在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担任董事,任期从2010年12月至今[152] -
电气风电(688660) - 2022 Q4 - 年度财报